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故事:乾隆剃頭(中國民間故事)

2020-09-14 贏在思維—邏輯與思維

有一年剛出正月,清朝乾隆皇帝想去江南遊山玩水,便乘坐龍舟沿著御河起駕而行。在農曆二月初一這天,他路過天津衛,天晚了就住在北馬路五彩號胡同的龍亭裡。

轉天清早起來,乾隆問隨從太監:「今天是什麼日子?」太監說:「啟稟皇上,今兒個是二月二。」乾隆聽了心中非常高興他說:「嗅,今天是龍抬頭啊!是剃頭的好日子。我要剃頭、整容,取個吉利兒,一路平安。」於是就吩咐太監去找個手藝高超的理髮師傅來。太監急忙到城裡的一家剃頭棚請來一位手藝最好的理髮師傅,先教他一套參拜皇上的禮法,然後才領他面見乾隆皇帝。理髮師傅行了大禮以後,乾隆說:「給朕理髮有三條規定:第一不許用臭嘴燻我;第二不許喘大氣噴我;第三不許給我腦袋瓜拉口兒!」

這位理髮師傅,聽說給皇上剃頭,早就慌了神;又聽了這三條規定,更嚇得六神無主,渾身顫抖;要想不剃,可又犯了「抗旨」的罪,也是殺頭。

沒有辦法,只得硬著頭皮給皇上剃頭。太監還挺照顧他,給了他一把砂仁、豆蔻,含在嘴裡防止口臭。那時所謂「剃頭」,並不是整個剃個光葫蘆,而是在頭中心梳辮子,周圍留一圈齊馬穗兒,俗稱「留鍋圈兒」,然後再用剃頭刀刮邊。這位理髮師傅越是提心弔膽,手就越哆嗦,剃了沒有兩三下,心一慌,手一抖,「哧兒!」就在乾隆皇帝的後腦勺上拉了一個口子。乾隆喝罵一聲:「混帳東西,你要刺王殺駕嗎?把他拉出去!」護衛們立刻把理髮師傅拉出去砍了頭。乾隆把太監罵了一頓,命令再請一個手藝真正高的理髮師傅來。

工夫不大,又找來一位理髮師傅。乾隆把三條規定重說了一遍,還加了一句:「如給朕拉了口兒,可小心你的腦袋!」這句話又把理髮師傅嚇得臉色慘白,手哆嗦得更厲害了。剃了沒有三下,嚓的一聲,在乾隆的腦門子上又拉丁一個口子。乾隆更惱火了:「好大膽的賤民,敢在朕的面前行兇,快給我推出去!」護衛們又把這位師傅砍了頭。

一連拉了兩個口子,可把乾隆氣急了,拍著桌子命令太監:「快去把他們掌柜的叫來!」太監也害怕了,慌裡慌張地跑進剃頭棚,衝著掌柜的撒氣發威:「好你個猴崽子,你叫兩個手藝孬的廢物雞去給皇上剃頭,把皇上腦袋瓜兒拉了兩個口子,直冒血筋兒;皇上急了,叫你親手去剃,剃好了有賞,剃不好你也別要腦袋了!」掌柜的一聽,只嚇得魂不附身,體似篩糠,急忙跪下磕頭求饒:「太監老爺,我膽小不敢見皇上,您另請高明吧!」太監罵道:「你敢抗旨不遵嗎?難道你就不要腦袋啦!」掌柜的心想:「兩位手藝高的師傅都不行,我這兩下子更是白搭了。哎,不如三十六計,走為上策。」

於是他面帶假笑他說:「您別著急,我去。請您稍等一會兒,我到後邊換件衣服,解泡手就走。」掌柜的點頭哈腰說著就溜到後邊,逃走了。

這時剃頭棚裡只剩下一個十六、七歲的小徒弟,他是寶豐縣人,因為家鄉連年鬧災荒,逃難到天津衛求條生路,就在這家剃頭棚立下了賣身契學手藝。從前學徒的不許用姓名,只叫小名。這小夥一口寶抵縣的土腔,掌柜的和師傅們給他起了個外號,都叫他「小怯勺」。別看他說話口音是,可人聰明、勤快,是個機靈鬼兒。他正在練剃頭的基本功哪:手拿著剃頭刀刮冬瓜皮上的一層白霜,一刀一刀地把白霜都刮掉,颳得乾乾淨淨,還不許刮破一點冬瓜皮兒。小怯勺已經練得挺好了,很想給人剃頭試試手,可是掌柜的還不敢叫他上座。這時,小怯勺早猜透掌柜的使了金蟬脫殼計,溜號啦。他眼珠一轉,想了一個主意,就裝作沒事兒似的,站在牆角不緊不慢、穩穩噹噹地刮冬瓜霜。

太監等了一袋煙的工夫,還不見掌柜回來,就衝著這小怯勺大發雷霆地喊道:「你們掌柜的怎麼還不回來?」小怯勺笑笑說:「公爺,您別著急。實話對您說吧,我們掌柜的怕見皇上,他是腳底下抹油——溜啦。讓我去給皇上剃頭中不中啊?」太監一聽,把頭搖得像撥浪鼓似的:「你簡直胡鬧!兩個耍手藝的老師傅都砸了鍋,你個小毛孩子更不行了,弄不好連我的腦袋也保不住了。」小怯勺一本正經他說:「咋的?公爺您別看我歲數小,咱的手藝比他們高著哩!俗話說;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活百歲嘛!您就讓我去吧,準保讓皇上滿意。」太監一琢磨:掌柜的跑了,正愁沒處找人,只好帶著這個小替死鬼去交差嘍。

他們來到龍亭,乾隆看是個小孩,立刻滿臉怒氣,剛要斥責太監,小怯勺馬上給乾隆磕頭說:「啟稟皇上,您這是咋哩,別看我人小,手藝可是呱呱叫呀,大夥都叫我『剃頭的小神童』啊,我要是給您剃不好,就殺我的頭中不中?」乾隆一聽這小嘴真乖,能說會道的,氣消了一半;再仔細一瞧,這小孩五官端正,個頭兒不高不矮,長得顯著那麼精神,心裡又生了三分喜愛,於是就答應讓他剃頭了。

小怯勺開始也有點怕,可心裡卻打好了譜:「如果俺一失手給你拉個口子,那就豁出去了,不等你砍我的頭,我就來個先下手為強,咔嚓一下先把你的腦袋削下來,拿我這條小命兒換你這皇帝的老命也夠本了。」他這樣一想,也就不害怕了。再者,小怯勺的基本功也練得紮實,心裡沉穩,手頭靈巧,動作輕快,乾淨利索,不大會兒工夫就剃完頭,刮完臉,梳好了辮子。

乾隆皇帝好像一點感覺沒有,舒舒服服的就理了發,整了容。拿鏡子一照,嘿!又美觀,又大方,心裡甭提多高興了。不由地伸出大拇指連聲稱讚:「真不愧是剃頭的小神童!」又轉回頭埋怨太監說:「要是早請他來何至於給我拉兩個口子!」太監急忙跪下說:「奴才有罪,奴才該死!」

這時小怯勺接話說:「啟稟皇上,這咋能怨公爺呀。其實那兩位師傅都比俺手藝高啊,因為他們害怕給您剃壞嘍,手就哆嗦,才傷了您的龍頭唄。」

乾隆很納悶地問:「那你怕不怕呢?」小怯勺不慌不忙地回答:「您是真龍天子,天下屬您最尊貴啦!您叫我剃頭,就把龍頭交給我了,刀子在我手裡攥著,您都不怕;我是個小剃頭的,像棵小草,跟您相比,是一天一地,俺還怕啥!」

乾隆聽了這番話,前思後想,恍然大悟,心說:「唉呀!那兩位師傅是忠於我的,才怕我……錯殺了,錯殺了!後悔也來不及了。只好給他倆好裝裹,好棺材,出大殯吧。多給他們家屬撫恤銀兩。」乾隆想罷,便開付銀票,命地方官去辦理善後。

乾隆很喜歡小剃頭的手藝好,還有心胸,有理智,有能言善辯的口才,就封他為五品隨駕官,專給自己理髮整容。後來小怯勺回家探親,真是衣錦還鄉,全縣人都遠接高迎,非常羨慕。從此以後,寶坻縣的人都爭先恐後地學習理髮手藝。他們學會手藝,奔赴各地,大多數是下天津衛幹理髮行業。

相沿至今,天津市有許多老理髮師還都是寶抵人哩!

相關焦點

  • 故事:乾隆剃頭(民間故事)
    有一年剛出正月,清朝乾隆皇帝想去江南遊山玩水,便乘坐龍舟沿著御河起駕而行。在農曆二月初一這天,他路過天津衛,天晚了就住在北馬路五彩號胡同的龍亭裡。轉天清早起來,乾隆問隨從太監:「今天是什麼日子?」太監說:「啟稟皇上,今兒個是二月二。」乾隆聽了心中非常高興他說:「嗅,今天是龍抬頭啊!是剃頭的好日子。我要剃頭、整容,取個吉利兒,一路平安。」於是就吩咐太監去找個手藝高超的理髮師傅來。
  • 《乾隆皇帝送禮》等民間對聯故事
    民間對聯故事(一)《乾隆皇帝送禮》一次乾隆皇帝到江南私訪,看到一戶農家在操辦喜事。他便差人去送一份賀禮。民間對聯故事(二)有關文章被選編於《黃梅新聞彙編》一、二集(只編兩集)。八十年代進城開辦鄂東首家信息公司——黃梅縣經濟信息服務公司。其時曾主辦信息類內刊《致富與社交》、《城友致富之友》等紙質期刊內部發行全國。曾被入編《中國信息界名人錄》。
  • 乾隆年間的「烏盆記奇案」(民間故事)
    民間故事選刊·下 2017年2期《烏盆記》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鬼戲,由於這部戲舞臺形象可怖、唱腔動人,又被多位名人關注或演繹,所以名氣極大。不過下面要講的,卻是發生在乾隆年間的一個奇案,它被清代著名文學家袁枚記錄在《子不語》一書中,這起案件的弔詭之處極多,比如,從一開始就和《烏盆記》扯上了關係。假包公遇上「真鬼魂」乾隆年間的一天,廣東省三水縣的縣衙前人聲鼎沸,萬頭攢動—這天正趕上吉慶的日子,戲班子搭起了舞臺要演整整一天的戲。
  • 石母峪(民間傳說故事)
    石母峪(民間傳說故事) 黎青屏顏萍搜集整理王母娘娘派九女下凡,管理人間,交待:風颳到山裡,雨下到川裡。九女聽成了:風颳到川裡,雨下到山裡。王母娘娘親自下凡察看,風颳在川裡,雨下在山裡。擰住九女耳朵,一擰,用勁大了點。一隻耳朵擰掉了。
  • 鐵虎剃頭(民間故事)
    他讓鐵虎搬到新家去住,而且讓他把那一套剃頭傢伙都扔掉。鐵虎一聽就火了:「我不去城裡,我就在這兒,這些東西也不能扔,我看誰敢?」兒子說:「爹,我在城裡工作,不能來回兩頭跑。您在這誰照顧您?」鐵虎說:「誰要你照顧?我自己有手有腳,還有剃頭的手藝。」兒子笑著說:「爹,算了吧,就您那技術早過時了,您還想指望著這一堆古董養老?」
  • 「雙面人」奇事(民間故事)
    民間故事選刊·上 2017年1期■婁尉一清朝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官庫中丟失了玉器刑部以實情上奏乾隆皇帝,乾隆下令依法處死人犯。諭旨下達的那一天,那人身上二格的靈魂十分高興,二格生前是個走街串巷賣年糕的小哥,竟高唱起賣糕時的吆喝聲來,他的父親聽了放聲大哭。冤魂說:「父親保重,我去也!」
  • 民間故事:剃頭匠
    清朝乾隆年間,含山城有位在貴族子弟圈子裡非常有名氣的剃頭匠人張老三,此人手藝精湛,但凡是他的顧客沒有不誇他手藝好的。可是有一天,這張老三失蹤了,活不見人死不見屍,有些貴族子弟的倔驢脾氣犯了,非要叫這張老三來給他們理髮不行。
  • 故事:乾隆微服私訪,在農村遇到蹊蹺對聯寫,弄明白後哈哈大笑
    看民間故事,了解民間傳統民俗文化。歡迎各位網友,民間文學、民間故事愛好者關注《牆根故事》。——本故事源於民間,純屬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乾隆一看,這兩幅對聯不知裡頭有什麼道道,就一心想弄個明白。他就找了個店住下,派人去把那兩家子當家的找來,問道:「那『家有萬金不是富』是誰寫的?」其中一個老漢說:「是我寫的。」乾隆問:「你為什麼這樣寫呢?家裡有萬金你還嫌不富,眼前有五子你還嫌孤,這是何道理?」
  • 勘界碑(民間傳說)
    原來是乾隆皇帝微服私訪,為首的就是乾隆皇帝。乾隆皇帝問:「大嫂,你尋河南巡撫衙門有啥事?能給我說說不能?」員賈氏訴說了苦情。乾隆皇帝派人前往陝州知府衙門和永寧知縣衙門宣知府知縣到界嶺會合。員賈氏帶路,領著人馬來到界嶺。乾隆皇帝問:「腳下誰的地盤?」陝州知府說:「永寧縣。」永寧知縣說:「陝州府。」
  • 聊城民間歷史文化故事(9)
    停了一會兒,老紳士慨嘆道:「真是有心栽花(指華貴)花不開,無心插柳(指柳媛)柳成蔭。從今後,咱這個後花園就叫柳園吧!」魯仲連射書戰國時代,群雄相爭,連年混戰,民不聊生。周赧(nǎn)王元年(前314年),力圖向外擴張的齊國,乘燕國內亂,出兵佔領燕都。周赧王四年(前311年),燕昭王即位,廣招賢才,勵精圖治,欲報破國之恨。但燕為遼東偏僻之國,無力單獨向強齊進攻。
  • 扈三爺與剃頭匠(民間故事)
    民間故事選刊·下 2018年9期■李永生擱淶陽城,扈三爺算是大財主。那年的臘八,又扮成乞丐的扈三爺吃完「雜合粥」,拄著打狗棍去了城裡,扈三爺要剃頭。扈三爺專找他沒去過的理髮店。別說,城西拐角處還真有那麼一家,門臉不大,房子老舊,但門楣上的牌匾看上去挺新,上面兩個字簡明扼要:剃頭。門前撒了一地炮仗紙屑。甭說,新開張的。
  • 中國民間故事:送信兒的臘八粥
    從這以後,北京民間「過年」的氣氛越來越濃,一般從「臘八」開始,一直延續到元宵節。因此,老北京人流傳著一種民謠,「老婆老婆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過幾天,裡裡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舊房,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宵,大年初一去拜年」。
  • 圓明園民間傳說故事——乾隆買的假寶珠,換來大官家底
    皇帝羨慕民間百姓集市的熱鬧,但是隨便出宮又怕不安全,所以在這裡特意設立了這麼一個地方。每當皇帝要來這裡玩的時候,這裡不僅有許多擺攤的小商販,還有酒館店鋪等大買賣,甚至就連民間市場上的聚賭、偷盜等都有發生。總之一句話,凡民間所有,這裡都有再現。為的就是一個生動真實。當然,那些買賣街上的商販、掌柜、行人買主還有其他人等,都由宮中挑選人來扮演。
  • 留官靴(民間故事)
    《民間故事選刊·下》 2018年1期■曹景建乾隆下江南巡遊,駐留東昌府行宮。這一日,乾隆帶著小太監馮德,換上便衣,扮作商人模樣,外出考察民情。馮德擔心皇上安危,乾隆卻大手一揮,說自己就是想神不知鬼不覺地出去走走,順便考察一下圖敏為官的政績。
  • 中國股市民間高手軼事(1)
    中國股市,有很多民間高手和有趣的故事,大家平時吹牛逼的時候,難免會提到他們。 今天跟大家分享兩個 A君一個普通的宅男,一直在一個小公司兢兢業業地上班,最大的興趣是做股票。(小城市,別墅不貴) 這個舉動,在那個破破爛爛的城中村引起巨大轟動!後來當地券商的工作人員終於透露出來:這個一直住在城中村的傢伙,股票帳戶裡,竟然有8000萬市值!
  • 膠東民間故事:萊陽籍明朝忠臣左懋第傳說二則
    左懋第,字蘿石,出身於萊陽有名的左氏家族(過去萊陽有張、趙、左、宋四大望族之稱),他在明崇禎四年考中進士,踏入仕途。不過,清方已經下決心平定江南,加之使團內部有很多清方的臥底(比如副使陳洪範),左懋第此行不僅無功而且未返,被清方扣押下來。期間,他不接受勸降不接受剃髮,堅貞不屈。在清軍攻破南京,弘光政權瓦解之後,左懋第心灰意冷,決定以死殉國,最終捨生取義。
  • 宿州民間的朱洪武神話傳說行將湮滅(38)
    筆者現文抄《酸甜苦辣》中一段文字,助說筆者傳太祖殺牛在宿州山窩裡的神化故事非筆者臆造:「解放前後的一段時期,農村文化生活很是貧乏,因此農閒時常常有一些說書的藝人(大多是盲人)來到村上唱絲弦,說大鼓和洋琴,他們一唱起來就是十天半個月。每天晚上吃罷飯後,全村男女老少,抱兒攜女趕到村中心去聽書,有時唱到熱鬧處,不聽雞叫決不罷休。孩提時代我就好聽故事,絲弦大鼓和洋琴類的曲藝演唱,一有機會我是場場必到。
  • 靈異事件與民間癔病 科學並不能解釋大千世界的所有疑問(續集)
    本文續(1月23日)本文只記錄民間趣聞軼事,只闡述一些記載和傳聞,也有自己所見所聞,我的意圖不是讓觀眾盲目相信,也不想搞封建迷信,意在增長民間知識,若有一天您有緣經歷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情,能想起這篇文章足矣。昨天講述到,深夜的白狐神秘的消失,向它開槍,槍居然沒響......我知道一定有人懷疑說我胡編亂造,你見過槍長什麼樣子嗎?
  • 民間故事:鄭氏的故事(一)
    大家好,歡迎來到詩文書畫匯,本故事為《民間故事》系列之第482期,如果您喜歡,不妨給個關注!定場詩:緣來緣去緣如水,情散情聚情何歸。緣已逝而情難止,生有涯而思無盡。念罷一首傷感的開場白,咱今天這則民間故事就要開講了。今兒咱這則民間小故事的主題思想同樣是宣傳正能量:善惡終有報,天道好輪迴。多行善事,切莫被金錢迷了雙眼,而莫做害人害己之事!
  • 故事:民間故事|窯中仙
    民間故事|窯中仙承聊齋之志,譜靜月新篇|頌古之情義,明今世德尚清朝乾隆年間,四川蓬州有個叫盤龍的小鎮。申明:本文由靜月齋原創(作者|阿飛),民間故事屬虛構文學作品,目的是借古喻今、以故事明事理,弘揚中華傳統美德,不得與封建迷信對號入座,喜歡請關注@靜月齋文化。微信公眾號:靜月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