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傳分集劇情分析(34):端妃出手,穩準狠拿下甄嬛

2020-09-05 甄嬛傳十級研究員


本期導讀:

1.溫宜馬蹄羹事件,是一群聰明人看華妃一個人表演。
2.曹貴人表面是幫華妃陷害甄嬛,實則布局搶回溫宜。
3.為什麼吉祥報告溫宜事件,卻阻止端妃出面。
4.皇帝在整場事件中一直信任甄嬛。而甄嬛的表現也確實很好。5.端妃在家宴當日真的見到甄嬛了嗎?6.端妃的拉攏能力全劇最佳。
7.華妃繼續霸佔溫宜,導致曹貴人反咬一口。



溫宜的身體一直不見好,引起了皇帝的注意。

華妃開始陷害甄嬛。曹貴人的馬蹄羹事件設計水平僅次於驚鴻舞事件。表面上,她順從華妃,給甄嬛來了個人證物證俱全。實際上,從馬蹄羹到木薯粉再到人證,全是華妃強行引出來的。所以正常智商的人都能看出是華妃在搞鬼。

皇帝剛剛誇華妃盡心照拂,後面就被華妃噁心到了,所以整場事件幾乎都沒給華妃面子。


這個太醫叫江慎,他也確實比他的哥哥江誠更加謹慎,更受華妃重用。後面偷了溫實初的藥方,治理時疫正風光的時候,都能訓斥江誠謹慎行事。

江慎提出,公主的身體按理說不應該吐奶,應該是吃了傷胃的東西。這就是第一個破綻。公主吐奶那麼久,你早想不出這種可能,偏偏眾人都在的場合才提出這種猜想,逗誰呢?

小廈子嘗出馬蹄羹裡加了木薯粉,這是第二個破綻。公主吐奶這麼久,華妃宮裡的人從做馬蹄羹到餵到公主嘴裡,竟無一人發現。華妃這是在打自己的臉嗎?



這裡有個很有趣的細節。皇后說,莫非有人下毒。被皇帝瞪了一眼,皇后的表情很心虛。因為皇后總做下毒這種陰毒的事,聽說木薯粉後,下意識地提出了下毒的可能性。
而皇帝很不爽,一則他本就知道皇后是這種人,聽到這句話就來氣。二則,你身為皇后,治理不好後宮,導致有這種丟人的事情發生也就罷了,還大喇喇地說出來,連輿情觀念都沒有,讓宮中眾人笑話,真是把朕蠢哭了。


華妃這個蠢貨又來表演,說公主近日都在吃馬蹄羹,又說御膳房精於此道,絕對不會弄錯。

所以你自己小廚房的人就不精於此道了?所以你近幾天都給公主吃馬蹄羹就沒發現不對頭了?

皇帝愛女心切,聽說長期吃木薯粉會導致虛弱而亡,太著急,沒有猜到華妃在幕後搞鬼。他用的是「陰毒」二字,還認為幕後的人想置溫宜於死地。從語境來說,這時候還沒猜到真相。



曹貴人每次都把自己安排得明明白白。溫宜生辰的時候趁機讓皇后賜字。這次事件,華妃負責陷害甄嬛,而她只是哭哭啼啼地心疼溫宜而已。已經做好了陷害失敗後,撇清自己責任的準備。


端妃吃藥時,吉祥報告溫宜出事了。端妃想出去看看,吉祥又攔著不讓去。

我第一次看的時候覺得很奇怪,吉祥如果覺得這件事不值得端妃去,為啥還告訴端妃呢?後來想明白了,吉祥眼見端妃把陪嫁項圈送給溫宜,肯定知道這是什麼意思。所以關於溫宜的事情,會如實上報。

但是這個時候溫宜養在華妃的清涼殿,吉祥認為如果端妃出面,就是在給華妃沒臉。

而端妃認為事情沒有這麼簡單。溫宜自從去了華妃處,已經吐奶有一段時間了。可能她已經猜到,華妃和曹貴人在下一盤棋。她想出去一探究竟。另外,溫宜畢竟是她看好的養女,如果這個時候她都不出現,那麼皇帝也不認為她有多關心溫宜了。



內務府的人來報,只有甄嬛宮裡的人領過木薯粉。甄嬛瞬間想明白,這事是衝她來的,而且是浣碧搞的鬼。
但是她不能把浣碧招出來。丫鬟就是主子的代言人,大家又都知道浣碧在甄嬛那裡待遇比別人高一點。就算她說出浣碧,也沒人信。另外,浣碧的身世可是甄家的死穴,如果把浣碧單獨拎出來,被浣碧把這事抖落出來,整個甄家都完蛋。



皇帝這時候回過神來,開始仔細思考。然後否定了甄嬛作案的可能性。

華妃清了清嗓子,叫來了兩個宮女,指認見過甄嬛家宴那天往華妃的清涼殿去了。華妃又十分做作地喊了一句莞貴人,你好狠心啊。

這下皇帝明白了,就是華妃陷害甄嬛的。華妃能把人證叫出來,說明她本來就知道馬蹄羹裡有問題。她既然知道,還拿馬蹄羹出來給溫宜吃,讓溫宜吐奶,這合理嗎?這就是不惜以傷害溫宜身體為代價,要在眾人面前定甄嬛的罪。



曹貴人出場。曹貴人給自己安排的臺詞滴水不漏,她沒有像華妃那樣給甄嬛扣屎盆子,而是用示弱的方法提供甄嬛的作案動機。
曹貴人想讓皇帝相信兩件事,第一,她只是個疼愛孩子的母親,她對整件事情不知情,只是下意識地想起曾經得罪過甄嬛。所以求甄嬛放過孩子。第二,甄嬛陷害溫宜,是為了當初勤政殿的事情報仇。畢竟溫宜是女兒身,威脅不到甄嬛這種寵妃的地位。曹貴人的話比華妃要有力多了,皇帝本就是疑心重的人,只要引出他一點點的疑心,甄嬛就不好過了。



很多人說甄嬛在馬蹄羹事件中表現得像小白兔一樣,那是低估甄嬛了。她把整件事情看得很清楚,知道只要爭取皇帝的信任就好。
看到曹貴人給出自己的作案動機,甄嬛馬上拆招:勤政殿時候,我和皇上根本沒誤會,我也沒必要因為這件事記恨你。反而你,既然覺得勤政殿說那些話會引起我和皇上誤會,那麼你為什麼要說呢?真的是「無心」嗎?你是不是因為上次的事心虛了,才再來陷害我呢?



皇后也看出了事情的端倪,雖然甄嬛是被陷害的,但是華妃背後有年羹堯,皇后怕皇帝忌憚華妃而給甄嬛定罪,就呵斥曹貴人,意思是事情真相還沒出來,你難道要急著給甄嬛定罪?華妃這時候以為自己穩了,還想攀誣皇后,說皇后袒護甄嬛,還委委屈屈地福身,說「還請皇上做主」。皇帝這時候對華妃已經很不滿了,沒理華妃的撒嬌,說畢竟皇后才是後宮之主,讓華妃尊重皇后。



皇帝想為甄嬛爭取機會,就問甄嬛有沒有遇見什麼人。
甄嬛知道,就算沒有目擊證人,也不能證明是她做的。但如果她說了見過果郡王,那比陷害溫宜還嚴重。這時候只要爭取皇帝的信任就好了。而且甄嬛留了一手,她說,不知道有沒有人看見她沒有進入清涼殿。如果甄嬛被華妃陷害,宮中就華妃獨大了。這是皇后、敬嬪、欣常在、安陵容都不願意看到的事情。甄嬛留了這個可能性,說不定這些人能想辦法再找一些人證,和華妃抗衡。



皇帝雖然相信甄嬛,但表面上確實人證物證俱全,又忌憚華妃再搞事情,所以說先禁足甄嬛,再查清此事。為了安撫甄嬛,他還重複了甄嬛之前說的話,「必不使一人含冤」。甄嬛沒有想到明明有這麼多明顯的漏洞,皇帝還要禁足她,本來蠻鎮定的,還是腳下一虛。



端妃真的如及時雨一般。據她的說法,她早就來了,見堂中似有大事發生,不敢進去說話。其實如果她早早出現,確實能幫甄嬛洗清嫌疑,但是甄嬛的感覺就不一樣了。甄嬛會認為,皇帝本來就信任她,她不會怎麼樣,端妃不過是順水人情而已。
而端妃老謀深算,在甄嬛山窮水盡的時候力挽狂瀾,一舉博得甄嬛好感。



華妃總算聰明了一次,覺得端妃就像及時雨一樣,出現的時間太巧了。而且端妃平時不出門,怎麼就那麼巧,在家宴那天和甄嬛談論佛經。
端妃卻在華妃眼皮子底下開始勾搭甄嬛,表示和甄嬛有緣。甄嬛也欣然回應。華妃這次陷害甄嬛不成,卻讓妃子裡面兩個重量級選手結盟了,真是偷雞不成蝕把米。



華妃這時候仿佛被如來佛祖摸了一下小腦瓜,質問甄嬛為什麼不提和端妃相遇的事情。
端妃都被打懵了,假裝咳嗽,指著甄嬛,讓甄嬛說。甄嬛反應很快,馬上給出了合理解釋。
這下華妃沒戲唱了。本來她的計劃裡,甄嬛沒有有力的證據,而一切疑點都指向了甄嬛,所以皇帝只能禁足她。而端妃破了華妃的局。端妃就是最有力的證人,在她的證詞下,華妃找來的兩個丫鬟已經不能作數了。



華妃做最後的掙扎,指出端妃袒護甄嬛。端妃撇清這個嫌疑還是沒問題的,確實端妃和甄嬛基本沒見過面。而且她自己生著病,不得寵也不爭寵,何必袒護甄嬛呢。端妃這段話說得很傷感,大家都會覺得華妃在胡攪蠻纏,欺負端妃和甄嬛。
華妃不知道純元臉,當然不知道端妃在下一盤大棋,目的就是要剷除她。



別看端妃病怏怏的,放起大招來一點都不含糊。華妃質疑她偏袒甄嬛,而她馬上提出重新審問兩個作證的丫鬟。這兩個丫鬟看風向變了,難道還能強行攀誣甄嬛嗎?馬上改了口供。皇帝拔腿就走,讓皇后處理。
皇后威風凜凜地說,拉出去各掌嘴八十。我怎麼覺得皇后是故意選掌嘴的呢?意在打臉華妃。



端妃家宴當日真的見過甄嬛嗎?我猜沒有。端妃那天不是在和吉祥感慨身世嗎,言語提到甄嬛的時候,並不像剛剛在門口見過的樣子。應該沒有那麼巧,說完這句話就看到了甄嬛從門口經過吧?

甄嬛家宴的時候並沒有帶著佩兒,應該不是佩兒報告了甄嬛行蹤。我猜端妃自從看中甄嬛後,就派人盯緊了甄嬛的行蹤,知道甄嬛家宴當日去了桐花臺。



端妃講起了溫宜的身世,一來做好鋪墊,讓甄嬛知道她對溫宜的喜愛,將來為她收養溫宜盡一份力。
二來告訴甄嬛,溫宜比宮外的孩子尊貴,為啥還有三災八難呢?因為背後有人陷害。讓甄嬛對華妃和曹貴人之流再增加一分警惕之心。



端妃拉攏甄嬛真的很有一手。先提點甄嬛,馬蹄羹的事是針對甄嬛來的,讓甄嬛小心。又一句「本宮能護你一次,卻不能事事如此」,表示了她對甄嬛的全力支持。甄嬛聽了很感激,表示會去探望端妃的。可是端妃拒絕了。而且拒絕的理由是,兩個人不見面才多有裨益。意思是,如果她倆來往頻繁了,會被外人質疑兩個人結盟了,端妃才護著甄嬛。這下端妃徹底收服了甄嬛。甄嬛的角度裡,端妃幫助了她,又不求回報。作為前輩,給了她很多指點,又設身處地為她著想,不引人懷疑。敬嬪可是反覆幫甄嬛才得到了信任。端妃一次見面就搞定,這就是段數。



華妃回到宮裡,害怕這事牽扯到自己,問曹貴人怎麼辦。曹貴人說找個人頂出去,說擔保無事。

確實,皇帝對華妃的感情比溫宜深,又有年羹堯這個護體神器,皇帝肯定不會責怪華妃。但是表面上不責怪不代表皇帝對華妃沒有不滿。華妃一步步的作死導致皇帝心中的天平逐漸向甄嬛傾斜。

如果華妃這時候把溫宜還給曹貴人,曹貴人就不會去皇帝面前送蓮子,這事也就大事化小了。可是她還想霸佔溫宜,要求曹貴人一會兒再抱回去。結果,曹貴人就用了蓮心之計,把鍋全甩給了華妃。華妃真的太低估曹貴人了。


總結:


1.如何正確駕馭下屬。

如果大家當了領導,儘量要學端妃的方式。讓下屬對你有好感(暗示和甄嬛有緣),有效率地提點下屬,幫助下屬解決問題,雪中送炭。更妙的是,幫助了對方後不求回報。讓對方從心底感激你,才會心甘情願為你做事。

而不是像華妃一樣,出一分的力,索求十分的回報。更不要緊握著對方的死穴,讓對方起了反心。華妃用溫宜威脅曹貴人是個大爛招。大家想想,如果你的上司用你的死穴來威脅你,你會不會希望對方哪一天倒臺,不再有能力威脅你?如果你有能力扳倒她,你會不會去做?一定會。

2.如果被冤枉了,怎麼辦。

不要慌張。怕自己說錯話就乾脆不要多說。如果甄嬛情急之下供出了果郡王,就全劇終了。不要跟著別人的思路走,比如甄嬛,沒有糾結木薯粉的來歷和人證。反而著力於拆解對方給出的作案動機。如果我們被人冤枉了,也無非是破解作案動機,尋找有沒有人證物證。
當然更重要的是,平時就不要有太多小動作,給別人留一個好的印象。甄嬛從來都不爭寵,對待各宮妃嬪都禮敬有加,所以在她出事之後,皇帝一直對她很信任。


聲明:本文首發於本人微信公眾號:西瓜玉米大桃子,不允許任何形式的轉載和抄襲。

相關焦點

  • 甄嬛傳分集劇情分析(33):甄嬛的知己,觀眾眼裡的綠茶,果郡王
    端妃的弱點。關於佩兒,我以前寫過分析,有興趣的可以看看:甄嬛傳人物之佩兒——端妃的眼線在這裡給各位觀眾提個醒,聰明人和蠢人的一個很大的區別,就是蠢人幾乎相信每句聽到耳朵裡的話,言外之意都忽略。而聰明人只在對話中抓取有用信息,把無用的奉承、寒暄都忽略。
  • 重溫《甄嬛傳》發現,端妃計謀不輸甄嬛,但卻敗在一件事上
    文 | 拾光樹下圖 | 來源網絡2011年大型宮鬥劇《甄嬛傳》首播的時候,我把關注點都放在了主角甄嬛身上,9年後,重溫《甄嬛傳》,發現,其實,劇中每個人物其實都值得人細細推敲,除了出場沒幾集就被端妃實力不輸於甄嬛端妃看似很弱,但其實,她的實力也是不容小覷的。(1)首先,端妃的家世很好,她也是將門世家,並不輸於華妃,比起甄嬛來,端妃的家世更是好到哪裡去了,所以,皇帝和太后對她還是有一份尊重的。
  • 甄嬛傳分集劇情分析(28):甄嬛為安比槐求情,卻被皇后截胡
    點擊右上「西瓜玉米大桃子」關注大桃子,獲取更多劇情分析學習幸福婚戀經驗本期導讀:1.蘇培盛為什麼攔著沈眉莊,還替她找了5個理由。2.可眉莊並沒有這個靈敏度(她後續真的給她爹寫信了)。甄嬛就有這個靈敏度,她分析案子時第一句就是後宮不得幹政。眉莊可能覺得這條理由說不過去,還是表現得很猶豫。
  • 甄嬛傳分集劇情分析(38):西施與甄嬛
    3.為什麼果郡王最後冒死帶兵救甄嬛。4.浣碧不是被甄嬛感化歸隊的,是甄嬛開夠了條件後再相認的。5.甄嬛槿汐重新分析敬嬪價值。6.皇帝仍把甄嬛當成純元的替身。7.皇后的悲劇。沒想到甄嬛和果郡王一樣喜歡荷花。果郡王聽到甄嬛說喜歡荷花的佛性時,笑得很溫柔。後來當皇帝讓果郡王給甄嬛準備禮物時,果然給了甄嬛大大的驚喜。甄嬛聞到了杜若的香味,問果郡王是不是有意中人了,果郡王只笑不說話。愛美的氣氛達到頂峰。
  • 甄嬛傳分集劇情分析(37):私闖閒月閣
    我分析,就算甄嬛真的去探視眉莊,被華妃抓住,皇帝內心也是怪華妃的。劇情發展到這裡,皇帝只看到華妃各種作妖,他內心對華妃的愛都被不滿掩蓋了。甄嬛隨著敬妃走出來,華妃嚇了一跳,問甄嬛,你怎麼在這裡。甄嬛人畜無害地說否則嬪妾該在哪裡。其實就是在暗示皇帝,華妃想陷害自己。
  • 甄嬛傳分集劇情分析(23):甄嬛曹貴人第一次交鋒
    十七爺風流倜儻,多少官宦家的小姐傾心不已,日夜求得親近(太特麼露骨了吧),妹妹你在閨閣之中也聽說過十七爺的盛名吧!這下皇帝心中的疑心終於被激起來了。為什麼我當初冒充果郡王,你還跟我品簫賞花?莫非你早就仰慕老十七的大名?皇帝不應該對自己沒這個自信的。甄嬛真的喜歡他這個人。但是皇帝內心就是這麼不認可自己。
  • 甄嬛傳分集劇情分析(26):驚鴻舞
    也想激起皇帝想看甄嬛跳舞的興趣。這樣甄嬛如果跳得不好,皇帝會失望,甄嬛一向自負,在家宴上成了大家的笑話,估計也會受到很大的打擊。甄嬛在很短的時間內分析利弊雖然我覺得劇情三觀不正,但是這樣的女孩子真的很迷人啊。
  • 甄嬛傳分集劇情分析(21):甄嬛眉莊扮鬼嚇瘋麗嬪
    這說明槿汐也有這樣的懷疑,只不過看甄嬛對餘氏和幾個奴才都是死手,才沒有說出來,覺得甄嬛自有打算。所以槿汐是甄嬛的好幫手。信任甄嬛,不多言,但在甄嬛需要的時候,把她想說的話講出來,想做的事情都做了。欣貴人其實很聰明,整個甄嬛傳,除了被餘氏關進監牢裡,就沒有吃過大虧。她的幾句話,煽風點火的能力比安陵容這個始作俑者都強。先給女鬼定性為「肯定是枉死的女人,否則怎麼會哭」,之後在富察貴人說「我們無冤無仇,為什麼來找我」時,她補了一句,「所以她沒害你啊」,這句話很厲害,直接暗指,誰害了餘氏,餘氏就去害誰。
  • 從棄妃到皇貴妃,說說端妃的逆襲之路1
    可神奇的是,就是這樣一個沒有生育能力的殘血棄妃,在幾乎已經成了皇上和太后的棄子的情況下,她硬是能逆襲翻盤,不僅扳倒了她的宿敵華妃和皇后(都是借著甄嬛的手),收養溫宜做義女(不能生育就殺母奪女),連跳兩級變成僅次於皇后的皇貴妃,這一切的一切,不是一句「好運」可以解釋的清楚的。
  • 《甄嬛傳》:端妃常年病痛,為什麼皇上還常去她宮中,跟她親近?
    在《甄嬛傳》中,有一個女人,大家對她的評價是憑藉「一格電」撐到最後,看似常年病痛不爭不搶毫無競爭力,可每次出手都能恰到好處,有了女兒溫宜還富貴太平活到了最後。用甄嬛對端妃的話說,不出宮中,卻盡知宮中事。除了美滿的結局,雖常年病痛纏身,可皇上卻也有事想著端妃,經常去端妃宮中小坐,跟端妃也很是親近,有猶豫的事情都會讓端妃幫忙分析,就比如蘇培盛和崔槿汐的事情。
  • 甄嬛傳:木薯粉事件中,素昧平生的端妃為什麼要幫甄嬛洗刷冤情?
    楊角風談《甄嬛傳》第30期:華妃集團針對甄嬛集團發動的「木薯粉事件」,招數雖然噁心,但也算高明,如果沒有端妃的鼎力相助,甄嬛要想全身而退也確實不容易。端妃不顧自身安危,也要保一個素昧平生的甄嬛,她究竟是為了什麼?楊角風談《甄嬛傳》第30期:木薯粉事件中,素昧平生的端妃為什麼要幫甄嬛洗刷冤情?
  • 端妃逆襲之路8:甄嬛團隊第一輸出
    因為甄嬛是選秀進宮的,而據玢兒的供詞,選秀半月前,溫實初曾上門提親。如果甄嬛和溫實初真的兩情相悅,那麼甄嬛根本不會入選進宮。稍微犯點小錯,被涮下去,對於甄嬛這種聰明人來說,簡直是小菜一碟。雖然說,在《甄嬛傳》的開頭,甄嬛的確不願意進宮,但是如果入宮和嫁給溫實初非要二選一的話,我覺得甄嬛還是會毫不猶豫的選擇入宮的。
  • 甄嬛傳分集劇情分析(36):放不下榮華富貴,終究成不了大氣候
    主僕二人一起分析,認為從勤政殿時,浣碧就投靠了華妃一黨,而且與浣碧直接接觸的應該是曹貴人。兩個人也在這個推論的基礎上布置好陷阱,等著浣碧往裡跳。>華妃雖然人蠢,但直覺挺準的其實啊,某些傻白甜妹子如果無法做到冷靜分析利弊,不如相信自己的第六感。如果你覺得你的男朋友「好像有哪裡不對」,那八成以上是真的不對勁。找個相對理智的閨蜜分析一下,或者跟自己的父母講一講,或許就有答案了。華妃身邊的人,要麼是頌芝這種,忠心但不聰明的,要麼是曹貴人這種聰明但不忠心的。所以她很難看到真相。
  • 甄嬛傳分集劇情分析(32):甄嬛助安陵容上位,浣碧作妖
    《甄嬛傳》小說裡,安陵容因為暗戀甄嬛哥哥而不願侍寢。安陵容被甄嬛打扮得清爽可人,有人說安陵容的&34;是安陵容嫉妒,嫌甄嬛沒有用心打扮她一句話換了兩個人稱,甄嬛傳的劇本還算嚴謹,應該是剪了中間一些對話吧。這裡埋下伏筆,溫宜已經啼哭不適了,曹貴人已經打算用苦肉計把自己的女兒奪回來。這時安陵容的歌聲飄來。我認為安陵容一開始的歌聲和純元只有一兩成相似,但是被皇后聽了出來,後期著重培養,皇帝才說和純元有六七分像。
  • 端妃逆襲之路6:端妃為什麼不告訴甄嬛皇后的真面目?
    端妃之所以不告訴甄嬛皇后的真面目,以我的分析來判斷,我覺得端妃是出於「自保」。因為種種原因(詳細原因我下文會分析),端妃斷定,現在的甄嬛並非皇后的對手,如果告訴甄嬛真相,甄嬛手裡又有什麼砝碼能扳倒皇后?
  • 甄嬛傳,皇帝為什麼面對病容不堪的端妃還喜歡寵幸她
    甄嬛傳每次看都會有不一樣的感覺,對每一位的宮嬪娘娘有著不同的感覺,今天想聊聊端妃,在開場就是一個謎一樣的存在,端妃的存在雖然戲份不是很多,但都是關鍵時刻助甄嬛扭轉乾坤,救甄嬛於危急時刻。端妃本名齊月賓,人生如自己的名字,月中的賓客,一生都是在廣寒宮中為客,也正如端妃所居住的宮殿延慶殿,本意是延續喜慶的雅居,實則是等不來的歡喜,一生都是孤獨陰冷的居所,正如甄嬛第一次去看望端妃時,甄嬛都用手絹遮著鼻子,不見陽光,簡陋樸素,陰暗不堪,只有一個侍女扶持陪伴。
  • 如果甄嬛沒有進宮,那麼《甄嬛傳》誰是最後贏家呢?(上)
    如果甄嬛沒有進宮,其餘都照常發生,誰究竟會成為清宮宇宙第一屆宮鬥冠軍呢?首先先分析一下甄嬛沒有入宮前的整個皇宮勢力劃分。第二股就是以皇后為代表的打胎小分隊,第三股就是以端妃和敬妃為代表的夾縫求生野草隊。
  • 《甄嬛傳》端妃:病重終生不孕卻贏到最後?其實她的心機深不可測
    作為宮鬥劇的巔峰,《甄嬛傳》一直是難以超越的經典。其為人稱道之處,除了高能的宮鬥劇情、精緻的服化道細節之外,還在於成功塑造了多個性格鮮明的人物。看《甄嬛傳》時,很多人的目光都集中在皇后、華妃、甄嬛甚至安陵容等人身上,感慨她們心計之深,手段之狠毒,卻經常忽略一個至關重要的人——端妃。
  • 華妃利用木薯粉成功助力端妃上位
    華妃,在甄嬛傳中,是個蠢萌蠢萌的存在。家世一等,美豔動人,頭腦單純,本可以憑著撒撒嬌、調調情、勾勾手、畫個螺子黛就能哄得皇上心花怒放笑臉盈盈,可她偏不,偏要玩宮鬥。自己辛辛苦苦籌謀良久的伎倆在皇后甄嬛眼裡,簡直就是實名制陷害。
  • 《甄嬛傳》端妃韜光養晦,「又病了」的避世哲學演繹得淋漓盡致
    ,我比較偏向,原本端妃不知道這件事,她就是認為自己沒有害華妃的孩子,但是,當事情發生一段時間之後,她察覺到了,以端妃的心計雖然查不到皇帝身上,皇后的線索還是可以查到一點的,這個從端妃一開始對皇后就比較防備,不搭理她就可以看出來,查到皇后這邊端妃自己也想明白打掉華妃的孩子應該是皇帝的意思,由皇后出手,端妃背鍋,本來端妃也就認了,而且在當時端妃應該是不知道歡宜香的內情的,在她眼裡就是借她之手害死了華妃一個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