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香泉,在當地有著這樣一個傳說:古時候,香泉孫家村有一女子,幼年父母雙亡,依靠兄嫂生活,因其滿頭生瘡,兄嫂不甚喜歡。一天,百花仙女下凡,賜她一種藥水治病,此藥水香味濃鬱異常,那女子捨不得獨自享用,便將它倒在了一個水泉中讓人們共享,後來,那個女子終於用泉水治好了頭瘡,被選入朝,成了唐太宗的皇后,從此,這個地方便取名「香泉」。
香泉鎮位於寶雞縣城西部偏北約150裡處的香(泉)一一赤(沙)盆地中,它在我縣西部地區的歷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據《隴州志》和《寶雞縣誌》等資料記載,秦時香泉地區屬千縣(今隴縣)管轄,漢時屬隃麋縣,東、西晉屬千縣,南北朝時期,北魏孝明帝孝昌二年(公元526年)在香泉設立了南由縣,屬東秦州隴東郡轄,西魏大統四年(公元538年)雖然南由縣置被撒銷(合併於長蛇縣,即今寶雞縣上王、縣功地區),改稱南由鎮,但周圍地區的政務仍歸其管轄。北周天和五年(公元570年),朝廷分長蛇縣縣功地區組建千陽縣,長蛇縣治遷至南由。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復置南由縣,長蛇縣治又遷至長蛇川(從千陽縣分出)。隋開皇末年,並長蛇縣入南由縣。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於南由縣置「含州」,領南由一縣,不久省入隴州。唐元和三年(公元808年),南由縣併入吳山縣(今縣功地區)。北宋開寶二年(公元969年),分吳山縣地組建隴安縣,治南由,金初改隴安縣為隴安寨,金泰和八年(公元1208年)復為隴安縣。宋末(公元1270年)併入汧源縣(今隴縣),原縣址改稱為香泉鎮。元至清屬隴州(今隴縣),建國後劃歸寶雞縣轄,清末以前,這裡一直是隴州南部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
香泉鎮舊城位於今香泉鎮南約50米的香泉河和南峪河的交匯處。根據地形,其古城垣可分為山頂和川道兩大部分,山頂古城垣位於南峪河南岸的二郎山頂,顯得堅固奇特,氣勢雄偉,至今保存完好。它利用二郎山頂合階地勢築成三層極為高大的城牆。這三層城牆既遞次而上,又層層相圍,即使被攻破一層,城裡還可以憑藉二、三層抵抗。許多到這裡尋古探幽的人都被它建築的奇特所震撼,也為我們祖先卓越的智慧所折服。川道古城垣位於南峪河北岸,與二郎山只有一水之隔,城牆呈西北——東南走向的長方形,石香公路穿城而過。雖然已歷經千年風雨,但城牆遺址仍清晰可辨。今天,人們從堆積於城牆邊的大量殘磚碎瓦及城內原有的建築格局中便不難想見昔日的繁華與顯赫。因此,稱它為寶雞縣西部山區的歷史重鎮一點也不過分。具體說來,我認為這是由以下四種因素決定的:
一、地形。寶雞縣西部及周圍地區幾乎到處山脈逶迤,溝壑縱橫,十分貧瘠。可是,造化對這裡卻似乎特別鍾情,偏偏在香泉---赤沙一帶形成一個面積約三百平方公裡的山間盆地,此處地勢較平,海撥僅九百五十米左右,土壤肥沃,土層覆蓋很厚,香泉和赤沙河橫貫全境,氣候溫和溼潤,無霜期較長。所以,從很早的時候起,香泉就是寶雞縣西部最大、最主要的農業耕作區,農作物、畜禽、林產品等均居全縣西部之首。因此,可以說這裡具有建立較高行政機構的基本條件。
二、位置。香泉鎮位於我縣西部的腹心,歷史上的幾條通道都經過這裡,它西可控甘隴,南能扼川蜀,東能屏長安,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再加上這裡四周群山環抱,路徑險惡,只有靈寶峽、五味峽、黑鷹峽幾個山口可以出入,所以,歷代統治階級都願在香泉建立層次較高的行政機構。南宋初年,名將吳玠吳璘兄弟就是利用這裡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在香泉盆地南邊的方山原上屢出奇兵,擊潰了數倍於己的金兵。
三、建城條件。古代選擇城堡地址十分講究,首先要求「凡立國(國指都城,也可指一般城鎮)非大山之下,必於廣川之上,高勿近旱而水足用,低勿近水而溝防省」。用這個件去衡量,香泉鎮舊址完全符合。它的山頂城垣居高臨下,城內八眼井水源很旺,無乾渴之憂,川道城垣即扼四面交通,又得傍河之利,山上山下,互相呼應,唇齒相依,可攻可守,加以氣候溫和,物產豐富,真乃天造地設的建城之所。
四、避亂佳處。每當社會動亂之際,中原就不可避免地成為被爭奪的中心,而香泉則山高路險,民風淳樸,頗有幾分世外桃源的情味,所以便成為達官貴人、名門望族避亂的理想之地,而他們的到來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這裡的發展。
香泉鎮雖曾為寶雞縣西部山區的重鎮之一,但從清代以後,由於周圍另開通道,尤其是寶天鐵路的開通,各地的政治、經濟中心紛紛向鐵路沿線遷移,香泉在歷史上的顯赫地位也便逐漸被不少人所淡忘。儘管如此,到建國前夕,香泉鎮仍有街坊一百多間,其中以藥鋪、染坊、雜貨鋪、肉架子、客店、飯館等行業居多;該鎮單日逢集,主要出售核桃、亞麻、木料、小吃、柴炭等山貨,生意甚是紅火。如今,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的發展,香泉鎮必將重新煥發出奪目的光彩。
作者:蔣五保
來源:大美香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