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
什麼樣的女人才算是人生贏家,怎樣才算是成功?
很多人的回答是這樣的:
「自己開一家公司。不需要依靠男性,過得有追求、有品質,獨立自信。」
「博士畢業,找個同學結婚,到高校或科研所任教。」
「嫁給一個自己愛,也愛自己的人。」
有一個回答特別好:「儘量過你想過的生活,而非別人眼中的你,就是贏家。不和別人比輸贏。」
是啊,在很多人眼中,一個成功的女人大概會走這樣的路線:
年少時,美麗、富足是人生贏家;年輕時,嫁得好才是人生贏家;人到中年,養個有出息的兒女算是人生贏家。
而楊麗萍、楊天真這樣的女性是世俗眼中的「異類」。直到看了《小婦人》,我才意識到,勇於追逐自己真實意志的女性,都該是人生的最終贏家。
新版《小婦人》上映,這部問世100多年的小說無數次被翻譯、搬上銀幕,經久不息,它給無數女性勇氣鼓勵她們勇敢去追求屬於自己「版本」的人生。
《小婦人》是一部女性成長史,講述了在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的四個姐妹,她們經歷了戰爭、貧窮、理想和真愛,逐漸走出一條條屬於自己道路的故事。
喬無疑是這部劇的女一號,她就是作者的原型,她追求自由,不願意被傳統女性的角色束縛,她說,自己厭倦了別人說女人只能談情說愛。
她才華橫溢,頗具寫作天賦的喬追求的是比兒女情長更大的宏圖大志。她更願意靠自己,而不是靠嫁人。
當她遇到追求者勞裡,她本能的抗拒婚姻,她覺得結婚和寫作比起來,不值一提。而當她意識到自己是愛勞裡時,命運和她開了個玩笑,此時的心上人已經和妹妹艾米訂婚了。
喬悄悄拿回那封勞裡還沒看的表白信,撕碎它,收拾好心情,埋頭寫作,繼續追求夢想。
喬代表了新式女性,她們更嚮往經濟獨立、人格獨立,就像喬對媽媽說的,「我只是覺得,女人有思想,有靈魂,也有正義的心,她們有野心,有天賦,也有美貌。」所以不該為婚姻限制自己。
這樣美好的喬,註定是不會在婚姻裡沉寂一生的。可以說,喬是嫁給了夢想。
如果你是喬的粉絲,大概率會覺得大姐梅格活得有點「沒出息」。
梅格也曾想嫁個有錢人,但最終選擇了普通的家庭教師,過著清貧但安逸的生活。在愛情沒來之前,幻想著金錢地位,但愛情來時,這些都不再重要,從此擇一人終老,為他生兒育女無怨無悔。
梅格的選擇不對嗎?在出嫁前,喬和她有一次深談,喬不能理解姐姐嫁人的選擇。
「我的夢想和你的不一樣,但不代表我的夢想不重要。我想成家,有一個家庭,我也願意去工作和奮鬥,但我更想和約翰一起做。」
梅格的這句話讓人驚醒。當整個社會在崇尚女性自由與獨立時,卻容易遺忘「梅格」。梅格就像我們的媽媽、姐妹,她們的角色是伴隨著家庭而來的。
梅格是千千萬萬普通的傳統女性代表,她們一生為之奮鬥的事業就叫家庭。
很多全職媽媽放棄事業,卻被質疑,手心朝上依靠男人生活。
如果你熱愛家庭,那麼家庭就是人生的意義,這又有什麼錯呢?
小妹艾米的結局是最接近所謂「人生贏家」的,從一個貧困的家庭,蛻變成一個「名媛」,嫁給了自己喜歡的富家子弟,實現了階級的躍升。
但艾米一點也不讓人討厭。她是一個活得通透的女孩,從來都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用什麼方式去獲得。
艾米像灰姑娘,但她活得一點都不卑微,她喜歡勞裡,但默不作聲,因為他是姐姐的追求者。當勞裡被喬拒絕,心灰意冷之際遇到艾米,艾米鼓勵勞裡振作起來,用自己的魅力徵服了他。
四姐妹裡最容易被忽略的是貝斯,可她卻是最閃耀的星星。她不善言談,不期望事業,不嚮往愛情,只願意一家人平平安安永遠在一起。
但這個願望卻沒能實現,善良的貝斯在姐妹們都不願意去照顧生病的鄰居家孩子時,主動冒雪探望,結果不幸染病,很快去世了。
貝斯的善良讓她與眾不同,她從沒有想過自己要做什麼,追求什麼,她只想為別人做點什麼。
四個姐妹,四種人生。
《小婦人》讓我們重新思考女性價值和選擇。
嫁人與否,何時嫁人,嫁不嫁有錢人?這從來不應該成為定義女性的核心問題。
喬嫁給了自由,梅格嫁給了平凡,艾米嫁給了現實,貝斯嫁給了善良。
每個女孩都是幸福的,哪怕是錯過愛情的喬,生活拮据的梅格,還是為了照顧更需要幫助的孩子而染病去世的貝斯。她們都過上了自己嚮往的生活。
這不就是人生贏家嗎?
女作家亦舒說,當我40歲的時候,身體健康,略有積蓄,丈夫體貼,孩子聽話,有一份真正喜歡的工作,這就是成功,不必成名,也不必發財。
這是她的「人生贏家」的版本,你的版本是什麼?
你希望自己40歲時,怎樣才算是「人生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