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導讀:
1.溫宜馬蹄羹事件,是一群聰明人看華妃一個人表演。
2.曹貴人表面是幫華妃陷害甄嬛,實則布局搶回溫宜。
3.為什麼吉祥報告溫宜事件,卻阻止端妃出面。
4.皇帝在整場事件中一直信任甄嬛。而甄嬛的表現也確實很好。5.端妃在家宴當日真的見到甄嬛了嗎?6.端妃的拉攏能力全劇最佳。
7.華妃繼續霸佔溫宜,導致曹貴人反咬一口。
溫宜的身體一直不見好,引起了皇帝的注意。
華妃開始陷害甄嬛。曹貴人的馬蹄羹事件設計水平僅次於驚鴻舞事件。表面上,她順從華妃,給甄嬛來了個人證物證俱全。實際上,從馬蹄羹到木薯粉再到人證,全是華妃強行引出來的。所以正常智商的人都能看出是華妃在搞鬼。
皇帝剛剛誇華妃盡心照拂,後面就被華妃噁心到了,所以整場事件幾乎都沒給華妃面子。
這個太醫叫江慎,他也確實比他的哥哥江誠更加謹慎,更受華妃重用。後面偷了溫實初的藥方,治理時疫正風光的時候,都能訓斥江誠謹慎行事。
江慎提出,公主的身體按理說不應該吐奶,應該是吃了傷胃的東西。這就是第一個破綻。公主吐奶那麼久,你早想不出這種可能,偏偏眾人都在的場合才提出這種猜想,逗誰呢?
小廈子嘗出馬蹄羹裡加了木薯粉,這是第二個破綻。公主吐奶這麼久,華妃宮裡的人從做馬蹄羹到餵到公主嘴裡,竟無一人發現。華妃這是在打自己的臉嗎?
這裡有個很有趣的細節。皇后說,莫非有人下毒。被皇帝瞪了一眼,皇后的表情很心虛。因為皇后總做下毒這種陰毒的事,聽說木薯粉後,下意識地提出了下毒的可能性。
而皇帝很不爽,一則他本就知道皇后是這種人,聽到這句話就來氣。二則,你身為皇后,治理不好後宮,導致有這種丟人的事情發生也就罷了,還大喇喇地說出來,連輿情觀念都沒有,讓宮中眾人笑話,真是把朕蠢哭了。
華妃這個蠢貨又來表演,說公主近日都在吃馬蹄羹,又說御膳房精於此道,絕對不會弄錯。
所以你自己小廚房的人就不精於此道了?所以你近幾天都給公主吃馬蹄羹就沒發現不對頭了?
皇帝愛女心切,聽說長期吃木薯粉會導致虛弱而亡,太著急,沒有猜到華妃在幕後搞鬼。他用的是「陰毒」二字,還認為幕後的人想置溫宜於死地。從語境來說,這時候還沒猜到真相。
曹貴人每次都把自己安排得明明白白。溫宜生辰的時候趁機讓皇后賜字。這次事件,華妃負責陷害甄嬛,而她只是哭哭啼啼地心疼溫宜而已。已經做好了陷害失敗後,撇清自己責任的準備。
端妃吃藥時,吉祥報告溫宜出事了。端妃想出去看看,吉祥又攔著不讓去。
我第一次看的時候覺得很奇怪,吉祥如果覺得這件事不值得端妃去,為啥還告訴端妃呢?後來想明白了,吉祥眼見端妃把陪嫁項圈送給溫宜,肯定知道這是什麼意思。所以關於溫宜的事情,會如實上報。
但是這個時候溫宜養在華妃的清涼殿,吉祥認為如果端妃出面,就是在給華妃沒臉。
而端妃認為事情沒有這麼簡單。溫宜自從去了華妃處,已經吐奶有一段時間了。可能她已經猜到,華妃和曹貴人在下一盤棋。她想出去一探究竟。另外,溫宜畢竟是她看好的養女,如果這個時候她都不出現,那麼皇帝也不認為她有多關心溫宜了。
內務府的人來報,只有甄嬛宮裡的人領過木薯粉。甄嬛瞬間想明白,這事是衝她來的,而且是浣碧搞的鬼。
但是她不能把浣碧招出來。丫鬟就是主子的代言人,大家又都知道浣碧在甄嬛那裡待遇比別人高一點。就算她說出浣碧,也沒人信。另外,浣碧的身世可是甄家的死穴,如果把浣碧單獨拎出來,被浣碧把這事抖落出來,整個甄家都完蛋。
皇帝這時候回過神來,開始仔細思考。然後否定了甄嬛作案的可能性。
華妃清了清嗓子,叫來了兩個宮女,指認見過甄嬛家宴那天往華妃的清涼殿去了。華妃又十分做作地喊了一句莞貴人,你好狠心啊。
這下皇帝明白了,就是華妃陷害甄嬛的。華妃能把人證叫出來,說明她本來就知道馬蹄羹裡有問題。她既然知道,還拿馬蹄羹出來給溫宜吃,讓溫宜吐奶,這合理嗎?這就是不惜以傷害溫宜身體為代價,要在眾人面前定甄嬛的罪。
曹貴人出場。曹貴人給自己安排的臺詞滴水不漏,她沒有像華妃那樣給甄嬛扣屎盆子,而是用示弱的方法提供甄嬛的作案動機。
曹貴人想讓皇帝相信兩件事,第一,她只是個疼愛孩子的母親,她對整件事情不知情,只是下意識地想起曾經得罪過甄嬛。所以求甄嬛放過孩子。第二,甄嬛陷害溫宜,是為了當初勤政殿的事情報仇。畢竟溫宜是女兒身,威脅不到甄嬛這種寵妃的地位。曹貴人的話比華妃要有力多了,皇帝本就是疑心重的人,只要引出他一點點的疑心,甄嬛就不好過了。
很多人說甄嬛在馬蹄羹事件中表現得像小白兔一樣,那是低估甄嬛了。她把整件事情看得很清楚,知道只要爭取皇帝的信任就好。
看到曹貴人給出自己的作案動機,甄嬛馬上拆招:勤政殿時候,我和皇上根本沒誤會,我也沒必要因為這件事記恨你。反而你,既然覺得勤政殿說那些話會引起我和皇上誤會,那麼你為什麼要說呢?真的是「無心」嗎?你是不是因為上次的事心虛了,才再來陷害我呢?
皇后也看出了事情的端倪,雖然甄嬛是被陷害的,但是華妃背後有年羹堯,皇后怕皇帝忌憚華妃而給甄嬛定罪,就呵斥曹貴人,意思是事情真相還沒出來,你難道要急著給甄嬛定罪?華妃這時候以為自己穩了,還想攀誣皇后,說皇后袒護甄嬛,還委委屈屈地福身,說「還請皇上做主」。皇帝這時候對華妃已經很不滿了,沒理華妃的撒嬌,說畢竟皇后才是後宮之主,讓華妃尊重皇后。
皇帝想為甄嬛爭取機會,就問甄嬛有沒有遇見什麼人。
甄嬛知道,就算沒有目擊證人,也不能證明是她做的。但如果她說了見過果郡王,那比陷害溫宜還嚴重。這時候只要爭取皇帝的信任就好了。而且甄嬛留了一手,她說,不知道有沒有人看見她沒有進入清涼殿。如果甄嬛被華妃陷害,宮中就華妃獨大了。這是皇后、敬嬪、欣常在、安陵容都不願意看到的事情。甄嬛留了這個可能性,說不定這些人能想辦法再找一些人證,和華妃抗衡。
皇帝雖然相信甄嬛,但表面上確實人證物證俱全,又忌憚華妃再搞事情,所以說先禁足甄嬛,再查清此事。為了安撫甄嬛,他還重複了甄嬛之前說的話,「必不使一人含冤」。甄嬛沒有想到明明有這麼多明顯的漏洞,皇帝還要禁足她,本來蠻鎮定的,還是腳下一虛。
端妃真的如及時雨一般。據她的說法,她早就來了,見堂中似有大事發生,不敢進去說話。其實如果她早早出現,確實能幫甄嬛洗清嫌疑,但是甄嬛的感覺就不一樣了。甄嬛會認為,皇帝本來就信任她,她不會怎麼樣,端妃不過是順水人情而已。
而端妃老謀深算,在甄嬛山窮水盡的時候力挽狂瀾,一舉博得甄嬛好感。
華妃總算聰明了一次,覺得端妃就像及時雨一樣,出現的時間太巧了。而且端妃平時不出門,怎麼就那麼巧,在家宴那天和甄嬛談論佛經。
端妃卻在華妃眼皮子底下開始勾搭甄嬛,表示和甄嬛有緣。甄嬛也欣然回應。華妃這次陷害甄嬛不成,卻讓妃子裡面兩個重量級選手結盟了,真是偷雞不成蝕把米。
華妃這時候仿佛被如來佛祖摸了一下小腦瓜,質問甄嬛為什麼不提和端妃相遇的事情。
端妃都被打懵了,假裝咳嗽,指著甄嬛,讓甄嬛說。甄嬛反應很快,馬上給出了合理解釋。
這下華妃沒戲唱了。本來她的計劃裡,甄嬛沒有有力的證據,而一切疑點都指向了甄嬛,所以皇帝只能禁足她。而端妃破了華妃的局。端妃就是最有力的證人,在她的證詞下,華妃找來的兩個丫鬟已經不能作數了。
華妃做最後的掙扎,指出端妃袒護甄嬛。端妃撇清這個嫌疑還是沒問題的,確實端妃和甄嬛基本沒見過面。而且她自己生著病,不得寵也不爭寵,何必袒護甄嬛呢。端妃這段話說得很傷感,大家都會覺得華妃在胡攪蠻纏,欺負端妃和甄嬛。
華妃不知道純元臉,當然不知道端妃在下一盤大棋,目的就是要剷除她。
別看端妃病怏怏的,放起大招來一點都不含糊。華妃質疑她偏袒甄嬛,而她馬上提出重新審問兩個作證的丫鬟。這兩個丫鬟看風向變了,難道還能強行攀誣甄嬛嗎?馬上改了口供。皇帝拔腿就走,讓皇后處理。
皇后威風凜凜地說,拉出去各掌嘴八十。我怎麼覺得皇后是故意選掌嘴的呢?意在打臉華妃。
端妃家宴當日真的見過甄嬛嗎?我猜沒有。端妃那天不是在和吉祥感慨身世嗎,言語提到甄嬛的時候,並不像剛剛在門口見過的樣子。應該沒有那麼巧,說完這句話就看到了甄嬛從門口經過吧?
甄嬛家宴的時候並沒有帶著佩兒,應該不是佩兒報告了甄嬛行蹤。我猜端妃自從看中甄嬛後,就派人盯緊了甄嬛的行蹤,知道甄嬛家宴當日去了桐花臺。
端妃講起了溫宜的身世,一來做好鋪墊,讓甄嬛知道她對溫宜的喜愛,將來為她收養溫宜盡一份力。
二來告訴甄嬛,溫宜比宮外的孩子尊貴,為啥還有三災八難呢?因為背後有人陷害。讓甄嬛對華妃和曹貴人之流再增加一分警惕之心。
端妃拉攏甄嬛真的很有一手。先提點甄嬛,馬蹄羹的事是針對甄嬛來的,讓甄嬛小心。又一句「本宮能護你一次,卻不能事事如此」,表示了她對甄嬛的全力支持。甄嬛聽了很感激,表示會去探望端妃的。可是端妃拒絕了。而且拒絕的理由是,兩個人不見面才多有裨益。意思是,如果她倆來往頻繁了,會被外人質疑兩個人結盟了,端妃才護著甄嬛。這下端妃徹底收服了甄嬛。甄嬛的角度裡,端妃幫助了她,又不求回報。作為前輩,給了她很多指點,又設身處地為她著想,不引人懷疑。敬嬪可是反覆幫甄嬛才得到了信任。端妃一次見面就搞定,這就是段數。
華妃回到宮裡,害怕這事牽扯到自己,問曹貴人怎麼辦。曹貴人說找個人頂出去,說擔保無事。
確實,皇帝對華妃的感情比溫宜深,又有年羹堯這個護體神器,皇帝肯定不會責怪華妃。但是表面上不責怪不代表皇帝對華妃沒有不滿。華妃一步步的作死導致皇帝心中的天平逐漸向甄嬛傾斜。
如果華妃這時候把溫宜還給曹貴人,曹貴人就不會去皇帝面前送蓮子,這事也就大事化小了。可是她還想霸佔溫宜,要求曹貴人一會兒再抱回去。結果,曹貴人就用了蓮心之計,把鍋全甩給了華妃。華妃真的太低估曹貴人了。
總結:
1.如何正確駕馭下屬。
如果大家當了領導,儘量要學端妃的方式。讓下屬對你有好感(暗示和甄嬛有緣),有效率地提點下屬,幫助下屬解決問題,雪中送炭。更妙的是,幫助了對方後不求回報。讓對方從心底感激你,才會心甘情願為你做事。
而不是像華妃一樣,出一分的力,索求十分的回報。更不要緊握著對方的死穴,讓對方起了反心。華妃用溫宜威脅曹貴人是個大爛招。大家想想,如果你的上司用你的死穴來威脅你,你會不會希望對方哪一天倒臺,不再有能力威脅你?如果你有能力扳倒她,你會不會去做?一定會。
2.如果被冤枉了,怎麼辦。
不要慌張。怕自己說錯話就乾脆不要多說。如果甄嬛情急之下供出了果郡王,就全劇終了。不要跟著別人的思路走,比如甄嬛,沒有糾結木薯粉的來歷和人證。反而著力於拆解對方給出的作案動機。如果我們被人冤枉了,也無非是破解作案動機,尋找有沒有人證物證。
當然更重要的是,平時就不要有太多小動作,給別人留一個好的印象。甄嬛從來都不爭寵,對待各宮妃嬪都禮敬有加,所以在她出事之後,皇帝一直對她很信任。
聲明:本文首發於本人微信公眾號:西瓜玉米大桃子,不允許任何形式的轉載和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