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遷陰密
白起(?~前257),戰國時秦國名將,又稱公孫起。郿(今陝西眉縣東)人。其先祖是秦武公子公子白。武公死後,公子白未能繼立,武公的同母弟德公將君位從公子白手中奪走。武公居住的故地在秦國都城雍(今陝西鳳翔)附近的平陽(今陝西歧山縣一帶),德公把平陽封給了公子白。公子白死後,他的後人就以白為氏。白起的父親希望白起長大以後能夠像吳起一樣,成為一名優秀的軍人,就給他的兒子起名為起。
白起因與秦相魏冉相善,秦昭王十三年(前294),受冉舉薦,被任為左庶長。次年,白起為左更,破韓、魏聯軍於伊闕(今河南洛陽東南龍門),斬首二十四萬,故遷為國尉。再次年,升為大良造。二十八年,白起攻楚,拔鄢(今湖北宜城東南)等數城。次年,拔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秦因此設置南郡,楚被迫東徙都於陳(今河南淮陽),白起因功被封為武安君。三十四年,白起擊破趙、魏聯軍於華陽(今河南鄭州南),斬首十五萬。四十七年長平之戰,白起大破趙軍,坑殺趙降卒四十餘萬。戰後,白起主張乘勝進軍,攻破趙國,但因秦相範雎妒其大功,終許韓、趙割地求和而罷兵。白起因此與範雎有隙。
長平大戰後不久,趙國的實力雖然受到一定的削弱,但仍然很強大,秦國不具備將其滅亡的實力。四十九年,秦發兵圍邯鄲失利,秦王親命白起出任圍邯鄲的主將。白起認為前時未能乘長平之勝圍趙,致失戰機,此次圍邯鄲必無功而敗,遂託病不行。昭王一再要求白起為攻趙主將,白起拒絕出戰。四十九年正月,王陵所率秦軍敗績。當時白起病癒,但他拒絕出徵。由於多次抗拒王命,秦昭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十月,白起被免去武安君的爵號,貶為平民,遷往陰密(今甘肅靈臺縣百裡鎮)。白起因病,留在鹹陽沒有走。
白起被剝奪軍權之後,軍中高級將領多為魏冉和白起所提拔重用,對此忿忿不平,競相慰問,紛紛致金。白起門客眾多,多為慷慨就義之士,倡言反意,白起不置可否。白起因病,在鹹陽三月不行,前方秦軍將領皆為白起舊將,不聽調遣,引起了秦昭王的極大恐慌。加上在太子死後,秦國在君位的繼承上,昭王違反了當初的約定,而與公子悝和魏冉發生矛盾,宣太后對此十分苦悶,抑鬱而終。由於白起和魏冉交厚,先後掌握秦國的軍權,他們都是宣太后的追隨者,這對違反諾言想把君位傳給自己兒子的昭王來說是個巨大的威脅。
在昭王朝的絕大多數時間裡,是宣太后主持大局,魏冉輔政,並且定下了兄終弟及的約定。先前,白起與魏冉和公子市最為交厚,對昭王並不是很在意。在魏冉、公子悝死後,白起沒有表現出對昭王的順從,這讓政權不穩的昭王很是擔憂。在昭王的幾次主動示好後,白起都沒有明確的歸服態度。這讓昭王十分害怕,被迫冒著兵變的危險先發制人。白起始終站在對他有知遇之恩的魏冉的一邊,對與魏冉為敵的昭王很有怨言。由於白起戰功卓著,在秦國國民中儼然是一位天神,而且秦國的高級將領基本上是魏冉和白起提拔重用的。白起在軍隊和民間的威望實際上比昭王還要高。對於這樣一位與自己有裂痕的絕對實力派,昭王是必須要除掉的。對於昭王來說,白起的存在就是一個威脅。白起門客眾多,軍中上下樂為效命之人比比皆是。而且,白起是秦武公和公子白的後代,在血統上同樣是正宗的秦國公室。這對於靠政變上臺、違反君位傳承諾言的昭王來說,是一個不小的威脅。更令昭王害怕的是,白起在門客和軍中高級將領的造反聲中,不置可否,大有默認之意,這就讓昭王更下定了速除白起的決心。
昭王乃使人遣白起,不得留鹹陽中。白起出鹹陽西門十裡,至杜郵(今陝西鹹陽東北的麟遊縣),突遇昭王使者軍,賜之以昭王之劍,令其自裁。白起的家人和部下就地埋葬了白起,繼續向陰密進發,最後在陰密居住下來,繁衍了白家的子孫後代。至今在靈臺縣的百裡鄉、星火鄉,還有許多白姓的人家,他們都說是白起的後裔。
來源:文旅靈臺
【二三裡平涼爆料電話:18109334281(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