最近重刷電視劇《歡樂頌》,五個女孩完全不同的職場經歷、家庭生活環境再次引起我很多思考,其中最讓我感覺心疼的,依然是最普通的樊勝美。
親情淡漠、事業一般、愛情不順,獨自在大城市打拼,她的身上有著太多普通女生的影子。
從前每次看到樊勝美被她的父母、哥嫂逼著打錢的時候,都特別憎恨她的原生家庭。
一個從小到大不被父母重視的女孩,在原生家庭重男輕女的壓迫下,變成了全家人的「提款機」,自己活得卑微,卻依舊要無限度滿足家人的各種無理要求。
可如今再看,總覺得樊勝美的悲劇裡,有一些曾經沒有看到的東西。
她明明無力承擔父母和哥哥的壓力,卻一次次妥協順從,她明明痛恨父母和哥哥的自私自利,卻仍舊在哭過之後滿足他們的要求。為什麼呢?
「他人能傷害我,是因為一定程度上,我允許他傷害我。我沒劃清自我與他人的界限,於是他就能混淆彼此的責任。」
看到這句話時,再想到樊勝美的矛盾和痛苦,突然明白,造成她自身悲劇的,不全是原生家庭的壓力和局限,還有她模糊不清的「邊界」。
這句話出自散文集《度光陰的人》,這是青年作家、獨立出版人蘇辛的新作品。
說是散文集,其實更像是作者的人生回憶錄。人生流轉,那些曾經遇到過的人、經歷過的事、浮動過的情感,都變成了歲月裡獨特的記憶,滋養著我們的生命。
輕輕翻開書頁,文字裡沒有跌宕起伏的懸念,只有徐徐打開的深情,樸實卻抓住人心,讓人捨不得放下。
蘇辛生長在中原地區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孩提時代的蘇辛不幸患上小兒麻痺症,癱瘓了一年多時間,後來雖然慢慢恢復,卻再也不能如正常孩子那般行走奔跑。
兒時的蘇辛是感受不到痛苦的,她的父親踏實能幹,是十裡八鄉有名的手藝人,母親勤勞有趣,照顧家裡和一雙兒女。
父母從來沒有將她當作特殊的孩子對待,年幼的蘇辛和弟弟一起,在鄉野小路撒歡瘋跑,飛奔去上房下河,從不覺得自己與眾不同。
但隨著少年時代的結束,蘇辛的家庭經歷了一系列變故,生活一下子從雲端跌落到了谷底。
母親突然患上精神分裂症,喜怒無常行蹤不定,父親為了給母親治病放棄了事業,最終致家庭破產,負債纍纍。
物質的貧乏還可以忍受,最可怕的是精神上的虛無。
身患疾病的母親和身心疲憊的父親,早已被生活折磨得直不起腰,他們無力關注蘇辛的成長,他們看不到蘇辛的煎熬,也看不到蘇辛的需要。
心理學家李雪說,「看見,是真正的愛。」
看不見,又怎會有愛流淌?
美國著名「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曾經說,「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有可能會影響他的一生。」
原生家庭的貧窮與疾病,從蘇辛十四歲時就如影隨形,而面對生活的困境,她實在太過弱小。
缺少父母的愛與關注,蘇辛獨自承受著青春的熱烈與疼痛,殘疾的身體和敏感的心靈,伴隨著整個青春期的自卑與倔強,讓她很長一段時間內,都無法在自己與他人之間設立一道清晰的邊界。
她怨恨母親帶著全家陷入黑暗的深淵,卻又那麼渴望得到母親的愛與呵護;她質問命運為什麼對自己如此不公,卻又無比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同。
她不敢拒絕別人的求助,不敢斬斷別人的依賴,別人入侵她的時間和空間時,她無能為力,因為她不知道自己的「邊界」在哪裡,她始終在依賴和被依賴中尋找存在感。
內心缺愛的孩子,只有不斷從別人的肯定中得到認可,才能認同自我存在的價值。
蘇辛的成長比我們想像得更加艱難,卻更有力量,因為沒有退路的人生,只能勇往直前。
直到有一天,她終於將全家拉出貧困的泥沼,成為家人的依靠,她才意識到,她人生中每一個微小的成功都有特別的意義。
因為這些累積的努力,匯集成生命的痕跡,一點一點衝刷了童年的自卑,又一步一步建立了成熟的自信,讓她看到了自身的價值,更肯定了生命的意義。
命運對我們的不公令人懊惱,但怨恨父母和出身顯然是最不明智的選擇。蘇辛走近了父母的時代,看到他們所承受的無常、疾病、貧苦,真正理解了父母的局限,也釋然了生命中遇到的所有磨難。
在獨自成長的過程中,她漸漸清晰,生命的價值,只能向內獲取,而不是對外索求。
《哈佛風雨路》的作者麗茲曾說:「不管是無家可歸的流浪漢還是商務人員,不管是醫生還是老師,不管你的家庭背景如何,只有我們賦予生命的意義時,生命才有價值。」
生命之於我們每個人都有特別的意義,而我們每個人都只能對自己的人生負責,「邊界」既是一種保護,更是珍貴的自由。
那些「自以為是強者的拯救欲;想要做一個『好人』的討好欲;以『我對他人有用』而構築起的價值感;『我必須有用不然不會有人需要我』的恐懼感」,本質上都是對自我的否定。
生命從無到有,活著本身就是幸福,又何必只顧著去滿足別人的期待?
釋然了,一切都變得簡單。
蘇辛用了很長一段時間,經歷過很多痛與思考後,才終於明白,我們與命運交手的一切,其實避無可避,命運所有的贈予,都是人生的歷練。
「我們來到人世,得到的不過是一個使用時間、度過光陰的機會,用完了一生,我們才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當一個人與命運拋過來的一切和平共處,終將感受到自己的力量。
周國平在《我喜歡生命本來的樣子》裡說:「最重要的是每個人都有真切地意識到他的「自我」的寶貴,有了這個覺悟,他就會自己去尋找屬於他的答案。」
「自我」是對自己的接納,是對命運的平視,當「自我」足夠有力量,才能處理好自己與他人之間的關係,理清自我的「邊界」,欣賞自己的不完美,生命溫暖踏實,光陰從容無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