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愛梵谷》,梵谷究竟怎麼去世的,這是一出羅生門

2020-10-03 人間行走又一天

這周看的電影是《至愛梵谷》。

這幾年附庸風雅,開始喜歡繪畫藝術,一直對梵谷情有獨鍾,在看過陳丹青的《局部》後,愈加喜歡他了。喜歡梵谷的作品中的天真熱情,用童真的孩子眼來看這個世界,洋溢著對人生的熱愛,滿腹的熱情溢出畫面,只一眼就讓人感同身受。對於梵谷的死,我向來認為他是自殺,從未有過懷疑,畢竟像他這樣純粹的藝術家與當時的世界是格格不入的。這樣的看法,在看了這部電影後發生了改變。


梵谷究竟是怎麼死的,這部電影給出了不同的答案。影片發生在梵谷去世一年後,送信人魯蘭按照父親的意願,來到梵谷去世時生活的小鎮,走訪了與梵谷相關的人們,包括旅館的女老闆、加歇醫生一家、馬澤裡醫生、釣魚人、警察,等等。從這些人口中,梵谷的風評不一,發生的事情也不一樣,隨著調查的深入,魯蘭的疑問也逐漸加深。真相是什麼呢,就像黑澤明的那部經典電影《羅生門》一樣不得而知。每個當事人都為了自己的利益發聲,要麼撒謊,要麼只說出片面的事實,將真相隱藏在似是而非的迷霧中,打開了一扇門,還有一扇門。


影片是怎麼說的呢?大致總結一下,梵谷的死因有如下可能:

主要有兩類:一是自殺說,一是他殺說。自殺說,顧名思義,是梵谷自己殺了自己,兇器是一把手槍,致命傷在腹部。但這一說法內部也有爭論,聚焦在梵谷為何自殺。有人說他長期抑鬱,有人說他作品賣不出去,有人說他擔心連累弟弟,種種說法不一而足。除了原因,還有對梵谷中槍的地方的分歧,有人說是在麥田裡,有人說是在穀倉旁。自殺說,有兩處漏洞,一個是並無明顯徵兆,事發前6個月,梵谷曾在信中寫到自己心情非常好,狀態很穩定;在事發前一天,還在給弟弟的信中寫道,預定了一批畫畫顏料,準備好好畫一些畫;另一處漏洞是梵谷中槍在腹部,經馬澤裡醫生分析,自殺不是在太陽穴就是飲彈,不可能發生在腹部,除非是用超長的腳指頭開槍,而且傷口形狀不同。


他殺說呢,重要嫌疑是當地的小混混塞內,這個人平時就欺負梵谷,重點是他有一把槍,有動機也有兇器。這一說法沒有目擊證人,也找不到物證,在影片結尾塞內表示自己是曾經無情折磨過梵谷,但並沒有殺害他。加歇醫生對此也表示懷疑,堅持認為梵谷是自殺。


時隔百年,人們對梵谷的死因爭論不休,除了這部電影,相信相關調查研究也有很多,肯定也尋訪了很多當事人,但並沒有明確結論。我個人比較偏信自殺說。梵谷生來不幸,沒有得到父母足夠的關愛,常常受到周圍人的欺凌、歧視,除了一度親近的高更,他只有弟弟一個朋友。他也沒有足夠的生活本領,除了熱愛繪畫,可以說一無所有。更可憐的是,生前他只賣出一幅畫,還是他的弟弟買下的。當對藝術的狂熱追求與殘酷的現實激烈相撞時,悲劇不可避免地發生了。他曾經割下了自己的耳朵,送給了相識的妓女,他也曾去治療抑鬱症,試圖有勇氣活下去,但像他這樣純粹的人註定是不可能在世上生存的,這個世界只屬於少數的大人物和大多數庸庸碌碌之人,而不屬於梵谷。


最後,簡單談一談故事外的觀感。很喜歡這部電影的畫風,通篇是用油畫的形式,色彩、風格上像極了梵谷,每一個畫面截下來就是一幅油畫,看電影就像是在看油畫,雙重享受的美好體驗。第一次看這種油畫與動畫結合的電影,很新奇又很感動,看得出主創人員對梵谷滿滿的愛,就像片名一樣,至愛梵谷。我不懂繪畫,也不懂梵谷,但每次看到他的作品,總是本能的喜歡,可能這就是梵谷的偉大之處吧。


相關焦點

  • 梵谷的睡蓮?《三十而已》中被王太太認錯的,究竟是怎樣的名畫?
    梵谷的睡蓮?王太太聽了顧佳的話以後略帶驕傲的回答買贗品多掉價,這是在拍賣會拍下的梵谷的《睡蓮》……,那副《睡蓮》是莫奈的作品……那麼這到底是誰的作品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莫奈的睡蓮,與梵谷的向日葵《三十而已》中王太太提到梵谷是印象派的代表人物,他的經典代表作是《向日葵》。
  • 《月亮與六便士》原型——什麼人讓毛姆為他著書、梵谷為他割耳?
    ,這位高更究竟是個何等人物呢?所以同樣天資聰慧,梵谷的學生時代是壓抑孤僻的,而高更卻是驕傲張揚,如魚得水。這在以後他們兩人的畫作風格中表現出明顯的差異。這一過程與小說中斯特裡克蘭的拋棄所有不辭而別是有天壤之別的。高更畫畫可以說是滿足興趣,但同時也是環境所迫,為了家庭。而那年高更已經35歲了。
  • 好玩 丨一次性紙杯變成兵馬俑,舊膠捲拼成梵谷自畫像
    用廢舊一次性吸管「畫」成的齊天大聖,用廢舊杯子、膠捲拼成的梵谷自畫像,用回收的一次性紙杯做成的兵馬俑,用回收的飲料瓶做成的桌椅組合⋯⋯藝術家們仿佛有「魔法」,把生活中的廢棄物變成了藝術品,讓商場變成了藝術中心。
  • 永遠的故事《羅生門》
    一個人說:你怎麼證明你昨天的眼睛沒有色盲?僅這點而言就夠悽涼的了。但現在還成了「無主屍體」的集散地。一到夕陽西下,便陰森可怖。一個又矮又瘦的老婆子爬在屍體堆裡,正在拔一具女屍的長長的黑髮。在一位窮漢道德怒氣的威逼下,老婆子道出實情:她要用死人的頭髮做假髮。「不然,我會餓死。」「這位死者,活著的時候,也是用蛇肉冒充魚乾賣給兵營的。不這樣的話,她也會餓死。她最後是死於瘟疫。」
  • 《羅生門》:善惡一念間
    短篇小說《羅生門》是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的名篇。後人也逐漸因《羅生門》而引申出各種含義的「羅生門」。今天就《羅生門》的原始意義來品鑑一下。羅生門更是年久失修破敗荒涼,成了盜賊流民阿貓阿狗的寄居地。天長日久沒人看管,人們便把無人認領的屍體扔到這裡來。路上一個行人也沒有,家丁獨自坐在羅生門最高一級的臺階上,摸著臉上的膿瘡,眼神茫然地看著漸黑的天色,等著雨停下來。此刻他不知何去何從。因為前幾天被主人辭掉了。並不是被炒了魷魚,而是在這災荒強盜肆虐的時代,人人自危,主人都朝不保夕。所以只能裁員。
  • 《羅生門》帶你走入複雜世界:剖析人性——沒有絕對的黑白
    羅生門概念的推出其實源於芥川龍之介的小說《羅生門》。小說脫胎於《今昔物語》卷二十九第十八篇的《在羅城門樓上發現死人的盜賊》:一個上京作案的賊躲在了羅城門。發現一老嫗在拔死去少婦的頭髮。在賊的逼問下,老嫗表示:打算拔死去主人的頭髮做成假髮賣錢。
  • 一個人的羅生門
    不知此後應當如何維持生計的他,茫然無措地思考自己未來的出路,「羅生門」原為日語,指代人間與地獄,真相與假象的分解,書中的羅生門處在城內和城外,中心與周邊的劃分空間,仿佛是秩序與混亂,善與惡,生與死的分界線。
  • 豆瓣評分高達9.2的《羅生門》:對惡人施暴,就不算作惡?
    讀完《羅生門》,細品這句話,再對照當下海外暴亂的場景,一陣涼意從背後湧起。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羅生門》這部作品,還有很多媒體會引用「羅生門」這個詞來形容講不清道不明,場面混亂的事件,而事實上這是一種誤解
  • 之十六:美赫巴巴的父母;至愛的至愛(上)
    經常目睹死亡,讓他生出要究竟生死的強烈願望。12 歲時,希瑞亞告別家人,口念「耶茲單」(Yezdan,瑣羅亞斯德教的神名),去尋找上帝。他靠乞討為生,露宿野外,遇到過各種宗教背景的聖徒、瑜伽士、棄世者和聖人,有時跟一些蘇非徒結伴而行。希瑞亞從不知畏懼。小時候,為了不讓一個小孩的屍體在葬禮前被烏鴉吃掉,他竟把死孩子綁在自己身上,睡著了。
  • 芥川龍之介忌日之羅生門話題
    「羅生門」到今日,已經成為了一個專有名詞,是指事件當事人各執一詞,用對自己有利的方式表述證明或編制謊言。使得事件更加撲朔迷離,讓真相更加難於浮出水面,側面反應的是一個人性的醜陋與貪得無厭。在《羅生門》這部作品中,你能看到也許你一輩子都沒辦法看清的人性,人性到底本惡還是本善,還是兩者並存,你會能在這部作品中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