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中,冥府有一條路叫黃泉路,黃泉路連著忘川河,忘川河上有一座奈何橋,橋邊一個土臺,叫望鄉臺,望鄉臺邊,一個婦人在此處守候數千年,世人稱為——孟婆。
望鄉臺
人死後經過奈何橋,在望鄉臺上看人間最後一眼,河邊的三生石上記載著亡魂的前世今生。
在望鄉臺上回望過人間種種,喝下那碗忘川河水煮的孟婆湯,生前的種種悲歡離合便始終留在奈何橋的這頭了。
孟婆
至於孟婆湯,《吳下諺聯》記載了一系列的流程:「人死去第一處是孟婆莊,有老嫗留進,升階入室。嫗呼女孩,屏內步出三姝:孟姜、孟庸、孟戈,三姝纖指捧甌送至,才接杯便目眩神移,消渴殊甚,不覺一飲而盡。」
人死後,下來到孟婆莊,有一個老婦人出來,將人迎入一間漂亮宮室,還喚出了三位漂亮女孩,遞上一碗湯水,直至亡者將這碗湯水飲下, 孟婆及其三個漂亮女孩才露出真容。
「到底有渾泥一匙許,抬眼看時,嫗及三姝皆僵立骷髏,華屋雕牆,多變成荒郊,生前事一切不能記憶。一驚墮地,即是懵懂小孩矣。此茶即孟婆湯,一名泥渾湯,又名迷魂湯。」
孟婆湯
傳說中的孟婆神來自於西漢的一位孟姓女子,自幼熟讀四書五經,並對佛經有很深的見地,最後竟做到了,凡是過去的事不思,未來的事不想的大境界。
就這樣,一心勸人向善的孟婆,年至八十一都童顏鶴髮,始終守精,未損童貞,世人稱為「孟婆阿奶」。
後來,孟婆徹底擺脫世俗,入山中修行,最終修得大道。
當時的世人有靈機深厚者,使智巧、術數,在轉世投胎之後,卻能知曉前世的因果,這導致了常有世間人妄認前生的眷屬,還洩露了陰間的天機。
在《玉曆寶鈔》中記載:「玉皇天尊命孟婆為幽冥之神,建醧忘臺,凡是投胎轉世者,皆要到醧忘臺,飲下此湯,忘記前生之事,再投生去。」
因此,玉皇大天尊敕命孟婆阿奶為幽冥之神,建造醧忘臺,並用採自俗世的藥物,由甘苦辛酸鹼五味,合成似酒非酒的湯。
令所有的鬼魂在轉世前,派飲此湯,使忘記前生的事,轉生之後還能將藥力帶至陽間:「在世為善的人,令其眼耳鼻舌四肢較以往更精明,更強健。作惡的人,使其聲音、神智、魂魄、精志消秏,逐漸疲憊衰弱。」
孟婆湯
孟婆神的起源於佛教流入中國時的閻王傳說。
在南北朝時,佛教盛行,閻王信仰開始與中國本土民間信仰相結合,引申出了十殿閻王以及各大大小小的陰間鬼差結構,甚至出現了中國特有的判官。
其後,在輪迴轉世之說盛行之時,人們覺得「遺忘前世方能心無妄思、意無妄動,才能安於現世。」
如果前世恩怨不曾遺忘,無法在陽世安分守己,整個社會秩序可能面臨危機。在這樣的一種遺忘情緒之下,便衍生出了孟婆這個職業。
閻王
但矛盾的是,在這種遺忘的原則之下,人們又渴望延續記憶。
於是在浙江一帶,死者咽氣後,便有了特殊的習俗,用甘露葉做成一隻菱放在死者口中的,另外將一包茶葉放在死者的手中,放置茶葉時,家屬在一旁喃喃念道:「手中自有甘露葉,渴時還有水紅菱。」
當地人認為死後持茶葉,飲茶水,便可抵抗迷魂湯的誘惑而保持死者清醒、理智。
無論如何,神話的隱喻總是與歷史事實相關,古人在希望來世能安安心心放下一切,重新開始的同時,卻難以舍下心中的念念不忘,如此想來,現代人又何嘗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