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家人之名》裡的畸形親子關係:多少父母,活成了兒女的孩子

2020-09-09 皓然文化

作者 | 二次元貓小姐 (皓然文化主筆)


1


熱播劇《以家人之名》裡最可怕的人是誰?


陳婷。


身為母親,她在兒子年幼時棄他而去,又在自己需要時跟兒子強行捆綁。


為了把兒子凌霄留在自己身邊,她賣過慘,藏過證件,還曾以死相威脅。


在最近的劇集裡,她為了阻止凌霄回國,扔掉了尖尖送給凌霄的球鞋,剪掉了凌霄和尖尖一家人拍過的所有照片。


阻攔無果,凌霄回國後,她居然從新加坡追過來,準備回老家生活,與凌霄比鄰而居。


對撫養凌霄成人的前夫和李家人,她滿懷敵意,並在小橙子勸解她的時候擺出一幅委屈的狀態:媽媽能害你們嗎?


來,品品劇照:

賣慘

威脅

為你好

在他們家,陳婷才是那個予取予求的孩子。無論是兒子凌霄還是女兒小橙子,都是她索取的對象。


作為母親,她看不見孩子的需求,沒有能力給予孩子正常的愛與自由,即使是對孩子表達關心,也是為了找他們索取更多的依戀。


這類父母其實在生活裡並不少見,在他們的邏輯裡:我生了你,你就必須聽我的;你不服從,就是背叛我。


他們養育孩子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情感需求。


他們會不斷從孩子身上索取自己缺失的東西,比如夢想,尊嚴,安全感,金錢。


他們依賴孩子而生,一輩子都無法區分自己和孩子的生活邊界。


索取型父母,是孩子的噩夢。


2


小龍女吳卓林曾在一檔採訪節目中,被主持人評價「薄情寡義」。


吳卓林與母親吳綺莉的關係一向緊張,這是不爭的事實。但是,母女關係的危機決不是成年之後才開始的。


吳卓林幼時調皮不睡覺,曾被母親罰寫字一整晚不睡覺;調皮的時候,頭頂著字典罰站三個小時;只要有認父的想法都會惹母親大發雷霆。


有一次,吳綺莉甚至報警稱女兒把自己反鎖了,原因就是近半個月沒有聯絡,想藉助警方找到女兒。


你很難認可這些吳綺莉的這種育兒方式是出於「愛」。


於吳卓林而言,幼年時,她就是母親意志下的傀儡,成人之後,依然無法從母體分離出去,她自己的需求是被長期忽視的。


當她的自我意識覺醒的時候,必然會努力從這種關係中掙脫出來,就會出現常人所不能理解的「薄情寡義」。


往上追溯,吳綺莉出身在單親家庭,母親鄭黎明因感情挫折無法善待她,她自己也是在打罵羞辱中長大的。

兒時的情感訴求得不到滿足,只好從下一代身上繼續索取。所以,在吳卓林面前,吳綺莉反倒像是一個哭著鬧著求關注的嬰兒。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中國家庭慣有的情感模式是:嬰幼兒時期不親密,長大後又瞎親密,處理不好愛與自由的關係。


對於索取型父母而言,這種行為更甚。他們喜歡在孩子身上投射自己的意志,並企圖控制孩子的一生。他們愛那個符合自己標準的「完美孩子」,而不是孩子本身。


這樣的父母,一生都看不見孩子的存在,孩子也很難感受到他們的愛。


3


對於依賴孩子生存的父母而言,一旦與孩子的共生關係被破壞,他們就會感到強烈的危機感。


河南曾發生過一個新聞事件:一位年過六旬的老人,因為女兒異地戀而跳樓自殺。


老人一直視女兒為珍寶,得知女兒在外地工作時交了男朋友,怕女兒不能留在自己身邊,便與女兒鬧了矛盾。


事發時,老人情緒很激動,不停地哭泣,鄰居一直勸說「你女兒下午就回來了」,但他還是採取了極端的方式,從7樓跳下,不治身亡。


很難想像,他剛踏入社會的女兒將會背負怎樣的精神壓力度過這一生,這種沉重的「愛」,讓人窒息。

許多插手孩子感情的父母,出發點並不一定是為孩子。很多時候,他們只是接受不了自己從孩子的生活裡退出來,變成一個沒有寄託的「孤家寡人」。


曾在知乎上看過一個故事:


一個女孩喜歡上了一個有才華的男孩,倆人戀愛了,感情很好,但父母一直不同意。


因為男孩的手略帶殘疾,父母便說了很多難聽的話,逼女兒做出選擇:要麼分手,要麼別回家。


女孩對戀情很篤定,不願分手,父母便道德綁架,說自己被女兒拋棄了。


這樣的父母很善於對兒女進行情感勒索:你要什麼,我說了算。如果兒女的生活偏離了自己預設的軌道,他們會像孩子一樣撒潑打滾。


在他們的潛意識裡,兒女並不是獨立的個體,而是父母的附屬品:你是我的,所以必須滿足我。


4


編劇是仁慈的,給凌霄安排了尖尖這一味心藥。


但現實生活中,在父母索取中成長的孩子,不一定有這麼幸運。


有一部分人,他們會通過不停的探索和成長來完成自我療愈,經歷一個從破碎到重建的艱難過程。


另外一部分人,則會帶著自己曾經的傷口,以同樣的模式去索取或控制他人。


他們會對孩子說:你再不聽話,我就不理你了。


他們會對伴侶說:你如果再不聽我的,我就跟你離婚。


他們不敢得罪朋友,不敢得罪同事,卻對身邊的親人毫不客氣。


其實他們心底的聲音是:我渴望被人看見,我需要得到重視。


他們始終是那個童年心願未能得到滿足的「孩子」。


而他們命運的最終承受者,是他們的下一代:那些無法從他們身邊逃離的孩子。


教育學家尹建莉曾說:

家族中的教育模式是通過代代模仿和傳染得以傳承和延續,經常看到幾代人都在重複相似的惡劣教育方式,每代人都在承受著同樣的痛苦和磨難,直到有一個人醒悟過來,從此斬斷了這根鏈條。

傷害的承受者,也可以是傷害的終結者。


高曉松曾坦言,父親控制欲極強,恨不得將自己一生都安排妥當。


他自己當了父親後,知道對於一個孩子來說愛與自由有多重要。所以,他從不逼女兒成為功成名就的樣子,只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給她最大的支持,讓她自由地長大。


自己受過的劫,何必讓孩子再來一遍?


別當那個永遠長不大的孩子,我們的人生,只能靠自己成全,而孩子來到這個世上,有他們自己的使命。


好的父母,會引導孩子找到他們自己的方向,在孩子漸行漸遠的歲月裡,底氣十足地喊上一句:我會過好自己的生活,而你的人生,你說了算!

相關焦點

  • 《以家人之名》:孩子的性格裡,藏著父母相處的方式
    這讓我想到了,家庭劇《以家人之名》中,凌霄也是這樣的性格。該劇,講述了3個原生家庭有缺失的孩子,組成了一個非血緣關係的家庭,兄妹三人在成長中彼此扶持,逐漸治癒了內心的傷,與過去的自己和解,成為了更好的人。
  • 《以家人之名》開啟一份有愛的事業,給孩子一個溫暖的港灣
    最近一部叫《以家人之名》的電視劇在熱播,三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孩子被一個父親帶大,一家人的感情比親生的還要深厚。從這一個小男孩的眼神裡,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孩子對母親的渴望和害怕,對於母親拋棄自己的怨恨。對於每一個父母來說,孩子都是自己的心頭肉,那麼既然把孩子生下來了,就有養育他們的義務和責任。家庭的氛圍,夫妻的感情好壞,對於一個孩子的成長都是有很大的影響的,如果一個孩子總是在父母的爭吵底下長大,那麼這一個孩子長大之後,也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 《以家人之名》齊明月頂撞母親:一個「秘密」,摧毀兩人的關係
    因此,我們會崩潰,甚至,不想見到父母。在《以家人之名》中,就有那麼一群做兒女的人,他們在自己成長的路上,與夢想背道而馳。他們害怕被父母埋怨,即便不喜歡,也強迫自己去完成父母的心願。凌霄父母離婚,從小和母親分隔兩地,如果不是母親突然出現,他或許一輩子都不想和她再有任何的瓜葛。可是,母親的到來,完全顛覆了他對自己人生的規劃。
  • 看過了《以家人之名》,對不起,我想到了你們
    01《以家人之名》,是一部讓我感到沉重的劇。看完之後,你不得不接受這個現實:有很多我們的親人,在以家人之名幹著傷害親情的事。雖然劇終安排了一個近乎圓滿的結局,但是我依然不得輕鬆。因為,傷害的終究傷害了!
  • 《以家人之名》齊明月:從小被父母嘲諷的孩子,心裡到底有多痛
    作者:spirit(爸媽進化論主筆)熱播劇《以家人之名》大家看了嗎?相信每一位看過這部電視劇的觀眾,無一不對三兄妹表示心疼。她說孩子一歲多的時候,總喜歡獨自玩耍、吞食玩具、原地轉圈。這些行為被確診為自閉症傾向,醫生建議多帶她出去與同齡孩子接觸,父母更要多陪伴,建立親密關係。「印象中,孩子很乖巧,那後來呢?」
  • 《以家人之名》裡「媽媽不要你了」,凌霄眼裡裝滿無數孩子的傷
    最近《以家人之名》排在熱播榜榜首,這部電視劇描寫了三個沒有血緣關係的人,在機緣巧合之下,成為了兄妹生活在一起。凌霄和賀子秋在原生家庭受到的傷害,是長大後也不會癒合的傷口。原生家庭的傷害,就像一把刀,永遠插在孩子的心裡,永遠也拔不出來。
  • 《以家人之名》芸芸沒了,你連一滴眼淚都沒有,你就是個冷血動物
    《以家人之名》凌霄舅舅:真是知子莫若母,芸芸沒了,你連一滴眼淚都沒有,你就是個冷血動物。這一集被現實扼住喉嚨,心疼凌霄,卻也讓我們更能感受到這個世界的殘酷,親子關係至高無上,親戚朋友不是長久依靠。這一段真的是太現實了,久病床前無孝子,親戚朋友更是不可能放下自己的事情來全心照顧的,這個時候,他們只能把直系血親的父母兒女推出來,給自己一個退場的理由。
  • 《隱秘的角落》:孩子隱秘的角落裡藏著父母的感受
    紫金陳9歲時,父母離婚,他跟著母親生活,日子很苦。父親是水產場老闆,離婚後很快結婚有了孩子,有時會偷偷給紫金陳一點錢。母親也是怨恨父親的,所以紫金陳內向孤獨,唯唯諾諾,在學校裡總是受欺負。2013年,他的《無證之罪》成為爆款,之後他構思了《壞小孩》,那時妻子剛剛懷孕,想到自己也會有孩子,又看到青少年犯罪的報導,決定寫這部小說。
  • 《以家人之名》:成績倒數又任性的李尖尖憑什麼活成了人生贏家
    文:心晴(作者:心晴 原創文章)《以家人之名》李尖尖,年幼喪母,和父親李海潮相依為命平時人來人往的小麵館裡,總有多舌的「好心人」會感嘆一句:「哎,這孩子真可憐,從小就沒媽的,海潮啊,你這家裡缺個女人可不行。」每當此時,李海潮尷尬的笑配上尖尖吹鬍子瞪眼的小表情,怎麼看這孩子都是悲情女主角。
  • 《以家人之名》唐燦:星途中斷,父母嫌棄,卻收穫兩個好朋友
    但是,倘若遇到的父母是自私的人,那麼,兒女的童年,也許就會過得很差勁。《以家人之名》中,凌霄的童年,眾所周知,過得一點也不好,甚至,還要背負著大人的壓力,痛苦的長大。賀子秋的童年,也是充滿了傷痛,遇到不負責任的父母,他只能過著擔驚受怕的日子。
  • 《以家人之名》賀子秋在大人們的逼迫下,終究活成了「局外人」
    原創作品/抄襲必究電視劇《以家人之名可是她將大人世界裡的複雜,全部都灌輸給了孩子,她可知:對於孩子而言,到底有多為難嗎?孩子與大人之間最大的不相同,你們知道是什麼嗎?是心。在同一件事情上,孩子會選擇用真心去相信。而大人呢?他們卻永遠有一顆虛偽而又表面的心。
  • 以家人之名是根據小說改編的嗎 以家人之名原著小說結局揭秘
    以家人之名原著電視劇《以家人之名》三個桔沒有血緣關係、在原生家蠅庭遭遇過不沂同傷痛的孩子,機緣巧合下湊在一起成為了兄妹。大哥凌霄、二哥賀子秋、妹妹李尖尖在兩個爸爸的撫養下相互扶持、共同成長。高中畢業後,兩個哥哥回到了自己的原生家庭,一邊是彼此認定相互珍惜的新家人,一邊是無法選擇但關係淡漠的親生父母,他們在兩個家庭中迷茫徘徊。
  • 《以家人之名》:自私的凌霄,讓李尖尖和陳婷成為婆媳,誰會好過
    原來編劇沒有因為甜甜的愛情戲份而忘了解決凌霄的心理問題,反而用最殘忍的方式開始了這段關係。有人說愛情關係就是親子關係,過去父母欠我們的,將來會在我們的愛人身上加倍討回來。所以這樣的關係對李尖尖公平嗎?陳婷欠凌霄的,為什麼要李尖尖來還?
  • 《以家人之名》| 用愛治癒童年
    》佔據了各種熱搜頭條話題持續不斷是枝裕和的電影裡說:並不是只有血緣關係才能成為家人,而是有了羈絆,才成為家人。熱播劇《以家人之名》裡異父異母的「三兄妹」就是因為巧合、陪伴與羈絆而成為一家人大哥凌霄:妹妹意外去世,爸媽每天爭吵不停,最終爸媽離婚;小哥賀子秋:爸爸不知所蹤,媽媽借了錢遠走高飛,被李海潮好心收養;妹妹李尖尖:媽媽孕期因肺動脈高壓去世,父女倆經營一家麵館相依為命;於是,就是這樣三個沒有任何血緣關係的孩子,兩個性格迥異的爸爸
  • 《以家人之名》:父母當著孩子面吵架,到底會給他帶來多大傷害?
    看了《以家人之名》幾集後,就實在忍不住要說幾句了,對於凌霄的家庭,看的有點壓抑,陳婷當著孩子的面與凌和平吵架,帶給凌霄的就是巨大的打擊。劇中,凌霄幾乎是每天都在面對著父母親的吵架。剛搬到李尖尖家的樓上,陳婷就因為凌霄在偷偷看全家照而生氣,兩次說讓凌霄躲開些,當著凌霄的面把照片撕爛了,還把玩具等扔掉了,看著凌霄僵硬的身體立在那裡,眼眶裡含著淚水,眼神黯淡無光的模樣,真的令人心碎。
  • 以家人之名大結局:李海潮成最大贏家,而陳婷趙華光迎來了報應
    《以家人之名》大結局:李海潮成最大贏家,而陳婷趙華光迎來了報應隨著時間的流逝,《以家人之名》終於大結局了,而在最後幾集終於能看到李海潮終於等來了自己的幸福。而他的幸福則是賀梅,十幾年不見李海潮還記得賀梅的口味,這其實也能說明他內心多多少少是有她的,但李海潮身為一個老實人,即使非常喜歡賀梅也不好意思開口,最終還是和沒主動開口,兩個人的關係才更近了一步。
  • 《以家人之名》:李尖尖那樣的「寶藏女孩」,李海潮功不可沒
    文 | 阿呆爸1最近,電視劇《以家人之名》熱播。孩子的成長中,父母的一點甜,會抵掉生活中所有的苦。再看看《以家人之名》,像李海潮「爸爸」對孩子犯錯誤的做法,我比較贊同,是我心中的超級酷、不在外人面前宣揚孩子的錯
  • 《以家人之名》警醒為人父母者:真正的親人,可不是血緣決定的
    01看《以家人之名>03《以家人之名》這部電視劇,應該警醒所有為人父母者:真正的親人,可不是血緣決定的,生而不養又或者拋棄,有什麼臉面來綁架自己的孩子。杜鵑,這種鳥最恬不知恥了,它會趁別的宿主鳥外出的時候,把自己的鳥蛋,下到別人的窩裡,讓宿主鳥幫忙孵化。杜鵑鳥是出了名的「懶漢」,常用來比喻一些生而不養的父母。有的人不配為父母,自己的孩子自己不盡責,想拋棄的時候就拋棄,多年之後,卻想著憑藉血緣綁架未曾養育的孩子,可是,憑什麼呢?
  • 《隱秘的角落》|每個壞小孩都映射出一個家庭親子關係的不完美
    現實生活中,多少二胎家庭,有了「二寶」忽視「大寶」的感受。而這種來自於家長的偏心恰是日後無法形成良好兄弟姐妹關係的根本原因。英國評論家戴維•弗羅斯特曾經說過:「當你只有一個孩子時,你是一個家長。當你有兩個孩子,你就是一個裁判。」對於孩子來說,比不愛更可怕更傷人的,是偏心。
  • 《以家人之名》陳婷:家庭中的假性親密關係,才是生活的「毒」
    若是喜歡,請給七七點個「關注」,愛你呦凌霄,《以家人之名》中的帥氣小哥哥,最近被網友譽為:「史上最慘男主。」在香農託馬斯的《治癒隱性虐待》中,就曾經專門探討過這一話題,心理虐待又被稱為」隱形虐待」,虐待行為是指一個人或一群人對某個目標長期而重複性的加以傷害,但是這種虐待隱秘性很好,往往以愛之名,讓人無法分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