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人格通往自由人生之路

2020-08-22 青鐵



《追風箏的人》這部小說是作者卡勒德·胡賽尼,於2003年寫的類似自傳體作品,小說講述的是阿富汗革命戰爭背景下,主人公阿米爾與僕人哈桑的手足之情的友誼,背叛,贖罪的故事,將人性醜陋,黑暗,惡劣得到淋漓盡致地展示。

整個情節隱藏完善人格這一過程這條線索,將整個人小說變得生動,情節跌宕起伏,主人公阿米爾友誼 背叛 懺悔 贖罪,以完善人格得以解脫,終於獲得自由人生的過程。人物是小說中的靈魂,由於各種各樣的人物性格,與小說的環境契合,發生精彩動人的故事;人物的人格,成為成功塑造人物的關鍵了,今天我們以完善人格角度去探討這部小說。

毋庸置疑,無論是波瀾壯闊的戰鬥民族還是和平興盛的國家,都有自己的血統和性格,因而每個人能正視自己卑劣的過去,需要莫大的勇氣,健全人格便是必須的。



一,不敢真正面對人格缺失,自由人生從何談起

小說中阿米爾父子兩代都有曾經的過錯,並為自己所做的內疚,痛苦,父親卻是表現出擔當偉大人格,直面過失,治癒和修正自己;而阿米爾卻是懦弱選擇逃避,遭受良心不斷譴責。這是兩個不同的人對事情的兩種不同的態度,導致他們處理方式的不同,結果不同。影響這些關鍵因素是人的性格,更準確來說應該是人格,作者埋藏這條隱形的線索,導致情節對比更明顯突出,人物形象更加栩栩如生。

父親雖然也有過自責,比如他一直說,當你殺害一個人,你偷走一條性命,你偷走他妻子身為人婦的權利,奪走他子女的父親。當你說謊,你偷走別人知道真相的權利。當你詐騙,你偷走公平的權利。


最終還是選擇是面對和承擔:父親施捨街頭上的窮人,建了那座恤孤院,把錢給有需要的朋友,這些不僅是救贖,而且是帶來了善行,更多的是對社會的承擔。從這裡看出,父親是了不起的,父親的承擔,不但推己及人,展現其寬闊的胸襟。

阿米爾在這方面顯然差異於父親,在面對哈桑因自己而遭受傷害時,表現出來的人性最原始的本能,選擇的是逃避,試探,最終的背叛。一切行為都是保護自己的那點脆弱的心理平衡和自私,達不到目的便不擇手段。豈不知這樣讓父親也陷入尷尬的境況,兄弟隔閡,兒子分離。



性格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並非全部好也並非全部壞,這一好一壞構成了個性的主體,但在人的成長過程中,不斷完善和改造更適合社會價值,這個社會賦予我們必然義務,也是應有相應的權利。而面對懦弱不必驚慌,勇敢才為你打開自由之門。

品行在我們生活中佔有重要位置,但有另一部分源於人性原始本能,未經文明孕育,始終會惹禍,這也是人類區別於動物本能之一。然而人類社會發展是經過漫長文明歲月,有個穩固的風序良俗,有約定俗成的遵守規範,避免原始本能的肆意和破壞,一旦觸網必將受到處罰。因此,原始的另一半只有經過磨鍊加以改造才能適應社會。

所以一開始我們應該都對自己品行有所了解,並非所有事都由著我們性情,上天賦予我追求美好生活,手足情深的友誼的權利,也要求我們維護他的勇氣。只求獲取不想付出勇氣的追求必定會中途夭折。

作為現實中我們仿佛跟主人公阿米爾一樣,在面對錯誤時,首先想到的是逃避,因為恐懼的心理,擔心是折罰,然而肉體上的折罰遠遠趕不上心理煎熬。之所以煎熬是善良的心與過錯行為矛盾,這種矛盾的解決,有賴於良心的認知和面對的勇氣,每個人都會犯錯,犯錯不可怕,可怕是失去面對勇氣。

阿辛汗寫給阿米爾信中也說道:沒有良心、沒有美德的人不會痛苦。


二,健全的人格不僅是先天遺傳,更重要是後天的教導

爸爸說,「一個不能保護自己的男孩,長大之後什麼東西都保護不了。」


阿米爾繼承家族的高貴血統和地位卻沒有遺傳到父親一樣的勇敢。但是事實上並非所有優秀的血統都能得到完整地遺傳,更不是複製,原本繼承加上後天的教導方是正確途徑。

首先,父親時刻言語教誨,一直期望兒子能真正地像個男人一樣,至少不逃避,因為父親看到兒子在跟鄰居小孩玩時,受欺負不吭聲,經常是僕人哈桑替他出頭,直到父親問起,阿米爾仍然在撒謊。兒子逃避從不像是從自己身上遺傳的。父親因阿米爾的懦弱,逃避而失望。有其父必有其子,這句話在這裡卻不應驗。人們都相信遺傳,有好出生必定遺傳優秀的基因,然而,事實是用教導方式來傳承給下一代經驗,而不僅僅是基因。在我們的學習習慣中,尚缺經驗的我們一般是從別人嘴裡或者書本得到寶貴的經驗,參考和指導我們具體事情進行的,所以好的品質是在後天的調整中更加完善。


其二,親身表率。在阿米爾和父親逃離喀布爾在瑪希帕檢查站碰到俄國人士兵,為了族人安全,面對生命威脅之時,挺身而出,甚至怒斥阿米爾的阻止。父親的言傳身教,其行為無時不刻在提醒引導阿米爾 。表率作用深刻而易震撼心靈。

其三,不信神,敢於抗爭。阿米爾父親在美國身染重病時,不信俄國醫生,不信病,不信神,面對病魔抗爭到底,雖然形體消瘦,卻依然拒絕治療,頂天立地的人格形象躍然紙上。

然而,戲劇性的是,哈桑作為私生子,卻遺傳了阿米爾父親的正直,善良,和無私奉獻品質,卻沒有名正言順的地位,一切良好的品行卻成了低賤次品。哈桑一直為阿米爾忠誠守候,每次阿米爾受欺負都是哈桑替他打架,保護他。直至被阿米爾背棄,最終哈桑為守護阿米爾家族的財產,犧牲自己和家庭。

「為你千千萬萬遍」,哈桑的至純善良與不幸的遭遇強烈反差,曝光了人性醜惡和人格淪喪。 對於惡者而言,你有多善良,我就有多罪惡,多痛苦。痛苦是基於別人的良好品行嗎,其實恰恰相反,痛苦正是基於惡者本身罪惡的基因,軟肋的一部分,要面對,要割捨,是難以接受的事實,勇氣是多難的事情啊!


然而對於哈桑的同情又不禁懷疑,好的品行有有什麼意義呢?好人都成為逆來順受的犧牲品!正是好的品行更需要無畏的勇氣來捍衛,缺乏捍衛品行人格是不夠完善的,長此以往,必將道德淪喪,社會混亂。

哈桑其實是另一面人格失衡:因為種族差異和僕人的身份,一直讓哈桑處於受歧視地位;他從未對自己身世和地位的懷疑,從不敢僭越這種世俗身份,行為中規中矩,再者哈桑自己心理上承認這種低賤地位形成巨大落差,失去抗爭的勇氣,轉而求助於神,不像阿米爾父親不信神,相信自己。軟弱的人,不乏善良,當你具備抗拒的勇氣時,你的善良才會被承認。

卡內基也說過:這個世界既不是有錢人的世界,也不是有權人的世界,它是有心人的世界。這點上哈桑卻得不到正確認知,導致最後悲催的結局。


當今我們生活在人際關係錯綜複雜社會中,除了具備善良,奉獻,忠誠的優秀品質也應該具備抵抗不良品質的侵襲,提防人情道德的綁架。懂得平等,互助的友誼,絕不是單方付出的「討好」,如若只是單方付出,必以失衡人格為代價,尊嚴遭到踐踏,讓一方失去抵抗的勇氣。

三所有的罪孽需要懺悔,所有罪人都需要救贖。

故事最完美結局莫過於壞人遭受懲罰,該有的罪孽得到清償,罪人得到救贖。

阿米爾及其父親也一樣,要從心理上治癒人格缺失,唯有懺悔,勇氣,贖罪。


贖罪不同補償,不僅僅是物質上彌補過錯所帶來了的損失,到此為止,但是精神上過錯不是這麼輕易被原諒,內疚,自責還在,阻擋救贖的因素仍然還在--懦弱。

王史蒂芬·金的小說《肖申克的救贖》說的,懦怯囚禁人的靈魂,希望可以令你感受自由。


如果說希望是感受自由,勇氣是打開枷鎖的鑰匙,解脫的方式一種通過外部條件,倒逼自己去對抗自己本身弱點,在磨鍊中變強,另一種是通過自身品質去對抗,完善自我。

從索博雅與阿米爾的愛情結合,也證實了,懺悔過往,勇敢揭開結疤的傷口,才能帶來婚姻忠誠,彼此的生活才能美滿。索博雅坦誠,並沒有因此被遺棄,反而是更堅定了愛情,而另一方也暗示阿米爾要勇於面對過去。從外部鼓動他勇敢起來。

雖逃亡美國二十餘年,阿米爾仍未擺脫懦弱性格,心理仍未擺脫負罪的陰影,在阿辛汗的要求下,阿米爾不得不鼓起勇氣開始救贖之路。從惡魔阿塞夫手中救回了哈桑的兒子索拉博,並帶回美國撫養。

正如阿辛汗的最後來信:爸爸的另一半,沒有名分、沒有特權的一半,那繼承了爸爸身上純潔高貴品質的一半,也許,在爸爸內心某處秘密的地方,這是他當成自己的真正兒子的一半。


完整健全的人格是協調一體的,缺失的部分需要勇敢地面對,去修補,這個是重要的,也是必須的。

四,結束語:

用勇氣去打造你的人格,讓你的人格更閃戀



人格是一張明名片,是你的臉面,好的人格自然吸引更多人跟你交往,正如「你若盛開,清風自來」,人格是一張可以背書的信用卡,額度取決於你的品行。

人格的魅力是一件極具價值意義的藝術品,不排除你與生俱來的瑕疵,需要用心雕琢,用心收藏。

好的人格感召志同道合的人群,感染他們情緒,比如亮劍中的李雲龍「狹路相逢,勇者勝」;為建國,建設,和平犧牲的先烈們,正是因為他們偉大的人格,凝聚成的國魂,脊梁,才有我們現在環境。



文章原創,歡迎轉載,圖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故事:健全的人格
    健全的人格某廠缺個保潔崗,招聘信息也掛網上了,社區宣傳欄也貼了
  • 《肖申克的救贖》:三個人物,承載著三種關於「自由」的定義
    著名人格心理學大師、哈佛大學教授布賴恩·利特爾在《突破天性》裡提到,自由特質是人在追求特有動機形成的人格,這些特有動機包括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追求的目標、抱負、承諾和個人計劃,它的來源是特異而獨特的,是一種後天塑造的人格。
  • 《面紗》基蒂:痛苦令人覺醒,自由勇敢才是通往安寧之路
    但是在那裡,她遇到了從來沒有見過之事,自我開始覺醒,走向了自我成長之路。 02 湄潭府之行,自我覺醒開始 跟著沃爾特去湄潭府是一條危險之路,也是一條自我覺醒之路,基蒂在那裡看到了從未見過的事物,也遇見了未知的自己。
  • 「我不能呼吸」,有沒有一條《地下鐵道》通往自由平等的空氣?
    在作家科爾森·懷特黑德筆下,她懷著人類「最原始勇氣」,克服奔向自由的逃亡之路上的種種困難,追求自由和平等。喬治·弗洛伊德被警察跪脖窒息而死的畫面,與小說中科拉拎著斧頭與欺凌自己的「身量三倍於她的彪形大漢」布萊克對峙的畫面,在我眼前交替出現。美國南方和北方雖然已經沒有蓄奴和非蓄奴的區別,然而,卻依舊有黑人和白人的區別。
  • 《革命之路》:為什麼我們一邊掙脫世俗束縛,一邊卻在拒絕自由?
    然而,他們看似完美的生活卻一步步走向崩塌,打敗他們的不是其他,而是日常的瑣碎和平庸……讀《革命之路》時,總有種不寒而慄,因為它裡面的諸多細節,都是我們不得不面對,但常常在逃避的真實人生:我們要如何面對生活的平庸?我們究竟想要什麼樣的生活?
  • 人格不健全終將不會幸福
    看完《我在回憶裡等你》,評價一下司徒玦父母,以及姚起雲的人格特點。司徒玦的父母人格上根本不完整,他們不愛自己也不愛自己的骨肉。
  • 《女人的勳章》:命運、尊嚴、以及女性終將面對的獨立之路
    在這部小說中,當我們執著於女主的許多人生重大抉擇何以一退再退,男主是否真正愛過女主,兩人又曾以何種方式共同創業,相互扶持,男主對於任何事情的不擇手段,一切皆可利用的背後又有著怎樣的情感寄託和信念,卻不曾發現,作者所想要表達的是一個更加深遠並且意味深長的人生思考,關於女性如何通往自由之路,關於如何擺脫跌宕的命運,關於如何捍衛失落的尊嚴。
  • 《紅樓夢》人性解析:賈寶玉的非尋常人格魅力
    而抓周事件也給寶玉日後的道路埋下伏筆,註定他的柔情和對自由的嚮往,必然要走走上一條坎坷的不尋常之路。賈寶玉的非尋常特性從出生就存在,幼年抓周&34;之後,到了青年時期已經完全甦醒和綻放,他追求精神自由、愛情自由,人格魅力在賈府這個小社會中彰顯出來。
  • 麥家的《人生海海》:與命運握手言和,是通往人生自我救贖的路
    人生無處可逃,唯有與命運握手言和,才是通往人生自我救贖的路。復歸於嬰兒,以一顆赤子之心和生活相處!小說主人翁上校的人生跌宕起伏,富有傳奇色彩。他為人豪爽、瀟灑又狡黠。1.人生苦難的磨礪父親是怕爺爺作的孽把「我」作死——不死也活不好,才鋌而走險,送「我」偷渡。這條逃生之路寒風凜冽,年僅十六的「我」從此認定自己是逃命的命,是亡命天涯的命。「我」在海外當牛作馬的生活讓筋骨經受了考驗,強烈的孤獨感和思鄉之情煎熬著「我」的心靈。
  • 豆瓣7.6《最後的莫西幹人》:通往自由的道路曲折又漫長
    為什麼通往自由的道路曲折又漫長呢?其實我們能夠從這部影片中找到答案,實際上這部影片最感人的不僅是氣勢宏偉的戰鬥場面,還有那感人至深的故事情節。就像達爾文生物進化論裡面說到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影片中這些土著人成為了侵略者壓迫的對象,這時候自由對他們而言就顯得有些遙遠。
  • 《1984》:當思想不自由時,你的人格也將不獨立
    喬治•奧威爾在《1984》這本書裡,以一個虛擬的大洋國為背景,統治者是代稱為老大哥的人物,人們都生活在一個思想不自由的政治生活裡換句話來說,對於書中的人們,他們的思想都是不自由的,所有的事物,都是接收外界的,別人想讓你接收什麼,你就接收什麼,想想,這樣環境下生活,真的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 《血色浪漫》衝破現實桎梏的牢籠,才能追尋自由浪漫的人生
    周曉白愣了,她沒想到鍾躍民的語言具有如此的感染力,寥寥幾句話,竟勾勒出俄羅斯深邃而廣袤的大背景,此人真不可小視這是周曉白的視角,但是換做任何人,都會沉浸在俄羅斯美麗的風光中去,也會像周曉白一樣沉淪於鍾躍民的人格魅力之下。
  • 《三十而已》:女人最大的自由,就是擁有決定自己人生的自由
    一個女人最大的自由,其實是擁有決定自己人生的自由。王漫妮才突然意識到,這並不是她想要的人生和生活。最後,她推辭了張志的示好,和那份穩定的工作,重新回到了上海。 對王漫妮來說,她的人生不在那座小城市,更不在那個自以為條件很好的張志身上。王漫妮想要的,是想要擁有一個她愛的,也是愛她的男人。她不願為了將就而結婚。
  • 這段婚外情,因為人格中的這三點原因
    真愛並不是我們想像中的那些甜蜜和熱烈,而是你人格中缺什麼對方能給你補什麼,對方的存在讓你的人格健全了,你就感覺到那是真愛了。那什麼是人格?人格主要包含三個方面:安全感,自信心,自尊化程度。人格互補,行為默契他們在相處的過程中,行為上互補:一個靜,一個動,一個沉穩,一個敏捷,人格上也是如此,安全感,自信心,自尊化程度,互相給予,所以這樣的兩個人彼此有好感,離不開,行動上配合默契。3.
  • 《飛越瘋人院》:人生的飛躍,是自由的放歌
    個人的自由與規則意識,是制衡社會天平的兩枚籌碼,權力的過度膨脹勢必會造成社會模型的崩潰,生活需要體制與規則,但是這些「法則」必須時刻測量與公民生活的距離,當這些無形的約束完全擠佔了個人自由有限的空間,為時晚矣。
  • 《白夜行》|反社會人格者的共生
    童年的陰霾——反社會人格的形成1.什麼是反社會人格?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於上世紀初提出「本我、自我、超我」的理論。「自我」介於本我與外部世界之間,是人格的心理面,使個體為了適應現實而對本我加以約束和壓抑,遵循的是「現實原則」。「超我」是人格的社會面,是「道德化的自我」,由「良心」和「自我理想」組成,超我的力量是指導自我、限制本我。
  • 《成為簡•奧斯汀》:權衡婚姻的獨立與自由,才能掌握人生主動權
    該電影於2007年在英國上映,由安妮·海瑟薇和詹姆斯·麥卡沃伊主演,場景道具完美還原了十八世紀英國社會風貌,具有極強的代入感,電影上映後讓人們更加深入的了解到了簡·奧斯汀本人的人格魅力整部影片以簡·奧斯汀和湯姆·勒弗羅伊的感情發展作為主線,表達的主要是簡追求女性婚姻自由的主題,在當時的英國社會,為了愛情而結婚屢見不鮮,金錢決定了整個等級分明世界的運轉,所以簡在影片中表現的精神上的獨立自主和桀驁不遜顯得格外與眾不同,其愛情觀和價值觀放至現代社會對女性仍具有深刻的意義。
  • 茨威格式的瘋狂愛戀:從《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看弗洛伊德人格論
    「本我、自我、超我」指的是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在《自我與本我》一書中,弗洛伊德認為完整的人格包括本我、自我、超我。本我:處於人格結構底層,完全處於潛意識之中。指的是人的基本生活欲望和衝動,遵循快樂原則,不理會道德善惡,為滿足自己需求會不惜一切代價。
  • 《通往春天的列車》平庸?蹩腳的還原東北往事
    望著《通往春天的列車》結局載著被侮辱與損害的主人公李大川一路向南的綠皮列車,第一時間浮現筆者眼前的,正是作家雙雪濤所書寫的「冰河平原」。不同的是,這份由逃離帶出的「解脫」,無論從劇作理念還是背景現實上看,都無法稱之為一種升華或一次解決。影片開篇,已然似實而虛地點出主人公人生列車「變軌」的原因:即將被火車配件廠買斷工齡而下崗的他,卻因被誤認為偷廠裡零件的賊而遭「裸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