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網上很多人為《以家之名》可惜,因為剛開播時,它的豆瓣評分高達8.6分,但是隨著劇情的推進,它的豆瓣評分下降到了7.5分。更有人評價說,好好的家庭線不走,非得扯到感情線,好好的哥哥非要發展成老公,莫名不適。
或許就像凌霄自己說的一樣,李尖尖在妹妹的位置上待的太久了,以致於他向她表白後,她會有不適應和無所適從,我想觀眾的心理應該和李尖尖一樣,畢竟很少人能做到:原來人物設定很完美豐滿的情況下,人設的改變。
當然,也有人表示,因為哥哥變老公的情節設置而棄劇,因為他們無法接受這樣的感情轉折,但我卻想說,他們這份厭惡背後,卻忽略了人性所求:
每個人內心裡都有被需要的人性需求,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
凌霄原本是有一個親妹妹的,但是因為母親的不負責任,妹妹夭折了。從此以後,凌霄媽媽像是變了一個人一樣,特別神經質,無奈之下,凌爸只能帶著全家搬家,企圖換一個環境來改善凌霄媽媽的情況,可這一切都是枉然。
在凌霄媽媽心裡,她始終覺得,是凌霄害死了妹妹,喪女的痛楚也沒有贏得丈夫的感同身受,她活在自己的小世界裡自怨自艾,同時也變得歇斯底裡。
此時的凌霄,在凌霄媽媽的眼裡,是多餘的,是有罪的。雖然他一直小心翼翼的照顧母親的情緒,可在母親那裡,他是不被需要的。
終於,凌霄父母離婚了,凌霄媽媽拖著行李離開的時候,恰好遇到凌霄和李尖尖放學回家,李尖尖毫無心機的發問換來了凌霄媽媽決絕的回覆:他給你了。
弱小的凌霄,一面看著沒有留戀離開他的母親,一面是被李尖尖圍著轉圈圈時的開心以及她不斷嚷嚷的話:我有哥哥了,我有哥哥了。
媽媽的離開,對凌霄來說是難以忘記的痛,但李尖尖歡呼著自己有哥哥時的那份欣喜,為他那抹痛敷上了止痛的良藥。
在李尖尖這裡,凌霄不是多餘的,他是被需要的。
妹妹夭折後,吵架對於凌霄父母來說成了家常便飯。凌霄媽媽沉浸在喪女的痛楚中,無暇顧及凌霄,而凌霄爸爸因為工作的事情更沒有時間照顧凌霄。
好在遠親不如近鄰,凌霄有一位好鄰居。起初,凌霄在面對李尖尖時是冷冷的,他不接受李爸一家對他的照顧和好意,但久而久之,李爸一家終於熔化了凌霄這座「冰山」,他不再封閉自己,而是選擇了接受,哪怕林霄父母每天依舊吵個不停,但林霄卻得到了李爸很好的照顧。
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關懷,更何況是一個小孩子,父母雖然忽視了他,但李爸一家對他的照顧和呵護,卻是他心裡的光。
很多人因為「哥哥變老公的劇情」棄劇,他們卻忽略了最基本的人性:每個人都渴望被需要,被關懷。就像凌霄對李尖尖說的,從小到大,你就是我的心藥。
小太陽一樣的李尖尖,撫平了原生家庭給予凌霄的殤,照亮了凌霄的童年,陪伴著凌霄快樂的成長。他們從小到大的情分,除了青梅竹馬,還多了份治癒和溫暖。
其實我很理解凌霄,為什麼非李尖尖不可,因為對凌霄來說,李尖尖是那份唯一。哥哥變老公,從情感上確實一時難以接受,但這份情感背後,卻是濃濃的溫情和矢志不渝的堅定。
畢竟一份感情,必須是兩情相悅,從哥哥變老公,除去凌霄的努力之外,還有李尖尖對凌霄的放不下和潛藏在心裡的愛。
沒有血緣關係的凌霄和李尖尖,有情人終成眷屬,我們這些吃瓜群眾,難道不應該送上祝福嗎?
李尖尖是凌霄面對生活的一地雞毛時的一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