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贖》的成功大致可分為兩個層面。一層是廣義上的成功——能在情感上與所有電影受眾達成共鳴;另一層是狹義上的成功,即電影本身所具有的技術含量。
但兩者之間並非互無聯繫,而是相輔相成的。尤其是後者,對於前者的幫助極大。如果沒有對這種技術層面的巧妙運用,電影在情感方面與觀眾建立的溝通與聯繫則勢必要弱上幾分。
那麼,電影是如何通過一系列的技巧來俘獲觀眾們的心呢?
其實,《肖申克的救贖》能博得滿堂彩的根本原因就是它的戲劇化手法。
《肖申克的救贖》賦予了安迪超於常人的奇特魅力,他幾乎是我們每個人心目中理想的化身——知識淵博、特立獨行、睿智不凡、不屈不撓。
說到這裡,大家是否會想起《基督山伯爵》中的唐泰斯呢?安迪在某種程度上其實就是出獄之後的唐泰斯——幾乎同等的聰明與智慧。只不過,與重獲自由的唐泰斯相比,安迪是在牢獄中煥發其人格魅力的。
這種超級理想化的人物在現實中恐怕無法取信於人,但是安迪卻恰恰在電影之外收穫了全世界一大票粉絲及擁躉,這除了得益於電影本身引人入勝的故事之外,更在於電影講述故事的手法。
1)旁觀者視角與零視角的結合
為了使人物(安迪)更加真實可信,電影採取了內聚焦(旁觀者視角)和零聚焦(上帝視角,也稱全知視角)相結合的敘事手法,即故事的主要脈絡由瑞德(旁觀者角度)交代,其餘部分則通過零聚焦(全知角度)展現。
旁觀者敘事,意即從客觀視角(瑞德)來交代故事。客觀視角的好處在於故事會更具說服力。在情感上,觀眾容易與旁觀者(瑞德)建立精神上的信任,從而方便瑞德對觀眾進行思維引導。
但是,這樣做的局限無疑也非常明顯。瑞德作為事件的旁觀者而不是親歷者,也就無法知道全部事情。這時,就需要零聚焦敘事的補充。
比如,電影開頭安迪受到審判的場景和一系列閃回鏡頭(安迪坐在車中目睹妻子出軌的一幕)以及安迪如何越獄的具體細節呈現,都是典型的零聚焦敘事手法。
電影通過兩種敘事手法的結合,使影片本身近乎魔幻的故事具備了一定的現實主義色彩,而安迪這個完全理想化的人物也有了一定的可信度。
2)通過現實兩面性的相互襯託來對人物進一步升華
《肖申克的救贖》既具有現實殘酷的一面,又有現實理想的一面。
前者體現在影片對美國司法制度的腐敗的揭露上,後者體現在安迪隻身對抗社會黑暗並能取得成功。
一方面是無比真實且殘酷的世界——昏庸的法官、暴戾的獄警、貪汙腐敗的典獄長,一方面是純粹的個人理想主義。
如果說前者是「實」,那與之對應的理想則為「虛」。這一實一虛之間,造成了某種無比強烈的化學反應,使我們不禁把同情和讚許的目光全都投給了安迪。甚至從某種程度上講,安迪就是我們理想中的自己——身陷囹圄(泛指人生遇到的挫折與困難),卻能百折不撓。
1)救贖
也許有人會問,安迪並未犯罪,何來救贖一說呢?
事實上,從法律層面來看,安迪的確沒有犯罪之實。換言之就是,安迪沒有行動上的犯罪。但是,他在心理上卻犯有不可推卸的罪愆。
影片開頭,安迪在車中目睹妻子出軌,曾有數次想要開槍殺死妻子的念頭。這種惡念正是另一種形式的犯罪,即心理犯罪。
而安迪的救贖就在於此。在他被關禁閉一個月之後,他開始從內心深處反省,妻子的死亡與自己並非毫無關係。這是他完成對自身的救贖的標誌。
2)新生
救贖的完成意味著安迪的新生。此時的安迪已完全丟棄了依靠法律來為自己沉冤得雪的幻想,反思自己曾對妻子的所作所為。這是安迪的第一重新生,即心態的改變。
當安迪為典獄長擦完最後一次鞋(越獄前夜),他自己卻悄悄地將皮鞋穿上,回到監獄……這種細節正是安迪同過去決裂的標誌。這是第二重新生,同過去決裂。
第三重新生則是安迪鑽過被他數十年如一日開鑿的牆洞,爬過長達500米的下水道,在雷雨交加的夜晚張開雙臂擁抱自由的那一刻……此時的安迪不僅完成了心態上的重生,並且身體也得以重返自由,從而達到真正意義上的新生。
《肖申克的救贖》之所以能收穫IMDB 和豆瓣雙料第一,歸根結底在於它具有無與倫比的感染力,無論是人物還是故事以及兩者本身所折射出的不懈精神,對我們的工作與生活都有著非同一般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