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我愛你與你無關,是一種病!

2020-08-27 阿俊2020

1

說起&34;兩個字不由得讓人心生曖意,神往不已。無論是天上的神仙還是人間的凡夫俗子都對愛情夢寐以求!

愛情也分許多種:兩情相悅,白頭偕老是最美的愛情;落花有意 ,流水無情是最傷心的愛情;互相愛慕,卻無緣相守是最悲慘的愛情……

今天要說的卻是一個至真至純至美至善的愛情故事。女主角她悽美婉約讓人傷感,她卑微至極讓人憐惜,她又高端大氣讓人心生敬畏……

這個故事來自小說《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此書的作者叫史蒂芬·茨威格,他出生在奧地利維也納一個富裕的猶太家庭,接受過良好的教育和藝術薰陶。他很小就展現出驚人的寫作天賦。

他是世界上最傑出的中短篇小說家之一,與莫泊桑、契訶夫、歐·亨利等人齊名。

他擅長刻畫人物的性格,描寫人物的心理,尤其是女性。高爾基曾評價他是&34;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便是這種風格的代表作。書中描述了一個女人與一位作家之間長達十八年的戀情,讀後令人百感交集。

2

作家R在41歲生日那天,收到一封陌生來信,是一個身患重病,頻臨死亡的女人的絕筆信。

信的開頭以&34;這句充滿幽怨,又飽含深情的話語開頭,娓娓道出了一個悽美的愛情故事。

信中女人首先告訴了R,她兒子病逝了,自己也身患重病,不久於人世,要將心底的秘密和盤託出。

一個13歲的小女孩生活貧困,與母親相依為命,被剛搬來的新鄰居R深深地吸引住了。為他那博學多才又輕浮樂玩的雙重性格而痴狂。

小女孩死心塌地地愛著他,為了他努力的把自己變得更好,讀書、練琴。三年裡,痴迷成災,為他作了不少傻事。

&34;

情蔻初開的小女孩首次品嘗愛情的滋味,是那麼的濃烈,那麼的奮不顧身。毎個人的初戀都是全身心的投入,不顧一切的付出,這是人生中最美的時光。

三年後,小女孩隨著母親的改嫁,搬到另一個城市生活。她的愛情並沒有隨著時間流逝,也沒有被空間阻擋,反而越來越淳厚。

&34;

陌生女人對R的執著和深沉的愛,正如《何以笙簫默》中所言,&34;

3

兩年後,小女孩已長成了婷婷玉立的漂亮少女,她放棄了優越的生活,回到了R所在的城市,只想早日見到R。

她一次次的徘徊在R的家附近,想見他又怕見到他,心情起伏跌宕。終於,多情的R注意到了她,並開始與她約會,兩人歡度了三晚。R藉口離開了,不再約她。

奈何妾有情,郎無意!痴情女人已經心滿意足了。上天還是眷顧著她的,給她留下了一個孩子。

她獨自生下了孩子,經歷了貧困,受盡了委屈。為了孩子有體面的生活,她周旋於不同的男人之間,賣身養子。&34;

面對情人的求婚,她斷然拒絕&34;

這個時候的女人,她的心裡是矛盾的,對R又愛又怨,明知得不到卻又充滿著期待。正應了那句話&34;

終於,在夜總會裡女人和R相逢了,R向她拋出橄欖枝,女人不顧一切丟下情人與R約會了。熟悉的環境,熟悉的情人,而R卻把她當成了陌生的付費女郎。

女人的心受傷了,她多麼希望R能認出她,可是R沒有,她拿著自己每個生日送給R的白玫瑰花倉惶而逃。

到底是什麼樣的感情,值得讓人用一生去守候,全身心地付出,哪怕跌得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猶如飛蛾撲火,被一瞬間的光明與溫暖所誘惑,最後只會被燒得遍體鱗傷呢?

4

陌生女人就那樣任由自己愛著,她的愛不受男人花心的影響,不受其他女人的影響,也不受另外一個她不愛的男人的影響,更加不受失去的條條框框的影響。她那樣長久地、痴迷地愛著一個男人,甚至可以說是把自己的一生都搭進去。有人說這是一種高尚的愛,還標榜著什麼「我愛你與你無關!與他人無關!」的格言,彰顯自己的愛有多高調。

而在我們身邊也總有一些這樣的「悲情人物」。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雖然並不愚鈍,卻常常陷入某一個絕對沒有好處的事情中不能自拔。任憑周圍的親戚、朋友、旁觀者如何勸說,他們總是堅持已見,甚至還要找出很多幼稚的理由來欺騙自己。直到有一天,當他受盡折磨,終於解脫的時候,才幡然醒悟,追悔莫及。

其實,這是一種心理毛病。這是一種由固執心理而造成的執迷不悟。固執指的是人們在認知過程中無法將客觀與主觀、現實與假設很好地區分開來。如果將自己這種已有的經驗駕馭於現實之上,並過分固化的話,就產生了執迷不悟。陌生女人從小就將自己的情感寄托在作家R身上,並隨著年歲的增長而越來越強烈,最終形成了執迷不悟。

美國心理學家萊昂·費斯汀格在解釋人的固執的心理時,認為這是由認知失調導致的。他認為,人都會遇到信念與現實發生衝突的情況,這種情況就會導致認知平衡失調。此時,人們就會感覺難受從而想辦法來恢復心理平衡。

恢復平衡的方式有兩種,一是承認事實。就如陌生女人深愛R,但她也知道R不愛她。如果換作是其他的女人就會把這種愛埋藏在心底,調節好自己的心情,開展新的生活。而我們的主人公卻不是這樣想,她不甘心,她用了第二個方法,即找到一個理由來維持平衡。她一次一次的找機會出現在R的面前,以至於生下了孩子,誤了一生。

找到一個理由來維持平衡實際上就是人們所說的認知失調。這是一種當自己做決定採取行動或者遇到跟自己原先預想的不一樣的信念、情感或價值觀後,引起內心衝突,所體驗到的一種心理狀態。認知失調會導致執迷不悟。

比如說,曾經有一個女孩深陷愛情騙局,別人一眼就看得出來男人是在騙她,但女孩子就堅持認為那個男人是愛她的。文中的陌生女人亦如此,她將自己的愛投射在R身上,她認為R應該也會認出她,也會愛她。於是她一次次懈逅,一次次燃燒自己,最終她看到了事情的真相,落荒而逃。

愛情很美好,那是基於兩情相悅的基礎上,兩人互相珍惜,互相吸引,共同成長,才有意義。而陌生女人執迷不悟的愛情,只是一個人的獨角戲,她為這所謂的愛情搭進了自己的一生是非常不值得的。

但願每個深情的女孩都能找到真愛,但願世間每一份深情都能得到溫柔對待!

圖片來自網絡,如違權請刪除。

相關焦點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我愛你,卻與你無關
    某種回憶浮現在他的心頭,他想起了一個鄰居的小孩,想起一位姑娘,想起夜總會的一個女人,但是這些回憶模模糊糊,朦朧不清,宛如一塊石頭,在流水底下閃爍不定,飄忽無形。影子湧過來,退出去,可是總構不成畫面。」《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是由奧地利作家茨威格創作的中篇小說。講述的是一個陌生的女人,在她生命的最後時刻,飽蘸著一生的深情,寫下了一封悽婉動人的長信,向著名小說家R袒露了自己絕望的愛情之情。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我一生只愛你,而你卻對我一無所知
    我整個的一生一直是屬於你的,而你對我的一生一無所知。這是一個陌生女人對一個男作家的告白,是如此的深情與悲壯。《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是根據奧地利作家史蒂芬.《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的敘事手法和視聽語言別具一格,它在一曲悠揚的《琵琶語》中以書信的形式緩緩展開,以陌生女人回憶的口吻微微道來。它沒有波瀾起伏的故事情節,而是以平靜的口吻講述一個女人一生的暗戀。
  • 我愛你與你無關《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2005年一部叫《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的電影上映,電影片是根據奧利地作家茨威格的同名短篇小說改編,徐靜蕾導演主演。豆瓣評分7.5分。故事說的是一個中年男子收到一封厚厚的信。是一個瀕死的女人寫來的,信中儘是對他的愛戀,但是他對此一無所知完全不記得她。他讀著她的回憶,腦海中似乎浮現出一個模糊的印象。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暗戀的女人都是偏執狂?
    只是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據說說李健寫這首歌,正是因為他看了茨威格的小說《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看了不少茨威格的小說,而印象最深的當屬《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這種愛是致命的,似乎也是一種宿命。她懷著宗教般的虔誠對待著自己的情感,她製造機會委身於這位小說家,並且有了孩子,而後他們共同的孩子夭折了……這一切表面上訴說的如行雲流水,卻寫出了她對男人深沉的愛。毋庸置疑,她是懂愛的。「你從來就沒有認識過我。」 這句話在信中被多次提起,卻又不是埋怨,這只是一種無可奈何。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我用一生來愛你,你卻對我一無所知
    「我要讓你知道,我的整個一生都是屬於你的,而你,卻始終對我一無所知。」一個陶醉在愛情中一生的女人,在生命的最後時刻,給一位著名的作家寫了一封長長的信,袒露了自己對作家一生的絕望和痴戀,但收到信的作家對這個女人卻一無所知。
  • 《陌生女人的來信》:她的困局,和暗戀無關
    奧地利作家茨威格的小說《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則把暗戀寫到了極致。作品講述的是一個陌生女人,從少女時代就愛上一個作家,痴愛多年,還為他生下一個孩子,而男人對此一無所知,直到女人在生命的最後時刻給他寫來一封信。小說用細膩的心理描寫把那種炙熱又絕望的愛描寫得淋漓盡致,讓人震撼。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渣男,你為什麼受女生歡迎?
    茨威格在《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中塑造了一個集美貌與才華的渣男,讓我看完對女主的遭遇心痛不已。2013年,孟京輝將《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搬上話劇舞臺,由黃湘麗主演。起初,他想用更加反叛,更加搖滾方式,打破原著的描摹,但最後他承認「茨威格的東西很強大,它的原著精神一點點把我最初的想法抹平,回歸到他架構的世界中。」音樂詩人——李健在還沒有紅的時候,愛窩在北京的四合院裡看書和電影。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讓人心碎的一生,原來只是場獨角戲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這封帶著死亡味道的來信,訴說著一個痴情女人的故事,她的一生只為一個男人而活著茨威格是一位擅長描寫女性情感的小說家,被稱為「最懂女人的作家」,《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他用極其簡單的文字,平靜又細膩地描述了陌生女人不平靜的一生。她有幾次可有改變命運的機會,如果她把握住其中一次,她也許有不一樣的人生。然而,她一次次任性地選擇,最終導致自己的毀滅。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痴情女子薄情郎,一生飛蛾撲火的愛情
    奧地利作家茨威格寫過一部小說,名叫《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在小說中,一個女人在少女時期,愛上了一個男人,並且為這個男人,付出了一生。這樣的愛情,讓人看了難免心醉又心碎。電影《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劇照在電影中,徐靜蕾把這段故事的發生地,改成了中國,並且在片中穿插了很多中國風元素。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愛得太深,是一場劫難
    「你,從來也沒有認識過我我的兒子昨天死了現在在這個世界上我只有你一個人,我整個的一生是屬於你的,而你對我的一生卻一無所知。大家好,我是半耳聆,本期推薦的一本書是奧地利作家茨威格的著名小說《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它講述了一個愛得卑微甚至偏執的女人飛蛾撲火般悽涼的一生。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什麼樣的女人只暗戀不表白?
    讀完茨威格的小說《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發現原來還有這樣一種女人,她愛得那麼卑微和瘋狂,可以說將暗戀發揮到極致。故事中的女人很小的時候暗戀上了住在她家對面的一個男人,年齡之間的差距並沒有讓她停止對他的那份愛慕,那份愛。即便後來她搬走了,心裡一直記著對方,沒有隨著時間,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將這份愛漸漸淡化反而越來越強烈。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請原諒我,看不懂這種天雷滾滾的愛情
    我相信,哪怕我已經死在床上,假如你呼喚我,我也會立即獲得一種力量,站起身來,跟著你走。十年前,當我捧起《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時,我為書中陌生女人的那份痴情,而深深地感動著史蒂芬·茨威格的名作《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被高爾基盛讚為:「真是一篇驚人的傑作。
  • 愛的自卑,多努力都是錯,讀《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2005年,徐靜蕾導演將奧地利作家茨威格的同名小說《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搬上大銀幕,上映當周便橫掃全國院線,大熱一時。《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小說出版於1922年,高爾基讀過後,評價茨威格是「世界上最了解女人的作家」。
  • 茨威格式的瘋狂愛戀:從《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看弗洛伊德人格論
    年少第一次看《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被陌生女人為愛瘋狂獻身的勇氣所折服,也因她「我愛你,但與你無關」的暗戀悄悄落淚。但正如《島上書店》裡說:「我們在二十歲有共鳴的東西到了四十歲的時候不一定能產生共鳴,反之亦然。看書如此,生活亦如此。」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徐靜蕾的最愛,一個暗戀到極致的故事
    信大概有二三十頁,字跡很潦草,更像是一份手稿,信的頂頭,是這樣一句話:「你,一直都不知道我存在的你啊!」R感到很奇怪,這到底是一封什麼信呢?是寫給誰的?又是誰寫的?以上,便是著名小說家茨威格的代表作《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的開頭部分。
  • 以弗洛姆《愛的藝術》解讀茨威格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茨威格筆下《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中的陌生女人。俄國著名作家高爾基曾這樣評價茨威格:「世界上最懂女性的作家」。陌生女人真情流露的二三十頁的匿名信裡,字裡行間充斥著隱秘狂熱的愛戀、愛而不得的心酸,將一個女人的情感起伏展現的淋漓盡致。
  • 從《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裡,我們最該帶走什麼?
    作為奧地利著名作家史蒂芬·茨威格的代表作,《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出版至今的數十年間,一直備受關注,也頗具爭議!在這此起彼伏的爭議聲中,有人感慨於主人公純淨、熱烈、終生不渝的情感付出,卻也有一半的聲音在極力控訴這樣近乎荒誕的虛無和自欺!
  • 豆瓣8.7《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女人世界變小,從痴愛開始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是奧地利作家茨威格的短篇小說,作品以第一人稱講述了「我」愛了一個男人一輩子「我」從小愛慕對面的鄰居,後來為了追隨他,離開了母親和富裕的繼父,只求獻身於他。懷孕之後,為了撫養孩子,「我」做了妓女,最後因病獨自悽慘地死去。看完這部影片,我想起了徐靜蕾的評價:「女人的一夜,女人的一生。」這個女人勇敢地追愛無可厚非,但她不敢勇敢地表達愛,始終沉浸在兒時對R先生的暗戀之中。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看徐靜蕾怎麼演繹一場孤絕的暗戀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由奧地利作家史蒂芬·茨威格創作的中篇小說,是其代表作之一,高爾基評價這篇小說「真是一篇驚人的傑作。此圖片來源網上《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被素有四大花旦之一的電影《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以一個陌生女人的一封信展開,信中訴說了這個女人對一個作家毫無保留、死心塌地的愛,直到死,她依舊深深的愛著他。
  • 電影《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只要能聽到你名字那天就是我的生日
    電影《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改編於奧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中篇小說,由才女徐靜蕾導演並擔任女主。這一點,從她觸摸年少時在這個男人房間裡看見的外國女人的雕像時溫存的指法開始,我就明白了。 長時間的等待,自少女起萌生的愛,使她心中常懷絕望,而這種絕望,把這個男人變成她的理想。是理想,她便有足夠的勇氣去爭取,也肯接受失敗。因此只要獲取一點點,接近一點點,她就滿足,她的內心裡還是那個趴在窗臺嚮往對面的一線光的年少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