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世界文學史最經典叛女,她的死卻是託爾斯泰對她的懲罰

2020-08-28 月出皎兮愛讀書

《安娜.卡列尼娜》被認為是託爾斯泰最偉大的作品。有人說它大體是一本寫一個女人出軌最後死了的小說,這樣的情節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都因為愛情出軌,愛情破滅後自殺,但《安娜》之後主流評論界很少有人再談《包法利夫人》,與《安娜》相比,後者更像一本情色小說。


對《安娜》比較多的評價是:安娜是一個敢於追求真正愛情與幸福的勇敢女性,她對無愛婚因的叛逆與反抗表現了資產階級婦女自我意識的甦醒,她們渴望突破樊籠,追求自由和獨立。

亦有人認為這是一本家庭婚姻倫理小說,書的開篇便是「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書中至少描寫了四種家庭模式:安娜與卡列寧,虛偽無愛的婚姻;安娜與伏倫斯基,愛情和欲望不能統一的婚姻;陶麗與奧勃朗斯基,喪偶式婚姻;吉娣與列文,交流溝通,愛意流動的幸福婚姻。

好書便是如此,讀者或多或少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各有感受,「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安娜」。


01兩條平行的主線

小說以安娜的名字命名,但安娜的故事只佔一半篇幅,是書中的一條主線。另一條線則是列文的故事,列文的角色是託爾斯泰的自傳式人物,他的很多經歷都與列文相同,甚至整部小說中列文思想的變化,對哲學的思考,對生命意義的追問都是託爾斯泰本身的思考。

他稍後寫作的思想隨筆《懺悔錄》中的所思所想與小說中列文的思考有很多相同之處。

安娜家走向毀滅的悲劇與列文家逐漸明朗的幸福生活這兩條線既不相互烘託,也不相互牽動,,它們各自獨立平行發展,鮮有交集。如果把它們拆分開來,可以寫成兩本獨立的小說。

當年託爾斯泰的編輯拿到書稿時,不理解託爾斯泰這樣寫的用意。曾致信託爾斯泰,託爾斯泰回信的大意是:如果你看得足夠仔細,你早晚會發現這兩線的內在關聯。我想表達的是一個非常宏大的主題,面對這個主題任何直接的描寫都不能完全把它表達出來,所以我安排了這兩條線。而真理,你能從這兩線的間隙中悟道。


02婚姻是愛情的幻滅還是升華

安娜與伏倫斯基的愛情進展很快。託爾斯泰沒有著重表現這愛情是如何滋生並進一步熱烈的,這愛如同火山噴發,只幾個場景變幻,倆人已經熾熱纏綿了。所有一見鍾情的愛情大約都是如此,用不著鋪墊,也來不及鋪墊。第一次車站相遇,伏倫斯基覺得安娜身上有一種被壓抑的生氣,第二次舞會迷情,伏倫斯基徹底為安娜傾倒,第三次安娜為逃避伏倫斯基,匆匆返回彼得堡,伏倫斯基尾隨而至,在車站對安娜訴衷腸,安娜再不能逃脫情網。

之後,倆人交往親密被丈夫卡列寧發現,安娜沒有隱瞞,直接攤牌。她在羞愧與自責中生下伏倫斯基的孩子,幾乎死去,伏倫斯基為此開槍自殺但未死。安娜病好後,拋下一切,聲名、地位、兒子,與放棄事業和前途的伏倫斯基私奔到國外。

兩個成年人,分別為愛做出巨大犧牲,他們必定覺得這代價值得。這愛情不可謂不真摯,也不可謂不替對方著想,可一切在兩人返回俄國後發生改變。

毛姆在《月亮與六便士》中表述過男人對愛情的態度:愛情是女人的全部,卻只是男人的一部分。回國後的伏倫斯基更多地關注於自我欲望的滿足。他流連賽馬,花天酒地,參加選舉。上流社會沒有因他的風流韻事對他關閉大門,他依然可以自由出入,甚至有貴族小姐想嫁給他。

上流社會可以寬恕男人,卻絕不原諒女人,安娜真正失去了一切。貴婦絕不與她來往,連公共場合她也不能出席。她沒有社交,見不到兒子,因為卡列寧始終不與她離婚,她只能做伏倫斯基的情婦。

伏倫斯基的愛情是她最後一根救命稻草。人越怕失去什麼,就越想把它攥得更緊。安娜的患得患失讓伏倫斯基窒息。兩人之間再沒有心靈的溝通與交流,只有怨恨與爭吵,伏倫斯基看安娜的眼神越來越冰冷,讓安娜不寒而慄。

在吉娣與列文的婚姻裡,吉娣很能設身處地為列文著想。列文陪她在莫斯科待產,離開農莊列文顯得惶惶不安和無所事事,吉娣怕他無聊,勸列文去參加選舉,還特意給他準備禮服,她還勸列文參加社交。結婚後,她開始打理家務,把一切都安排得井井有條,有了孩子,她對孩子無比熱愛。

安娜則千方百計地阻止伏倫斯基參加一切社會活動。她整天猜嫉他不再愛她,懷著怨氣等待她,連他們的女兒也漠不關心。

安娜與伏倫斯基由愛生恨的過程,我們並不陌生。生活中,丈夫在外工作或應酬,沒時間陪妻子,妻子懷疑他有外遇,各種猜疑、喋喋不休、過分幹涉他的自由等,以為綁住了人就是綁住了心,結果事與願違。

濃烈的愛情轉入平淡的婚姻,很多人都有種幻滅感。這時要做的不是互相攻擊、抱怨,而應當更好地溝通,尊重對方的意願,確定一個良好的相處模式。只有把對方的快樂放到與自己快樂同樣重要的程度,才是讓關係更和諧,婚姻更幸福的方式。

安娜為了維護美貌不願再生孩子,她的美貌曾經俘獲了他,她便想用美貌一直取悅他。

美貌對愛情的產生有一定的催化作用,但進入穩定的關係,再美的人,對方也會審美疲勞,如何與對方良性溝通,保持愛意的流動才是更重要的。

如果安娜學會放手,不糾結於小事,不要男人時時刻刻的陪伴,培養出一種專注的愛好,分散過度集中在伏倫斯基身上的精力,不讓伏倫斯基天天做要愛情還是要自由的選擇題,以他們原有的感情基礎,以他們經歷諸多挫折才走到一起的過程,這段關係絕不至窮途末路。何況,伏倫斯基相當有責任感,他在軍隊任職時,他的同事們都認為他是一個品格高尚的人

在安娜的時代,女人缺乏人格獨立和精神獨立的土壤和環境,安娜是沒落的貴族後裔,她沒有財產,既缺乏獨自生存的能力,也沒有勇氣離開男人生活。所以當時的女人更多的依附於男人。社會的大環境如此,安娜很難跳出這種桎梏。


03追求不同決定結局不同

安娜與列文兩個人,表面上看似完全不同,安娜拋棄一切,追求愛情,最終以死收場。列文卻一直在尋求生命的意義,一直不停追問我是誰?我為什麼而活?最終尋到他的真理,獲得心靈的幸福。兩人之間的相似點在於兩人都忠於自己的內心,性格中都有真實的一面,安娜的真實,在於她不虛偽。當時的上流社會,貴婦人有情夫是司空見慣的事,她們一邊與情夫交往,一邊維持著家庭關係。但安娜無法接受這種虛情假意的生活方式,她選擇與丈夫卡列寧攤牌。在沒有與丈夫離婚的情況下,她懷孕生下伏倫斯基的女兒,並與他私奔。

她要愛情,所以她便選擇了追隨愛情,她忠於內心而非道德準則。

列文同樣真實而忠於內心,作為貴族,他特立獨行。他不喜歡待在莫斯科,不參加浮華的社交,所以他被嘲笑為「土包子」。待在鄉下,他又不去參加貴族們組織的自治會,他覺得這樣的機構形同虛設,根本不能為農民辦實事。他不懂政治,在貴族們選舉時的表現像個傻瓜。在他的莊園裡,他從不擺老爺的架子,和佃戶們一起幹粗重的農活,想通過自己的實踐和思考找出一條減輕農民負擔,讓他們富裕起來的道路。

安娜和列文在他們各自的世界中,都是孤獨的。

兩個性情相似的人,只見過一面卻惺惺相惜,追求的不同導致了結局的迥異。從這個意義上也可以解釋安那與列文兩條線並行的寫作結構,每個人都既是安娜又是列文,安娜代表人往下墮落的狀態,而列文則代表一個人不斷向上仰望的狀態。正如託爾斯泰在《懺悔錄》中所寫:人不是一個確定的常數,而是某種變化著的,有時墮落,有時向上的東西。」


04為什麼安娜會死

託爾斯泰在《安娜》一書的扉頁寫下「伸冤在我,我必報應」,這句話出自《聖經》,意思是人間的罪過只有上帝可以裁判,世人無權評論。在聖經的秩序下,安娜與伏倫斯基的出軌是「罪」,而基督教義中「罪的代價是死」。所以才會有這樣一個悲劇的結局,安娜臥軌自殺,伏倫斯基參軍赴死。

託爾斯泰是一位不折不扣的道德家,把愛、無私、舍己作為自己的信念。他雖是搖擺不定的基督徒,但這絲毫不妨礙他為維護公義秩序寫作的宏大野心。所以安娜的死絕不是「世事無常」的偶然結果,也不是為了悲劇的美感而刻意安排。因為她的悖逆與墮落,她必須付出代價。託爾斯泰曾解釋過選用這句卷首語的用意:「我選用這個提詞,正如我曾解釋過的,只不過是為了表達這樣一個意思,就是:人們所做的壞事有其痛苦的後果,這不來自於人,而來自於上帝;安娜.卡列尼娜就親身體驗了這一點。」所以,深層次裡,《安娜》是託爾斯泰一部探討人類道德秩序的書。

那為什麼託爾斯泰還要把安娜寫得那麼美好。在安娜未出場前,他通過列文的眼睛,已經描寫了一位世上最美麗可愛的姑娘吉娣,可是安娜一出場,吉娣立即自嘆弗如,在那場吉娣等待心愛的伏倫斯基向自己求愛的舞會上,託爾斯泰更是通過吉娣的眼睛描繪了一個美得出奇,渾身都發著光的安娜。正是這場舞會,伏倫斯基徹底為安娜傾倒,它成為吉娣的噩夢,也成為安娜悲劇命運的開端。安娜並不只是美,她還有很多其他優點,在她沒有出軌之前,書中所有的人都喜歡她,讀者也忍不住喜歡她。正是這樣一個美好的人,她的死才會讓人深深惋惜。託爾斯泰對安娜的這些描述,並非出於對她的鐘愛,只是他作為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憐憫。


在寫作《安娜》前五年,託爾斯泰寫過一篇題為《論婚姻和婦女的天職》的文章,文中說:

「男人的天職是做人類社會蜂房的工蜂,那是無限多樣化的,而母親的天職呢,沒有她們便不可能繁衍後代,這是唯一確定無疑的……雖然如此,婦女還是常常看不到這一使命,而選擇虛假的,即其他的使命……因而一個婦女為了獻身於母親的天職而拋棄個人的追求越多,她就越完美。」

於是美麗而熱情的安娜終於如託爾斯泰所願地,飛身撲向了飛馳的列車,去贖她的罪。

安娜的死並不是小說的結尾,她死後,託爾斯泰對她的死並未直接提及,而是通過一個毫不相干的人,列文的哥哥簡單地提到。反而用一章的篇幅來描述列文的精神覺悟,他用自己的方式找到了內心的安寧與幸福。列文是託爾斯泰的自傳體人物,他在小說中找到的真理,或者說生命的意義,甚或至於他內心的安寧與幸福都只停留在小說中,現實中的託爾斯泰依舊在精神與實踐上不斷折騰。晚年時,他要將自己所有的財產捐給窮人,並放棄所有作品的版權,做一個農民,自食其力,過貧窮的日子,他的夫人不同意他的行為,同他喋喋不休地爭吵,甚至以死相挾。1910年11月一個下著大雪的夜晚,82歲的託爾斯泰終於離家出走,11天後,他因患肺病死在一個火車站上,他死前的唯一請求是:不要讓他的妻子出現在他面前。

相關焦點

  • 託爾斯泰筆下的安娜卡列尼娜
    離託爾斯泰農莊五俄裡的地方,一個叫安娜的婦女,她發現情人另有新歡,一氣之下取了一些換洗衣服就出走,後來返回村子後就投身在貨車的車輪下而死。託爾斯泰目睹了這齣悲劇,深受觸動。於是開始動筆,將近五年終於完成。
  • 《安娜卡列尼娜》:蘇菲·瑪索沒能撐起的角色,但它拍得很好看
    這是一部根據託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改編的小說。卡列寧(詹姆斯福克斯飾)和安娜(蘇菲瑪索飾)是十九世紀俄國上流社會的一對夫妻。安娜擁有非凡的美貌,萬種風情。後來,安娜和風流倜儻的渥倫斯(西恩•賓飾)邂逅了。渥倫斯的炙熱愛情點燃了安娜心中沉睡已久的激情,兩人不顧一切的相愛了。
  • 經典西幻文小說合集 | 你是神明,慷慨地將陽光撒向我
    女主是那種有智謀,「油腔滑調」的女漢子,依舊感情線≈無,爽就夠了。經典語錄:最偉大的力量,不就是生命嗎?羅特伽爾惱羞成怒,跟她槓上了。半年後……羅特伽爾卑微地匍匐在地,親吻安娜的腳背,赤紅雙眼迷離地看著安娜,喘息道:「請您懲罰我的不敬……」安娜:「……」等他清醒過來,她死定了!
  • 看完《王貴與安娜》後,明白安娜的幸福,離不開她的好媽媽
    比如打煤球、修門鎖插銷、擇菜洗菜,還根據安媽媽和安娜的身高,重新系了條晾衣繩。 這一切都被安娜媽看在眼裡,以她大半生識人的眼光來看,王貴是個粗中有細,值得託付的人。從來沒有因為他是家裡的頂梁柱,而有優越感,滋生出大男子主義,認為男主外,女主內,醬油子倒了,也不扶一把。
  • 解讀名著「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的悲劇是否該被同情
    列夫·託爾斯泰的作品《安娜·卡列尼娜》是作者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直被公認的文學巨作,書中講述了女主人公安娜有著無與倫比的美貌,是上流社會備受矚目的高貴夫人,丈夫卡列寧有著崇高的社會地位,兩人有一個可愛的兒子,生活平靜,溫馨。
  • 《包法利夫人》:福樓拜為什麼說艾瑪必須死?其實她本可以不死
    03.艾瑪她是從令人稱慕的好主婦,變成怨婦而後走向墮落的,不是天生的浪蕩女。愛瑪愛上了萊昂,當她意識到和實習生萊昂有可能陷入婚外情的時候,艾瑪做出了逃避的選擇,她為了擺脫這一心思,轉而關心家務,把小白爾特也接回家來,並按時上教堂,努力做一個賢妻良母,以宗教約束自己。最終讓實習生萊昂知難而退了。
  • 《王貴與安娜》:王貴的聰明在於他抓住了最關鍵的地方
    一個是小家碧玉,一個是農家老粗,一個是十足的小資,一個是天生的老土,本不是一個世界裡的人,卻相伴到老,也許這個世界本就沒有什麼不可能啊! 安娜出身書香門第,是十足的上海小資,和許多女孩一樣,她也會憧憬自己美好的未來,也喜歡看《安娜卡列尼娜》,她像陽光下一朵盛開的向日葵,青春靚麗,唯一遺憾的是因為沒參加上高考,所以只能在紡織廠工作,但這似乎一點也不影響她的自信和美麗。
  • 從娜拉出走與安娜臥軌審視女性在家庭中的的情感與責任
    《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女主人公,她是俄國著名作家列夫•託爾斯泰的作品。安娜是一個思想覺悟遠高於她人的婦女,她意識到自己平淡如水的生活在剝奪著她的生機與活力,所以她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安娜做的一切都是應該的,當安娜心有所屬時,他要安娜注意社會的輿論,要明白婚姻的責任,要肩負對兒女的責任,唯獨沒有對安娜本人的任何評價。安娜深愛著她的孩子謝遼莎,她像每一個母親一樣,在和別人談話的時候總是不自覺的會談到自己的孩子。當她和渥倫斯基在歐洲旅行三個月後,她是那麼思念謝遼莎,所以在兒子生日的時候,她不顧一切地跑到那個她生活了八年的地方,去看望自己的孩子。
  • 《王貴與安娜》 | 包辦婚姻下的愛情與責任
    》的故事背景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安娜是一名下鄉返城的大齡女青年,來自上海,渾身上下透著一股小資情調,人長得還漂亮,什麼都追求極致,用安娜母親的話說是:小姐的身子丫鬟的命。,一直是個「鄉巴佬」、鄉下人,在她眼裡,王貴身上的毛病改都改不完,什麼吃飯聲音大啊、不注意個人衛生啊、說話用詞不文明等等……,對王貴除了嫌棄就是看不起,總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不斷貶低王貴的同時還不忘標榜自己是文藝女青年。
  • 經典年代文小說合集 | 家長裡短,溫馨日常,愛情事業兩不誤
    面對這個狗血的原著世界,溫馨有兩個選擇:1、頂著比原著女配還要膚若凝脂、清純貌美的臉,轉身走人;2、虐哭冷酷男主,再將他安排的明明白白。可是後來……「過來。」他聲音沙啞,眸色幽暗,襯衫半開地從沙發上起身,將正在打掃的她抵到牆角急切索吻。溫馨:「……」劇情不是說男主對女配十分厭惡,連衣角都不屑她碰的嗎?
  • 她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可愛的女人,卻因幫丈夫找小三被逐出家門
    這個女扮男裝,跟著丈夫出遊的女子,就是《浮生六記》裡的女主陳芸。 林語堂曾說過:陳芸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可愛的女人。原來她僱了賣餛飩的隨他們一起去,餛飩攤上鍋爐灶一應齊全,茶酒飯食問題一下子解決了,玩得很是盡興。 因為感情甚篤,他們常常形影不離,為了追隨沈復,陳芸女扮男裝,陪著沈復逛廟會,遊太湖,好不痛快。 陳芸是一個特備溫柔的人,不管沈復作什麼事情,陳芸從來不說一個不字。
  • 小說:安娜故意找茬,小布冷靜應對
    化妝組的組長正好分配任務,「安娜這次的妝容和造型就歸你負責了。」葉小布欣然道是,叫安娜的十八線女星看著葉小布揚起下巴,擺動著自己新作的指甲,倨傲地說:「過來吧,你可得把我打扮漂亮了!」葉小布聽出剛剛說紀清昂和她在一起是炒作和掩飾真相的便是這個安娜,面上依舊平和,走過去微笑著說:「好的,安娜小姐。您待會兒的戲是什麼呢,我方便給您做造型。」
  • 《海伯利安四部曲》:科幻文學史上不可逾越的奇書
    科幻文學史上不可逾越的奇書,史詩級故事完美融合太空歌劇、生物病毒、奇點、人工智慧……與《銀河帝國》並稱為科幻文學不可逾越的兩座豐碑!★ 該書作者丹•西蒙斯另一恐怖經典★《海伯利安》是一部經典的太空歌劇,也是一部浩瀚壯美的星際史詩,它的經典不僅在於學識上的淵博,還在於它在美學上的高度,有人說「沒有比《海伯利安》更美的科幻小說」。★《終結者》中殺手機器人,《阿凡達》中的阿凡達星人,都源於《海伯利安》。★封面採用雨果獎提名插圖,由美國知名插畫師Gary Ruddell特別授權。
  • 《王貴與安娜》:為何不跟初戀走?安娜的選擇,隱藏著這兩個真相
    但是安娜比胡麗娟有一大優點,就是她知道在外人面前給王貴留面子——安娜罵王貴,通常都是關起門來,出門卻知道給王貴臉面,去娘家送東西都趁著兄弟姐妹在的時候,讓王貴提著東西上門,在弟妹面前對王貴很恭敬。,也就是看不起她自己。
  • 最優秀的十部大格局英雄史詩級小說排行榜。
    最優秀的十部大格局英雄史詩級小說排行榜。第七部《戰爭與和平》託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講述了一個時間跨度百年的故事,這裡有愛情,有悲歡離合,戰爭的殘酷,和平的美好,交織在一起,是文學史上,一座閃爍萬丈光芒的人性燈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