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惡會因偶然因素轉變,但也符合人性的邏輯

2020-09-07 靜心簡語

  當我們看一些人變化時,回望一路的變化,總會發現有那麼一個時期或者那麼一些事,起著重要作用。人性的變化是有邏輯的,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善惡會因偶然因素轉變,但也符合人性的邏輯。

人性的變化是有邏輯的,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

  在我的長篇小說《城客》系列第六部《迷惘》之中,肖茜茜這個角色應該是有爭議的。本來是一個出生窮苦人家的孩子,卻擁有了一份青梅竹馬的愛情。

  但是當愛情與現實碰撞時,卻因為種種原因分手,而在一次次打擊下,他和別的人有了關係,讓自己的感情與世俗糾纏在一起。

  而在感情被世俗磨得越來越少的時候,她又一次選擇了成為別人的小三。

  獲得名利之後,卻又眷戀最初的愛情,仿佛就是人們經常說的「玩幾年,找個老實人結婚」一樣。

  有人問我小說中人性的變化是怎樣的發生的,怎樣讓一個反面人物的出現變得更符合邏輯。其實關於人性的邏輯,往往與現實生活結合得非常緊密。

  我們不妨看看身邊的每一個人的成長歷史,出生的時候大家都一樣,什麼都不懂,但是長大後就各不相同了,那麼中間發生了什麼事呢?很顯然與自己的成長環境有關係,與成長中發生的事情有關係。

  就如同肖茜茜,曾經也是那樣的天真、可憐,但是後來變得自己都不認識,甚至自己都覺得噁心了,因為她一步踏錯之後,將她內心一些長期積壓的欲望以不恰當的方式激活了。

善惡會因偶然因素轉變,但也符合人性的邏輯

  我給那個朋友舉了兩個文學作品中例子,其中一個是金庸小說《連城訣》中的花鐵幹。

  這本書中惡人太多,最知名的惡人是血刀老祖,但是相比其他惡人,血刀老祖惡得光明磊落。

  而花鐵幹原本是南四奇「落花流水」中第二俠,四大高手的水平與血刀老祖難分伯仲,但是在圍攻血刀老祖時,另外三個大俠都死了,花鐵幹本來有機會殺了血刀老祖,但是他卻不敢靠近,以至於徹底變成了壞人,加入了搶寶行列,最終也人為財死。

  另一個例子是艾米麗·勃朗特的《呼嘯山莊》中的希克利,他是個流浪兒,因為被善良的山莊小姐幫助,逐漸自強努力,成了山莊的老大。

  但在他擁有財富之後,擺脫不了內心的狹隘,以至於讓凱薩琳處於極度恐懼之中,最後他逐漸變成了一個惡魔。恐怖到讓人讀到他都覺得恐懼,但卻還要在內心為他的變壞找藉口。

  無論肖茜茜、花鐵幹還是希克利,他們的轉變都是因為偶然因素引起了,但是卻是人性的邏輯。

  在現實中也是這樣,當我們看一些人變化時,回望一路的變化,總會發現有那麼一個時期或者那麼一些事,起著重要作用。

  靜心簡語2020.9.7於勉縣(原創作品,嚴禁侵權)

相關焦點

  • 人性中的善惡衝突——《倚天屠龍記》讀後
    該書通過故事情節的發展,寫盡了武當派弟子的情與義,著力表現的主題是人性中的善惡衝突,幾乎讓人難以評說孰是孰非。謝遜的轉變,是因為受到了善的影響。無論是空見還是張翠山、張無忌,他們的品行都曾對他改變性格產生了很大的作用。由此可見,善的感召力是巨大的。
  • 關於人性善惡,老子、孔子有答案
    文|顏小二述哲文關於人性善惡問題,這裡要從一部電視劇說起。不知道各位最近有沒有看《邪惡之花》這部電視劇,顏小二倒是津津有味得品了品,故事很精彩,人性很深刻。裡面的男主角是殺人犯的孩子,可能是因為教育問題,缺乏「共情」的能力,顯得有些個冷漠,於此,他便被外界人主觀臆斷成「天生的殺人犯」。
  • 從《遠大前程》看狄更斯如何挖掘人性善惡,探析人性的愛與本真
    許多人在未讀這本書之前,可能認為這本書只講了少年皮普寄居的成長經歷,他在一次偶然中得到陌生人的資助,去往倫敦過上富足生活,最後理想破滅。但實際上狄更斯向我們展示了一副廣袤的社會圖景,一疊沉重的人物關係,一片曲折離奇的命運原野,一次挖掘人性善惡的過程。
  • 輸出全靠嘴 邏輯全靠吹
    1、故事邏輯不通用彼岸花來指代人類世界的善惡,原本是一個不錯的開題。但是,故事邏輯不通的地方實在是太多了。殷鳳(本作女主)莫名其妙的堅持自己一套的「殺人即是救人」的原則,在遇到丁果(本作男主)的「只殺願意被殺的人」的行事風格後,一下子就轉變接受了。
  • 《壞小孩》| 複雜的人性,總是同時充滿著善惡
    其實,在我看來,每個人性可本善,也可本惡,善惡是一個人天性裡面共存的東西。曾聽說過一個故事,人們認為每個人心中都住著兩匹狼,一匹是善良正義等優秀品質,而另一匹狼則是邪惡陰暗等不良品質,每個人會成為怎樣的人呢?這就取決於這兩匹狼的狀況,但狼的狀況是怎樣的呢?這就取決於,每個人願意去餵養哪一匹狼。
  • 《通靈女》:亡靈和活人之間的對話,人性的善惡在時間長河中交替
    根據小說的情節和作者的寫作思路,我將從以下3方面來做簡要解析:第一、從日本的傳統文化,折射出的"通靈"現象不僅是一個現實存在,更是人類內心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和恐懼;第二、透過主角淺見光彥的一系列偵探,抽絲剝繭案情的同時,透露出人性在善惡間交替;第三、作者藉助於小說的情節,給讀者上了一堂衝繩歷史課,對 "衝繩戰役"給人類留下的遺憾和思考
  • 《天道》丁元英:洞察人性,你永遠比別人快半拍
    丁元英能成長成如此厲害,最重要的是他能夠洞悉人性,能夠通過相關者利益模型,以及預演出出現變故和風險的節點在哪裡,提前規避風險,如果葉馮劉控股,那麼管理風險加大,如果不註冊商標和專利,在智慧財產權的風險會變大,如果不拆分王廟村和格律詩,那麼不正當競爭就板上釘釘。
  • 西遊記中一百個不符合邏輯之處第一處之青牛精
    西遊記四大名著之一卻也存在不符合邏輯之處而且眾多取經路上青牛精讓孫悟空三兄弟毫無辦法,連天庭眾多大仙也沒招,這個好理解孫悟空都打不過,他們怎麼打的過呢這才符合大鬧天宮玉帝也無法只能請如來佛祖。
  • 從《憤怒之器》的「幽默」裡,探究人性「毀滅」的本質
    戲劇家是毛姆的早年身份,也正因戲劇的出名和自身性格的因素,逐漸促使著毛姆從戲劇到小說創作的轉換,戲劇家角色的結束也是他開始文學的起點。在毛姆同時代的文學作品中,英國文學的小說大都太過注重於客觀,忽視小說創作的邏輯,而顯得無聊乏味。在毛姆的小說裡,這種現象卻是不存在的,因為毛姆本人是非常注重邏輯的。也因此毛姆在未成名之前,他的短篇小說在國內文學界並不那麼討人歡喜。《憤怒之器》是他短篇小說集《人性的因素》第一篇,也是他對於小說這一題材的文學創作的早期作品。
  • 是人性善惡還是自我救贖?
    是人性善惡還是自我救贖?接下來我會從敘事結構、主題內容、人物形象這三個方面進行闡述,讓我們一起去看個人面對善惡時的抉擇和自我救贖歷程。敘事結構:驚悚而恐怖的劇情,複雜的情節和矛盾衝突之下,是對人性善惡的揭露
  • 麥家《風聲》:破敗下的中國,人性到底有多脆弱?
    正因如此,這本書才值得我們細讀。,也不知道到底會不會活下去。正因李寧玉的犧牲精神、顧小夢的冒死精神,群英會才得以順利進行,抗日戰爭才提前結束。雖善良在私慾面前容易敗下,但我相信人性的光輝永不毀滅。你相信善惡有報嗎?
  • 看電影《白鹿原》,了解真實的人性與欲望
    黑娃,因其卑微的出身,早已選擇了認命。卻因田小娥,激起了他的鬥志,想要和低賤的人生抗爭,對人生有了強烈的憤怒與不甘。想要衝出禁錮自己的牢籠,為自己、也為田小娥開闢一片新天地。可惜,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這樣的想法註定只是奢望,命運與他開了個大大的玩笑,田小娥死於非命,讓他悲痛,卻報仇無門。田小娥,這樣一個集美貌、淫蕩、善良與不屈的女人,註定帶著悲劇色彩走向生命的盡頭。死,對於她來說,或許是一種解脫。
  • 疫下之情:能否揭開人性的面紗?
    一個因愛生恨的丈夫,將他的妻子帶到霍亂橫行的疫區,是一場處心積慮的報復,還是回歸悲憫的原諒和救贖?在無情的瘟疫面前,力量微薄的個人,會糾葛出怎樣的故事?也許比生死更為令人深省的,是對人性之中欲望、恐懼和悔恨等等的細微探究和精準描摹。
  • 《三體》炫酷的科幻背景下,揭露人性的複雜多變
    羅輯人性的光輝面體現在後面,當他真正想清楚宇宙文明法則後,他對待世界的態度才有很大的轉變,他才意識到自己的決定意味著什麼。羅輯算是普通人被命運委以重任的例子,他後半段的經歷像英雄主義的誕生。跟葉文潔對人類仇恨不同,羅輯對人類文明的走向起初是無感的。他雖然是科學家,雖然做學術研究,但他只是普通人。
  • 決定一個人成為怎樣的人最重要的因素是什麼?
    先給大家講一個《琅琊榜之風起長林》裡的故事:「有一個罪臣因貪贓枉法而被朝廷處死,他的妻兒獲得免責的寬容,在京城裡仍保持著世襲的爵位,衣食無憂。但是,罪臣的妻子並沒有因此而感恩,反而在心裡埋下了怨恨,一直覺得自己丈夫的死是皇上造成的。她心裡充滿的怨毒,使她終日不悅。終於有了機會,她害死了皇上最心愛的淑妃。
  • 兩段感情、三種命運,《美人皮》故事背後的深刻人性命題
    甚至有人會覺得書生太過迂腐守舊,完美得不太現實,但這不正是古代讀書人飽受儒家思想影響的精神本色嗎?沒有反面的人物也許不夠真實接地氣,但出現在文藝作品中,卻是用來表現創作者對於美好人性的讚頌和推崇。妖,在所有故事裡似乎都應該是「惡」的化身,但這部劇裡的賓娘卻又間或閃爍著幾星人性的光輝,讓人無法簡單地下定義判定善惡。
  • 《異星災變》科幻未來背景下對於人性的解讀,血腥暴力背後的溫情
    如果我們能重新來過、消除我們所在星球的混亂會怎麼樣?我們能倖存下去嗎?我們能做得更好嗎?mother無法忘記死去的五個孩但有一點值得討論 當事方舟上是有許多孩子的,可mother只帶走了五個,其他孩子只能跟著方舟一同毀滅既定的程序要求mother完成延續人類文明的任務留下所有孩子不是更符合程序邏輯嗎
  • 《夏天、煙火和我的屍體》一把尺子丈量人心:善惡有度,過猶不及
    看似冰冷、毫無人情味的小說,其中卻夾雜著許多溫情瞬間,這便是作家乙一的創作風格,他既能洞察人性的幽微之處,又能在冷漠與孤獨中覓得些許世間溫暖。 而今天我們不談此類推理小說一貫所要表達的人性險惡,世事涼薄,我們要說一說這善惡成念,張弛有度,其間的因果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