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國作家列夫·託爾斯泰創作的長篇小說,也是其代表作品之一。當託爾斯泰打算寫一部有關出身上流社會的有夫之婦失足的小說,並打算把女主人公寫得可憐而無罪時。離託爾斯泰農莊五俄裡的地方,一個叫安娜的婦女,她發現情人另有新歡,一氣之下取了一些換洗衣服就出走,後來返回村子後就投身在貨車的車輪下而死。託爾斯泰目睹了這齣悲劇,深受觸動。於是開始動筆,將近五年終於完成。先後用過《年輕太太》《兩段婚姻》《兩對夫妻》等書名,最後才用了明確而簡單的《安娜卡列尼娜》
卡列寧:安娜的丈夫,他接受的是全套的封建貴族教育,在官場中地位顯赫,長期的封建官場生涯使得他感情麻木。不能說他不愛安娜,只能說他不懂什麼叫傾心相愛,當他察覺安娜和情人的關係後,他選擇拒絕相信,他覺得猜疑是對妻子的侮辱。當安娜告訴他實情,並訴求希望能離婚的時候,對他的打擊是相當沉重的。重名譽的他責備妻子行為有失檢點,要她注意社會性的輿論,要她明白結婚的宗教意義。他甚至不在乎妻子和別人相好。當安娜爭取婚姻自主時,他想和安娜和他達成默契,允許她們繼續情人關係,以換取維持表面的家庭關係。當安娜要求「婚姻自主」與他「維護神聖家庭」的觀念發生衝突時,他不惜與伯爵夫人勾結,使用一切可以使用的手段:家庭的羈絆、宗教的感化、輿論的譴責、法律的威脅等等以壓制安娜的追求。最終卡列寧參加了安娜的葬禮,並帶走安娜生的女兒,也能算對安娜有情有義、非常的善待安娜了。
渥倫斯基是安娜的情人,家境優厚、自小喪父,社交圈中的寵兒,他對安娜一見鍾情。不可否認他的追求有征服欲的存在,愛本身就含有征服成分。他對安娜的愛也算是真誠的,為了能經常同安娜在一起,甚至拒絕了相關他前程的重要任命。當他們在安娜沒有離婚後就同居,而被上流社會拒之門外後,他對乏味枯燥的鄉村生活並不太感興趣。他還是留戀上流社會活動,對安娜的愛也越來越冷淡了。最後安娜去世後,他心如死灰的奔赴戰場。他對安娜的愛是勿用質疑的。然而人畢竟不能完全靠愛情生活著。他只是在愛著安娜的同時,還想著去追尋自己另外想要的東西。只能說明他最終不能為愛情真正捨棄事業和名譽。
列文是農村的一位小農場主,年過三十,感到建立家庭的需要,,決定向他青年時代就喜愛的吉提求婚,而迷戀著渥倫斯基吉提拒絕了列 文。列文回到鄉下埋頭從事農業改革,希望以此忘卻個人生活上的失意.,列文在農村常和農民一起勞動並嚮往過一種全新的生活。當他得知吉提大病一場,在國外療養後回來,又激發了對她的愛並且再次求婚,婚後他們住在莊園裡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當他在農業上的各種設想常常失敗,他不知道該如何生活,也苦惱得幾乎自殺。最後從老農那兒得到了啟示「人活著不僅僅是為了填飽肚子,而是為了靈魂而活,為了上帝而活」的人生信條中找到了「人生的意義」。這也是託爾斯泰通過列文和安娜的生活軌跡塑造的兩種貴族生活環境。一是城市,二是農村。前者遠離自然,為了私慾漸漸喪失了人的純淨情感,為了一己的私慾漸漸拋棄了善性的自我。而後者正是在自然環境中,在真正的勞動中鍛鍊了體魄、淨化了心靈、獲得了真正的快樂。
託爾斯泰筆下的安娜是世界文學史上最優美最豐滿的女性形象之一。演繹過她的嘉寶、費雯麗、瑪索無一不是世界頂尖美人。她有著令人無法抗拒的美貌,思想、感情、才智等方面也都遠遠高於一般的貴族婦女。為了調解哥嫂的糾紛而來到莫斯科城,並在火車站與近衛軍軍官邂逅。她高雅風姿使他為之傾倒. 二人產生了愛情,在當時社會強大的輿論壓力下,仍然不顧一切地私奔,他們的愛情悲劇就此展開。她愛上了兩個男人。遺憾的是她在兩個人之間的選擇體現出她人性的分裂和迷誤。她原本也許更適合做丈夫背後的好妻子,兒子的好母親。她卻為了追求個人情愛,不惜拋家離子做了情慾的奴隸。最終的她身著一襲黑天鵝絨長裙,在火車站的鐵軌前讓呼嘯而過的火車結束了自己無望的愛情和生命,這段為道德和世間所不容的婚外情最後的結果由安娜獨立承擔。最終她拿生命賭了愛情。最終落得悲慘的結局。
託爾斯泰筆下的蒸汽火車所噴射出滾燙通紅的能量,也許正意指無節制的喧囂與釋放。火車本身的設計都是為了讓它駛向前方。寓意著乘客一旦登上沒有目的站的火車,便不知道下一刻會被帶到何處,更不清楚遠方是否還有軌道,而有軌道的地方又是否值得你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