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是奧地利作家茨威格的短篇小說,作品以第一人稱講述了「我」愛了一個男人一輩子,但他卻不記得,甚至不認識自己的故事。
「我」從小愛慕對面的鄰居,後來為了追隨他,離開了母親和富裕的繼父,只求獻身於他。懷孕之後,為了撫養孩子,「我」做了妓女,最後因病獨自悽慘地死去。
這部小說一發表就受到廣泛的關注,同名電影、話劇更是盛演不衰,文學批評層出不窮。
高爾基評價這部小說「真是一篇驚人的傑作」。
看完這部影片,我想起了徐靜蕾的評價:「女人的一夜,女人的一生。」這個女人勇敢地追愛無可厚非,但她不敢勇敢地表達愛,始終沉浸在兒時對R先生的暗戀之中。
作品表面在寫一個女人的愛情悲劇,其實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主題,那就是孩子與成人,作者始終在以兒童的視角來表現成人世界,女主人公沉浸在這段愛情中,自我封閉,脫離了成長的軌道。
這部愛情小說為什麼能夠獲得8.7的豆瓣高分呢?今天,我想從「原生家庭,精神獨立,價值認同,現實意義」四個方面,分析介紹女主人公愛情悲劇的原因。在文章的最後,我會結合小說,談談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女主人公的原生家庭是非常不幸的。
父親早早去世,家境貧寒,母親深居簡出不與人來往,讓她形成了羞澀膽怯的性格。
中國版《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所以她後來不管多麼愛R先生,不管主動營造了多少次與他相遇的機會,不管她為他作出了多大的犧牲,她都不敢勇敢地表達自己的愛。
她後來懷孕,生子,養子,直到孩子生病去世,她都沒有向他求助過,告訴他孩子的存在。
她說,不想把自己的痛楚強加到他快樂的生活中去,不想讓自己對他的愛成為他的負擔。
說到底,都是她童年裡膽怯內向性格的影響。
她小時候住在郊區的一樁樓裡,鄰居的家庭問題嚴重,讓她看到了一個扭曲的成人世界,便不自覺地想要逃離。
鄰居一家都是兇惡之徒,成天鬥嘴吵架。男人常常把老婆打得頭破血流,夜間,她常常被盤子摔碎的聲音驚醒。
原文說:「生活圈子狹小的人們總是渴望碰到些新鮮事物。」
女主人公生活的圈子狹小,從小就充滿了貧窮,兇惡和骯髒,這讓她不由自主地嚮往光明與美好。
所以,當年輕俊美,修養良好,學識淵博的R先生搬來時,她就不由自主地被他吸引了。
他就像一束光,照亮了她逼仄黑暗的生活,並讓她對明天充滿希望。
有人說:「人要多出去走走。」
多出去走走,多看看外面的世界,重要的是能開闊以你的眼界。「曾經滄海難為水」,當你見識過更多美好與希望,就不會為眼下的一些得失耿耿於懷。
女主人公從小原生家庭不幸,鄰居家庭又有問題,她生活的環境壓抑低沉,圈子也很狹窄,所以當衣冠楚楚的R先生出現時,她才會被愛情迷住了雙眼,甚至明知他生性浪蕩不羈,也願飛蛾撲火。
在經濟上,這個女人是個獨立的人。
她本可以在富裕的繼父的庇護下,過著優渥的小姐生活,但她卻選擇了去製衣廠當一名普通女工,靠勞動養活自己。
她已經實現了經濟獨立,雖然當女工薪水並不優渥,但也足以用來謀生,讓她過上安穩幸福的生活。
但是,偏偏她的精神不獨立,而這點是致命的。
她在精神上嚴重依賴R先生,他就是她全部的信仰。
從十三歲到十六歲,她憑著對他的虔誠和崇敬之心,把他當做生活的中心,幾乎每個小時都是為他而過的。
他摸過的門把手,她會去親吻;他扔掉的菸蒂,她會撿起來,視作神物。
他出差離開時,她就覺得生活失去了全部的意義,幹什麼都無聊透頂。
跟著養父搬入新家後,她的生活變得富裕起來了,社交圈子也被打開,但她卻覺得過得像個囚犯,像個被遺棄的人。
她說:「沒有你在身邊,我就不願幸福,也不願過得快活。」
她拒絕和年齡相仿的朋友來往,拒絕去音樂會和劇院,拒絕參加任何郊外活動,拒絕穿光鮮亮麗的衣服,她甚至從不出門。
她甚至覺得:「看不見你,我沮喪不已,但我甚至又為此而欣喜陶醉,因為這樣我就可以拒絕和任何人交往,我也不想有任何快樂。我活著就是為了你,這種熱切的渴望是什麼也改變不了的。」
因為無法靠近愛情,她就把自己封閉起來,拒絕接觸外界世界,拒絕成長,守著心底一隅有關他的記憶,自顧自地陶醉,甚至把悲戚當做快樂。
所以,儘管她已經漸漸長大成人了,可她因為封閉自己,拒絕成長,她的心理始終如同13歲的孩童,她對他的暗戀一如兒時那麼瘋狂卑微。
她把他當成了自己的整個世界,把自己與他分離的相思之苦當做快樂,精神依賴到這種地步,所以即使她後來取得了經濟獨立,也照樣走向了毀滅。
這,就是精神獨立的重要性。
這是一個卑微到骨子裡的女人,對她而言,她的價值就在於為他獻身;離了他,她就覺得自己的存在毫無價值,毫無意義。
搬入繼父家後,她無法再每天見到他,所以她自暴自棄,不打扮不出門,也不和任何人交往,讓自己的成長陷入了遲滯。
在路上和他相遇,當看到他被她的外貌吸引向她搭訕時,她掩飾不住內心的狂喜。
她懷孕以後,為了養育孩子,給孩子好的教育和生活,她選擇去賣身。
對她來說,她唯一的價值就是能夠被他愛。
標榜為「名聲」「廉恥的空洞」對她來說毫無意義,她的身體只屬於他,但是他不愛她,所以這個軀體她拿來幹什麼又有什麼關係呢,委身他人甚至都不是所謂的犧牲。
她說:「自從我的女性意識第一次被喚醒之後,我的生命就是等待,隨時聽候你的意志,除此以外,還有什麼呢?」
因為她的價值來自於他的愛,但他風流多情,他的愛是飄忽不定的,所以她不僅在這場暗戀中十分自卑,更迷失了自己,心甘情願做一個悲苦的人。
有人說:「自卑的暗戀,是一場沒有自我的獨舞,它陰暗,糾結,怯懦,它是擰巴的痛苦之舞,它是方寸之間帶著鐐銬的艱難踱步,它是喪失靈魂的獨行,但凡和自卑二字掛鈎,人就處於劣勢,就存在不平等,就無法做到心與心的交流,那麼離那美好的愛情就遠了。」
要想獲得幸福的婚姻,首先應該愛自己,畢竟連自己都不會愛的人,怎麼能正確地去愛別人呢?
愛自己,就必然要從心底認同自己的價值,接受自己,悅納自己,珍惜自己,而不是像這個女人一樣,看低自己,把自己放得如此卑微,這註定是一場無疾而終的暗戀。
關於這個女人的愛情,甚至一生的悲劇,我覺得就是價值錯位的結果。而在價值錯位中,最嚴重的就是她把愛情與親情擺錯了位置。
她為了愛情,可謂不顧一切,拋棄自己的母親和繼父,甚至離開他們後,再也沒有與他們相見。
她把愛情當成了一切,當成了全部的救贖,也就是說,在她心裡,愛情凌駕於親情之上。
所以,她為了愛情,寧願無依無靠,四處漂泊,甚至去賣身。
但是,愛情是有保質期的,人心易變,何況那個人本就風流多情;而親情血脈相連,家人是一輩子的家人,家永遠是你的避風港。
試想,假若她不把愛情看得這麼重,把他看成生活唯一的中心,憑藉她的聰敏睿智,她可以在書籍和其他活動中尋找到更多的歡樂與價值;憑藉繼父的聲望財富,她的年輕貌美,完全可以再嫁一個同R先生一樣優秀的人,幸福地安度餘生。
這特別像現實生活中的遠嫁問題,你願不願意為了他,陪他浪跡天涯,住在他鄉?
年輕時,我們可能會說,願意。
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心理的漸趨成熟,從理性的角度來講,為了愛情犧牲親情,並不明智。
留在父母身邊,至少離父母近一些,你們始終是彼此的依靠和後盾。
結語
泰戈爾說:「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
讀完《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她對愛的付出和奉獻,既讓人動容`,卻並不值得我們學習。
要想擁有幸福的愛情,一定要多開闊自己的眼界,在經濟和精神上保持獨立,內心堅定自信,自我認同。
好的愛情應該能讓你不斷成長,變得更加自信,而不是像這個女人一樣,一位付出與奉獻,不僅迷失了自己,更一步步走向了毀滅。
她的悲劇,與她錯誤的價值觀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