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齡科考啟示: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2020-08-26 模鬯齋集

上小學時,看了一本聊齋《紅玉》連環畫冊,被狐女紅玉的故事感動了,她幫助窮困潦倒的書生馮相如娶上了妻子,馮妻遇難後她領養了其子,並來到馮家操持家務,一起過日子,幫助馮相如考取了舉人。

1981年畢業參加工作後的一個秋夜,看了一場聊齋《畫皮》電影,影幕上出現了一位綠面、獠牙、長發的女鬼,悄然走到了一位白面書生的床前,她的鷹爪手一下就把一顆鮮血淋漓的心掏了出來……,恐怖的場景籠罩在觀看過程中。

清代蒲松齡筆下的紅玉淑女和畫皮鬼妖的形象,至今猶新腦海。

參觀蒲家莊

1985 年春節剛過,我有幸去了蒲松齡的故鄉淄川,在當地師範裡學習了半個月。正月十五夜,淄川大型花燈隊伍在街道上敲鑼打鼓,高蹺獅舞,見識了用人抬著的、用聲光電加旋轉的、栩栩如生的聊齋鬼怪和書生人物。培訓結束後,專程來到蒲家莊,拜訪了蒲松齡故居、柳泉和墓地

  • 蒲松齡的故居

來到村前,見有青磚砌的圍牆和高大村門。通過西拱門,步入小巷中,駐足幾戶老宅院牆外,古村落的歲月滄桑映入眼帘。

東面路北不遠處,有一間掛著牌匾的大門樓,門框上方掛一木匾,是郭沫若先生書寫的「蒲松齡故居」,牆右側鑲嵌的石匾刻有「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說來,眼前的這個故居院落是遭過得難的,1938年日本侵略者將其焚毀,僅留下了斷壁殘垣。1954年國家修復了故居原貌,1958年設立了故居管理委員會,1977年被定為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1980年又擴建為蒲松齡紀念館。

進入院內,可見三合院布局,各2間東、西廂房,3間北堂屋,都是磚基、土坯、草頂的民房結構。

堂屋廳內靠著北牆有一個方供桌,上面擺放著幾個老人家生前使用過簡單物件,記憶最深是北牆上掛著一幅先生的彩色工筆畫像,和兩旁郭老1961年提寫的一副對聯: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

  • 「柳泉居士」處

出村的東邊不遠處,有一低洼的泉井,用條石壘成方形,井水外溢成溪,古稱滿井。溪旁柳樹成林。

據說,該處曾是青州通往濟南的古道,客商行人絡繹不絕,蒲松齡經常在井側茅草亭處,以泉水設茶採風,搜集民間素材,創作《聊齋志異》,先生酷愛此處,自號「柳泉居士」。

井的旁邊立了一座由沈雁冰先生手書的「柳泉」碑,成了遊人慕名必至之處。

  • 蒲松齡墓園

距離柳泉不遠處,就到了蒲松齡墓園。墓園由花牆圍成,內有古墓30多座,古柏30多棵。1715年蒲松齡去世後,其墓位於西北隅,高2米多,墓前有清雍正三年(1725年)張元撰《柳泉蒲先生墓表》石碑一座。當時我看到的墳墓正還沒有完全的封好土,好像正在修葺過程中。

據說,1966年的紅衛兵小將們以破除鬼怪狐仙為由,挖開了墳墓看個究竟。卻發現墓室僅僅用了廉價的三合土夯築的,連砌磚都沒有,簡單的棺木和幾件隨葬品而已。後經文物部門清點,共出土了印章4枚、銅爐、銅鏡、旱菸袋、燈臺、酒壺、酒杯、銅簪、耳勺、念珠、長明燈各1件,都保存在了蒲松齡紀念館內,去的時候就看到了的。

唉,一位清朝教書為生的窮秀才,雖名聲遠揚,又能有多少值錢的陪葬東西呢。

苦心人,天不負,痴心科舉志不移

1640年6月5日,蒲松齡出生在一個家道中落的書香門第裡,排行老三,自幼天稟異賦,經史過目不忘,尤得父親蒲盤的鐘愛。

1658年(清順治十五年 ),新婚後的蒲松齡初應科舉童子試,接連考取縣、府、道三個第一,補博士弟子員,成為秀才。可謂少年得志,名聞一時。

其答卷制藝《早起》、《一勺之多》,尤為山東學政施閏章稱譽,其批語:

「首藝空中聞異香,下筆如有神,將一時富貴醜態,畢露於二字之上,直足以維風移俗。次,觀書如月,運筆如風,又掉臂遊行之樂。」

下一步,要考取舉人了。他參加了每三年一次的省會試,從此他踏上了「苦心人,天不負,破釜沉舟」的長達51年的科舉之路,據記載:

21歲(1660年,順治十七年)第1次鄉試未中,24歲,33歲,36歲,連續4次鄉試失敗。

48歲第5次,因一時興奮,把答案寫到試卷格子的外面了,「越幅」違規,被取消資格

51歲第6次,第一場考完,答卷優異,主考官已經決定錄取他了。可是命運多舛,可隨後參加的第二場考試過程中,因拉肚子出去解手,違規被取消資格

耳順過後,痴心不改。61歲第7次,63歲第8次,66歲第9次,3戰均告失利。終因年邁體衰,不得已放棄考舉。老先生創造了山東會試史上的時間最長和次數最多兩項記錄。

古稀之後,71歲因老歸家,72歲依然去了青州府,參加了熬年頭熬到了的歲貢生象徵性的榮譽筆試。主考官黃叔琳有意授予老先生一個有名無實的「儒學訓導」虛銜。76歲,老先生病逝家中。

鄉試失敗之因說的啟示

說法挺多的,有人說,名師才能出高徒。先生從小隻受到了父親的教育,沒有接受過正規的答題和技巧的考舉訓練,基礎不牢是其一個原因。

有的說,考舉人前,秀才們一般都要進入當地退職的進士或者舉人開辦的升學率好的名私塾,接受幾年甚至更長的大量答題規範訓練學習,才有能力考取的,這需要花費大把的銀兩。先生家沒錢,僅夠餬口,也就屢考屢敗了。

有人說,蒲松齡從考秀才一開始就偏離了跑道。主考施閏章錄取蒲松齡根本就是一種誤導和誤判,因為蒲松齡並沒有按照八股文那種嚴格的要求來寫文章,他的答題描寫雖然非常生動,卻像是一篇描寫人情世態的小品文。施閏章因為愛才而把他錄取為第一名。

有人說,蒲松齡參加鄉試主要在康熙年間,康熙帝高度重視科舉取士,為整治科場積弊往往採取鐵腕手段。考官們是拿那種刻板的、腐朽的、毫無文採、繩捆索綁的八股文來作為嚴格的評判標準的,論述文章答卷要求揣摩聖賢的語氣,代聖賢立言,闡述那種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先生往往不拘泥形式吃了虧。

有人說,鄉試的競爭非常慘烈,錄取率實在太低了。鄉試三年僅有一次,錄取上更有嚴格的名額限制。如順治十七年(1660),蒲松齡第1次參加鄉試,山東省錄取 了46名舉人,康熙三十五年(1696)略有增加,也不過錄取了60名舉人

我是比較認可最後一個說法的。最近看了一本1881年威廉夫人寫的《中國古道》,她說,幾年前路過濟南,正好趕上3年1次秋季鄉試,大小旅店住滿了考試學生,全省經過選拔前來參加考試的秀才大約有1.5萬餘人,第一場考試結束後的深夜,她目睹一位秀才因為過度緊張夜晚死去被抬走的情景。

清朝康熙年間,人口近4億,山東人口約佔1/10,96個縣,若每3年錄取60名舉人。平均1個縣1年錄取:20/96=0.2 個舉人,也就是平均1個縣每5年錄取1舉人。

現在的高考,若1個縣每5年錄取1個大學生,競爭將是何等激烈!假若時空穿越,1個縣裡的高3第1名等全部考生參加清朝的舉人考試,再加上這個縣每年積累不中繼續參加考試的所謂的「復讀生」,「復讀生」沒有年齡限制,考上1個舉人的概率幾乎是0。

因為蒲松齡文學作品的特殊性影響力,他的科舉成績倍受世人的關注,人們感覺他考不上很冤枉的,其實各縣的第1名考不中的數不勝數,只是沒有受到人們的關注而已。

面對一個個多年來的「頭懸梁錐刺股」、飽學「四書五經」八股文的眾多競爭對手們,答題水平難分仲伯,主副考官們也難以取捨。一旦金榜題名了,出現「範進中舉」喜極而泣癲狂狀態,是可以理解的,中舉真箇成了稀罕物了

未錄取的為什麼要臥薪嘗膽,繼續考下去,看看範進就知道了,一臉橫肉的丈人胡屠戶就立馬改嘴稱女婿「老爺」了,還後悔打了「天上的星宿」一巴掌。人還沒到家,就有人送錢送房上門來了。為什麼呢?因為考中舉人從此走向仕途宦官之路,是有資格做官了。若運氣好,當個縣官不在話下,成了權勢人物了。

對於在科場上拼搏了半個多世紀蒲老先生,晚年官方也是給個歲貢生名號,從八品的儒學訓導虛職,來安撫這位飽學老秀才。對他來說,是官方的名譽認可,每年多少給點兒補助。明白了這些,就可以理解過了古稀之年窮困潦倒的老先生,毅然決然的頂風冒雪前去青州府,參加人生的最後一次名譽考試了。

科舉考試,歷經隋、唐、宋、元、明、清六朝1300餘年,使得封建社會的寒士們通過自身努力拼搏,參加縣、省、全國的選拔考試,獲得了躋身上層官宦統治階層社會的機會,因為制度相對公平,被西方譽為中國奉獻給世界的第五大發明。

直到今天的高考、研究生考試,公務員考試、事業單位考試,本質就是科舉考試變式和延續。雖然存在一些弊端和腐敗,總體來說還是公平的,值得肯定的。

聊到這裡,又想起了蒲老先生勵志科考的座右銘對聯: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今天,這幅對聯就貼掛在我國很多學校的高3班級的黑板上、專欄裡,成為激勵無數高考莘莘學子們的奮力拼搏的豪言壯語。以前如此,今天如此,未來如此!

人一出生就生活在一個競爭的社會裡,從小到大到老,學習工作要想出人頭地,就需要學習蒲老先生的做法,拼搏奮鬥一生,勝不驕敗不餒,做一位有理想有價值的人。

蒲老先生這種鍥而不捨的精神,造就了自己,成為一位舉世公認的「驚天地泣鬼神」的中國短文小說之父。這遠比考取了舉人進士更加成功。對於我們的啟示就是:行行出狀元,有志者,事竟成。

相關焦點

  • 蒲松齡|有沒有袍笏加身,不應該成為今人評價古人的唯一標準
    然後,果斷將蒲松齡的考卷,判為A+,列為一等。縣、府、道三次應試的成功,給了蒲松齡極大的自信。他準備趁熱打鐵,繼續發起衝刺。只要成為舉人,便有了做官的資格。但遺憾的是,在隨後的鄉試中,蒲松齡竟名落孫山。道試的狀元,卻過不了鄉試這一關。蒲松齡不解、不服、不爽。坐在窗前,他點上一筒黃煙。
  • 《三裡屯的法國女郎》連載二:三裡屯的法式西餐
    我才意識到:女人的氣質變化,不是誰都可以輕易效仿,因為她經歷的事從來就與眾不同。不久,我們找到一家法國的西餐廳,兩人坐到二樓落地窗前。服務員布蘭娜見我第一次帶女生進來,微笑而禮貌地遞過菜單,然後衝我眨了一下眼睛,示意淇奧不錯。
  • 蒲松齡耗費38年心血創作的《聊齋志異》,寫盡了人性的貪嗔痴慢疑
    但春風得意後,開始屢試不第,又連續四次參加科考,卻全部落榜。他就是才華橫溢卻鬱郁不得志的蒲松齡。科考不得志的蒲松齡卻為世人留下了寶貴精神財富——短篇小說集本打算離開的祝生看到貌美的寇三娘魂都飛了,接過茶水一飲而盡,之後得知竟誤中了水鬼圈套,請求寇三娘家人救他被拒後,他竟然憤恨地說:「我死後絕不讓她託生。」但明明自己好色上了當,卻硬要遷怒別人。祝生死後,硬是把已投生的寇三娘抓了回來,讓她成了自己媳婦,這豈不是無賴行徑?雖然寇三娘迷惑他在先,但若非他好色,又豈會輕易上當?上當後卻還遷怒別人,不讓別人投生。
  • 蒲松齡:高考落榜後,我做兼職那些年
    蒲松齡一到他家當老師,感覺立馬不一樣,夥食升級了不止一個檔次:"骨橫斜其滿地,汁淋漓以沾裳。"有這等夥食,待遇自然也差不了。除了工資,畢際有還給蒲松齡發紙墨費、燈火費等補貼。而且寒冬臘月,蒲松齡住的是綽然堂,裡面供暖設施一應俱全;三伏天,蒲松齡則住霞綺軒,不但涼快舒適,且有五萬冊圖書相伴,簡直就是讀書人求之不得的好日子。很快,蒲松齡的錢包也不再那麼癟了。
  • 故事:蒲松齡的傳說·新編·(二十)文曲星勇救同學
    如果想要真正解決問題,您一要瞞著公子李旦,二要請蒲松齡先生配合老道做法,方能度過此劫。」李梅趕緊讓管家請蒲松齡來西客房。蒲松齡進屋之後,李梅讓管家到院中等候,雙手反掩房門,跪倒在地:「請蒲松齡先生救小兒一命!」蒲松齡如墜五裡雲霧:「李員外快快請起,為何行此大禮?」旁邊的張道士躬身行禮:「蒲先生,實不相瞞。
  • 從聖殿看啟示漸進性
    這些事連那飲食和諸般洗濯的規矩,都不過是屬肉體的條例,命定到振興的時候為止。但現在基督已經來到,作了將來美事的大祭司,經過那更大更全備的帳幕,不是人手所造也不是屬乎這世界的。並且不用山羊和牛犢的血,乃用自己的血,只一次進入聖所,成了永遠贖罪的事。若山羊和公牛的血,並母牛犢的灰灑在不潔的人身上,尚且叫人成聖,身體潔淨。何況基督借著永遠的靈,將自己無瑕無疵獻給神,他的血豈不更能洗淨你們的心。
  • 聊齋雜談—從蒲松齡到普希金,結局的美好和潦倒,只差了人心
    聽得朱爾旦每每嘆息科考不順,這陸判官便幫其洗腸剖胃換了一顆聰明心,果然朱爾旦文思大進,科試鄉試接連而過。朱爾旦大喜,和陸判官喝酒慶賀,席間朱爾旦請託陸判官幫其「頭面不甚佳麗」地結髮妻子動一動刀斧,陸判官應了。幾日後再來便帶了一人頭,「適得一美人首,敬報君命」,便操起刀斧幫朱爾旦的妻子換了頭,端的一長眉掩鬢笑靨如花的美人。
  • 蒲松齡的人與妖世界
    沒過幾個月連城竟死了。喬生前去弔唁,也悲痛過度而死。在陰間,兩人重逢。喬生在朋友的幫助下和連城雙雙還魂。最後,喬生和連城終於有情人終成眷屬。這些愛情故事的主要人物大多不懼封建禮教,勇敢追求自由愛情。王子安,是東昌府的名士,但屢次科考不中。一次,他考過試後,眼巴巴地盼著考中的消息。快臨近發榜時,他喝得酩酊大醉,回家後睡在臥室裡。
  • 故事:蒲松齡的傳說·新編·十八·俠客
    單從小說角度來講,以明末清初山東淄川蒲家莊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為代表的短篇小說集,達到了文言文小說的最高峰。今天茶叔就跟大家聊一個關於蒲松齡的傳說。有一年秋天,蒲松齡在趕考回家的路上遇到了一個叫張三的考生,於是兩人結伴而行。
  • 故事:蒲松齡的傳說·新編·十九·山裡的老人
    蒲松齡害怕極了,馬韁繩怎麼也勒不住,只能死死抱著馬鞍,趴在馬背上聽天由命。這馬得跑了大半個時辰,才慢慢減下速度來。就在蒲松齡懸著的一顆心剛要落下的時候,無巧不巧,這馬又被山路上的樹根給絆了一跤,直接把蒲松齡摔了出去。這一摔,摔得結實,直接把蒲松齡摔背了氣。等蒲松齡醒來,右腿鑽心的疼,褲子被血洇溼了一大片,疼著他直咧嘴,一動不敢動。大白馬呢?
  • 蒲松齡《鳳陽士人》裡面的「麗人」到底是誰?
    蒲松齡寫夢的故事很多,大概有60來篇左右,但是在這個故事中蒲松齡創造性的設定了三人同夢的場景,在當時的社會人文環境下,腦洞開的是相當大了,所以這也是蒲松齡最具代表性的一篇。整個故事我們可以劃為四個段落,或者說是四個場景,我們下面來看看蒲松齡到底為我們講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 蒲松齡的傳說·新編·(十六)文曲星扶桑國奇遇記·【中11】
    蒲松齡微微一笑:「藩主聖明。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句話不知害了多少人。首先,孔老先生所處的時代是奴隸制社會,跟我們今天的時代有著巨大不同。其次,我們分析一句話,一篇文章都離不開其時代背景,而寫這句話、寫這篇文章的作者也註定難以擺脫其階層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