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小學時,看了一本聊齋《紅玉》連環畫冊,被狐女紅玉的故事感動了,她幫助窮困潦倒的書生馮相如娶上了妻子,馮妻遇難後她領養了其子,並來到馮家操持家務,一起過日子,幫助馮相如考取了舉人。
1981年畢業參加工作後的一個秋夜,看了一場聊齋《畫皮》電影,影幕上出現了一位綠面、獠牙、長發的女鬼,悄然走到了一位白面書生的床前,她的鷹爪手一下就把一顆鮮血淋漓的心掏了出來……,恐怖的場景籠罩在觀看過程中。
清代蒲松齡筆下的紅玉淑女和畫皮鬼妖的形象,至今猶新腦海。
1985 年春節剛過,我有幸去了蒲松齡的故鄉淄川,在當地師範裡學習了半個月。正月十五夜,淄川大型花燈隊伍在街道上敲鑼打鼓,高蹺獅舞,見識了用人抬著的、用聲光電加旋轉的、栩栩如生的聊齋鬼怪和書生人物。培訓結束後,專程來到蒲家莊,拜訪了蒲松齡故居、柳泉和墓地。
來到村前,見有青磚砌的圍牆和高大村門。通過西拱門,步入小巷中,駐足幾戶老宅院牆外,古村落的歲月滄桑映入眼帘。
東面路北不遠處,有一間掛著牌匾的大門樓,門框上方掛一木匾,是郭沫若先生書寫的「蒲松齡故居」,牆右側鑲嵌的石匾刻有「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說來,眼前的這個故居院落,是遭過得難的,1938年日本侵略者將其焚毀,僅留下了斷壁殘垣。1954年國家修復了故居原貌,1958年設立了故居管理委員會,1977年被定為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1980年又擴建為蒲松齡紀念館。
進入院內,可見三合院布局,各2間東、西廂房,3間北堂屋,都是磚基、土坯、草頂的民房結構。
堂屋廳內靠著北牆有一個方供桌,上面擺放著幾個老人家生前使用過簡單物件,記憶最深是北牆上掛著一幅先生的彩色工筆畫像,和兩旁郭老1961年提寫的一副對聯: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
出村的東邊不遠處,有一低洼的泉井,用條石壘成方形,井水外溢成溪,古稱滿井。溪旁柳樹成林。
據說,該處曾是青州通往濟南的古道,客商行人絡繹不絕,蒲松齡經常在井側茅草亭處,以泉水設茶採風,搜集民間素材,創作《聊齋志異》,先生酷愛此處,自號「柳泉居士」。
井的旁邊立了一座由沈雁冰先生手書的「柳泉」碑,成了遊人慕名必至之處。
距離柳泉不遠處,就到了蒲松齡墓園。墓園由花牆圍成,內有古墓30多座,古柏30多棵。1715年蒲松齡去世後,其墓位於西北隅,高2米多,墓前有清雍正三年(1725年)張元撰《柳泉蒲先生墓表》石碑一座。當時我看到的墳墓正還沒有完全的封好土,好像正在修葺過程中。
據說,1966年的紅衛兵小將們以破除鬼怪狐仙為由,挖開了墳墓看個究竟。卻發現墓室僅僅用了廉價的三合土夯築的,連砌磚都沒有,簡單的棺木和幾件隨葬品而已。後經文物部門清點,共出土了印章4枚、銅爐、銅鏡、旱菸袋、燈臺、酒壺、酒杯、銅簪、耳勺、念珠、長明燈各1件,都保存在了蒲松齡紀念館內,去的時候就看到了的。
唉,一位清朝教書為生的窮秀才,雖名聲遠揚,又能有多少值錢的陪葬東西呢。
1640年6月5日,蒲松齡出生在一個家道中落的書香門第裡,排行老三,自幼天稟異賦,經史過目不忘,尤得父親蒲盤的鐘愛。
1658年(清順治十五年 ),新婚後的蒲松齡初應科舉童子試,接連考取縣、府、道三個第一,補博士弟子員,成為秀才。可謂少年得志,名聞一時。
其答卷制藝《早起》、《一勺之多》,尤為山東學政施閏章稱譽,其批語:
「首藝空中聞異香,下筆如有神,將一時富貴醜態,畢露於二字之上,直足以維風移俗。次,觀書如月,運筆如風,又掉臂遊行之樂。」
下一步,要考取舉人了。他參加了每三年一次的省會試,從此他踏上了「苦心人,天不負,破釜沉舟」的長達51年的科舉之路,據記載:
21歲(1660年,順治十七年)第1次鄉試未中,24歲,33歲,36歲,連續4次鄉試失敗。
48歲第5次,因一時興奮,把答案寫到試卷格子的外面了,「越幅」違規,被取消資格。
51歲第6次,第一場考完,答卷優異,主考官已經決定錄取他了。可是命運多舛,可隨後參加的第二場考試過程中,因拉肚子出去解手,違規被取消資格。
耳順過後,痴心不改。61歲第7次,63歲第8次,66歲第9次,3戰均告失利。終因年邁體衰,不得已放棄考舉。老先生創造了山東會試史上的時間最長和次數最多兩項記錄。
古稀之後,71歲因老歸家,72歲依然去了青州府,參加了熬年頭熬到了的歲貢生象徵性的榮譽筆試。主考官黃叔琳有意授予老先生一個有名無實的「儒學訓導」虛銜。76歲,老先生病逝家中。
說法挺多的,有人說,名師才能出高徒。先生從小隻受到了父親的教育,沒有接受過正規的答題和技巧的考舉訓練,基礎不牢是其一個原因。
有的說,考舉人前,秀才們一般都要進入當地退職的進士或者舉人開辦的升學率好的名私塾,接受幾年甚至更長的大量答題規範訓練學習,才有能力考取的,這需要花費大把的銀兩。先生家沒錢,僅夠餬口,也就屢考屢敗了。
有人說,蒲松齡從考秀才一開始就偏離了跑道。主考施閏章錄取蒲松齡根本就是一種誤導和誤判,因為蒲松齡並沒有按照八股文那種嚴格的要求來寫文章,他的答題描寫雖然非常生動,卻像是一篇描寫人情世態的小品文。施閏章因為愛才而把他錄取為第一名。
有人說,蒲松齡參加鄉試主要在康熙年間,康熙帝高度重視科舉取士,為整治科場積弊往往採取鐵腕手段。考官們是拿那種刻板的、腐朽的、毫無文採、繩捆索綁的八股文來作為嚴格的評判標準的,論述文章答卷要求揣摩聖賢的語氣,代聖賢立言,闡述那種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先生往往不拘泥形式吃了虧。
有人說,鄉試的競爭非常慘烈,錄取率實在太低了。鄉試三年僅有一次,錄取上更有嚴格的名額限制。如順治十七年(1660),蒲松齡第1次參加鄉試,山東省錄取 了46名舉人,康熙三十五年(1696)略有增加,也不過錄取了60名舉人。
我是比較認可最後一個說法的。最近看了一本1881年威廉夫人寫的《中國古道》,她說,幾年前路過濟南,正好趕上3年1次秋季鄉試,大小旅店住滿了考試學生,全省經過選拔前來參加考試的秀才大約有1.5萬餘人,第一場考試結束後的深夜,她目睹一位秀才因為過度緊張夜晚死去被抬走的情景。
清朝康熙年間,人口近4億,山東人口約佔1/10,96個縣,若每3年錄取60名舉人。平均1個縣1年錄取:20/96=0.2 個舉人,也就是平均1個縣每5年錄取1舉人。
現在的高考,若1個縣每5年錄取1個大學生,競爭將是何等激烈!假若時空穿越,1個縣裡的高3第1名等全部考生參加清朝的舉人考試,再加上這個縣每年積累不中繼續參加考試的所謂的「復讀生」,「復讀生」沒有年齡限制,考上1個舉人的概率幾乎是0。
因為蒲松齡文學作品的特殊性影響力,他的科舉成績倍受世人的關注,人們感覺他考不上很冤枉的,其實各縣的第1名考不中的數不勝數,只是沒有受到人們的關注而已。
面對一個個多年來的「頭懸梁錐刺股」、飽學「四書五經」八股文的眾多競爭對手們,答題水平難分仲伯,主副考官們也難以取捨。一旦金榜題名了,出現「範進中舉」喜極而泣癲狂狀態,是可以理解的,中舉真箇成了稀罕物了。
未錄取的為什麼要臥薪嘗膽,繼續考下去,看看範進就知道了,一臉橫肉的丈人胡屠戶就立馬改嘴稱女婿「老爺」了,還後悔打了「天上的星宿」一巴掌。人還沒到家,就有人送錢送房上門來了。為什麼呢?因為考中舉人從此走向仕途宦官之路,是有資格做官了。若運氣好,當個縣官不在話下,成了權勢人物了。
對於在科場上拼搏了半個多世紀蒲老先生,晚年官方也是給個歲貢生名號,從八品的儒學訓導虛職,來安撫這位飽學老秀才。對他來說,是官方的名譽認可,每年多少給點兒補助。明白了這些,就可以理解過了古稀之年窮困潦倒的老先生,毅然決然的頂風冒雪前去青州府,參加人生的最後一次名譽考試了。
科舉考試,歷經隋、唐、宋、元、明、清六朝1300餘年,使得封建社會的寒士們通過自身努力拼搏,參加縣、省、全國的選拔考試,獲得了躋身上層官宦統治階層社會的機會,因為制度相對公平,被西方譽為中國奉獻給世界的第五大發明。
直到今天的高考、研究生考試,公務員考試、事業單位考試,本質就是科舉考試變式和延續。雖然存在一些弊端和腐敗,總體來說還是公平的,值得肯定的。
聊到這裡,又想起了蒲老先生勵志科考的座右銘對聯: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今天,這幅對聯就貼掛在我國很多學校的高3班級的黑板上、專欄裡,成為激勵無數高考莘莘學子們的奮力拼搏的豪言壯語。以前如此,今天如此,未來如此!
人一出生就生活在一個競爭的社會裡,從小到大到老,學習工作要想出人頭地,就需要學習蒲老先生的做法,拼搏奮鬥一生,勝不驕敗不餒,做一位有理想有價值的人。
蒲老先生這種鍥而不捨的精神,造就了自己,成為一位舉世公認的「驚天地泣鬼神」的中國短文小說之父。這遠比考取了舉人進士更加成功。對於我們的啟示就是:行行出狀元,有志者,事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