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靈女》:亡靈和活人之間的對話,人性的善惡在時間長河中交替

2020-10-10 楊秀讀書

中國人很多都信佛,初一、十五到廟裡燒香還願的大有人在,每個城市,每個地方的大小寺廟舉不勝舉。

觀音、財神、都是最受歡迎的菩薩之一,在海邊的人比如福建莆田,供奉媽祖。天上的各路神仙,都不乏人間的崇拜者,神靈崇拜和祖先崇拜歷來悠久。


今天的故事來自日本懸疑推理作家內田康夫的《通靈女》:講述了一個12歲的女孩式香櫻裡,從名列前茅的優等生變成了成績倒數的差生,伴隨這個過程的變化是她特異功能——通靈。而後雙親的非正常死亡,透過一個殺人案,真相大白於天下,牽扯出她身邊隱諱了10年的秘密。


作者內田康夫,日本知名本格推理作家,"本格推理"的意思是通過複雜的犯罪技巧和搜尋犯人為中心,展開故事情節的推理小說形式。2008年,內田康夫獲得日本推理文學大獎—終身成就獎。


根據小說的情節和作者的寫作思路,我將從以下3方面來做簡要解析:第一、從日本的傳統文化,折射出的"通靈"現象不僅是一個現實存在,更是人類內心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和恐懼;第二、透過主角淺見光彥的一系列偵探,抽絲剝繭案情的同時,透露出人性在善惡間交替;第三、作者藉助於小說的情節,給讀者上了一堂衝繩歷史課,對 "衝繩戰役"給人類留下的遺憾和思考。


本書作者—內田康夫


第1、 從日本的傳統文化,折射出的"通靈"現象不僅是一個現實存在,更是人類內心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和恐懼;


文中開篇提到12歲的式香櫻裡,成績直線下滑的原因,是因為看到了別人看不到的現象,開篇入局的敘述手法,將科學、醫學無法解釋的現象通過中國人所謂的"迷信、算命"的手法很快找到了答案。


對於衝繩縣人對 "通靈"的是這樣介紹的:據一項調查顯示,日本人有百分之七十三對佔卜感興趣,在某種程度上,將佔卜結果作為參考。但這並不能和靈媒相提並論。人們對靈媒的信仰並不帶任何趣味性質,那是一種足夠認真、深刻的尊崇。


這樣認真的崇敬是一種深刻的信仰,我們能夠看出"祖先崇拜"在不同的國家或者地區都有因為尊敬所以畏懼,這是人類對大自然的崇敬,也是對大自然的畏懼。


我們也能窺視出亞洲國家和西方國家在信仰方面的不同,亞洲國家更願意以人為中心的崇拜,比如中國人崇拜的孔子、老子,但是西方國家崇尚獨立和自由。


文中講述"通靈女"式香櫻裡的"神奇能力"並沒有給她自己帶來多少好處,反而在日後的過程中,讓她體驗到了很多普通人無法感知的痛苦, "通靈"讓她背負著救贖人類、承受痛苦的壓力。



第2、 通過主角淺見光彥的一系列偵探,抽絲剝繭案情的同時,透露出人性在善惡中交替

本書主角淺見光彥,一個長相俊美,身高適中,觀察細緻入微的自由撰稿人,卻有著偵探般的辦案能力,文中的情節和視線一直透過淺見光彥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想將案情一點一點地呈現在讀者面前。


讀者總能在作者一步一步的續寫中,和主角同樣的疑惑、同樣的速度看待懸案發生的過程,最終的結局,在一彎三繞中,真相浮於水面,卻誰也無法輕鬆。


情節的布局,讓一份命案在通靈女和現代刑偵手段交替調查取證過程中,人性的善惡交替出現,死者《背後的真相》雜誌社社長風間了 "一晃而過"的出現和死亡,圍繞在他身前、身後發生的各項事情,都一一串聯起來。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人間的愛恨情仇,很多都是在金錢、利益中發生,一個國家為經濟發展而奮鬥,一個人為賺錢而努力奮鬥,在金錢面前,人性抵不過物慾。

但是"凡心兩扇門,善惡一念間",善良始終存在於人類世界中,《通靈女》的結局經過層層盤剝,既在意想內,更在意外中。那是黑暗、惡意靈魂之後的救贖,也是生命離世前夕的頓悟。


書中主角—淺見光彥


第三、作者藉助於小說的情節,給讀者上了一堂衝繩歷史課,對 "衝繩戰役"給人類留下的遺憾和思考。


這篇小說帶給讀者最大的另一份感觸就是:作者用了較多的筆墨描述日本衝繩縣的歷史:日本衝繩縣的原名是琉球,明清時期屬於中國,但是在1609年薩摩軍隊(日本的諸侯軍隊)入侵了琉球國,此後的二百多年,日本將琉球國從一個獨立的國家變成了了日本的琉球蕃。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衝繩淪為日本唯一的陸地戰區,全島化為一片瓦礫。此後的30年,都在美軍的統治下。


文中一處透過式香櫻裡協助警方辦案時運用"通靈"能力感受到這段歷史留下的災難:"我想,有許多人死在那一帶。那些人的悲傷一下子湧到我面前來了。"


戰爭永遠是政治上獨裁者的愛好,卻是普通人的惡夢,那些丟失在戰爭中的靈魂,自古以來,從未遠離,我們身在一個民主的時代和國家,無法體驗戰爭帶給人們的生離死別、滿目瘡痍。


從"猶太大屠殺"到"南京大屠殺"到種族滅絕主義,再到國際社會,國家之間的戰鬥、國家內部的爭鬥,西方兵聖馮.克勞塞維茨說,戰爭是政治的工具。


而在部分文學作品中,將戰爭的解析得更為直白:戰爭是資本家和統治階級消耗社會財富的手段。當用經濟的手段不能夠達到目的時,就會將爭端訴諸戰爭。


本書作者較多的筆墨描寫日本的"布穀茶道"細節,專有名詞也較多,更多是作者單方面的介紹,與情節的發展線索並沒有直接的關係,文中的中間部分情節較為一波三折,在一件事沒有描述完之前,會接著描述下一件事,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需要緊跟作者思路,並且留住問題在腦海中,待到最後時,會一一解開,這也本書的寫作特色之一。


一部懸疑小說,能夠讓讀者了解到歷史、戰爭的史實,傳統文化的介紹,展示出人性的善惡,內田康夫的《通靈女》並不僅僅是一部好看的驚悚小說,更是能夠啟發我們對歷史和人性的深入思考。

相關焦點

  • 第一千二百零一章 時間長河
    都天神雷雖然恐怖,但是落在時間長河之中,卻並沒有撕裂時間長河,只是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激起雲煙如箭,山鳴谷應而已。 這當然不是說都天神雷弱,只是因為如今只有蚩尤一個人布陣,而且他的修為也就和廣成子差不多。
  • 《壞小孩》| 複雜的人性,總是同時充滿著善惡
    前不久,《隱秘的角落》大火,這部劇其實改編自《壞小孩》,劇中與書中其實存在著較大差異。《隱秘的角落》中,朱朝陽到底是怎樣一個小孩,每個人看完劇後,都會有一個自己的看法,或好或壞,因人而異。但在《壞小孩》中,朱朝陽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壞小孩,他有著超乎常人的智商,同樣也有著無比陰暗的內心。
  • 人性中的善惡衝突——《倚天屠龍記》讀後
    該書通過故事情節的發展,寫盡了武當派弟子的情與義,著力表現的主題是人性中的善惡衝突,幾乎讓人難以評說孰是孰非。兩件神秘兵器倚天劍和屠龍刀引出一場轟轟烈烈的武林故事。倚天劍在名門正派峨眉派掌門人滅絕師太手中,而屠龍刀卻在明教四大護法之一的金毛獅王謝遜手中。滅絕師太不但武功極高,而且性情剛烈,舉止很有風範。
  • 《聖墟》:楚風被鎖九十九層地獄,時間長河中的大戰,諸界被改變
    《聖墟》:楚風被鎖九十九層地獄,時間長河中的大戰,諸界被改變《聖墟》可能是要大結局了,作者辰東寫到楚風已經開始進入輪迴王殿之中,看到了輪迴所發生的一些事情和陰謀,這已經表明了大結局的劇情了。這個計劃就是由未來楚風去輪迴中賣自己,於是未來楚風就是被鎖在了輪迴地獄之中,等待時機的到來,但是石昊荒天帝和三人組也是想不到,他們和輪迴勢力戰鬥的時候,改變了諸界的歷史時空,石昊荒天帝和三人組他們戰鬥在未來的時空長河之中,諸界的歷史改變了。
  • 善惡會因偶然因素轉變,但也符合人性的邏輯
    人性的變化是有邏輯的,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善惡會因偶然因素轉變,但也符合人性的邏輯。  但是當愛情與現實碰撞時,卻因為種種原因分手,而在一次次打擊下,他和別的人有了關係,讓自己的感情與世俗糾纏在一起。  而在感情被世俗磨得越來越少的時候,她又一次選擇了成為別人的小三。  獲得名利之後,卻又眷戀最初的愛情,仿佛就是人們經常說的「玩幾年,找個老實人結婚」一樣。
  • 關於人性善惡,老子、孔子有答案
    文|顏小二述哲文關於人性善惡問題,這裡要從一部電視劇說起。不知道各位最近有沒有看《邪惡之花》這部電視劇,顏小二倒是津津有味得品了品,故事很精彩,人性很深刻。裡面的男主角是殺人犯的孩子,可能是因為教育問題,缺乏「共情」的能力,顯得有些個冷漠,於此,他便被外界人主觀臆斷成「天生的殺人犯」。
  • 是人性善惡還是自我救贖?
    再次重溫這部經典的時候,我感受更多的還是人物身上所表現出來的魅力,少了當初的驚恐和偏見。外表落落大方,內心卻極度扭曲甚至喪心病狂的醫生,這個人物形象是很難恰到好處的表現出來,然而影片中演員的演技非常的出色,能夠將人物的特徵表現的淋漓盡致。羔羊到底象徵著什麼?是人性善惡還是自我救贖?
  • 善惡之間,隱秘的角落若隱若現: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看過原著紫金陳寫的《壞小孩》,確實越到後面改動越大,不過也可以理解,畢竟搬上螢屏的電視劇題材,還是要回歸正能量和正向教育的主旋律。原著《壞小孩》的結局更深刻地剖析了人性的陰暗面,原生家庭給孩子成長帶來的難以扭轉的負面影響。關於電視劇版《隱秘的角落》隱藏的諸多彩蛋,尤其是一些細思極恐的片段,網上已經有很多大神級人物給出了非常具細的分析與解讀,這裡我就不再班門弄斧了。
  • 《遠山淡影》:戰亂陰影下的悲情母女,時代塑造的人性善惡
    置身回憶中的我們,將佐知子和萬裡子這對母女當作全書的重點,甚至會忽略講述者悅子這個人物,直到迷霧被撥開才感受到在情理之中。懸念一直都在,在回憶中,在對話中,在每一處情境中。某種意義上說,這部小說還有一些偵探小說的意味,我們帶著懷疑的眼光去捕捉、去審視,想要從欲蓋彌彰的背後找到蛛絲馬跡。
  • 從《遠大前程》看狄更斯如何挖掘人性善惡,探析人性的愛與本真
    許多人在未讀這本書之前,可能認為這本書只講了少年皮普寄居的成長經歷,他在一次偶然中得到陌生人的資助,去往倫敦過上富足生活,最後理想破滅。但實際上狄更斯向我們展示了一副廣袤的社會圖景,一疊沉重的人物關係,一片曲折離奇的命運原野,一次挖掘人性善惡的過程。
  • 萬古神帝:命運神殿四次在時間長河阻止張若塵前往太初
    萬古神帝中張若塵在還是大聖境界的時候,張若塵在須彌聖僧的幫助下前往太初,見證了十萬年前須彌這位佛祖殉道的場面,明白了為何殞神島主會說「須彌聖僧將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你的身上」。「更我願散去這一身神力,只為博取一個未來,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原本停滯在十萬年前的須彌廟,在佛祖殉道爆發的恐怖力量加持下,再次於時間長河中逆流而上。
  • 《羅生門》人性的善與惡,往往就在一念之間決定
    陰暗的天,下著毛毛雨,家丁不得不坐在羅生門的臺階上想著以後的出路,因為她剛被辭退,也無處可去,為此,在他的腦海中滋生出兩個想法這也體現了一個觀點:人的善與惡,往往就在一念之間這或許也不難看出家丁的荒誕行為。而這部作品最想要傳達的,還是夾雜著的某些現實意義。當我們衝出教條,面對一系列審視,當我們看到那些疾苦之人,便會心生同情,而當他們一旦走出疾苦的生活,擺脫了這樣的生活,我們的內心,便又會滋生出不一樣的感受。所謂人性的複雜,便是在這裡。
  • 《悲慘世界》:善惡一念之間,底層人物該如何面對人間冷暖?
    在《悲慘世界》中的「惡人」行善的形象,倒是作者雨果反觀這個世界的人道主義。一:一念之間是善是惡1:一個底層人物的善與惡冉阿讓在這個世界來說,就是普通最普通的人。而什麼是普通人呢?有善有惡,就是普通人。冉阿讓就是普通人的代表,他身上具有典型意義的人性,善和惡。他人生的前25年展現出了人性的善,可以說他是一個善良的人。
  • 《夏天、煙火和我的屍體》一把尺子丈量人心:善惡有度,過猶不及
    看似冰冷、毫無人情味的小說,其中卻夾雜著許多溫情瞬間,這便是作家乙一的創作風格,他既能洞察人性的幽微之處,又能在冷漠與孤獨中覓得些許世間溫暖。 而今天我們不談此類推理小說一貫所要表達的人性險惡,世事涼薄,我們要說一說這善惡成念,張弛有度,其間的因果聯繫。
  • 古埃及《亡靈書》裡的神話故事
    後來,一些皇族和貴族在木棺材板上刻上喪儀文,被稱為「棺木文」,或者「棺槨文」。再後來,在古埃及新王國時期,寫在紙草書上的喪儀文成了葬器中基本物品。喪儀文紙草書一般被捲起來,用亞麻布綑紮,用泥印封膠起來,將其放在棺材上,或者棺材內。喪儀文紙草書主要寫在莎草紙芯上,也有少數寫在亞麻和牛皮紙,羊皮紙上的。喪儀文充滿了令人費解的符文,禱告詞,咒語,頌詩和圖繪。
  • 聊齋志異光影中的《美人皮》:鬼怪陸離中流淌著人性光輝
    電影《美人皮》就在玄幻敘事中明顯地體現了這一點。著實佩服蒲松齡老先生的述事手法,以鬼怪表達人性,昭示了人世間無論如何荒誕卻終究要歸於正途的深刻道理。或許,這也是懷才不遇的老先生內心的一種體悟和期望。《美人皮》對原著改動很大,於人物設計和故事脈絡之間添加了許多枝節與玄幻,使得整個故事更加豐滿,場景更加震撼,脈絡更加繁茂,觀來一是多了十分過癮,多了八分震撼,多了六分感動,多了三分誘惑。它以鬼怪玄幻的表象,展示了真愛無敵的內涵,頌揚了忠貞不渝的愛情。這便是《美人皮》作為一部鬼怪玄幻電影來凸顯人性大愛的敘事主線。
  • 電視劇《瞄準》:蘇文謙跟歐陽湘靈在車裡的對話,你真的看懂了嗎
    電視劇《瞄準》第十一集的故事中,開車的歐陽湘靈(楊採鈺)跟坐車的蘇文謙(黃軒),兩個人在車裡的對話,充滿了機鋒與禪的味道。尊重生命,和濫用同情心不一樣。蘇文謙的意思,我是人,有人性,不像是有些人,像狼一樣,沒人性。無論你們,還是池鐵城(陳赫)的水母組,還是隱居三年的我,大家其實都一樣,都是隨波逐流,身陷亂世而無法自拔。雖然我們都一樣,但我有原則尊重生命,你或許是濫用同情心,反而適得其反。
  • 迷途歸來 3:超度亡靈
    不一樣地是,整個樊家塘已失去了往日的祥和和寧靜,村民們的心裡頭時時都被一種莫名的恐懼所籠罩著。清晨的池塘邊站立著六位神色肅穆的年輕人和一位少年,站在前面的是梁子,旁邊是他的大弟柱子和二弟水生,他們都是昨天下午一同下水的七名倖存者,今天是來祭奠遇難的四位夥伴們。只見梁子從水生手裡接過一瓶白酒和一個酒杯,把斟滿了酒的杯子高高舉過頭,然後慢慢地把酒灑向池塘。
  • 故事:亡靈逃跑了,蛇精要變成真正的女人,大家頓時緊張起來
    觀察他全身也沒有,黑點,也就是亡靈孫子跑了。  這個亡靈無法從空中逃跑,它必須有一個載體才行,而人是最好的載體。  事後方知,這家醫院並沒有完全執行廟府的規定,人員進出很隨便。  有一天中午,外面進來一個女人。  這個女人其實就是夷族亡靈。在所有夷族亡靈中,只有這個女人才有此本領,可以偽裝成人類。
  • 《羅生門》:人性的善與惡只在一念之間
    這部影片以一宗案件為故事背景,描寫了人性中醜惡的一面,揭示了人的不可信賴和不可知性,但是故事的結尾發生了轉折,將原有的對整個世界的絕望一改成為最終強調人是可信的,讚揚人道主義的勝利和道德的復興。小說的作者芥川龍之介,他是日本新思潮派代表作家,他的作品以短篇小說為主,多為歷史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