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城周邊本來有多座磚石結構的遼塔,遼塔造型挺拔,多為實芯,不是以登高遠望為目的,而是為了震懾妖靈或連接天地浩氣,瀋陽城北門崇壽寺本來有一座石塔,清朝建都瀋陽也是因為這座塔。
瀋陽地下方圓百裡為流沙地質,地動不止,地上生靈苦不堪言,上古天尊遣神獸贔屓(bixi龍王的第八子,也叫王八)臥於地下平復大地,久之贔屓生厭,天尊用一根銀丁釘住贔屓,使之安分,後來銀丁化作白塔,360年以前滿清在瀋陽建城便以此白塔作為故宮的中軸線,細心的人可能會發現,瀋陽東西南北四座藏傳白塔的交匯點並不是瀋陽城的中心,而是大北門這一帶,其實就是這座白塔,1956年「有關部門」以這座白塔落磚易傷路人為由將其拆除,現在那附近只有一個「白塔小學」能告訴人們這裡曾經有一座白塔。
白塔現存圖片較少,這張算是比較清晰的一張了
白塔的位置和瀋陽故宮的聯繫
瀋陽都故宮從空中俯瞰,人們可能會覺得奇怪,為什麼瀋陽故宮的建築給人的感覺不周正,除了兩座廟是正南正北,其它的建築幾乎都是朝向偏東,原因就在這座塔這裡,由塔給定了故宮建築群的軸線。我國傳統的寺院道觀講究的是「正」,所以各地的廟宇等大多都是正南正北或正東正西,故宮裡生活起居的部分說白了還是以活人為主,所以建築偏轉了點方向,微微偏東,又因為東方乃是神靈之所,故又有「紫氣東來」之說,所以大戶人家房屋朝向都微微偏東。
圖中紅色方框內是兩座廟,大家可以看見微微傾斜的中軸線
人們從瀋陽城的西門或北門走出,或騎馬或駕車向西北方走20多裡路(7公裡),清風拂面,楊柳飄絮,前方一片兩丈多高的土石山,山前有一寺院,院中一座13層密簷八角形磚塔,高約十丈,寺前一灣淺湖,從東面流經此湖的沙河水轉了一個小彎便順著土石山腳流走了,此時夕陽西下,渺渺炊煙蕩於林間,石塔遮住落日餘暉,便將一個金光四射的身影落入湖中,塔灣夕照便成了這老盛京的八景之一。
塔灣地區
盛京八景之一的:塔灣夕照
塔灣的舍利塔建於1044年,據說在沙河下遊,今丁香湖一帶自古就是磚瓦匠的聚居地,現在我們看見的近千畝丁香湖正是千百年來制磚燒窯取土挖出來的,一年西北的沙暴黃龍襲擾這一帶的居民,黃龍吸乾了沙河水,塔灣附近的農民和丁香湖附近的磚瓦匠耕種生產都無法進行,這時一個路過化緣的和尚看見了躲在風沙中的黃龍,和尚大戰黃龍將其擊敗,當地百姓為了感謝和尚,在坡下建了回龍寺,和尚在寺中挖井囚困黃龍,和尚讓磚瓦匠們在每人燒制的磚上刻上自己的名字,並用這有著1500個人名的磚瓦修建了這座磚塔鎮壓黃龍,人們在高僧圓寂後用高僧的兩千餘粒舍利子結成封印,永世鎮壓妖龍,雖然是傳說,但舍利塔的靈氣卻是真的,這座塔很神奇的,如果你是真心修繕塔身,即使不佩戴安全裝具人也不會掉下來,如果你是想破壞它,就是帶再多的安全繩也會摔下來,非死即傷,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有打著破除迷信旗號的人去偷塔頂的「寶珠」,結果摔成重殘,後來惱羞成怒多次破壞,將塔身一側挖損,後來又陸續有多人離奇受傷,便停止了破壞。
歷史留給我們這座城市的驕傲很有限,我們在呼吸它芬芳氣息的同時,應該更加的愛護它,維護它,讓它世世代代的傳下去。
我是瀋陽土著,我愛我的大瀋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