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野圭吾是日本「寫實派本格」作家,早期以清新流暢的校園推理起家,後期逐漸突破傳統推理的框架。
《沉睡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東野圭吾繼《畢業》之後的姊妹篇作品,屬於東野圭吾的早期之作雖不如後期的《白夜行》《惡意》作品寫得好。但可以看得出作者初創時期浮躁痕跡。
《沉睡的森林》小說主要描述芭蕾舞劇團發生了殺人案,刑警加賀通過不斷調查,偵破這起劇團內連續殺人案件故事,故事中充滿浪漫悽美的戀情和人性醜惡。
寫作風格,扭曲的價值觀,悽美溫情的愛戀三個方面來品評這篇小說
一般推理小說如阿瑟.柯南.道爾,主要以「科學,專業」;要麼埃德加.愛倫坡以「恐怖,神秘」,要麼如阿加莎.克裡斯蒂的「精彩心理分析和巧妙布局」。
而《沉睡的森林》這部小說風格不同於他們的特點,沒有精彩,離奇的破案情節,整個破案過程,平淡,好像在講一段很平常的事情。 幾個案件發生後,按正常的流程,封鎖現場,查找作案工具,詢問相關人,尋找破案線索。
破案過程在於警察加賀了解兇手作案的動機,以及是如何作案上。風間利被殺的現場,找不到被害者是入室搶劫依據,轉而調查被害者身份背景和相關聯繫人的關係,了解案件發生真正原因。當案件線索不明朗時,隨著芭蕾舞團的表演過程中,梶田康成的被殺,案件進行到關鍵期,但是仍找不到兇手作案的動機和作案手法,直到靖子的自殺,案情才有所進展,主要靖子與梶田康成的關係上,調查了梶田康成和靖子的相關背景後,案情逐步浮出水面。
整個破案都在偵查兇手與受害者之間的關係和情感糾葛,因而產生作案動機進行推理。不注重破案情節的離奇和曲折。
高柳芭蕾舞劇團的連環謀殺案,其實不複雜,是一系列的感情糾葛相關造成的,只是劇團成員為了「扭曲的價值觀」在作案後互相掩護編織了一連串的謊言。在偵破的過程中,謊言被揭穿後,「扭曲的價值觀」被呈現在讀者面前。
事實上看,這種扭曲的價值觀是「皮格瑪利翁效應」的結果。
皮格瑪利翁效應是人們基於對某種情境的知覺而形成的期望或預言,會使該情境產生適應這一期望或預言的效應。
高柳芭蕾劇團的成員幾乎都是把芭蕾作為一生的事業,除此之外再無其他追求,為了演出,他們可以犧牲一切,也可以掩護犯罪嫌疑人,一直以梶田康成老師的教導為方向,從不越雷池半步。這個是梶田康成教學形成的扭曲理念。她們認為梶田康成的芭蕾事業是最崇高的,獲得他的認可和信任是最大動力,避免讓其失望。
但是暗示也有消極的方面,那就是容易受人操縱、控制。
茨威格說過:「生命中,所有的饋贈,都在暗中標好了價格。」最為典型是靖子,為了成為芭蕾的主角,她以梶田康成的愛好作為自己標準,刻意減肥,來獲得青睞。並愛上了梶田康成,但亞希子的出現,讓她理想破滅,梶田康成甚至為了亞希子讓靖子成為「擋箭牌」,遭受背叛的靖子,夢想破滅,讓其怨恨產生殺人動機。
梶田康成的教學客觀上是皮格瑪利翁效應的消極結果,也讓劇團成員產生扭曲的價值觀。
在案情的一步步地揭示過程中,一段段悽美的愛情故事展現出來。
①亞希子與青木的悲劇之戀:亞希子與青木早年認識於美國,兩人原本戀愛自由,後受亞希子母親和梶田的阻撓,中斷,而且,為了不影響亞希子的芭蕾事業,用了靖子作為「擋箭牌」。最後導致青木的自殺。一段純粹戀情被扼殺在萌芽之中了。
②靖子與梶田康成的扭曲之戀:靖子愛戀實際上是一段扭曲的愛戀,她是思想價值觀上受梶田康成的影響,把一生所有的籌碼都壓在梶田身上,並愛上梶田康成,願意為她付出一切,然而,梶田康成傾向於亞希子時,靖子的人生崩塌了。最後復仇之後自殺。
③加賀與未緒的溫情之戀:加賀愛戀屬於一見鍾情那種,這種感覺可能是來源之前的那段戀情的替代。加賀一見到表演中未緒時就篤定,他所要的愛情的樣子,因此他拒絕了相親,拒絕同事的介紹。在查案中接觸未緒,不斷給予溫情的幫助。雖然最後親手逮捕了未緒,但承諾等她回來。
三段戀情屬加賀與未緒這段最為溫情,也最為可能有結果,正如王子親吻了公主,讓沉睡的森林醒來。
《沉睡的森林》這篇小說其實是一個探究人性的過程,人性的本能自私,貪婪,邪惡顯露時,每個人像是中了魔咒一般,瘋狂,犯罪,價值觀扭曲。正如莫言說,「孩子,這世界上,好多堂堂皇皇的事,都是在黑燈瞎火裡幹出來的。」當然人除了本能還有理性,活在當下的我們可以通過挖掘開發,善良,仁慈,包容一面,讓人生價值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