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起孟婆,人們首先想到的是一個慈祥的老婆婆,在奈河橋邊,等待著每一個路過的亡靈,給他們喝上三碗孟婆湯,就能洗滌塵世間記憶,踏入輪迴。
山海經云:&39;猶郊祀志以地神為泰媼。"
在中國的古代傳說裡,孟婆是地府中專司掌管將生魂抹去記憶的陰使,根據資料顯示,關於孟婆的由來,民間出現最多的通常有三種說法:
一種說法孟婆從三界分開時便已在世上,她本為天界的一個散官。後因看到世人恩怨情仇無數,即便死了也不肯放下,就來到了陰曹地府的忘川河邊,在奈何橋的橋頭立起一口大鍋,將世人放不下的思緒煉化成了孟婆湯讓陰魂喝下,便忘記了生前的愛恨情仇,卸下了生前的包袱,走入下一個輪迴。這種說法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的道家典籍裡,頗有中國傳統思想中「人死如雲散」,「一死百了」,「莫記已死之人恩怨」之類的意味。
還有一種說法說所謂的孟婆就是孟姜女,昔日孟姜女哭倒長城之後,眼見長城之下屍骸無數,再也找不到丈夫的屍骨。為了能忘記這些痛苦萬分的記憶,就熬製了能使人忘記記憶的孟婆湯。後來上天念她思夫之情感天動地,就免了她的輪迴之苦。讓她在奈何橋畔熬製孟婆湯,讓參與輪迴的陰魂們忘記前世的一切。即所謂:「前世已了,今生善惡唯本心所念。」之意。這一說從元朝開始廣為流傳,到明清時期多見於文人筆記之中,亦是至今民間流傳最廣的一種說法。在關於孟婆的諸多傳說中,倒是這個說法頗具某種現實主義色彩。
在這個傳說裡,孟婆其實不是什麼老奶奶一類的人物,是一位絕世美女,孟婆初制孟婆湯的原因是為了忘記自己的過去,孟婆的唯一記憶是給在奈何橋上來來往往的幽魂送上一碗孟婆湯。
還有資料說,孟婆生於西漢時代,自小研讀儒家書籍,長大後,開始念誦佛經。她還在世時,從不回憶過去,也絕不想未來,只是一心一意地勸人不要殺生,要吃素。一直到她八十一歲,依然是處女之身。她只知道自己姓孟,於是人稱她為「孟婆老奶」。後來,孟婆老奶入山修行,直到後漢。因為當時世人有知前世因者,往往洩露天機,因此,上天特命孟婆老奶為幽冥之神,並為她造築驅忘臺。
這些個說法眾說紛紜,給孟婆這個人物賦予了神秘感。
在我看來,不管關於孟婆的說法如何,有一點是不變的,那就是孟婆湯。
在《靈魂擺渡》中,孟婆湯的原料,就是眼淚。
一滴生淚,二錢老淚,三分苦淚,四杯悔淚,五寸相思淚,六盅病中淚,七尺別離淚,第八味湯引則是是一位孟婆的傷心淚。
生老病死,七情六慾,是每個人一生都必然經歷的。人死之後,這一生的牽絆和不舍都會化為烏有,隨著屍體一起深深埋葬。將一輩子的酸甜苦辣慢慢煎熬,將能成就真正完整的一生。
行過黃泉路,走過奈何橋,喝下孟婆湯,忘卻這一生疾苦。所有的經歷都化為烏有,也許是一輩子最圓滿的句號,也是唯一平等的事情了。
雖然這只是個傳說。傳說終歸是傳說。人生在世,對人對事無愧於心,再坦然面對世間諸般苦楚,畢竟······一切終究會結束的。隨性而活,隨心而活,才會不枉此生。
喝下孟婆湯,卸下前塵的種種包袱,走向下一個輪迴,人生亦是如此,懂得放下,方能重新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