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威格式的瘋狂愛戀:從《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看弗洛伊德人格論

2020-09-24 唯唯書影記

被稱為「最懂女人的作家」茨威格的代表作《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從發表後就備受關注,由此改編的同名電影、話劇更是盛演不衰,最為中國觀眾熟知的莫過於徐靜蕾和姜文演繹的同名電影。

年少第一次看《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被陌生女人為愛瘋狂獻身的勇氣所折服,也因她「我愛你,但與你無關」的暗戀悄悄落淚。

但正如《島上書店》裡說:「我們在二十歲有共鳴的東西到了四十歲的時候不一定能產生共鳴,反之亦然。看書如此,生活亦如此。」

因而中年的我再讀《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時,沒有了年少的感動落淚,取而代之的是更深層次的思考。

高爾基曾高度評價這部作品「真是一篇驚人的傑作」。所以我想茨威格應該不會單純寫一個暗戀故事,那樣和三流言情作家又有什麼區別?

於是我多次閱讀原著,才發現原來茨威格根本不是在寫愛情,他在寫一個自我、超我被壓制,受本我支配而瘋狂一生的女人。

「本我、自我、超我」指的是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在《自我與本我》一書中,弗洛伊德認為完整的人格包括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處於人格結構底層,完全處於潛意識之中。指的是人的基本生活欲望和衝動,遵循快樂原則,不理會道德善惡,為滿足自己需求會不惜一切代價。

自我:即面對現實的我,它要滿足本我的需求,又要使行為控制在道德可接受的範圍內,是本我和超我的調節者。

超我從自我中分化發展出來,指的是個體在成長過程中受到道德法律規範,形成的觀念,不斷約束本我的行為,使之符合社會規範,遵循理想原則。

下面我從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入手,來解析《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的悲劇之旅:

一、缺乏父愛家境貧窮而又自卑的「自我」,偷偷愛著R先生

在《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裡,陌生女人雖然只是簡略勾勒了自己的家庭狀況

「那是個寒酸的會計員家庭,父親已經死去,媽媽很寒酸,女兒還小且長得非常瘦弱」,但我們也能從簡短描述中看出這是一個自卑又敏感的女孩。

因而面對R先生時,她情不自禁低人一等「你肯定記不起我們了。我們的名字你可能都不知道」。

在人格三個構成中,自我一方面要滿足本我對快樂的追求,一方面還要約束行為符合超我的要求,所以起調和作用的自我如果力量不夠強大,人格結構就會失衡。

如果本我佔上風,就會像陌生女人一樣,一生為愛癲狂,如果超我佔主宰地位,就會變成道德感極強又清心寡欲的人。

陌生女人自卑又缺愛,所以她的自我是缺失的。

因為暗戀R先生,所以她嫉妒伺候R先生的老僕人,把全部勁頭放在觀察R先生的生活起居上,甚至親吻他摸過的門把手,偷他丟在門口的菸頭。

她知道R先生是輕浮浪子,知道他換女人如換衣服,所以她不敢奢求R先生的愛戀,只是自己默默愛著他。

此時陌生女人雖然自我缺失,但她的本我還沒有佔據上風,所以她還能約束自己的瘋狂行為。

她的母親再婚後,打算搬到繼父房子去住,陌生女人得知這個消息痛苦不堪,可她無法對母親說出內心秘密,她內心的「自我和本我」在交戰,但最終她的自我戰勝了本我,跟著母親離開了。

但縱觀她這一生,大多數時候都是本我佔主導地位,自我根本無法起到約束控制作用,這也是她悲劇的主要成因。

二、為幻象化身R先生而著迷的「本我」,幻想中瘋狂愛著R先生

本我遵循快樂原則,所以陌生女人的身上體現出本我的明顯特徵,尤其是成年後她再次返回尋找R先生的種種不計後果的舉動,無一不在說明她的自我和超我非常薄弱,強烈的本我欲望缺乏超我的壓制和自我的管理,所以她為愛燃燒了自己。

但仔細分析,會發現陌生女人愛的並非R先生本人,而是R先生的幻象。

從小缺乏父愛,且母親懦弱的敏感少女,所處環境也很惡劣,R先生之前的房客都是兇狠醜惡之人,很窮也很沒素質。

儘管如此,她卻帶著小資產階級的驕傲,暗暗鄙視那些粗鄙的人。因而當R先生的老僕人來打掃收拾屋子時,他的溫和有禮給陌生少女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

還未見到R先生,陌生少女就已經對他產生了好奇和敬畏。

陌生少女想像中的R先生是一個溫文爾雅和藹可親的老先生,但當她看到真的R先生是一個溫柔帥氣活潑瀟灑的年輕男子時,她立馬就被吸引了。

她對R先生是一種想像的激情之愛,即弗洛伊德所說的迷戀。而她之所以迷戀R先生,是因為R先生代表著她從未有過的美好。所以她把深深愛戀寄托在R先生身上,但實際上她愛的是想像中的R先生,現實中的R先生不過是一個輕浮浪子。

其實她一直都知道R先生女人不斷,是情場浪子,但被本我主宰的她,縱使知道R先生不缺女人愛慕,卻還是死心塌地捨身忘我愛著他。

弗洛伊德說:「本我是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組成的能量系統,包括各種生理需要。」

在離開R先生住處的兩年裡,她不願穿漂亮裙子,也不願和同齡男孩出去郊遊玩耍,只是憑藉一腔深情陶醉在對R先生的思戀中。

她內心壓抑了太多欲望,所以成年後,她迫不及待回到R先生所在的城市,並在工作後守到R先生家的窗戶下。

在她刻意接近下,R先生注意到了她,並邀她吃晚餐,他們度過了幾個美妙夜晚後,R先生藉口遠行拋棄了她。可卑微而又懦弱的她卻不敢上前質問,雖痛不欲生,卻還表示「我不怪你,我愛的就是你的這種熱烈而健忘的樣子,愛的就是你到處留情、不專注一人的樣子。」

陌生女人這種低到塵埃的暗戀近乎病態,但也說明了她完全處於自我缺失,被本我主宰的狀態。

從陌生女人的悲催經歷看,本我欲望似乎很危險,確實,一方面本我欲望會促使人不顧一切做出莽撞行動,但另一方面,本我也是生命的原動力,人只有充滿欲望,才有活力,有力量。

搬離R先生後,陌生女人雖然生活變好,但卻活得猶如行屍走肉,不願交際不願遊玩,直到再次回到R先生身邊,她的生命力才再次被喚醒。

被喚醒生命力的陌生女人,卻完全喪失了自我,開始本我主宰生命的瘋狂愛戀,她不顧名分為R先生生下孩子,甚至為讓R先生的孩子過得更好,不惜一次次賣身。

再次巧遇R先生時,他一勾引,她連孩子都顧不上就跟著他走「我相信,哪怕自己死了,你呼喚我時,我依舊能從躺屍床上站起來,跟著你走。」

其實她一直都知道R先生是遊戲人生的情場浪子,但本我欲望促使她飛蛾撲火般奔向R先生,於是本我極度放縱的她,毀了自己的一生。

三、為撫養孩子不斷獻身卻不願結婚的「超我」,理想中愛著R先生

這樣一個屢次獻身,生下私生子,並曾為交際花的女人,在我們外人看來就是一個不知羞恥的女人。

但陌生女人並不覺得自己浪蕩,她始終都覺得自己對R先生的愛是聖潔的,和其他女人的愛不同。

超我不僅對認為進行懲罰、使人形成內疚感和自卑感,也會對合乎道德的行為提供獎勵,使人形成自尊和驕傲感。

陌生女人覺得自己對R先生是真愛,不是貪圖錢財的虛榮女人,所以R 先生一次次認不出她時,她也不直接說明,因為她的超我在約束著她。

把R先生當知音的陌生女人,為了能配上R先生,熬夜看書,拼命練琴。被母親帶走那兩年,她一遍遍回憶R先生,並用R先生的書來療愈思念。

但和R先生重逢後,陌生女人沒有告訴他,這些年她的痴情愛戀,她不願讓R先生感到沉重,只想讓他沒有負擔的玩樂。

這是陌生女人的傻氣,也是她僅剩的自尊。

而且陌生女人會為R先生守身如玉「在和你親密後,我覺得自己的身體變得神聖了,我不會再把這個身體贈與其他的男人。」

雖然後來為了撫養他們共同的孩子,陌生女人做了妓女,但對陌生女人來說,這不是犧牲,她做妓女的行為不過是用身體交換自己想要的東西,在這個過程中,她的心,她的愛,自始至終都屬於R先生。

即使後來碰到一個真心待她的男人,她也不願結婚,只想為R先生保持自由之身。

兩次重遇R先生,他都沒有認出她來,她傷心,卻不絕望,因為她堅信自己的愛聖潔無私,不求回報。所以帶著僅剩的自尊獨自撫養孩子,即使孩子重病,也不願去找R先生求助。

有了孩子後,她把炙熱的愛戀轉移到了孩子身上,為讓R先生的孩子過上上流社會的生活,她情願賣身,只為這個和R先生流著同樣血脈的孩子享受人間的一切美好。

也正因此,孩子死後,她的幻象破滅,她的自我也走向了毀滅。

豆瓣有位網友這樣評價《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小時候以為是愛情,現在才發現是寫精神病的。」

深以為然,陌生女人這種不管不顧為愛燃燒的行為不就是接近於病態的人格缺失。

其實,一個健全的人格需要自我、本我、超我相互制衡,才會減少內心衝突。

但很明顯,陌生女人這一生,人格三部分自我、超我、本我並非相互平衡制約,而是本我一直佔主導,肆意放縱。所以到生命最後,她發現自己窮其一生所追求的愛戀,始終無法得到,從而心傷至死。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不是本我不顧一切的放縱,也不是超我嚴格壓抑欲望,而是三部分各自具備必要力量,才能達到內心平衡。

弗洛伊德認為,無論是個體的成長發育,還是整個人類認識的發展,都是自我逐漸徵服本我、打破本我自戀狀態的過程。

因而我們要時時覺察自己,探索本我的潛意識欲望,不刻意清心寡欲,也不特意瘋狂放縱,才能達到自我、本我、超我三者的統一平衡,最大限度避免自我的焦慮與解體。

相關焦點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暗戀的女人都是偏執狂?
    只是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據說說李健寫這首歌,正是因為他看了茨威格的小說《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看了不少茨威格的小說,而印象最深的當屬《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一個步入中年的小說家,收到一封沒有署名的長信,信裡講述了一個女人從13歲起對他的愛戀,以及之後與他有過的兩次交集,她的一生從認識他開始,到他們的孩子死去而結束,這個女人最終死了,而小說家呢,對他來說,這一切僅僅是夢而已,這個女人對他來說猶如遠方的音樂。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一場用一生去治癒童年創傷的悲情愛戀
    茨維格的小說《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作者以第一人稱為我們講述了一個女人單戀R先生的悲苦一生。整個過程中,無論她的生活面臨了多大的磨難,都沒有求助於R先生,一個人承擔起這場愛戀產生的種種責任和後果。陌生女人寧可犧牲自我,也要保全R先生自由灑脫的戀愛關,不讓其受到一點點牽連。這種極致偏執的愛戀,實在令人髮指。那麼究其原因到底是什麼呢?是什麼導致她會不顧一切去投入到一場無果的單戀裡面去呢?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我一生只愛你,而你卻對我一無所知
    這是一個陌生女人對一個男作家的告白,是如此的深情與悲壯。《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是根據奧地利作家史蒂芬.茨威格的同名小說改編的一部電影。史蒂芬.茨威格曾被高爾基稱為是世界上最了解女人的作家,羅曼.羅蘭說他是個「靈魂的狩獵者」。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痴情女子薄情郎,一生飛蛾撲火的愛情
    奧地利作家茨威格寫過一部小說,名叫《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在小說中,一個女人在少女時期,愛上了一個男人,並且為這個男人,付出了一生。這樣的愛情,讓人看了難免心醉又心碎。電影《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劇照在電影中,徐靜蕾把這段故事的發生地,改成了中國,並且在片中穿插了很多中國風元素。
  • 從《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裡,我們最該帶走什麼?
    作為奧地利著名作家史蒂芬·茨威格的代表作,《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出版至今的數十年間,一直備受關注,也頗具爭議!在這此起彼伏的爭議聲中,有人感慨於主人公純淨、熱烈、終生不渝的情感付出,卻也有一半的聲音在極力控訴這樣近乎荒誕的虛無和自欺!
  • 以弗洛姆《愛的藝術》解讀茨威格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茨威格筆下《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中的陌生女人。俄國著名作家高爾基曾這樣評價茨威格:「世界上最懂女性的作家」。陌生女人真情流露的二三十頁的匿名信裡,字裡行間充斥著隱秘狂熱的愛戀、愛而不得的心酸,將一個女人的情感起伏展現的淋漓盡致。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什麼樣的女人只暗戀不表白?
    讀完茨威格的小說《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發現原來還有這樣一種女人,她愛得那麼卑微和瘋狂,可以說將暗戀發揮到極致。故事中的女人很小的時候暗戀上了住在她家對面的一個男人,年齡之間的差距並沒有讓她停止對他的那份愛慕,那份愛。即便後來她搬走了,心裡一直記著對方,沒有隨著時間,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將這份愛漸漸淡化反而越來越強烈。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悽慘苦戀故事背後,是作家警世救世苦心
    第一次世界大戰對一戰後歐洲社會道德衰敗的反思,也體現在文學創作,如史蒂芬·茨威格1922年寫的小說《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同時他也「抱著完全冷靜、不積極的態度寫了像《馬來亞狂人》和《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這樣一些中篇小說」。他不無得意地回憶,這兩部小說「深受廣大讀者的歡迎,達到了平時只有長篇小說才會有的程度」,「那兩部小說被改編成了戲劇;他們的片斷由人們公開朗誦,後來又被改編成電影。」這部小說不僅當時就暢銷,今天仍然是書店必備的經典書目。它的魅力何在?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潛藏在一個女孩心中最絕望的單相思苦戀
    -桐華01愛一個人沒有錯,但最怕的是單相思。當我們自己愛的轟轟烈烈之時,對方卻毫無所知,甚至還不知道你的存在。可想而知,這樣的愛是有多麼的卑微。而小說《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就講述了這樣一個單相思苦戀的愛情故事。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看徐靜蕾怎麼演繹一場孤絕的暗戀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由奧地利作家史蒂芬·茨威格創作的中篇小說,是其代表作之一,高爾基評價這篇小說「真是一篇驚人的傑作。此圖片來源網上《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被素有四大花旦之一的電影《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以一個陌生女人的一封信展開,信中訴說了這個女人對一個作家毫無保留、死心塌地的愛,直到死,她依舊深深的愛著他。
  • 愛的自卑,多努力都是錯,讀《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2005年,徐靜蕾導演將奧地利作家茨威格的同名小說《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搬上大銀幕,上映當周便橫掃全國院線,大熱一時。《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小說出版於1922年,高爾基讀過後,評價茨威格是「世界上最了解女人的作家」。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渣男,你為什麼受女生歡迎?
    茨威格在《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中塑造了一個集美貌與才華的渣男,讓我看完對女主的遭遇心痛不已。《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是奧地利作家史蒂芬·茨威格的最著名的代表作,曾被徐靜蕾拍過同名電影,被孟京輝改編為同名話劇
  • 《陌生女人的來信》:她的困局,和暗戀無關
    奧地利作家茨威格的小說《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則把暗戀寫到了極致。作品講述的是一個陌生女人,從少女時代就愛上一個作家,痴愛多年,還為他生下一個孩子,而男人對此一無所知,直到女人在生命的最後時刻給他寫來一封信。小說用細膩的心理描寫把那種炙熱又絕望的愛描寫得淋漓盡致,讓人震撼。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我用一生來愛你,你卻對我一無所知
    這就是奧地利作家史蒂芬·茨威格最著名的中篇小說之一《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被高爾基評價為「一篇驚人的傑作」。這個陌生的女人對作家的愛是卑微而偉大的,但讓人淚流滿面的同時,真想說她太傻了,愛上一個不該愛的人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讓人心碎的一生,原來只是場獨角戲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這封帶著死亡味道的來信,訴說著一個痴情女人的故事,她的一生只為一個男人而活著為了她所謂的愛情,她不顧名聲、金錢、地位甚至孩子,她與R先生有了數次的感情糾葛,卻又一次次被R先生遺忘,但她固執地堅守著那看不見摸不著的愛情,以至於最後孩子不幸夭折了,自己也即將香消玉殞。茨威格是一位擅長描寫女性情感的小說家,被稱為「最懂女人的作家」,《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他用極其簡單的文字,平靜又細膩地描述了陌生女人不平靜的一生。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請原諒我,看不懂這種天雷滾滾的愛情
    十年前,當我捧起《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時,我為書中陌生女人的那份痴情,而深深地感動著史蒂芬·茨威格的名作《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被高爾基盛讚為:「真是一篇驚人的傑作。「陌生女人」這一形象,顯然只是作者筆下的一個意象化載體,他對人物性格的塑造及心理活動的刻畫,也都寄託著作者自身對情感的細膩認知和體會。行動上的卑微和靈魂上的高傲交織,也才造就了陌生女人這個非常特別的文學形象。但是,陌生女人並不懂愛。咱們還是來談一談,關於女孩子,究竟需要怎樣的情感教育吧!
  • 愛到絕望《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改編自奧地利作家史蒂芬·茨威格的同名小說,由徐靜蕾導演,保利華億投資,主演徐靜蕾、姜文、黃覺等。2005年3月4日上映。該片講述的是1948年深冬,一個男子在41歲生日當天收到一封厚厚的信,這封信出自一個臨死的女人,講了一個纏綿的愛情故事,而這個故事的男主人公對此一無所知。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除了感人落淚的愛情,還收穫了什麼(改)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是奧地利著名作家這部小說描寫了一個異常絕望而又特別真摯的愛情故事。一個女人不顧一切地愛了一生的男人,卻從來不知道這世上還有她這樣一個女人。直到收到女人臨死前寄來的一封信,這個男人才知曉一切。先來看看這個令我們感動落淚的愛情故事。整部小說以書信的形式,用女子的自述來完成。從內容上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13歲女孩愛情教育的缺失,致使一生悲劇
    文/魚辰奧地利作家茨威格的短篇小說《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短短幾十頁文字,道盡了一個女人愛情的卑微。女人從13歲認識世界開始,到29歲生命結束,整整16年,她沒有交友,沒有興趣愛好,沒有自我,也沒有愛過其他人,她把自己全部的愛都奉獻給了一個大她11歲的風流浪子。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徐靜蕾的最愛,一個暗戀到極致的故事
    以上,便是著名小說家茨威格的代表作《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的開頭部分。這部小說不算很長,一封信,便是小說的整體,但這封信讀完後,卻讓人如鯁在喉。從小說名字可以知道,這封信是一個女人所寫,對於男主人公R來說,這個女人就是一個陌生人。而這封信,其實算作是這個陌生女人對R的表白信,卻也是訣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