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公子逸
金燕西和冷清秋的婚姻是場悲劇。
但其中之「悲」,絕大多數是給冷清秋一人的,而金燕西,不過是落得個讓面子上不那麼好看罷了。
他的內心,是沒有多大悲痛的。
縱觀金燕西和冷清秋從相識,到相戀結婚,再到以悲劇結尾的整個過程裡,金燕西其實是完全沒有付出多少真心的。他真正付出的是金錢和時間。
而金錢和時間,對於金燕西而言,是最不在意的東西。
對金燕西來說,冷清秋就像一件「需要花時間和金錢」買的衣服。這件衣服好看,有韻味,能讓他在自己生活的圈子裡,很有面子,於是他花了時間,花了金錢買下來。
只要這件衣服屬於他了,掛在那裡了,他對於這件衣服的付出,也就結束了。
因為,交易結束了。
交易結束了,他就要去找下一件衣服。因為對於他而言,最好的衣服,永遠是下一件。
這要從晚香的逃跑說起。
晚香趁著鳳舉出差的時候,把鳳舉為她置辦的家洗劫一空,逃跑了。
金燕西感慨良多,和鳳舉說:
人心真是難測,你那樣待她好,不到一年,就是這樣的結局。由此看來,金錢買的愛情,那是靠不住的。
在金燕西的心裡,冷清秋愛上的從來不是他這個人,而是他的錢,金家的地位。
他在心裡對他和冷清秋愛情的定位,就是用金錢買來的愛情。
他為了能追到冷清秋,花錢租下院子和冷清秋比鄰而居。他給冷清秋母女送上好的布料,一有好吃的就叫人端去冷家,送冷清秋珠串和鞋子,帶冷清秋下館子,看電影,出去玩。他花時間花金錢,為冷清秋、為冷家解決各種問題。
而冷清秋恰恰是因為這些愛上他的。
既然冷清秋愛上了他的錢,他也給了冷清秋錢,那麼他對於冷清秋便沒有了任何愧疚感。
冷清秋帶著孩子逃離金家後,金燕西沒有半分擔心。金燕西涼薄,讓梅麗都看不過去了,直言他太薄情寡義,令人寒心。
但金燕西給出的解釋是:
你別說那話,我對於她,也犧牲了相當的代價的。
我對她花了錢,有什麼可抱歉的呢。
對金燕西來說,有錢的日子,才是幸福的日子。沒錢的話,什麼都不值得一提。
總理金銓去世後,受到打擊最大的人,就是金燕西。他一貫養尊處優,過慣了富貴日子,當他突然失去泰山之靠,自己又沒半點生存技能,那未來的日子,又該如何過呢?
金燕西絕望之際,和冷清秋說了這樣一句話:
好好的人家會遭了這樣的禍事,我這一生的快樂,就從此而終了。
之後,金燕西大病一場。
我讀到這時,真心感受到了金燕西的無能和無助。也由此明白了,他為何會拋下冷清秋,要再次和白秀珠走到一起。
因為無能。
他不想面對因無能帶來的生活上的一落千丈,所以,他才會另闢蹊徑,寄希望於搭上白秀珠這艘大船。他想出國留洋,尋找新的可以繼續「富貴」的機會。
這時候的他,眼裡是沒有冷清秋,也沒有剛出生不久的兒子。他就是這樣自私的人,不在意親情,愛情,只在乎自己是否能繼續過體面的生活。
冷清秋母子,不但給不了他富貴,還是「拖油瓶」,他當然只會更加厭棄。
金燕西深信冷清秋對他來說是沒什麼益處的,所以,攀上白秀珠。
金燕西真的能從白秀珠那裡得到富貴嗎?
並不能,對於白秀珠而言,她不過是把金燕西當成了一個消遣。金燕西不僅沒有從白秀珠那裡得到半點實惠,反而是碰了一鼻子灰。
金燕西花大價錢,追到了冷清秋。
這種追到,讓他堅定地認為,冷清秋就是為了不為生計發愁,就是為了過好日子,才跟他在一起的。
於是,他面對冷清秋的時候,總多了一份理直氣壯,並揚言:
我金某人雖不能幹什麼大事業,我想我們一份祖業,總可以守得住,就靠我這一份家產,就可以維持我們一生的衣食,你怕什麼?
可真實的情況呢?
總理金銓去世,金燕西分得一些家產後變得肆無忌憚,愈加揮霍。他整日揮金如土,手裡的那些家產,很快就要揮霍一空。
當他發現自己沒錢的時候,他曾經這樣打量冷清秋:
見她嬌小的身材,也不是一個能窮苦耐勞的人。父親一死,這個大家恐怕要分裂。分裂之後,自己的前途太沒有把握,難道還讓她跟著去吃苦嗎?
金燕西不相信冷清秋能吃苦,而自己又沒能力讓她不吃苦,於是,他因為自己的無能,對冷清秋的厭倦油然而生。
厭倦了,便想要厭棄。
於是,不管冷清秋是走,還是留,對於他而言,都是無所謂的。
冷清秋走了,他不過是肯定了自己的想法,冷清秋就是個不能共苦的。冷清秋留下來,他便也只會把冷清秋母子,當成了累贅。
當然,這種結果,更是冷清秋萬萬都想不到的。冷清秋對金燕西說:
我雖然十二分的信託你,你卻一絲一毫也不信託我。男子們對於女子的態度,能欺騙的時候,就一味欺騙,不能欺騙的時候,就老實不客氣來壓迫。
冷清秋說得沒錯,金燕西自始至終,都沒有信任過冷清秋。他從不認為,他和冷清秋之間有愛情,因為,原本冷清秋,就是他花大價錢得來的。
基於冷清秋的悲劇,真心勸那些戀愛中的女子:擦亮雙眼,你要學會看男人的本質,而非他身後的東西。
本性不好,腰纏萬貫也指望不上;本性若好,日子再苦,也能過得暖,過得甜。
畢竟,我們過日子,並非僅僅是為了錢而過的。
而對於擇偶這件事,冷清秋錯過一回,但她沒有無止境的繼續錯下去。我想,唯有靠自己,才真的靠得住,這就是冷清秋最後的覺醒吧。
願我們,也能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