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各級各部門高度重視,東營市實施了鄉村振興三年行動計劃,今年以來湧現出了許多好典型。大眾網·海報新聞開設「紮實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專欄,記者走進農村和農業產業園區,為您展示鄉村振興「東營策」。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高汝敏 苟金鈴 東營報導
中科院鹽鹼地農業示範園位於東營市現代農業示範區管理中心,佔地面積3000畝,總投資1300萬元,是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圍繞黃河流域鹽鹼地農業、種養循環農業、智慧農業開展系統研究、打造的鹽鹼地農業科技成果示範、轉化、創業綜合體。
據了解,該項目圍繞鹽鹼地綜合治理和現代生態農業建設進行試驗示範和技術集成創新,系統解決傳統鹽鹼地農業低質低效、投入高、治理難等問題,「簡單來說,就是依據生態系統的理論和生態工程技術,以『宜糧則糧,宜草則草』為原則,提出鹽鹼地生態種養循環的高效農業發展新模式,即黃河三角洲「草-畜-經濟作物」循環高效精緻生態農業模式,由牧草種植到生態養殖,再通過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回歸到設施種植。」東營市現代農業示範區科技創新科副科長王文慧介紹道。
首先,根據鹽鹼地土壤含鹽量分級和水土配置進行作物分區種植,規劃建立了冬小麥-夏玉米糧食種植區(無鹽鹼、輕度鹽鹼)、優質耐鹽牧草種植區(中度鹽鹼)、畜禽養殖和設施農業區(重度鹽鹼)。「在冬小麥-夏玉米糧食種植區,通過整合耕作措施、土壤改良技術與土壤微生物區系調控技術,持續提高土壤肥力,同時整合蟲害生物防治技術與關鍵智能裝備技術,實現精糧生產的提質豐產增效,一方面為肉羊養殖提供精飼料,一方面作為標準農田生產糧食。」王文慧說道。另外,在優質耐鹽牧草種植區,以長穗偃麥草、甜高粱、稗草等耐鹽牧草為主要作物,整合糧食生產區集成技術的基礎上,針對中鹽區返鹽現象等障礙因子,重點集成根區旋耕-間隙免耕作物根區控鹽技術與植物抗逆生長調節技術,保證作物產量兼顧生態效益;同時,建立青貯快速發酵生產系統,作為畜禽養殖的主要青貯、青飼飼料來源。
在充分考慮黃河三角洲地區氣候、淡水資源特點的基礎上,結合畜禽氣候適應性、產仔率等特點,將肉羊養殖作為生態養殖主要對象,「10 月份引進了湖羊,湖羊具有早熟、一年二胎、每胎多羔、生長發育快、改良後產肉性能理想等優點,由湖羊提供母本,進行雜交繁育,可以培育快速改良育肥肉羊。另外,在國外引進優質種羊同時提供父本與母本,由湖羊、灘羊、小尾寒羊等本地種羊作為胚胎受體母羊,可以培育本土新品種肉羊『黃河口鹼地白羊』。」王文慧告訴記者。
中科院鹽鹼地農業示範園配套建設了2棟農業廢棄物處理設施,由肉羊養殖產生的廢棄物(糞便尿),首先在圈區進行乾濕糞汙分離處理,採用自動回收裝置進行分類,同時接納來自種植區的秸稈、枝葉等植物源廢棄物,採用高效微生物發酵技術進行好氧發酵,配套自動化除臭、發酵裝置,生產農用微生物有機肥料和土壤改良材料,產品直接用於包括設施種植在內的各個種植環節的鹽鹼修復與地力提升。
在鹽鹼地「適鹽高值」設施種植技術環節,以根區水肥鹽生境調控為核心的鹽鹼地種植床技術改善作物根區環境,保證作物正常生長;同時通過微生物有機肥等土壤改良調理技術改善土壤環境,通過施用植物調理劑提高作物抗逆性,配套輔助「熊蜂」授粉技術、環境感知-溫溼度自動控制系統、水肥一體化精準灌溉施肥系統,以節省人力成本。「目前通過該技術種植的鹽鹼地番茄,相較正常土壤種植番茄,鮮食果實風味更受消費者的青睞,擁有更豐富的口感,而且果實維生素C、番茄紅素含量、蘋果酸等營養指標也得到顯著提升。」王文慧說道。
現在,中科院鹽鹼地農業示範園的成套技術受到農業企業和合作社的關注,成果開始實現轉化,帶動了周邊鑫源永盛、闊海水產、正大桑田、正大豬業等7家企業發展,同時輻射到了臨沂、濟寧等省內城市以及江蘇、河南、黑龍江等省外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