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故事(七)在非洲去韓國人家吃飯

2020-07-02 行走的Uncle

(一)

這個世界說大也大,說小也小。在這個離中國十幾個小時飛機行程的國家裡,就有兩個和我是同民族的國人,也在這邊工作和生活,權是在韓國公司工作,從南非留學開始就跟著老闆一直到了波札那,也算是老非洲了。另外一個樸是在國資企業工作,和我一樣,做著翻譯工作。權的韓國老闆歲數比較大,一個人帶著養女在這邊生活,也挺無聊的,所以我們就經常過去他家陪他吃飯,聊天。


那天晚上權又叫我去他老闆家吃飯,燒烤和泡菜永遠是主題,但不同的是今天晚上不開車,可以喝啤酒,還有三個韓國女孩子一起用餐。人多熱鬧,我和樸兩個人,每人喝了9瓶的St Louis,正當我們喝到起勁的時候,韓國人金先生又拿出了一瓶老版的30年KWV白蘭地,可能是因為喝得比較興奮的緣故,我和樸一人倒了一大杯,摻上蘇打水兩口就給幹了。金先生看得目瞪口呆,我們如同喝啤酒一樣把他這個珍藏多年的老酒給喝了,簡直就是暴殄天物,估計當時金先生肯定很心痛。


雖然是朝鮮族,但我出生在內蒙古,沒有東北朝鮮族那種語言環境,朝語水平有限,很多聊天內容也聽不太懂,大多時候都在用英語和他們交流,然而只有我一個人在說英語,多少都有些彆扭,酒過三巡之後,我們幾個就開始去他們家的K房唱歌,畢竟歌聲是無國界的。


大家一直玩到了晚上12點鐘左右,也都喝得差不多了,準備回去休息。好在權沒有喝酒,因為他今天開著一輛嶄新的豐田Fortuner,不敢酒駕,怕出事故,他負責把有些醉意的我和樸一一送回了駐地.


每次晚上喝完酒回到駐地的時候,小黃,小白,大黑三個都遠遠地跑過來,直往我身上撲,像是在埋怨我的深夜晚歸,不知道多少次在我靡靡大醉的時候,都有它們的陪伴(一條本地土狗,一條美國鬥牛犬,一條黑色的英國靈緹)。


今天也不例外,小黃第一個就撲過來,我抱著它就躺在了地上,小傢伙不停的用舌頭舔著我,看著頭上的星星,讓我又想起了元旦喝醉的那個夜晚...


一個人把自己灌醉,躺在院子裡看著夜空,小黃過來和陪我玩,結果第二天醒來時,才發現眼鏡不在了,後來去狗窩看到眼鏡靜靜地躺在那裡,但已經支離破碎。國外配一副眼鏡很貴,花了我快1000塊錢(國內估計200就可以搞定)。


有的時候不是自己想喝醉,而是一個人在異國他鄉,實在是太無聊,乏味,也沒有什麼其他的娛樂生活,唯有靠酒精的麻醉才能忘卻對故鄉的思念。


(二)


又一次受韓國人邀請去吃飯,不過這次不是家宴而是去中國餐廳。不知道為什麼到非洲來之後跟韓國人這麼有&34;。


村子裡幾個小孩子揀到了一本護照和一個駕照,之後就領著警察來我們駐地詢問,這兩個證件是不是我們遺失的(當地犯罪團夥偷到或者搶到的東西,裡面沒用的證件都會扔到垃圾箱,這幾個小孩子去垃圾箱拾荒撿到的),他們看到亞洲人面孔就以為是中國人。


我看了下護照,發現是韓國人,於是就給我在韓國公司的朋友打了電話,詢問是否有人丟了護照。他們的圈子很小,另外就是韓國人在海外的每一個國家都有一個專門的聯繫手冊,上面標註著每個人的姓名,工作單位以及聯繫電話,也會建立自己的專門聊天群組,有什麼事情互相聯繫照應。朋友通過他們老闆打聽到,這是他老闆的一個朋友丟的並請求我把證件先要回來。


於是我就和警察說明了下原因,把證件都給要了回來。之後拿了一把硬幣打發給幾個小孩子,為了表示感謝又買了3打可樂送給警察.但最令我感到吃驚的是,那個警察竟然把我給小孩子的硬幣要了過去,自己在那幫他們&34;,裡面面值較大的5普拉硬幣都被他們盡揣腰包。


今天,那個韓國人為了答謝我,夫妻倆邀請我在中國飯店吃火鍋。一開始我是拒絕的,因為今天是我們月底會餐而且是由肖師傅主勺,都是些我喜歡吃的菜,普通飯店的師傅都沒他的手藝好(肖師傅當兵出身,以前在國內是4星級飯店的主廚).發自內心的不情願過去.但朋友組織的答謝飯局又不好拒絕,沒辦法只能過去赴宴.


估計他們夫妻倆怕因為語言問題而冷場,特意多帶了一個20多歲的美籍韓國人,這個女孩子一開口說話,就知道是蠻有經歷的一個人,她是由其所在的美國公司派駐到非洲各國工作的駐外人員,去過了很多國家,能說非常流利地道的英語,法語和義大利語,整個晚上都是她在那陪我聊天。


當我們交談的時候,旁邊一桌白人一直用好奇的目光投向我們,他們一定很奇怪中國人之間為什麼一直在說英文,對於他們來說是很難分清韓國人 日本人和中國人三者的區別。


那三個白人在用餐的的時候,我也注意了一下,他們點了中國的飯包,不過他們不知道該怎麼吃,先把葉子一點點的吃掉之後,用勺子把裡面的米飯和醬汁一起就著吃,看著很好笑.韓國人調侃地說道:看到沒,去不同國家風味的餐廳最好帶上一個本國人,要不然很容易出笑話.


不過說句實話,跟韓國人在一起總是感到很不自在,做什麼事都要講究禮數,韓國人的自大之中又帶著一種迂腐的倔強,和他們共事,你會時刻感到有種無形,巨大的壓力圍繞著你.吃飯也是感到很拘謹,自己也不喜歡這種&34;的交流。吃了很少一點東西,我就放下了筷子,一直在和那個美籍韓裔聊天,盼望著晚餐快點結束。


最後菜貌似還點多了,剩了兩盤子的羊肉和一盤炒飯,他們都打包帶走.看一看手錶已經快11點,禮貌性地和他們道別,讓朋友開車把我送回了駐地。


回去抱著我的幾條狗,聊了一會天,洗澡睡覺,準備迎接新的一天!

相關焦點

  • 非洲故事(四)索馬利蘭人家的煎餅
    他來到肯亞已經2年多了,從事油漆粉刷工作,不過不是長期穩定的那種,是所謂的Piece Job(指國內勞工市場外站著等活的臨時工)。他的妻子正在火堆上用平鍋製作一種類似於中國煎餅的東西(基本上不放油),請教了下名字叫做AJALI,比較好奇要了一張嘗了下味道,有些發酸不太好吃(玉米澱粉為主要成分),他們告訴我要澆上點肉汁才更加美味,但被我委婉地推辭了,對於非洲湯汁類的食物還是很難接受。
  • 再次回到非洲(1)
    再次回到非洲,還是一個人,同樣因為工作的關係。只是和第一次有所不同,雖然是不同的地方,但是再次回來,以為很熟悉,以為沒有任何問題,沒想到從入境開始,就被難到了。飛機終於在盧本巴希國際機場降落。沒有擺渡車,靠步行到入境處。所幸很近,入境處的工作人員,對中國人很照顧。同行的「白人」拿著各自的行李,迅速的被放行了。留下排好隊的中國人,在入境大廳焦急等待。
  • 中國言情「小甜餅」,非洲人民也喜歡
    在登陸起點國際後,《許你光芒萬丈好》英文版穩居Power Ranking(海外月票榜)與Popular(人氣榜)亞軍。與此同時,該作還授權越南文、泰文、土耳其文、中文繁體等多種語言版本進行電子出版,於2018年授權越南排名前五的文化企業進行影視改編。
  • 非洲故事(五)被非洲眼鏡蛇噴過是怎樣一種體驗?
    那是2009年的某個上午,身在非洲的我正準備出門去勞工部辦事,臨出門之前洗個澡,身子還沒擦乾,肖師傅就跑過來告訴我廚房好像有蛇,好奇心驅使我光著個上身就奔向了食堂. 其他同事早已經在那翻箱倒櫃的找蛇,最終也沒發現它的蹤跡。我拿了根拖布把將所有可能藏身的地方都捅了個遍也沒有任何發現。
  • 凱倫·布裡克森,《走出非洲》的天使
    (丹麥批評家亞克·亨利克森《凱倫·布裡克森在現代歐洲文學中的地位》)  1985年的好萊塢大片《走出非洲》敘述了——布裡克森在博物學家法布爾(《昆蟲記》作者)的筆尖上塗抹了詩情畫意。  「我們頭頂的穹頂漸漸被清澈填滿,像一隻玻璃杯裡倒上紅酒。突然間,山峰輕柔地抓住了第一縷陽光,泛起紅暈。
  • 當非洲猴第一次聽莫扎特,我卻聽見生命讚歌|看電影《走出非洲》
    用幾句話概括電影中的故事,就是女主凱特>原著小說的目錄,分為了五卷,分別是:卡曼提與璐璐(璐璐是一隻羚羊)、農場槍擊案、農場來客、移民手記和別了農場。初遇在蒼茫的非洲大地上,深夜在爐火邊講故事,以及凱特從丹麥病癒回來後發現丈夫再次出軌後,丹尼斯送來了留聲機,並邀請她一起去馬拉找營地……
  • 我在非洲淘金的日子3
    真是像華人圈裡說的那樣:待不下去的非洲,回不去的中國。於是我網上投簡歷,換一個相對安全點的國家,去了奈及利亞首都阿布賈。這是個小公司,員工少,老闆隨和,工資月結。住寬敞舒適的大房子,日常吃喝開銷公司買單,去超市買水果隨便拿。周末休息時,老闆會帶員工去高檔餐廳吃飯。
  • 多年被誤讀的《走出非洲》,原著:從來就不是一個愛情故事
    ·布利森(Karen Blixen)用筆名寫的自傳體小說。在電影《走出非洲》中,好萊塢導演花費了近90%的篇幅,刻畫了原著作者凱倫和丹尼斯·芬奇·哈頓(Danys Finch Hatton)在非洲的愛情故事,賺足了票房和眼淚。但是,原著版的《走出非洲》,根本就不是一本愛情故事書。
  • 從非洲買鞋的故事給到我們的啟發
    今天在這裡講一個比較老套的故事,兩個業務到非洲買鞋的故事。相信大家都有聽過,現在跟大家再溫習一下。有兩個業務被公司安排去非洲賣鞋。其中一個業務員A到非洲大陸轉了一圈後發現,非洲人都不穿鞋子的,從國王到平民都是打赤腳的,這樣的話鞋子沒法賣呀,然後灰溜溜的回去了。另一個業務員B去到也看到同樣的情況,他想到的確是,這裡的人都沒穿鞋子,那市場很大呀,而且沒有競爭對手。
  • 在非洲和 夢依娜 的故事
    在非洲當地一個小有名氣的歌手,就相當於我們國內很多商貿開業,大舞臺走穴的那一種。和她的相識就是在我們公司聖誕夜的晚上舉行的一場活動,活動請了很多,各種表演。最閃亮的就是非洲鼓加舞蹈,雖然聽不懂他們在唱的什麼,但是看到他們每個人都特別興奮的嗷嗷的直叫。
  • 《等閒》第二十三章 非洲印象與類富人生活
    2013年3月底,老王攜愛人一起飛到了非洲坦尚尼亞履職。老王找到了給他人打工的自信,他要努力工作,並充分發揮,對得起人家重用自己,也對得起那份高工資。第一次出國,老王就來到飛了17個小時才能到達的非洲。這是怎樣一個國度呀!坦尚尼亞國是東非四國之一,天氣熱辣似火。
  • 《等閒》第二十五章 奮戰非洲
    (樂隊打鼓助陣)首先,讓我榮幸地向大家介紹到場嘉賓,他們是:XX集團董事長XX先生,總經理XX先生;中國駐坦尚尼亞大使館商務參處XX;坦尚尼亞工業部長XX先生;KIBAHA地區行政長官XX先生。請到典禮臺上就位,並請在背景牆上簽名,留下您珍貴的墨寶(已安排好,當每位上臺時,樂隊打吹陣鼓,由弱到強,烘託現場氣氛)。
  • 北活態度丨《走出非洲》,真正獨立優雅的女性該是什麼樣?
    白鷺:我對非洲最初的記憶來源於一部電影——《走出非洲》,鏡頭下的非洲滿足了我對非洲的一切想像,我想,每一個女性可能都需要一個非洲草原來成長,來重生。《走出非洲》(Out of Africa)被稱為史詩級的影片,根據丹麥女作家凱倫·布裡克森的自傳小說改編,記錄了她在非洲十多年的生活,真實還原了非洲的樣子。此片還贏得了28個(包括7項奧斯卡大獎在內的)電影界獎項。Tips:影片中的女主角也就是作者本人,凱倫·布裡克森。
  • 每天分享邏輯故事(9)-在非洲的攝像紀實
    那是我在非洲拍攝風景時發生的事,我當時用望遠鏡看到很遠的一邊的大樹(不是猴麵包樹,普通的樹木而已),有十個當地人待在那上頭,望著下方。我跟著看那下面,那下方有群獅子悠哉的待著,它們附近還掉落有一頂帽子。我再看看樹上,那群人也都戴著跟那頂同樣款式的帽子。
  • 包攬奧斯卡7項大獎,三毛百看不厭,《走出非洲》到底好在哪裡?
    《走出非洲》改編自作者凱倫·布裡克森同名自傳體小說,它在1986年的第58屆奧斯卡上囊括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劇本在內的七項大獎,也是女作家三毛百看不厭的一部電影。 -1-錯誤的開始,無愛的婚姻 」在非洲的貢嘎山腳下,我曾經有一個農場,貢嘎山向北綿延一百多英裡,赤道在這兒橫貫而過…」,伴著舒緩蒼老的旁白,盪氣迴腸的音樂悠然響起,這是世人所熟知電影的開篇,卻並非故事的開始。
  • 《走出非洲》| 同名電影獲七項奧斯卡大獎,一本書寫盡非洲情懷
    【1】非洲這片土地,是廣袤而神秘的。小說裡的土著,總是帶著濃濃的地域色彩,你都無需刻意去發現,簡直一眼就能辨認出來,他們身上那種獨特的氣質。也許好的,也許不好的,但都散發著一種質樸的味道。所以,卡倫說——土著從肉體到血液都是非洲的。
  • 《走出非洲》:一個傳奇女性的成長史詩
    》,改編自丹麥作家凱倫·布裡克森(筆名「伊薩克·迪內森」)的同名自傳體小說。《走出非洲》是根據作者凱倫的親身經歷拍攝的,講述了這位100多年前的富家女因為想通過婚姻躋身上流貴族社會,於是選擇在29歲時帶著她的奢侈品和錢來到非洲找尋她的未婚夫,並隨之開始了她長達17年的悲情浪漫,多舛多難的人生之旅。
  • 非洲有個孤兒院,收養著一群特能吃的小動物
    希望通過這本書能讓大家學會去愛身邊自己珍視的物品,熱愛大自然裡的一切,熱愛自己的生命。1975年2月,蘇丹在現代史上規模最大的非洲動物轉移行動中被捕獲,並與另外5頭北白犀一起被送入了這次運動的主導方之一的捷克Východočeská Zoologická Zahrada動物園(1951-1993,1993年後更名為Dvůr Králové動物園)。
  • 日常|我的肯亞生活|看完了《走出非洲》,正好去一次凱倫故居
    第一次看《走出非洲》的時候,就把凱倫故居博物館列入了出行計劃,《走出非洲》是凱倫寫的自傳體小說。作家以流暢優美的文字,敘述自己在咖啡農場的生活,包括非洲的自然景色、動物和人。書的每一章節都體現出作者對非洲風土人情的諳熟和眷戀。原始土地上的空氣、水、陽光,仿佛伸手可觸。細緻入微的觀察和描述使得人物和場景鮮活地跳躍於紙上。
  • 駐外故事——那位在非洲去世的中國友人以及感傷的同胞
    幾十隻肉緊條靚的非洲大黑豬,在半山坡地裡奮蹄狂奔,它們周圍騰起塵灰,恍若乘雲;它們之後,是緊追不放的一群非洲小哥,他們赤裸上身(同樣肉緊條靚,嘿),揮舞著手裡的鞭套和木棍,高亢的吆喝聲與「豬兄」們粗重的哼哼聲交織重疊,高低應和,震蕩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