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琅琊榜》作為一部經典古裝權謀劇,書中的人物個個都立體飽滿,打動人心。其中的靜妃,更是讓許多觀眾喜愛。
劇中的她,柔和溫婉,又機敏聰慧,在寂寞的深宮中,就像一株空谷幽蘭,靜逸的綻放。
01
《琅琊榜》以赤焰軍的冤屈得以昭雪,林氏一族蒙受的屈辱也終於得到洗刷為結局,大快人心。而靜妃本就是林家的一員,她原本是林燮身邊的一名醫女,為了給林樂瑤宸妃調理身體,才被送進宮中,直至成為皇帝的妃子,並生下兒子蕭景琰。
林家能沉冤得雪,她也是倍感欣慰。後來,她的兒子蕭景琰登上皇位,她也成了名正言順的皇太后,與皇后和越貴妃相比,她才是笑到了最後。
有人說,她不爭不搶就打敗了對手,真的是這樣嗎?其實,她不是不爭不搶,只是什麼恩寵、名分、面子等,這些她都不在乎,所以沒必要去爭搶。
她看似不爭,其實是有所爭,有所不爭。
02
不爭。
劇中,皇后當眾羞辱她「醫女出身,身份低賤,不配抄佛經」時,她並不分辯,只是一笑置之。當她又被皇后無理拖走,強行關禁閉時,她也沒有哭鬧,更不慌亂,而是趁機找出了皇后安插在自己身邊的眼線。
哪怕後來梁帝說要為她撐腰,她也只是說「皇后說話直」、「皇后有統領六宮之責,駕臨芷羅宮巡查並無錯處」等,一副息事寧人的姿態,給皇上留下了心胸豁達,不斤斤計較的印象。
03
其實,她也爭,只是爭得不動聲色。她只爭最重要的、也就是她自己最在乎的——有關兒子的一切。
俗話說「知子莫若母」,她知道自己的兒子蕭景琰的脾氣,因為赤焰軍的緣故,他並不受梁帝寵愛。因此,在深宮這些年,她隱忍不發,也是為了不給兒子招惹是非。
但當她知道,兒子也要參與奪嫡時,她則全力配合支持,為他爭取她所能給的一切,盡力為他鋪平道路。
當梁帝有意將南楚公主嫁給靖王時,她清楚地知道,如果靖王娶了公主,做了和親的駙馬,便再也沒有機會登上王位了。所以,她立即把這門親事推讓給了惠妃的兒子寧王,她給靖王則選了中書令柳澄的孫女為妃。
爭與不爭,體現了靜妃的長遠眼光。
04
靜妃的大智慧,還體現在說話上。
有人說,女人不要像個衝鋒號一樣整天嘮叨,否則,她會讓身邊的人像躲避戰爭一樣,躲避她。所以,話不再多,有理有據說到點子上才最重要。
靜妃說話既不哆哩囉嗦,也不嘮叨個沒完,只用三言兩語,便解決了問題。
當太子被關禁閉譽王獨大時,梁帝問她,「怎麼看譽王?」她用一句「聽說他一位是賢王」,成功引起皇上的忌憚。
又用一句「太子在朝時,他也一樣很得寵」,讓梁帝把太子又拉回來與譽王抗衡。
短短兩句話,便讓梁帝跟著她的思路思考問題,達到了「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目的。
05
當梁帝說,他抓住了赤焰軍的舊人衛崢時,她立刻想到為兒子開脫,她對梁帝說&34;,順理成章地為兒子求情,也為後來的事提前鋪平道路。
她像所有母親一樣深愛著她的兒子,但她在兒子面前也從不喋喋不休,只是正確的引導他,讓他自己去看清楚事情的真相。
當蕭景琰誤會梅長蘇冷血無情,兩人產生隔閡時,靜妃沒有用大道理去說服兒子,而是想方設法查出事實,讓他自己找出事情的原因。
當靖王知道梅長蘇就是他日夜思念的林殊時,他哭著問靜妃,蒙摯、衛崢、霓凰都知道真相,為什麼他就是不告訴自己?
靜妃說,因為他對你的情義與他人不同,一句話,便讓蕭景琰立刻明白了林殊的一番良苦用心。
她正是用這樣充滿溫情的語言,以柔克剛,幫助靖王化解心中煩惱,讓其明曉事理。
結語:
草原上的母獅,在平常日子裡是一位溫柔的母親,安安靜靜地哺育幼崽,但只要有恰當的時機,就會利用自己的力量,穩、準、狠地抓住獵物。
靜妃何嘗不是這樣呢?她用自己的智慧,巧妙的幫助靖王,實在是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