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生門》原自小說《竹林中》改編而成的。
——是日本作家蕎川龍之介所寫的。他一生創作了148篇小說,120多篇小品文和隨筆,以及大量的遊記,評論,詩歌等。
是日本二十世紀前葉文壇上三巨匠。也稱之為鬼才!
不少日本學者以自殺了解自己的生命,如:川瑞康成,三島由紀夫等。
最終,蕎川龍之介也逃脫不了命運的安排,由於病魔纏身,思想苦悶的結果吧
——1927年自殺身亡。年僅35歲,據說他是頭枕「聖經」而亡的。
電影的主題思想和原著稍有差別,不是太一樣的類型。
尤其是大雨傾盆而下,羅生門的殘敗,新生兒的啼哭……來反折出一個新世界的誕生,或者新的秩序制度的必然降臨的暗示——
主題思想向給我們什麼世界到來的誕生?的確沒有明說,讓我們自己共同進步來思考,本身我們認真的思考,就是一種恰如其分的回答吧!
我想《羅生門》大家都看過吧。
——是1950年8月25日在日本上演的電影。
圍繞著搶劫事件,各種人供詞的細節描述,表現了人物內心複雜的變化。直到結尾,真像依舊撲所迷離,沒有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真相。
我要首先說明的是,不是真相的重要,而是首先看完每個人敘述的內容,我們自我感覺體會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態?!
——這就是我寫小說「不確定性」的所謂寫作技巧。
結尾通篇都不明說結果的真相與否,讓觀看者自己思考,體會和感悟……
——最後達到作者的主題意圖,也就是說主題中心思想而已。
——我想,這才是一個偉大的作家所擁有的責任和道義!
但是作者肯定知道結果的結果來,也就是說,他要達到什麼樣的一個結果,這才是重要的,才是一個作家想表達給讀者的意圖所在,我想,都在作者的意料之中的。
——這就是一篇文章的重中之重吧。
作者設定100個真相和主題,只要人們能看出65%就可以了,都統統在作者的意料範圍之內的。
強盜,樵夫,女人,武士,和尚,實際上都說的合情合理,滴水不漏,沒有破綻,不容置疑。
就好像給你出了一道永遠也解不開的數學題,真不知道那個說的是真實,是可信的,都想懲罰罪惡,但又不知道誰是罪惡的化身——
我首先選擇強盜的真實來。
——我想說的是語言的真實,豁達明了,無論生死,全然不顧。
他是要滿足於自己最基本的需求來殺人的搶劫的,比那些整條說著假仁假義,但內心一肚子男盜女娼都人要好的多,偉大的多,最起碼敢講真話,光明磊落!
——雖然受到了審判,但敢以在法庭上質問所謂的法官:
——「我雖好是強盜,但比你們那些不用刀殺人,你們是用權利所殺,金錢所殺,或者一句假公濟私的命令,也可以殺人吧。當然了,你們殺人時不會流血……但你們確實殺了人,若要比較誰的深孽深重,到底是你們可惡,還是我可惡,那是無法分辨出來的」。
(原之《密林中》小說,強盜所說的一段話!
有人贊同女人,而女人是弱者,遇到這種丟人的事情,實在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因為她是女人!
有反對女人的,都順女人是不可靠的,是水性楊花之人。看到強盜雄壯有力,反而投懷送抱……悲哀可恥,罵的是狗血噴頭!
有說武士是可憐蟲,妻子曾遭到姦污,反而自己無能為力,又不敢親自殺了強盜,連一句硬氣的語言都沒有噴發出,可憐可悲可嘆也——
……等等,就異曲同工,周而復始,就在此不闡述了。
所以說,我們了解一個故事的主題,必須從原著開始。最起碼能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
——千萬不能像「盲人摸象」,或者「刻舟求劍」般的教條來。
國內好多評論說,當事人是在說假話云云,我想告訴你們的是非也。
而你們總是在誤導人們走彎路——屬於罪大惡極。
——這部電影並非批判人說假話,而是透過當事人所說的話,來展開豐富的想像力,聯想力……由此有自己獨有的判斷事物的真善美。
——這就是一個比喻:原子彈的聚變與裂變的能量……
每個當事人有很多種解釋,但歸根到底,都離不開人性的批判。
——而譴責與批判才是這部電影的主題思想所在。
可惜國內很多人還停留在「刻舟求劍」,和「盲人摸象」的境界裡拔不出來,可悲可嘆!
——不失為一部優秀的影片!正如當事人說過一句話:如果這個世界不再互相信任,跟地獄有什麼分別呢!
趙 冰——2020年6月23日於金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