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 地方傳說
女兒井
城廂鎮西,果園坡下,至今還有一口地下水水井。井水清澈透底,一年四季從不乾涸。井口周邊那早已磨光鋥亮的青龍骨石塊,訴說著它美麗的傳說。
很久很久以前,果園坡下住著母女二人,母親張氏,丈夫是一窮秀才,早年去世。女兒桃花,年方二八,聰明美麗、勤勞善良。母女倆靠種菜、納鞋底度日,相依為命。
這一年,巫溪時逢大旱,九九八十一天沒下一顆雨,莊稼枯萎、寧河斷流。母女倆種的蔬菜也難逃厄運。只好靠納鞋底餬口食。
一天,桃花上街賣鞋底回來。見家門口躺著一個老漢,在烈日曝曬下口吐白沫,奄奄一息。他懷中死死抱著一個葫蘆。桃花急招呼母親,一同把老漢抬進屋裡。忙用茶水灌下,不一會,老漢有了精神,把懷中的葫蘆抱得更緊了。老漢卻一再抱怨母女不該救他。說老天大旱,莊稼顆粒無收,妻子兒女都餓死了,自己活著也是活受罪。母女倆再三安慰老漢,勸他想開點。又把僅存的半合米熬稀飯餵他,還留他歇宿。老人熱淚盈眶,感激不盡。
第二天早上,母女倆發現老漢不見了。只見他的葫蘆放在桌上,下面壓著一張紙條,上寫著:「我乃東海龍王敖廣,因錯行雨簿,被玉帝罰下人間做三年苦役。如今役期已到,我即回天庭復命,為報你母女救命之恩,特以葫蘆相送。你們將其埋於地下三尺深處,自然便知究竟!」
母女將信將疑,但還是照紙條上寫的,在屋前挖了個三尺深的坑,把葫蘆放在坑裡,然後掩上土。說來也怪,剛掩完土坑,忽然從埋葫蘆的地方有一股泉水汩突汩突向上冒。泉水夾著泥土的芬芳,直沁人心脾。真是久旱逢甘露,遭難遇貴人。母女倆喜出望外,又擔來石頭壘了個井臺,砌成一口水井。母女倆不忘四周的百姓,叫他們都來擔水。從此,果園坡再也不缺水了。
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這積德行善的母女倆就把這口井叫做女兒井。
《巫溪民間文學》主編 金良鑄。本書根據《巫溪民間文學三集成》一書原講述內容,結合有關史料及作者的實地採訪印證,加以修改、補充、完善(共九易其稿,新編18篇,採訪300餘人,費時兩年許,行程數千裡)而成。
本書共分為序言、故事(地方傳說、人物傳說、史事傳說、動植物傳說、風俗傳說、神話故事、幻想故事、生活故事、人物故事、寓言、笑話、吟詩作對的故事、其它)、歌謠(勞動歌、時政歌、儀式歌、情歌、生活歌、兒歌)、諺語、後記五部分內容。
書中引用資料的出處所標註的鄉鎮,系按1989年建制調整前的原建制;所涉及的地理方位,一律按地圖標示而定,可能與原書有悖;作品中如含針砭時弊之意,係指其所產生之時代而言。
➢➢購心儀商品 買巫溪特產 盡在 巫朌小店 ↓
總編/鄒永武 編審/冉春軒 責編/汪大喜
編輯/唐曉洪
(投稿QQ:3316438836)
聲明:除原創內容及特別說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圖片均來自網絡及各大主流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認為內容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微信號:重慶巫溪(cqwxwx)
微博:@重慶巫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