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女人的來信》:她的困局,和暗戀無關

2020-08-29 洛紅塵1109

✦喜歡你來,開心~✦

作者:洛紅塵


這世上動人的情感有很多,暗戀是其中之一。

奧地利作家茨威格的小說《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則把暗戀寫到了極致。

作品講述的是一個陌生女人,從少女時代就愛上一個作家,痴愛多年,還為他生下一個孩子,而男人對此一無所知,直到女人在生命的最後時刻給他寫來一封信。

小說用細膩的心理描寫把那種炙熱又絕望的愛描寫得淋漓盡致,讓人震撼。

徐靜蕾、姜文主演的同名電影則把它改編成了中國版本,配著《琵琶語》如泣如訴的旋律,讓人看一次心裡疼一次。

「陌生女人」這個角色,形象很複雜。

誰不曾暗戀過一個人,有時也無法用「值不值得」來評價。但假如愛得太卑微、太偏執,就成了悲劇。

最諷刺的是,她為他耗盡半生、至死方休,他卻壓根不記得她是誰。

假如我有個女兒去這樣地愛著一個人,我怕是要心疼死。

「陌生女人」的故事只是個例,但生活中陷入一段虐戀蹉跎半生,甚至放棄生命的並不少見。

也許我們可以跳出這個故事本身,站在更加宏觀的角度來看待問題:

  • 為什麼有的女人能夠收穫幸福,而有的總是遇渣男?
  • 為什麼有人在感情裡自信又主動,而有的卻卑微隱忍、委屈求全?
  • 我們愛上的人往往是同一類型,這類人滿足了我們什麼樣的心理需求?
  • 是什麼影響了我們的擇偶觀,又是什麼導致了我們當下的情感模式?

其實,一切都有跡可循。

一、童年的匱乏讓人對愛情過敏,從而忽略責任、人品等更重要的品質


那一年,她13歲。父親早逝,她和寡居的母親在一個大雜院裡過著窮酸的生活。

身材瘦小、尚未發育,常年穿著由母親舊衣改成的學生裙,裙子上還打著一個補丁。

母女對她疏於關心,鄰居們也大多窮困粗野,尤其是對門的,動不動就發酒瘋打老婆,男人摔東西的響聲和女人的哭嚎聲常常在半夜裡把人吵醒。

這樣的生活,就像「一個蒙著灰塵、布滿蛛網、散發著黴味的地窖」。

直到有一天,這地窖裡出現了一道光。

對門鄰居搬走了,新來的租戶是個單身作家。

他來到這裡,像是一個異類:斯文、富貴、整潔,神氣瀟灑,受人尊敬。他的房間被收拾得乾乾淨淨,放滿了書,以及各種雕塑、繪畫。見了她們母女,會彬彬有禮地打招呼,叫她們太太和小姐。

少女被吸引,從此對他懷著宗教般炙熱的愛。

「我毫無閱歷,毫無準備,我一頭栽進了我的命運之中,就像跌進了萬丈深淵。」

每天通過門上的小孔窺視他的行蹤,親吻他摸過的門把手,撿起他扔掉的菸頭並視若珍寶。

作家在事業上十分嚴肅、責任心強,但生活中卻是風流多情,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是個世俗意義上的「渣男」。

很多次她看著他帶不同的女人回家,然後從他房間傳來親暱的調笑聲,

但是少女深陷其中、無力自拔。他是她灰暗人生裡唯一的一抹亮色。

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是,為什麼從小缺愛的女孩容易遇到渣男?

因為親情的缺失(尤其是父愛的缺失)、安全感的匱乏,讓她們對愛情過敏,一點點溫情就能打動她的心,從而忽略了其它更重要的東西,比如責任和人品對於感情的重要性。

孩子的正常要求在正常環境中得不到滿足,就會在不正常的環境中尋求滿足;甚至會通過「犧牲」自己的方式,來喚醒父母心中的愛。

如果你在童年時就擁有來自父母的愛,就不會在青少年時用自己寶貴的東西去交換,好讓自己感到有人愛你。

二、習得性無助,讓她和無法真正接近幸福、過著近乎自虐的生活

後來母親改嫁,帶著她去了外省。「陌生女」對作家的愛並沒有因時間和空間的距離而消減,反而在回憶中更加枝繁葉茂。

幾年後,她又回到這個城市,以一個成年的、年輕美貌女子的姿態靠近他,兩人一起度過了三天愉快的時光。當然,他壓根沒有認出她。而她為了不讓他有心理負擔,對自己的身份一字不提。

三天後熱情褪去,他找了個理由打發她,又開始流連於新的女人。

她卻懷孕了。她知道他不會負責,甚至會懷疑她接近他的動機,決定獨力把孩子生下來。

於是一個人離開,輾轉流落,歷盡辛苦。

孩子長得像極了作家,這讓她得到某種慰藉。為了讓孩子生活得更好,不惜去做交際花。

幾年後再次相逢。他依然風流多情,依然沒有認出她,既沒認出她是他當年的鄰家小妹,也沒認出她是曾和自己有過幾夜交歡的女學生,更不知她是他未曾蒙面的孩子的母親。

這次他把她當成野雞,輕佻地對她吹口哨、談價格,然後帶她回家。事畢,把一疊錢放在她的暖手筒裡。而「陌生女」依然不敢說出真相。

暗示無果後,她帶著一顆破碎的心倉皇走出房間,卻和當年的老僕人走了個對面。老僕人驚呆了,他一眼就認出眼前的女人竟是當年鄰居家的小女孩,嘴唇哆嗦半天說:早啊,小姐。

那一幕,看得人心都要碎了。

低到塵埃裡的愛,永遠開不出花來。

連自己都不愛的女人,又怎麼可能擁有真正的幸福。

後來女人的兒子死於一場傳染病,萬念俱灰,在自己也感染疾病,死前給作家寫下了這封信。

事實上,她也曾有機會接近幸福。

母親改嫁後,她們母女的生活得到了一定改善,有不少年輕男子對陌生女表示愛意,但她通通不接受。

後來做交際花,也有不少人喜歡她,想和她結婚,她依然沒有接受,只想做一個自由身,以便有機會和作家再次發生交集。

「不和你在一起,我就不想幸福地、愜意地生活,我把自己埋進一個晦暗的、寂寞的世界裡,自己折磨自己。」

其實也是一種「習得性無助」

童年時被忽略、被否定的孩子,潛意識裡很難相信自己可以獲得幸福,就算機會來臨,也總是陰差陽錯把它推走,然後回到熟悉的痛苦之中,成為「命運的強迫性重複。」


三、一個人童年時和父母的連結,怎樣影響著長大後的情感模式

著名家庭治療師維吉尼亞•薩提亞曾說:「

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有可能影響他一生。」

我們的親密關係、婚姻、情感模式,往往來自於童年時期與父母之間互動的心理經驗。

那麼,一個人童年時和父母的連結,是通過什麼途徑影響刀長大後的情感模式呢?

1、人格塑造

從小受到父母關愛,被認可、被接納的孩子,長大後在感情中就比較自信,相信自己可以得到伴侶的愛;反之,則會在感情裡卑微,委屈求全。

2、習得

以班杜拉為代表的社會學習論認為,兒童的社會行為主要源自觀察學習。

某一個體在某一確定情境下習得了某一行為,一旦他再遇到類似情境,就傾向於作出同樣的行為。

1965年,班杜拉曾做過一個經典研究。他把被試兒童分為三組,分別給他們看不同的錄像。

第一組看的內容是榜樣因攻擊而受重罰;第二組看的是榜樣因攻擊而得到獎勵;第三組看的是榜樣的攻擊既不受罰也不得獎。然後,把這些兒童帶到無監督人員的活動室裡,觀察他們對玩具模特兒的攻擊行為。

結果表明,第一組兒童的攻擊性最弱,第二組兒童的攻擊性最強,第三組介於兩者之間。

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很多人長大後,會在不知不覺地複製父母的婚姻模式。

3、缺失與追尋

一個人成年後所追求的東西,往往都是童年時代的缺失。

作家張愛玲,自小被父親嫌棄、否定、毆打,甚至叫她去死。後來她就把自己對理想父親的渴望投射到了伴侶身上,先後兩段婚姻,胡蘭成比她大 14 歲,賴雅比她大 29 歲。

徐靜蕾作為《陌生女人來信》的主演,則是個不婚主義者。但她的不婚並非瀟灑,而是出於對婚姻的恐懼。

小時候徐靜蕾父母的關係非常不好,動不動就打架,吵得天昏地暗。直到現在,她和爸媽一起出門仍然會不由自主地感到緊張,生怕他們兩個會突然沒有原因地吵起來。

所以當她想到組建一個家庭時,本能的反應就是吵,吵死了。於是她選擇不婚。

張愛玲追尋的是父愛,徐靜蕾追尋的是平靜,從本質來說,都是在尋找安全感。

四、如何打破困局

說到底,「陌生女人」的困局和暗戀無關,和童年缺愛、自我薄弱有關。

那麼,如何打破這種困局?

薩提亞認為人的一生有三次出生。

第一次出生是精卵結合,創造了一個生命;

第二次出生是母親把我們生下來,進入一個已經存在的家庭系統;

第三次出生就是我們成為自己的「決定者」。

前兩次出生我們沒有選擇的權利,但是第三次出生,卻可以完全由自己掌控。

每個人傾盡一生都在找尋自我的含義。或許探尋內心的路遠比走向外界的路更加艱難,但我們都需要一些勇氣去療愈心中的那個「家」。

1、自我察覺,必要時藉助專業諮詢,探尋那些壓抑了的潛意識怎樣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2、積極完善自我,發展健全的人格。原生家庭對一個人有深遠影響,但這種影響並非決定性的,人本身也有其主觀能動性。

3、重建社會支持系統。

擁有一些特別好的朋友、健全的社會支持系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來自家庭的缺憾。

多讀書、旅行,有助於我們改變視角、開闊視野。

好的親密關係,是一種療愈。

一個缺乏安全感的人,和安全感強的人建立親密關係,得到足夠的接納和承託,會逐漸建立信任,獲得愛的能力。



對於「陌生女人」這個形象,不知你有什麼看法?

這種愛值不值得,生活中有這樣的人嗎?

歡迎留言哦~

相關焦點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暗戀的女人都是偏執狂?
    只是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據說說李健寫這首歌,正是因為他看了茨威格的小說《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看了不少茨威格的小說,而印象最深的當屬《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從一開始她就知道這個男人是個什麼樣的人,可是如她所說,她的生命就是從第一次見到這個男人開始的,「和你在一起的一年仿佛是我的一生。」 「離開你的日子裡,我生命的時鐘也停止了。」他就是她的一切,她的過去、她的現在都與他息息相關,怎能與他無關呢?!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我愛你,卻與你無關
    某種回憶浮現在他的心頭,他想起了一個鄰居的小孩,想起一位姑娘,想起夜總會的一個女人,但是這些回憶模模糊糊,朦朧不清,宛如一塊石頭,在流水底下閃爍不定,飄忽無形。影子湧過來,退出去,可是總構不成畫面。」《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是由奧地利作家茨威格創作的中篇小說。講述的是一個陌生的女人,在她生命的最後時刻,飽蘸著一生的深情,寫下了一封悽婉動人的長信,向著名小說家R袒露了自己絕望的愛情之情。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什麼樣的女人只暗戀不表白?
    讀完茨威格的小說《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發現原來還有這樣一種女人,她愛得那麼卑微和瘋狂,可以說將暗戀發揮到極致。故事中的女人很小的時候暗戀上了住在她家對面的一個男人,年齡之間的差距並沒有讓她停止對他的那份愛慕,那份愛。即便後來她搬走了,心裡一直記著對方,沒有隨著時間,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將這份愛漸漸淡化反而越來越強烈。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看徐靜蕾怎麼演繹一場孤絕的暗戀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由奧地利作家史蒂芬·茨威格創作的中篇小說,是其代表作之一,高爾基評價這篇小說「真是一篇驚人的傑作。此圖片來源網上《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被素有四大花旦之一的電影《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以一個陌生女人的一封信展開,信中訴說了這個女人對一個作家毫無保留、死心塌地的愛,直到死,她依舊深深的愛著他。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我愛你與你無關,是一種病!
    女主角她悽美婉約讓人傷感,她卑微至極讓人憐惜,她又高端大氣讓人心生敬畏…… 這個故事來自小說《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此書的作者叫史蒂芬·茨威格,他出生在奧地利維也納一個富裕的猶太家庭,接受過良好的教育和藝術薰陶。他很小就展現出驚人的寫作天賦。 他是世界上最傑出的中短篇小說家之一,與莫泊桑、契訶夫、歐·亨利等人齊名。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讓人心碎的一生,原來只是場獨角戲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這封帶著死亡味道的來信,訴說著一個痴情女人的故事,她的一生只為一個男人而活著茨威格是一位擅長描寫女性情感的小說家,被稱為「最懂女人的作家」,《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他用極其簡單的文字,平靜又細膩地描述了陌生女人不平靜的一生。她有幾次可有改變命運的機會,如果她把握住其中一次,她也許有不一樣的人生。然而,她一次次任性地選擇,最終導致自己的毀滅。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徐靜蕾的最愛,一個暗戀到極致的故事
    以上,便是著名小說家茨威格的代表作《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的開頭部分。這部小說不算很長,一封信,便是小說的整體,但這封信讀完後,卻讓人如鯁在喉。從小說名字可以知道,這封信是一個女人所寫,對於男主人公R來說,這個女人就是一個陌生人。而這封信,其實算作是這個陌生女人對R的表白信,卻也是訣別信。
  • 茨威格式的瘋狂愛戀:從《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看弗洛伊德人格論
    被稱為「最懂女人的作家」茨威格的代表作《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從發表後就備受關注,由此改編的同名電影、話劇更是盛演不衰,最為中國觀眾熟知的莫過於徐靜蕾和姜文演繹的同名電影。年少第一次看《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被陌生女人為愛瘋狂獻身的勇氣所折服,也因她「我愛你,但與你無關」的暗戀悄悄落淚。但正如《島上書店》裡說:「我們在二十歲有共鳴的東西到了四十歲的時候不一定能產生共鳴,反之亦然。看書如此,生活亦如此。」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渣男,你為什麼受女生歡迎?
    茨威格在《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中塑造了一個集美貌與才華的渣男,讓我看完對女主的遭遇心痛不已。有一天,當他看到茨威格的《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時,小說裡那個將暗戀之情詮釋到極致的女主,令他印象深刻,於是有感而發,抬手寫下了《傳奇》。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這位被李健稱之為傳奇的女子,是如何被渣男玩弄感情的?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我一生只愛你,而你卻對我一無所知
    這是一個陌生女人對一個男作家的告白,是如此的深情與悲壯。《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是根據奧地利作家史蒂芬.茨威格的同名小說改編的一部電影。史蒂芬.茨威格曾被高爾基稱為是世界上最了解女人的作家,羅曼.羅蘭說他是個「靈魂的狩獵者」。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痴情女子薄情郎,一生飛蛾撲火的愛情
    奧地利作家茨威格寫過一部小說,名叫《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在小說中,一個女人在少女時期,愛上了一個男人,並且為這個男人,付出了一生。這樣的愛情,讓人看了難免心醉又心碎。直到女人得了重病,快要不久於人世,才給作家寫了一封信。電影《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以巧妙的人物設置,恰到好處的蒙太奇運用,詩意地詮釋了「我愛你,與你無關」的理想化愛情。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愛得太深,是一場劫難
    大家好,我是半耳聆,本期推薦的一本書是奧地利作家茨威格的著名小說《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她把全部的激情都投擲到了作家身上,認為自己生活中的一切,只有和他相聯,才有意義,作家成了少女灰暗的生活中唯一的美好和光亮。兩年後,母親再婚,她要跟隨母親和繼父離開這座城市。搬遷的前夜,女孩等了一晚上,想要走到他面前去主動說點什麼的時候,等來的卻是凌晨他帶著一個女人共同回家的調笑聲。
  • 豆瓣8.7《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女人世界變小,從痴愛開始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是奧地利作家茨威格的短篇小說,作品以第一人稱講述了「我」愛了一個男人一輩子「我」從小愛慕對面的鄰居,後來為了追隨他,離開了母親和富裕的繼父,只求獻身於他。懷孕之後,為了撫養孩子,「我」做了妓女,最後因病獨自悽慘地死去。看完這部影片,我想起了徐靜蕾的評價:「女人的一夜,女人的一生。」這個女人勇敢地追愛無可厚非,但她不敢勇敢地表達愛,始終沉浸在兒時對R先生的暗戀之中。
  • 豆瓣8.7《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束縛成長的愛情,要不得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是奧地利作家茨威格的短篇小說,作品以第一人稱講述了「我」愛了一個男人一輩子,這個女人勇敢地追愛無可厚非,但她不敢勇敢地表達愛,始終沉浸在兒時對R先生的暗戀之中。作品表面在寫一個女人的愛情悲劇,其實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主題,那就是孩子與成人,作者始終在以兒童的視角來表現成人世界,女主人公沉浸在這段愛情中,自我封閉,脫離了成長的軌道。
  • 從《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裡,我們最該帶走什麼?
    作為奧地利著名作家史蒂芬·茨威格的代表作,《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出版至今的數十年間,一直備受關注,也頗具爭議!在這此起彼伏的爭議聲中,有人感慨於主人公純淨、熱烈、終生不渝的情感付出,卻也有一半的聲音在極力控訴這樣近乎荒誕的虛無和自欺!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13歲女孩愛情教育的缺失,致使一生悲劇
    文/魚辰奧地利作家茨威格的短篇小說《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短短幾十頁文字,道盡了一個女人愛情的卑微。女人從13歲認識世界開始,到29歲生命結束,整整16年,她沒有交友,沒有興趣愛好,沒有自我,也沒有愛過其他人,她把自己全部的愛都奉獻給了一個大她11歲的風流浪子。
  • 愛的自卑,多努力都是錯,讀《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2005年,徐靜蕾導演將奧地利作家茨威格的同名小說《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搬上大銀幕,上映當周便橫掃全國院線,大熱一時。《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小說出版於1922年,高爾基讀過後,評價茨威格是「世界上最了解女人的作家」。
  • 我愛你與你無關《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2005年一部叫《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的電影上映,電影片是根據奧利地作家茨威格的同名短篇小說改編,徐靜蕾導演主演。豆瓣評分7.5分。故事說的是一個中年男子收到一封厚厚的信。是一個瀕死的女人寫來的,信中儘是對他的愛戀,但是他對此一無所知完全不記得她。他讀著她的回憶,腦海中似乎浮現出一個模糊的印象。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請原諒我,看不懂這種天雷滾滾的愛情
    十年前,當我捧起《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時,我為書中陌生女人的那份痴情,而深深地感動著史蒂芬·茨威格的名作《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被高爾基盛讚為:「真是一篇驚人的傑作。」早已經有太多太多的書評人和文學評論家,就該書的藝術性和文學內涵,進行了深層次的挖掘和多維度的評論。「陌生女人」這一形象,顯然只是作者筆下的一個意象化載體,他對人物性格的塑造及心理活動的刻畫,也都寄託著作者自身對情感的細膩認知和體會。行動上的卑微和靈魂上的高傲交織,也才造就了陌生女人這個非常特別的文學形象。
  • 以弗洛姆《愛的藝術》解讀茨威格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茨威格筆下《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中的陌生女人。俄國著名作家高爾基曾這樣評價茨威格:「世界上最懂女性的作家」。陌生女人真情流露的二三十頁的匿名信裡,字裡行間充斥著隱秘狂熱的愛戀、愛而不得的心酸,將一個女人的情感起伏展現的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