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你來,開心~✦
作者:洛紅塵
這世上動人的情感有很多,暗戀是其中之一。
奧地利作家茨威格的小說《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則把暗戀寫到了極致。
作品講述的是一個陌生女人,從少女時代就愛上一個作家,痴愛多年,還為他生下一個孩子,而男人對此一無所知,直到女人在生命的最後時刻給他寫來一封信。
小說用細膩的心理描寫把那種炙熱又絕望的愛描寫得淋漓盡致,讓人震撼。
徐靜蕾、姜文主演的同名電影則把它改編成了中國版本,配著《琵琶語》如泣如訴的旋律,讓人看一次心裡疼一次。
「陌生女人」這個角色,形象很複雜。
誰不曾暗戀過一個人,有時也無法用「值不值得」來評價。但假如愛得太卑微、太偏執,就成了悲劇。
最諷刺的是,她為他耗盡半生、至死方休,他卻壓根不記得她是誰。
假如我有個女兒去這樣地愛著一個人,我怕是要心疼死。
「陌生女人」的故事只是個例,但生活中陷入一段虐戀蹉跎半生,甚至放棄生命的並不少見。
也許我們可以跳出這個故事本身,站在更加宏觀的角度來看待問題:
其實,一切都有跡可循。
那一年,她13歲。父親早逝,她和寡居的母親在一個大雜院裡過著窮酸的生活。
身材瘦小、尚未發育,常年穿著由母親舊衣改成的學生裙,裙子上還打著一個補丁。
母女對她疏於關心,鄰居們也大多窮困粗野,尤其是對門的,動不動就發酒瘋打老婆,男人摔東西的響聲和女人的哭嚎聲常常在半夜裡把人吵醒。
這樣的生活,就像「一個蒙著灰塵、布滿蛛網、散發著黴味的地窖」。
直到有一天,這地窖裡出現了一道光。
對門鄰居搬走了,新來的租戶是個單身作家。
他來到這裡,像是一個異類:斯文、富貴、整潔,神氣瀟灑,受人尊敬。他的房間被收拾得乾乾淨淨,放滿了書,以及各種雕塑、繪畫。見了她們母女,會彬彬有禮地打招呼,叫她們太太和小姐。
少女被吸引,從此對他懷著宗教般炙熱的愛。
「我毫無閱歷,毫無準備,我一頭栽進了我的命運之中,就像跌進了萬丈深淵。」
每天通過門上的小孔窺視他的行蹤,親吻他摸過的門把手,撿起他扔掉的菸頭並視若珍寶。
作家在事業上十分嚴肅、責任心強,但生活中卻是風流多情,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是個世俗意義上的「渣男」。
很多次她看著他帶不同的女人回家,然後從他房間傳來親暱的調笑聲,
但是少女深陷其中、無力自拔。他是她灰暗人生裡唯一的一抹亮色。
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是,為什麼從小缺愛的女孩容易遇到渣男?
因為親情的缺失(尤其是父愛的缺失)、安全感的匱乏,讓她們對愛情過敏,一點點溫情就能打動她的心,從而忽略了其它更重要的東西,比如責任和人品對於感情的重要性。
孩子的正常要求在正常環境中得不到滿足,就會在不正常的環境中尋求滿足;甚至會通過「犧牲」自己的方式,來喚醒父母心中的愛。
如果你在童年時就擁有來自父母的愛,就不會在青少年時用自己寶貴的東西去交換,好讓自己感到有人愛你。
後來母親改嫁,帶著她去了外省。「陌生女」對作家的愛並沒有因時間和空間的距離而消減,反而在回憶中更加枝繁葉茂。
幾年後,她又回到這個城市,以一個成年的、年輕美貌女子的姿態靠近他,兩人一起度過了三天愉快的時光。當然,他壓根沒有認出她。而她為了不讓他有心理負擔,對自己的身份一字不提。
三天後熱情褪去,他找了個理由打發她,又開始流連於新的女人。
她卻懷孕了。她知道他不會負責,甚至會懷疑她接近他的動機,決定獨力把孩子生下來。
於是一個人離開,輾轉流落,歷盡辛苦。
孩子長得像極了作家,這讓她得到某種慰藉。為了讓孩子生活得更好,不惜去做交際花。
幾年後再次相逢。他依然風流多情,依然沒有認出她,既沒認出她是他當年的鄰家小妹,也沒認出她是曾和自己有過幾夜交歡的女學生,更不知她是他未曾蒙面的孩子的母親。
這次他把她當成野雞,輕佻地對她吹口哨、談價格,然後帶她回家。事畢,把一疊錢放在她的暖手筒裡。而「陌生女」依然不敢說出真相。
暗示無果後,她帶著一顆破碎的心倉皇走出房間,卻和當年的老僕人走了個對面。老僕人驚呆了,他一眼就認出眼前的女人竟是當年鄰居家的小女孩,嘴唇哆嗦半天說:早啊,小姐。
那一幕,看得人心都要碎了。
低到塵埃裡的愛,永遠開不出花來。
連自己都不愛的女人,又怎麼可能擁有真正的幸福。
後來女人的兒子死於一場傳染病,萬念俱灰,在自己也感染疾病,死前給作家寫下了這封信。
事實上,她也曾有機會接近幸福。
母親改嫁後,她們母女的生活得到了一定改善,有不少年輕男子對陌生女表示愛意,但她通通不接受。
後來做交際花,也有不少人喜歡她,想和她結婚,她依然沒有接受,只想做一個自由身,以便有機會和作家再次發生交集。
「不和你在一起,我就不想幸福地、愜意地生活,我把自己埋進一個晦暗的、寂寞的世界裡,自己折磨自己。」
其實也是一種「習得性無助」了。
童年時被忽略、被否定的孩子,潛意識裡很難相信自己可以獲得幸福,就算機會來臨,也總是陰差陽錯把它推走,然後回到熟悉的痛苦之中,成為「命運的強迫性重複。」
著名家庭治療師維吉尼亞•薩提亞曾說:「
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有可能影響他一生。」
我們的親密關係、婚姻、情感模式,往往來自於童年時期與父母之間互動的心理經驗。
那麼,一個人童年時和父母的連結,是通過什麼途徑影響刀長大後的情感模式呢?
1、人格塑造
從小受到父母關愛,被認可、被接納的孩子,長大後在感情中就比較自信,相信自己可以得到伴侶的愛;反之,則會在感情裡卑微,委屈求全。
2、習得
以班杜拉為代表的社會學習論認為,兒童的社會行為主要源自觀察學習。
某一個體在某一確定情境下習得了某一行為,一旦他再遇到類似情境,就傾向於作出同樣的行為。
1965年,班杜拉曾做過一個經典研究。他把被試兒童分為三組,分別給他們看不同的錄像。
第一組看的內容是榜樣因攻擊而受重罰;第二組看的是榜樣因攻擊而得到獎勵;第三組看的是榜樣的攻擊既不受罰也不得獎。然後,把這些兒童帶到無監督人員的活動室裡,觀察他們對玩具模特兒的攻擊行為。
結果表明,第一組兒童的攻擊性最弱,第二組兒童的攻擊性最強,第三組介於兩者之間。
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很多人長大後,會在不知不覺地複製父母的婚姻模式。
3、缺失與追尋
一個人成年後所追求的東西,往往都是童年時代的缺失。
作家張愛玲,自小被父親嫌棄、否定、毆打,甚至叫她去死。後來她就把自己對理想父親的渴望投射到了伴侶身上,先後兩段婚姻,胡蘭成比她大 14 歲,賴雅比她大 29 歲。
徐靜蕾作為《陌生女人來信》的主演,則是個不婚主義者。但她的不婚並非瀟灑,而是出於對婚姻的恐懼。
小時候徐靜蕾父母的關係非常不好,動不動就打架,吵得天昏地暗。直到現在,她和爸媽一起出門仍然會不由自主地感到緊張,生怕他們兩個會突然沒有原因地吵起來。
所以當她想到組建一個家庭時,本能的反應就是吵,吵死了。於是她選擇不婚。
張愛玲追尋的是父愛,徐靜蕾追尋的是平靜,從本質來說,都是在尋找安全感。
說到底,「陌生女人」的困局和暗戀無關,和童年缺愛、自我薄弱有關。
那麼,如何打破這種困局?
薩提亞認為人的一生有三次出生。
第一次出生是精卵結合,創造了一個生命;
第二次出生是母親把我們生下來,進入一個已經存在的家庭系統;
第三次出生就是我們成為自己的「決定者」。
前兩次出生我們沒有選擇的權利,但是第三次出生,卻可以完全由自己掌控。
每個人傾盡一生都在找尋自我的含義。或許探尋內心的路遠比走向外界的路更加艱難,但我們都需要一些勇氣去療愈心中的那個「家」。
1、自我察覺,必要時藉助專業諮詢,探尋那些壓抑了的潛意識怎樣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2、積極完善自我,發展健全的人格。原生家庭對一個人有深遠影響,但這種影響並非決定性的,人本身也有其主觀能動性。
3、重建社會支持系統。
擁有一些特別好的朋友、健全的社會支持系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來自家庭的缺憾。
多讀書、旅行,有助於我們改變視角、開闊視野。
好的親密關係,是一種療愈。
一個缺乏安全感的人,和安全感強的人建立親密關係,得到足夠的接納和承託,會逐漸建立信任,獲得愛的能力。
對於「陌生女人」這個形象,不知你有什麼看法?
這種愛值不值得,生活中有這樣的人嗎?
歡迎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