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鑫出生在一個普通的家庭,爸爸媽媽都是本分的人。供他讀完了初中,因他優異的學習成績保送到縣裡重點中學讀書。
高考前一個月的一天。媽媽到學校來給她送替換的衣服。他問爸爸怎麼沒有來?媽媽說,你爸爸胃疼,去醫院檢查身體了,趙鑫問什麼病?媽媽說,就是胃裡不舒服。應該是檢查一下吃點藥就會好的,你就踏踏實實複習你的功課吧。
其實此時他的爸爸已經患胃癌離開了人世。
高考結束,趙鑫回到家。見到爸爸的遺像掛在廳房裡。他完全傻了,他問媽媽,這是怎麼回事兒?媽媽這是怎麼回事兒?我爸呢?我爸呢?
媽媽和他抱頭痛哭,孩子,你不要怨我,我只是想不影響你高考。
唉,事到如今,趙鑫還能說什麼呢?
但他不能原諒媽媽,他恨媽媽。
高考只是一次考試。而爸爸是他的至親至愛,爸爸沒有了,就永生永世不能再見了。
到底是高考重要還是親情重要,爸爸比高考重要啊!
類似的情況,在我國各地時有發生。問題看起來是家長不想影響孩子高考,實質上反映了家長的生死觀。
一.生死教育是我們要補上的必修課。
1.家長本身的生死關,存在問題
例子1,上面舉的趙鑫家長的例子,就是一個典型的情況。試問,爸爸養大了趙鑫,卻在臨終前,不能見一面同住一縣的兒子,他會帶著多大的遺憾離開人世?
而趙鑫作為爸爸唯一的兒子,在爸爸臨終前,非但沒有在床前盡孝,連最後的一面都沒有見到。這讓他的一生怎麼面對自己內心的煎熬?對於趙鑫同樣造成了終身的遺憾。
而造成爸爸和趙鑫如此之大遺憾的原因,只是因為一個高考。那就是說在媽媽的眼中,高考比爸爸重要。這對於人性是一種漠視。
例子2,生死問題在我國是一個非常忌諱說的事情
中國有非常豐厚的喪葬文化,其程序早已成為系列。人死後的事情非常講究,喪葬產業鏈完整,利潤極高。所以不少人大呼「死不起」。
但是,對於活著的人來說,又是非常忌諱談死。甚至連與死相關的數字都忌諱,樓層避諱4字,帶4字的樓層賣不出去。就乾脆,沒有4層,14層24層,遇到4,直接繞過去就是5。車牌帶4的沒人要。
孩子問到死的問題時,家人會以各種說法迴避,比如家人會說,姥姥姥爺或者爺爺奶奶,去天堂了,他們去了一個很好的地方,或者說,他們睡著了。要麼說,你長大了再告訴你。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魯迅的文章裡面說的,一家人辦滿月,一個人說,這孩子是要升官的,另外一個說這孩子是要發財的,這時候站出一個人說,這孩子將來是要死的,說升官發財的人,都得到了獎賞,說這孩子要死的人,遭到了眾人一頓暴打。所以魯迅說,說升官的未必,說發財的也未必,但是說死的是必然。
當然這只是一個笑話,在人家辦滿月的時候,你說這孩子要死的,當然是要遭到暴揍。因為他這話說得不合時宜。但是也從另外一個方面看出。漢文化的忌諱。說死表示不吉祥。
例子3、對於「死」的自然規律認識不足
當家裡有老人去世時,心裡上感情上都準備不足。以致沉湎其中,不能自拔。大有跟著走的架勢。
我母親去世後,我也是如此。直到有一天,我去天津看年邁的舅舅,他和我母親感情一向極好。以為他會捶胸痛哭,不料,80多歲的他迎我到大門外,拉著我的手只慢慢地說了一句話:自然規律,逝者已矣。
如醍醐灌頂,我一下清醒了。誰都逃不開生死的自然規律,作為一個有知識的人,為什麼不能認清這個規律?為什麼不能走出來,珍惜當下?而是漠視自己的生命?
2、不少孩子輕易結束自己,漠視生命
近些年,青少年結束生命的例子,屢見報端。
瀋陽一個男生,因為戀愛不成功,跳樓身亡。
南方周報報導過,三個女孩,是小學高年級的孩子。集體喝農藥自殺,原因就是因為,她們的學習成績不夠好。三個稚嫩的生命就沒有了。
北京的一個女孩,初二,是班上的學習委員,因為他們班的成績不如別的班,她把這件事情的責任歸到了自己身上,選擇了跳樓。
還有許多孩子,因為很小的事情就選擇自殺,比如說因為家長不給她零花錢,選擇自殺,老師批評了她,選擇自殺。老師的態度不好,選擇自殺。
最近,北大的女學生包麗,因男朋友的精神摧殘,服藥自殺,導致腦死亡。北大,是多少家長和學生夢寐以求的地方,可是她進了這個殿堂,卻沒有走出來。她不但學習優異,能力也超群,是北大學生會的幹部。但是,在她的知識儲備中,卻沒有「珍惜生命」的知識儲備。沒有了生命,再多的知識又有何用?
以上問題,足以說明,生死觀的教育極為重要。
二、生死觀教育的意義在於
1、樹立科學的死亡觀
認識到有生就有死,這是人類自然生命歷程的必然組成部分。從而正確的面對自己的死亡和他人的死亡。
2、消除恐懼心理
為有朝一日,自己的死亡和親人的死亡,做好心理準備,這樣可以消除對於死亡的恐懼和焦慮,坦然面對死亡。
3、懷念故人,珍惜生命,過好當下的每一天
三、生命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成人和兒童都需要進行生命教育,但是成人和兒童的生命教育方法是不一樣的。
1,兒童的生命教育。
我覺得,對於五六歲以下的兒童,儘量的避開生死這個話題,因為在這個年齡,孩子的心靈稚嫩,他們最需要的是建立好安全感,不要因為談論生死而讓孩子們覺得,爸爸媽媽,或者是姥爺姥姥,會很快的離開他。在這裡我是有教訓的。
記得一次,小外孫和我說起將來他要到很遠的地方去讀書,要帶著姥姥一起去。我隨意地說,到你讀大學的時候,姥姥已經死了吧。孩子當時就趴在我的懷裡哭了,就是說,我嚇到他了。
當然,後來進行了許多補救。
幾個月以後一天,他說,長大他要駕駛宇宙飛船,還要帶著爸爸媽媽一起去駕駛,我說怎麼不帶我去?他說,不能帶你去了,因為你那個時候你已經死了。多麼直接的話。他已經接受了人老了要死去的現實。
可以給孩子看繪本。比如《一片葉子》從自然界的自然規律,花開花落講起。以後再過渡到人類的死亡。
對於稍大一些的孩子,除去讀繪本以外,可以利用各種機會直接對他們進行生與死的教育。比如家裡有親人離世。家人就可以直接的告訴他。
2、其他年齡段的孩子以及成人的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絕不是可有可無的教育。如同性教育一樣,在我國是缺失的教育。進行生命的教育,有很積極的意義。
比如賈伯斯,他在17歲的時候就接受了生命教育。
2005年,他在史丹福大學演講時說:「從那時開始,過了33年,我在每天早晨都會對著鏡子問自己: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後一天,你會不會完成你今天想做的事情呢?」
生命教育,告訴了他,要向死而生。他就真的把每一天都當作最後一天來活,積極的利用了生命裡的每一天,創建了蘋果公司,為人類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美國心理治療師,歐文.亞隆他的《直視驕陽—徵服死亡恐懼》這本書。可以買來讀一讀。
他說,我堅信我們應該直面死亡,就像正視其他恐懼一樣,我希望通過真正領會人類的處境、局限性,利用短暫的生命之光,品味每個獨一無二的當下,享受全然離世的喜悅。
畢淑敏說,死亡如同驕陽,難以直視,又無所不在。另外一本書是《最好的告別》,也是告訴了我們關於衰老與死亡,我們應該知道的知識。
讀書以外,對於故去的人,追思會也是一種極好的方法。
我參加過朋友的追思會。一位朋友因為意外故去了。他的親人和我們這些朋友,在他故去一周年的時候,大家坐在一起,擺上鮮花,擺上他的遺像,追憶他短暫的一生。他的生活裡精彩的部分、他和某個朋友開的玩笑、他吃飯時候可笑的樣子,都在這個追思會上,又活靈活現地展現在大家的面前,好像朋友又復活了。
所以有人說過,一個人生命的離去,不是真正的離去,被人們遺忘了,才是真正的離去。
綜上所述,生命教育,十分必要,刻不容緩,無論對於成年人還是對於孩子,都是如此。
我希望朋友們能夠接受生命教育,對孩子也要進行生命教育。
讓我們活著的人,珍惜當下。讓我們的生命,放出光彩。這才是生命教育的真正意義。
我是寧老師,育兒路上,與你同行 請關注我 點個讚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