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故事《羅生門》

2020-06-14 西瓜日語


一位如花似玉的性感女孩,昨晚死了。


第二天,街坊傳出各種說法:

昨晚看到她在酒吧裡喝得爛醉,酒精中毒吧?

她最近在與好幾個男人交往呢,應該死於情殺吧?

上周在醫院看到過她,不會死於愛滋病吧?

我最近看她神情恍惚,憂鬱自殺吧?

你們都錯了,我親眼看到她死於一場交通事故。


真相應該只有一個,但對真相的敘述,卻永遠有不同版本在更迭中。


人們已經習慣於把這個現象稱之為「羅生門」——無法確知的真相。


再說另外一件事。曾經有句俗話叫做「天下烏鴉一般黑」。

這句話暗含的一個判斷是,烏鴉除了黑色不可能有其它顏色。但是有一年,在澳大利亞發現了一隻白烏鴉,一下子推翻了凡烏鴉都是黑的事實陳述。問題到這裡似乎應該結束了。但廣場議論隨之展開:


一個人說:那只是烏鴉在陽光下顯現出的白色吧。

一個人說:不。那天沒有太陽。

一個人說:沒有太陽,也就沒有光。那為什麼還有黑光?

一個人說:沒有太陽,沒有光,應該是伸手不見五指,那為什麼還能看見白色?

一個人說:我親眼看見黑烏鴉變成白烏鴉了。

一個人說:你是在夢幻中看見黑轉白的吧?

一個人說:昨天我確實看到一隻白烏鴉落腳在我家陽臺的欄杆上了。昨天我的眼睛沒有色盲。

一個人說:你怎麼證明你昨天的眼睛沒有色盲?


永遠的故事《羅生門》


在現實中,關於名人的情感糾紛的各種自曝或曝料,關於某些案件的各種證詞,關於歷史上發生的某些事件……陷入「羅生門」這個大陷阱的情形不知凡幾。在這個真相稀缺的時代,重讀《羅生門》的故事,別有意味。

永遠的故事《羅生門》

說到《羅生門》,有必要說說其小說原作者芥川龍之介。芥川在日本作家中被稱為「鬼才」。所謂鬼才其實就是思路奇特,善於挖掘人性觸點的另類表述。他在1915年發表的《羅生門》小說,就典型體現了他的道德另類。


永遠的故事《羅生門》

正對著皇居朱雀大路,作為京城顏面的羅生門,有一隻蟋蟀蹲在「朱漆斑駁的大圓柱子上」。僅這點而言就夠悽涼的了。但現在還成了「無主屍體」的集散地。一到夕陽西下,便陰森可怖。一個又矮又瘦的老婆子爬在屍體堆裡,正在拔一具女屍的長長的黑髮。在一位窮漢道德怒氣的威逼下,老婆子道出實情:她要用死人的頭髮做假髮。「不然,我會餓死。」「這位死者,活著的時候,也是用蛇肉冒充魚乾賣給兵營的。不這樣的話,她也會餓死。她最後是死於瘟疫。」

窮漢剝去老婆子的衣服,也學語對老婆子說:不這樣的話,我也會餓死。


故事的結尾是這樣的:「老婆子只能從屍堆裡爬起光赤的身子,借著還在燃燒的松明火把,爬到樓梯口,披散著短短的白髮,向門下張望」。但外邊是一片「沉沉的黑夜」,誰也不知道窮大漢「到哪裡去了」。

永遠的故事《羅生門》

這就是當年平安京的善惡一念間。當人面臨生死考驗的情況下,是否還能堅持道德規則?而且,這還牽涉到現代倫理學經常討論的一個問題:極惡是在怎樣的狀況下發生的?

芥川在1922年發表的《竹林中》小說,則引出了另一個倫理問題:撒謊本身是否就是人性的一部分?人是否就在撒謊的「羅生門」下棲息的?


永遠的故事《羅生門》


永遠的故事《羅生門》

1、樵夫——他是這位武士屍體的第一發現者。發現屍體時,他見到的是「刀深深地刺進武士的胸膛,四周的竹葉被染紅」。一隻馬蠅,忙著啃咬屍體。屍體周邊的遺留品只有繩子和女人用的梳子。供詞表明他不是兇手。


永遠的故事《羅生門》


3、捕役——他曾捕獲過一個盜賊叫多襄丸,此人殘殺好色,甚至殺過婦人和女童。在他看來,殺死這名武士的兇手必是多襄丸。供詞表明他也不是兇手。


永遠的故事《羅生門》


5、盜賊多襄丸的招供——「殺掉這位武士的是我。最初並不想殺死他,但是當我看到被我強暴過的那位女人的眼睛,感覺一切猶豫都是徒勞的。我當時就下決定,即便是天打雷劈,也要搶這女人做妻子。不過,我不是直接殺死這位武士的,我是給了他生的機會的。我們決鬥,一直戰到23回,我才殺了他。這期間女人不見了。但女人的那匹馬,仍在原地靜靜地吃著草。」多襄丸對罪行的供認不諱,在很多人看來,這就是真相已及真相的全部了吧?何況,對於多襄丸來說,怎麼也是一死:「反正我的頭顱總有一天得掛在樗樹樹梢上的」。


永遠的故事《羅生門》

電影《羅生劇》劇照


7、化為死靈的復活者——「我的妻子太壞了,不想我活,叫盜賊殺死我。而盜賊察言觀色,在最後時刻一腳踢倒妻子,妻子順勢逃走了。盜賊望著我問:這女人如何發落?殺掉她?還是留一命?這句話,足以讓我原諒盜賊所做的一切罪惡。最後,盜賊也逃走了。竹林中只剩下我一人。我用妻子丟落的小刀,刺入自己的胸膛。」人們以為知道了真相,但這個供詞,讓「真相」又一次發生反轉。

永遠的故事《羅生門》


永遠的故事《羅生門》

究竟誰是殺死武士的真正兇手?每個人都有可能。甚至,小說裡出現的7個人,每個人的話語都是謊言的再編織。真相被掩蓋在各說各的語境之下,事實越加撲朔迷離。給你思考,給你問題,但不給你答案。芥川龍之介顯然是在無視或挑戰「真相只有一個」的司法裁判的原點。因為,真相是可以「PS」的。


這個「PS」的過程,現在看來就是謊言疊加的過程。而且,有時說謊者的信誓旦旦,不過是他已經陶醉於自己的說謊中,真誠地讓自己都相信自己編輯出來的真相。


永遠的故事《羅生門》

電影《羅生劇》劇照

電影《羅生劇》劇照


在《竹林中》,人人都是說謊者,而且人人都是說謊的高手,人人都有不得不說謊的充分理由。

那位死去的丈夫,堅稱自己是自殺的,難道不是為了掩蓋自己在決鬥中藝不如人的一面,維護所謂武士的尊嚴嗎?但他自殺的供詞,也客觀上成為對妻子和盜匪行為的開脫。而這位武士的妻子呢?為了保全名節,為了塑造自己貞潔烈女的形象,不也可能迴避事實真相嗎?


永遠的故事《羅生門》

除去芸芸眾生,在《聖經》的故事裡,其實上帝也有說過謊。如上帝對亞當夏娃所說:在伊甸園偷食智慧果,偷吃之日就是死亡之日。


老子說,不出戶,知天下。在網絡時代,這種情形似乎更加有說服力。但「不出戶」的網民們,是如何「知天下」的呢?顯然是靠不同文本的不同敘述。但問題是,人的言語經過多次的傳遞,會發生扭曲,變形和失真,原本想探尋真相,卻又逐漸遠離真相。


芥川龍之介在《侏儒的話》裡說過:我也知道這是不幸,不過有的時候也得考慮不靠撒謊就無法說的真實。這是否就是對各類「羅生門」現象的最好注釋?對芥川說的這句話,導演黑澤明也舉雙手贊同:「神不能自殺。我最同情神」。於是,他在1950年將芥川的芥川《羅生門》和《竹林中》兩個故事合二為一,搬上了銀幕。黑澤明想告訴人們的道哽也是:這個世界沒有真相。


可是,他也說過:人在描述一件事的時候,不可能不加虛飾,不加虛飾就活不下去。


1922年的作品,到今天快100年了,1950年的電影,到今天已經67年了。「羅生門」一詞非旦沒有過時,反而還能成為今天的國際流行語,這一方面固然表明其藝術典型塑造得非常成功,另一方面亦表明人性這東西實在太詭秘。


村上春樹在《沒有女人的男人們》的短篇集中,將女人定義為「善於動用獨立器官編織謊言」,將男人定義為「善用獨立器官來相戀」。顯然,這裡的謊言與相戀都是指向人性的「羅生門」。


日本歷史上的江戶時代,大石良雄率領淺野家臣46人,在月夜襲擊幕臣吉良的家宅,殺死吉良,為其主淺野報了仇。幕府對這47人處以切腹的死刑。芥川龍之介在1917年發表《大石內藏助的一天》小說,在他的小說中,被處分的大石,「他不僅因完成事業而心滿意足,同時還嘗到了發揚道德的滿足。」可是,復仇就是發揚道德?而道德形的最完美形式則是殺人?


但大石這麼想著,卻「舒展了眉頭,隔著火盆向吉田左衛門搭話說:看來今天相對暖和呵」。放棄對客觀正當性的思考,讓自己相信一切都合乎道德,哪怕是用謊言強迫自己相信「我們所做的是正義的事業」,也是羅生門這個詞,所要表達的一部分人性內涵吧?


如果通過欺騙和自我洗腦就能得到內心安寧,為什麼不呢?如果完全不能自欺欺人,我們恐怕連一天都無法活下去。羅生門成為流行語的原因,也許正因為它擊中了所有人內心最隱密的地方。

「他對一切誤解有反感,又因為自己沒有預料到這種誤解,而對自己的愚蠢也有反感。他的報仇行動,他的同夥,最後還有他本人,大概會隨著這種任意讚賞之聲傳之後世吧。——面對這樣不愉快的事實,他在炭火即將熄滅的火盆上烘著手,避開傳右衛門的視線,悲傷地嘆了一口氣。」


《大石內藏助的一天》結束了,但羅生門的故事永遠不會結束。


相關焦點

  • 一個人的羅生門
    不知此後應當如何維持生計的他,茫然無措地思考自己未來的出路,「羅生門」原為日語,指代人間與地獄,真相與假象的分解,書中的羅生門處在城內和城外,中心與周邊的劃分空間,仿佛是秩序與混亂,善與惡,生與死的分界線。
  • (影史)黑澤明和《羅生門》70年前背後的故事
    電影《羅生門》1950年上映上映至今已整整70年是電影大師黑澤明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影片於1951年榮獲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以及第23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今天我們不聊電影,聊聊那段70年前的故事在奈良森林電影《羅生門》改編自芥川龍之介的小說《竹林中》芥川的《竹林中》描寫的是
  • 《羅生門》:善惡一念間
    短篇小說《羅生門》是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的名篇。後人也逐漸因《羅生門》而引申出各種含義的「羅生門」。今天就《羅生門》的原始意義來品鑑一下。一個傍晚,有個家丁在羅生門下避雨羅生門更是年久失修破敗荒涼,成了盜賊流民阿貓阿狗的寄居地。天長日久沒人看管,人們便把無人認領的屍體扔到這裡來。路上一個行人也沒有,家丁獨自坐在羅生門最高一級的臺階上,摸著臉上的膿瘡,眼神茫然地看著漸黑的天色,等著雨停下來。此刻他不知何去何從。因為前幾天被主人辭掉了。並不是被炒了魷魚,而是在這災荒強盜肆虐的時代,人人自危,主人都朝不保夕。所以只能裁員。
  • 《羅生門》觀看後隨想記
    《羅生門》原自小說《竹林中》改編而成的。尤其是大雨傾盆而下,羅生門的殘敗,新生兒的啼哭……來反折出一個新世界的誕生,或者新的秩序制度的必然降臨的暗示——主題思想向給我們什麼世界到來的誕生?的確沒有明說,讓我們自己共同進步來思考,本身我們認真的思考,就是一種恰如其分的回答吧!
  • 《羅生門》:人性的善與惡只在一念之間
    最早知道羅生門三個字是來自於日本著名導演黑澤明的代表作《羅生門》,這部電影的劇本改編自作家芥川龍之介的兩篇短篇小說《羅生門》和《竹林中》。被主人拋棄的家將走投無路,在羅生門前避雨。此時的他面臨著生存的危機,羅生門的故事就從這裡開始,它講述了一種無可規避的惡。我們先看一個問題:「一名女子以魚乾之名將蛇幹賣給禁軍,她這種做法是否正確?」先別急著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再加一個前提:「如果一名女子,迫於生計,以魚乾之名,將蛇幹賣給禁軍,她這種做法是否正確?」
  • 豆瓣評分高達9.2的《羅生門》:對惡人施暴,就不算作惡?
    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羅生門》這部作品,還有很多媒體會引用「羅生門」這個詞來形容講不清道不明,場面混亂的事件,而事實上這是一種誤解「羅生門」本意是日本京都羅城的城門,後來通常被借指為人世與地獄的間隔之門,或事實與假象的間隔之門。
  • 《羅生門》:一個人由好變壞,需要多長時間?
    01《羅生門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惡」是可以被美化的。歸根到底,我們都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我們永遠不可能知道全部的真相或者真相的全部。除非你在現場,否則不要為所謂的「正義」而義憤填膺,畢竟在這個世界上反轉的事情還是特別多的。
  • 芥川龍之介《羅生門》:聊聊「利己主義」的那些事兒
    文|大翎我有個壞毛病,讀一本短篇小說集的時候,不管故事有多精彩,最後能記住的也就兩三篇。但是,有些作者的文風卻能牢牢地記在心裡。芥川龍之介就是「有些」裡的其中之一。儘管《羅生門》的書封被設計成明媚的湛藍色(時代文藝出版社),但仍舊掩蓋不住書裡頭瀰漫出來的「芥川灰」。
  • 《羅生門》:如果世界充滿惡意,什麼是最優生存策略?
    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的小說《羅生門》或許能給我們些許啟發。小說的名字「羅生門」源於一個叫羅生門的地方,此地位於平安王朝都城的主幹道朱雀大路通往的城門正門。連續不斷的天災導致了平安王朝的衰亡,由於王朝處於風雨飄搖狀態,羅生門失去了往日的威嚴,淪為藏汙納垢之地。故事就發生在此。故事的主角是一個失去生計的僕人。他被主人解僱後,衣衫襤褸,飢腸轆轆,在生死邊緣垂死掙扎,物質匱乏導致了道德危機,他想依靠一身武藝成為盜賊。但他並未真正走上搶奪別人生存物資的道路,因為他內心深處的道德感不允許他作惡。
  • 《羅生門》人性的善與惡,往往就在一念之間決定
    羅生門又名羅城門,本為日本京都羅城的城門,位於京都的南邊,常年因為戰亂,許多屍體扔在了這裡,又如同生與死的邊界,亦同「生」,便又名「羅生門」,而人們也似乎不願在靠近羅生門旁。而作品則是由日本文學大師,芥川龍之介創作而成,他被譽為日本文學界的鬼才,擅長寫短篇小說,他的作品,展現出了極其強烈的藝術感與文學的原始魅力。
  • 《羅生門》帶你走入複雜世界:剖析人性——沒有絕對的黑白
    》,才開始了解《羅生門》的呢?故事的最後,奪取老人生機,而後揚長而去的家將和爬到樓梯口向門下張望,卻只見到「一片沉沉的黑夜」的老嫗。這個故事似乎已言盡於此。然而,從社會最底層的人物入手,片段式的故事,沒有太多的背景介紹,甚至連一個名字都沒有,就這樣一個故事扔在你面前,似乎在說:你看,這樣一個毫不起眼的小角落,都在發生這樣的事,兩個毫不起眼的人,都在做壞事。你以為,這個社會是怎麼樣的?未曾體味過,又何嘗能準確表達出這個人間煉獄的一個切面。
  • 站在羅生門前,你選擇做吃人的惡鬼還是被吃?
    道理很簡單,短篇小說很難出彩,筆力不夠的人無法用極少的筆墨就可以講好一個故事。長篇小說的發揮空間更大,影響後世較多的文學作品,大都是長篇小說。但《羅生門》是個例外。而寫出羅生門的作者,我願稱其為鬼才龍之介。
  • 芥川龍之介忌日之羅生門話題
    在他23歲的時候就寫出了《羅生門》這樣的創世奇作,投身到夏目漱石門下。那麼《羅生門》這部作品到底講了什麼呢?「羅生門」到今日,已經成為了一個專有名詞,是指事件當事人各執一詞,用對自己有利的方式表述證明或編制謊言。使得事件更加撲朔迷離,讓真相更加難於浮出水面,側面反應的是一個人性的醜陋與貪得無厭。在《羅生門》這部作品中,你能看到也許你一輩子都沒辦法看清的人性,人性到底本惡還是本善,還是兩者並存,你會能在這部作品中找到答案。
  • 連載:沈巍開口說真相(3)高科事件陷入羅生門,真相撲朔迷離
    第三回 高科事件陷入羅生門,真相撲朔迷離,究竟怎麼才是真正的真相?我們先來回顧一下前兩回的主要內容,筆者前兩回談及兩個話題,一是開口講真相很難,二是同性戀真相。至於筆者,早已把互餵先生的臉打得啪啪響,我只憑證據和事實依據說話,客觀真實記錄即可,即便事實依據有錯或判斷有誤,修正便是,福爾摩斯狄仁傑斷案也經常被罪犯引入誤區,何況我們這些純業餘人員,所以,永遠不會打臉。同性戀事件也陷入羅生門了嗎?
  • 《羅生門》通往人性的路上是個分叉口?走那一條依你
    其主要代表作品有《羅生門》、《竹林中》、《鼻子》等。 芥川龍之介的小說《羅生門》就講述了這麼一個故事,是在發生災難重重的時代,民不聊生一個家丁被辭退後,為了謀生,在羅生門搶劫了一個小老太,最終走上強盜的路子故事。事實上作者想通過這篇小說揭示的「善」與「惡」的問題。但人性的變化是一個自己與外部環境的共同結果,並非一開始就有善惡之分。 今天我就從求生、負罪感、低價值、心理描寫這幾個方面來評論這篇小說。
  • 《嘆息橋》:生活原本的樣子,就在一場又一場細碎的羅生門中
    一部多重視角、記憶偏差、層層反轉、破第四牆的高分人性神劇 高中的時候看過1950年黑澤明的《羅生門》和2010年湊佳苗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Thomas:「她有沒有說她小時候的故事,有一天放學回家,她父母都不見了,她很怕。從此之後他們再也沒有回來。所以Sammy很沒安全感。所以,如果將來可以的話,你最好要比她早回家。等她回來時,可以見到你。她很喜歡家庭,你要多介紹你的親戚朋友給她認識。還有記得給她慶祝生日,她很注重承諾,如果你做不到的事,千萬不要答應她。還有,儘量要她照顧你,讓她有種被需要的感覺。
  • 這個比《羅生門》更撲朔迷離的故事裡,我看到了人性的真相
    於是,一出疑竇叢生的「羅生門」上演了。「誰是老鬼」成了斯芬克斯之謎,也成為懸在「吳金李顧」四人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一旦謎底揭開,是生是死便昭然天下。到此為止,一個有頭有尾的故事浮出水面。這樣的故事,僅僅掀開一角就足夠吊人胃口,更何況《東風》不過是故事的「陽面」之一。《東風》既定,下部《西風》襲來,最後止於外部《靜風》。可以說,經由三個獨立而環環相扣的聲部,《風聲》完成了一組瘋狂、精巧的「重複」敘事。
  • 《至愛梵谷》,梵谷究竟怎麼去世的,這是一出羅生門
    真相是什麼呢,就像黑澤明的那部經典電影《羅生門》一樣不得而知。每個當事人都為了自己的利益發聲,要麼撒謊,要麼只說出片面的事實,將真相隱藏在似是而非的迷霧中,打開了一扇門,還有一扇門。最後,簡單談一談故事外的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