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紫依
再刷《甄嬛傳》時,發現敬妃才真正是全劇裡最善良,最智慧,最有情商的好人。
她的與人為善,終究讓她笑到最後。
雖然她的母家一般,也不得皇帝的寵愛,更沒有自己的子嗣;可她還是能夠在最後,穿著雍容華貴,與甄嬛談笑風生,而且還白白得了一個女兒朧月。
一手普通的牌,在敬妃的手上,打出了出奇的好效果。
而這一切,都歸功於她的那套強大的生存策略:看似不爭不搶,處處隱忍,與人為善,實則廣結善緣,為自己覓得好同盟。
她與甄嬛之間,像極了成年人的友情,始於利益交集,結成共同體,求得共生,暫得溫暖。
畢竟像沈眉莊那樣的真心閨蜜,本就可遇而不可求。
它需要正確的時間與地點,還需要漫長的光陰來打底。其難得程度,並不比愛情少半分。
沒有永遠的敵人,更沒有永遠的朋友。
今天便來談談這個前期存在感不太強,後期成為神助攻的敬妃吧。
敬妃自始至終都是個明白人。
她於萬紫千紅的後宮之中姿色平平,母家的背景又一般,進王府的時候,只是華妃房中的格格。
她的存在,只不過是因為當初王府一同進宮的幾個「老人」中,除了皇后、華妃、曹貴人、端妃、齊妃之外,便是她了。
皇后不用多說,太后的娘家人,聲勢顯赫,後位非她莫屬。
華妃有個年羹堯,在外頭替皇帝打仗,立下赫赫戰功,同時也是稱帝的有功之臣;在帝位不穩,戰事未平的時期,皇帝完全是有求於他的。所以,華妃一人多年來凌駕於皇后之上。
端妃常年累月地病著,而她之所以還能活著,不過是替皇帝背鍋而已。當年那碗落子湯,是皇帝做的手腳,端妃遞給華妃以致小產。所以,儘管華妃將所有怨恨指向端妃,灌她喝下紅花湯終身不孕,但只要皇帝在,就會有她的一席之地。
齊妃雖然蠢笨不得寵愛,但她好歹有個三阿哥,而且是最年長的阿哥,只要她後來不幹那些實名制的糊塗事,這後宮中,她完全是穩的。
曹貴人地位低下,可偏偏有個十分討皇帝喜愛的溫宜公主,而且她還是華妃那邊的人,只要華妃不倒,她便有立足之地;哪怕華妃倒了,她也還有公主可以倚仗。
算來算去,就只有敬妃最可憐了。她既不是皇后的人,又常年累月地被華妃壓制著,而且無子嗣。
但敬妃勝在一點,她無子的原因,便是早期與華妃同住時,聞多了皇帝和太后特製的歡宜香。
這點皇帝心知肚明,所以對她內心有愧。
這點愧疚,足以讓敬妃自保。
如果沒有後來甄嬛的出現,只要她偏安於一隅,不出挑也不來事,平平安安等著當個太嬪,對她而言,已經是最好的結局。
而她存在最大的價值,便是牽制華妃而已,儘管她實際起到的作用並不大。
但至少皇后之下,比華妃資歷深的,有端妃;
與她同級的嬪妃,始終有敬妃這麼一個。
這樣也不至於讓華妃一人獨大。
甄嬛入宮前的局面,便是端妃避世,齊妃站隊皇后,曹貴人依附華妃;
而其他嬪妃,總是要圍繞最近正得寵的嬪妃開展話題。
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有人得寵時,有羨慕的、也有諷刺的;有人失寵時,有感慨的,也有嘲笑,還有落井下石的。
敬妃大部分時候,都是安靜地坐著,既不背後議人長短,也不對後宮的寵愛大肆議論。
她就像一個旁觀者,哪頭都不靠,恪守本分,安靜地做完自己請安的分內事,然後離開。
敬妃與甄嬛有段掏心窩子的話,聽了讓我無比傷感。
你哪裡知道我這深宮寂寞的感覺。
我的宮中有326塊磚,每一塊我都撫摸過無數次。
其中有31塊,已經出現了細微的裂痕。
久居深宮,皇帝不愛,又無子嗣,也無聊得來的姐妹。
她的深夜裡,只能摸著地磚度日。
在甄嬛傳的前半段裡,她的存在感是極弱的。
然而,正如甄嬛所評價的,若真是一無是處,又怎能在華妃之下獨善其身這麼多年?
其實,活到敬妃這把年紀,這種資歷,確實是宜靜不宜動。
若以她日漸消逝的容貌,擼起袖子、撩起裙角,想方設法地去爭,求個一兒半女的,想必皇帝的面都沒見著,就已經被華妃或者皇后壓得死死的。
而她的地位又十分尷尬。
因為敬妃就屬於這種一不留神就被遺忘的角色。
她看起來似乎沒啥特點,也不敢主動爭寵,所以只能拿淡泊從容,歲月靜好的性格,作為自己最大的優勢,立立標杆。
大家都知道她是個不出風頭的人,雖然位份在那裡,可既不礙眼也不來事,自然大家都懶得出手加害,或者拉攏這麼個雞肋角色。
「無用」就是敬妃最大的自保武器,更何況到後面站隊pk時,你就會發現她根本就不是笨嘴拙舌的「無用之人」。
加之她本身也很識趣,於是皇帝偶爾心血來潮了,還能去她那裡坐坐,談談心。
她自知「無用」,便從未主動加害於人,能夠施予援手的,出言勸諫的,她都會主動作為。
她生性喜歡養烏龜,便是這一性格的最好體現。
烏龜的優點是什麼?
以靜制動,韜光養晦,長命百歲。
敬妃對剛入宮,不明就裡的甄嬛,提點四阿哥的身世,生怕她不小心觸了皇帝的黴頭。
這四阿哥你也看到了,心性聰明,又沒病沒災的,皇帝不待見,你可曾想過為什麼?
敬妃的樂於助人,不僅僅是對自己宮裡的沈眉莊和甄嬛。
就連祺貴人剛入宮之時,一不小心脫口而出的「庶出」二字,不慎得罪了皇后。
所有人都在看笑話,只有敬妃起身替她解圍說,祺貴人不是故意的。
一般的主位,都見不得自己宮裡的人得寵。
比如富察貴人之前,拼命壓著安陵容,祺嬪經常搶欣貴人的恩寵。
可是敬妃從來沒有半點架子,從沈眉莊入宮那時,對甄嬛說的,「主位的敬嬪娘娘是個很好說話的人」,便知她的日子確實好過。
所以,敬妃加入甄嬛戰隊,早在此時並埋下伏筆。
沈眉莊無論得寵,還是被禁足,抑或是得了時疫,敬妃都對她百般照顧。
因為她深知,她倆一損俱損,華妃時時刻刻等著一石二鳥,正好尋她個錯處給打發了。
所以,為了自保,她處處保護著沈眉莊,不叫她在自己宮裡出事。
沈眉莊被禁足在她的宮裡時,她在皇上可容忍的範圍內,隨時給她送點吃的、用的,提供點方便,明哲保身的同時,她也樂得做個好人。
畢竟後宮裡30年河東,30年河西,風水輪流轉,沈眉莊此時倒了,可她的好姐妹甄嬛還得寵著呢,以後的事誰都不一定。
也正是因著此事,敬妃與甄嬛這一新晉勢力親近,順帶打擊了一下華妃。
有一個細節讓我印象非常深刻。
皇帝與當時的敬嬪正在下棋時,內務府來人稟告,今年波斯國進貢螺子黛只有三斛,不比往年,該如何分數?
皇帝言,這樣的小事,也來問他?
敬嬪就替姜總管圓場,她說到,僧多粥少,未免嬪妃爭執,皇帝的賞賜是最佳的。
因為數量不多,姜總管新官上任,拿不準皇上的喜好,看不清楚後宮的風向,請示領導便是最好的方法。
於是,皇帝想了想,就看著一眼姜忠敏。
敬妃便圓場道,你雖是新官上任,倒是也乖覺。
接下來,皇帝就開始分了。
皇后貴為中宮,不能少了她那份
甄嬛畫遠山黛最好看,也便給她,再者。(他停頓了一下)
我明白皇帝的顧慮,敬嬪一直都不得皇上所愛,只因進府年份久了,人又不錯,這才能夠保得位置。
可是如果皇帝當著她的面,把僅有的3份嫘子黛都分出去了,面上又確實不太好看,難免還得再賞點東西安慰一下。
於是,敬嬪又十分知趣地說,臣妾自信眉不畫而黑,皇帝無需考慮她。
這就又替皇帝解圍了。
皇帝隨即就說,華妃最愛長眉入鬢,便給她吧,其餘的嬪妃若無螺子黛,用銅黛即可。
如此分配完之後,皇帝還是覺得,對敬嬪有些虧欠,便看著敬嬪說,其實應該賞她一斛螺子黛,謝她告訴自己眉莊飯菜有毒一事,免了後宮的一場風波。
敬嬪笑言,皇帝說過,聽了便忘了,何苦還要謝她呢。
皇帝見此,便握住了敬嬪的手。
這個細節,說明他們之間,早已不是夫妻,更多的是同盟的味道。
敬嬪對皇帝瞭然於心,從不逼迫,更不爭寵,也沒有自己的小心思,懂事得讓人喜歡。
因為沈眉莊假孕一事,皇帝十分氣惱,安排她禁足,可儘管如此,她也罪不至死。
只是如今居然飯菜被人下毒,想想也知,應該會是華妃幹的。
可是敬嬪發現後,只是來跟皇帝說一聲,並申請能夠用自己宮中的小廚房替她送飯,目的已經達到了。畢竟毫無證據,不可隨意攀比,而她雖有功,但皇帝也不覺得這份功有多重。
因此,這事兒也就這樣過去了。既知華妃扳不倒,那只要在可允許範圍內,求得自保即可。
如此識大體的妃子,在後宮之中,便是絕無僅有了。
這也難怪為何皇帝會如此看中,而且還許她一起學習協理六宮事宜。她在皇帝心中的地位,明顯高於麗嬪、曹貴人之流。
又比如,後來的閒月閣事件。
甄嬛利用浣碧坑華妃的計劃,很明顯並未事先透露給敬嬪。
但現場,敬嬪兩次出言都旁敲側擊地打擊了華妃,她這個助攻的精明,事後也得到了甄嬛的認可。
日久見人心,你為人善良、不耍陰謀詭計,關鍵時刻還會拉你一把的人,外人一定會敬重你幾分的。
而敬妃,又絕對不是淳常在、富察貴人、麗嬪、祺貴人那種沒心機的傻白甜。
她屬於典型的,進攻不足,防守有餘的角色。
叫她旁敲側擊可以,煽風點火也可以,但讓她出手害人,基本上也屬於打蛇不打七寸,與齊妃實名制下毒無異。
敬妃,早在眉莊落難之時,便加入了甄嬛戰隊,只是,那時的同盟並不牢靠。
生朧月時,甄嬛萬念俱灰,分娩第三日便自請出宮,為保護孩子,她把孩子託付給了敬妃,而非閨蜜沈眉莊,原因有二:
一來,眉莊當時也已經心灰意冷,不願意爭寵。而且只是一個嬪,位分不夠高,還要居敬妃之下,她自身都難保,朧月更是沒有辦法得到很好的保護。
二來,敬妃那個時候已經開始幫助協理六宮了。把孩子和丫鬟留下來給她,就能夠更好的保護自己的女兒和姐妹沈眉莊。朧月的前程必不會差。
那時候,所有人都將此舉視作託孤。
敬妃感激涕零,自然把朧月視如己出,衣食住行精心照料,與眉莊亦相處融洽。
這麼些年,因著皇帝對甄嬛的念想,敬妃藉由朧月,與皇帝親近不少。
只是她做夢也想不到,甄嬛竟然還能觸底反彈,改頭換面,以鈕祜祿氏甄嬛的名義被迎回宮中。
敬妃開始惶恐。
朧月對她的重要性,已非固寵可以解釋得過的。
這場源自生母和養母間的嫌隙暗生,引發了一場女人之間的戰爭。
縱觀全劇,她唯一做的一件傻事,就是揭發了崔槿汐和蘇培盛對食之事。
以她那點恩寵,如果沒有朧月,那日子就是數完了326塊地磚,接著去數昭陽殿的瓦片。
所以,哪怕明知皇后要利用自己,她也願意進攻一回,只為了能夠把朧月留在身邊多幾年。
好在,甄嬛生完龍鳳胎之後,大度地一笑泯恩仇;敬妃得到了朧月的撫養權,自然也就順著臺階拜倒,誓死效忠。
這樣的同盟關係,是甄嬛捨棄了親生女兒換來的。雖穩固,但終究不能入心。
此後,她在滴血驗親、扳倒安陵容和甄嬛小產嫁禍皇后的三件事中,全力輔助,甚至連帶著朧月一起,共同推倒皇后。
《甄嬛傳》的大結局,甄嬛、敬妃與欣貴人圍坐著聊天,三人都打扮得華貴而隆重,談笑風生神情愉悅。
這是一種勝利者的姿態。
敬妃,才是最大的贏家。
孩子孝順體貼,自己也榮耀加身做了皇貴太妃,再也不必數著地磚盼天明。
對一個無子無寵的妃嬪來說,這已經是最好的結局。
這也是她善於藉助甄嬛的力量,為自己謀得利益最大化。
反觀甄嬛後來的處境,子女雖多,卻都不能承歡膝下。
自己的親生女兒朧月歸敬妃;她與果郡王的龍鳳胎,為了保全他們的安危,也都寫到被廢的果郡王名下;自己當親生女兒養著的,是閨蜜沈眉莊與藍顏知己溫實初的孩子;
唯有一個過繼的四阿哥,兩人攜手同行,也不過是相互利用而已。
敬妃,當真是不容小覷啊。
歡迎關注,一起分享深度劇評和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