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切皆善,就一切皆美。
這是一個關於猶太小女孩的故事,她在一個被譽為「最浪漫的國度「」裡無端捲入一件慘絕人寰的事件。
巴黎,這個浪漫之都,在戰亂紛飛的年代也沒有免於一場空前的災難。
一個漆黑的夜晚,人們在夢中被一陣狂亂的敲門聲驚醒。莎拉和父母以及很多猶太人一起被帶離所居住的公寓,去往不知道未來的地方。
十歲的莎拉並不知道,這些經常見面的法國警察會將他們帶離多久。當四歲的弟弟麥可和她玩躲貓貓遊戲,躲在壁櫥裡不肯出來。莎拉給了他一個承諾,會很快回來放他。小小的她以為自己和家人會很快回家,而弟弟躲在壁櫥會很安全。
只是沒有想到,這一別就是數不清的日子。
莎拉和父母被關進納粹集中營,但是她每時每刻都在想著弟弟還被她關在家裡的壁櫥。
她好想再次擁抱弟弟。哪怕後來經歷父親失蹤,與母親被迫分離,那把能夠打開壁櫥的黃銅鑰匙也一直被她像保護生命一樣呵護著。
集中營的日子裡,每天都會有人痛苦的丟掉性命。為了營救弟弟的信念,莎拉選擇了跟隨女孩瑞秋一起逃離。
人心向善,善良像燃燒的小火苗,一點點帶來光明的希望。
在狹小的鐵絲網窟窿裡,兩個女孩即將順利出逃,卻被巡邏的士兵發現。她們苦苦的哀求,那個內心還存有良知的年輕警察放她們離開,並且好心地給了她們一摞錢,作為逃難時的路費。
也許是這份難得的好運感動上天,莎拉她們又得到了一對老年夫婦的幫助,收留她們洗澡吃飯。
然而,小女孩瑞秋生了痢疾,老夫婦為她看病,卻被前來診治的醫生舉報,可憐的瑞秋最終被人帶走,躲在地窖中的莎拉躲過一劫。
戰爭的陰影下,更能考驗人性的陰暗面。善良和醜惡的較量之下,有人會選擇犧牲他人保全自己,有人卻會將善良進行到底。
夫婦倆最終決定一起護送莎拉回到巴黎找弟弟,他們躲過了警察的盤問,經過千辛萬苦,莎拉回到小公寓,只是此時的公寓早已經換了主人。
莎拉一路狂奔到只有她知道的壁櫥裡,打開壁櫥的剎那間,在場的所有人都沉默了,一個已經發黑的小小屍體,頭埋在雙手裡,已經完全僵硬,散發著難聞的氣味。
弟弟麥可再也回不來了,莎拉趕回來,卻再也見不到躲貓貓的弟弟,她帶著一輩子的痛苦和內疚活著,十幾歲的小女孩再也回不到從前,從那個漆黑的黑夜離開就再也回不到天真爛漫的年紀。
《莎拉的鑰匙》僅僅講述莎拉和弟弟的遭遇,就已經讓人無比震驚。然而,現在這件事情又和另外一家人聯繫在一起,就更加讓人感到難以言喻的沉悶。
莎拉的家,住進了新的人家,這家人恰恰是記者茱莉亞的公婆家。茱莉亞本來只是為了完成上司交代的任務,開始調查莎拉當年的事情。
茱莉亞為了尋找真相,還原事實,致使家庭出現矛盾。先生不理解她為什麼如此關心一個世人不清楚的事件,更別說這件事還會將他們的家人牽扯其中。但是,茱莉亞不想讓歷史永遠沉默,她需要給不明真相的世人一個交代,也是對她自己的交代,兩個人的婚姻生活就此出現了裂痕。
後來,茱莉亞中年懷孕更是加劇了兩個人的矛盾。茱莉亞與大多數女性有著相似的想法,如此來之不易的孩子,她期待著與小天使見面的那一天。而他的丈夫卻不喜歡這個孩子的到來,他的想法是人過中年,生活已經既定模式,彼此過得開心最好,沒必要再去為了一個孩子操心。
本書至此,我們或許能理解丈夫對待妻子的態度,兩個人已經擁有了一個讀高中的女兒,工作生活壓力大,他們的確沒有太多精力用來照顧突如其來的二寶。
但是,隨著故事的發展,我們才發現,茱莉亞的丈夫並不值得同情,因為他寧願為別的女人買單,而不願照顧結髮之妻的感受,甚至想要扼殺一條小生命。
善良,不是醜惡的溫床。善良是做人的基本準則,人心向善,不懼風雨。
懷孕的茱莉亞沒有受到背叛的影響,繼續尋找關於莎拉的真相,獨立的茱莉亞最終憑藉自己的努力,揭開歷史的真面目,還千千萬萬給莎拉一個公道。
茱莉亞用行動證明,女人不一定非得依附於男人生活,女人也可以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在她的努力下,女兒重新認識她的另一面,處在青春叛逆期的她,沒有叛逆期孩子的叛逆,而是擁有一個寬容慈悲的心腸。在母親茱莉亞遭受父親等親人指責時,她第一個站出來主持公道。
有關於莎拉的故事就像一塊塊記憶的碎片,它們需要一條線串聯起來,而女記者茱莉亞就是穿線之人,她用執著的正義之心來追尋歷史的真相,串起這條特殊的記憶線。
茱莉亞鍥而不捨的精神,追求真相的信念,讓她最終揭開那段塵封已久的歷史。更多的人知道了在那個戰亂年代,猶太人所經歷的遭遇。
當所有的證據都在控訴人們對歷史的無知時,茱莉亞震驚了,曾經那麼大的人為災難,卻沒有多少人記得。
記住的人在老去,很多人也不願談及那段令人痛苦絕望的過去。
茱莉亞的公公,為了家人隱瞞著當年的真相。真相太過於殘酷,他寧願獨自飽受日夜不能入眠的折磨,也不願意家人和他一樣痛苦。為了讓那個在他家壁櫥裡失去生命的幼童麥可,為了贖罪,他選擇默默地資助小女孩莎拉的學習和生活。
戰爭給所有人的創傷是時間也彌補不了的。
記者茱莉亞就是想要讓更多人了解那段慘痛的歷史,讓和平年代的人更加珍惜生命。
任何人都該活得有尊嚴,沒有人應該被歧視。
如果一切皆善,就一切皆美。
在這場善良與醜惡的較量中,大多數人守護著內心的善良,只希望能夠給更多的人帶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