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熠昕
排版:zz
英劇《正常人》上映之後,薩莉·魯尼在大陸引起了更多的關注。不少人討論著英劇,翻看著她的小說。
《正常人》是這位愛爾蘭九零後作家第二本長篇,早在她第一本長篇小說《聊天記錄》出版時,就獲得了一片好評,甚至在歐洲成為文藝青年必讀的當下小說,風靡歐洲大陸,被媒體稱為「千禧一代的代言人」。
所以,你還沒看薩莉·魯尼的書嗎?
那現在開始吧。
————
你會翻看自己的聊天記錄嗎?
社交軟體消息,簡訊,來往郵件等等。還是聊過就不再回看,或者定期刪除?
我不知道薩莉·魯尼有沒有翻看自己聊天記錄的習慣,但是她在小說《聊天記錄》裡每每出現網聊、簡訊和郵件來回的對話裡,總能把握住在那網際網路中的人與人交流的語氣,甚至看得出語氣背後的心理。可以不露骨地表現出對話兩人間的曖昧、猜忌、怨氣、乃至探測。僅靠對話,或者準確的說,是模仿對話的文字。因為網聊和簡訊本就都是靠文字來交流,而不是海明威的時代,小說裡對話就是說話。
她是細膩的,或許是她身處自己時代之中的敏銳與習慣,讓她書寫的現代社會社交的一群人,自然,沒有故作姿態。這區別於許多想要書寫當下社會的老作家們,他們的小說,是有隔的。
作為九零後,社交媒體已是成長中從不缺席的交友和溝通媒介。最能把握其特質的就是這一代人吧。所以千禧一代需要年輕作者的書寫,身處這樣的環境,才能把握這樣的氛圍和氣質。
小說《聊天記錄》故事情節不複雜曲折,甚至其推動就是靠聊天和主角弗朗西絲與周圍幾個人(尼克和博比)的感情變化。要說小說裡的關係,乍看之下會覺得十分亂,亂不是人物眾多,而是一些敏感的詞所產生的聯想。
主角弗朗西絲是一位詩人,她認識了有婦之夫尼克,並產生感情,成為尼克的婚外情人。而尼克的妻子作家梅麗莎是雙性戀,也曾出軌過同性女友。弗朗西絲的閨蜜博比是同性戀,也曾和弗朗西絲談戀愛,不過已經分手,以好友相處。
這些是小說的主要人物,乍看上去除了尼克,都是雙性戀或同性戀者,這本是一個可以產生吸睛話題的人物設置,但是小說中並沒有以此為吸引點來敘述,在小說的敘述中,這一切都是正常不過的,沒有人會覺得驚奇,這或許和愛爾蘭城市如今的開放狀態有關。這也是新一代人對於這些身份早已習以為常的現實。
以現實狀態而非博眼球的方式來描寫也是這本書流暢自然的原因。
如果是老一輩作家寫當下,很容易對於手機、App、WiFi、網課等等內容加以強調,或者在文本裡成為一個特殊元素,用來強調自己所寫的時代。但在年輕作者手下,這一切就好比十九世紀小說的馬車、信件、郵報一樣尋常。
小聚會,是這本書主角認識到尼克的起因,也是在小說中多次會出現群像描寫的地方。舞會可能是十九世紀小說裡的社交場所,在《聊天記錄》中,小聚會和參與活動,成為現代人的社交圈。
但也可在小說感受到現代人的交流,總是在朋友圈裡認識新人,而新人又總是若即若離,成為深交朋友的除非二人情投意合,否則很難深交。
所以小說中除了上面提到的幾位角色,其餘的都是在聚會中若隱若現,說上幾句聚會結束就會忘卻的話,就幾乎在缺席。或者在對話裡偶爾提起的名字裡出現。
整本書由此也帶著一種人際關係沒有那麼親密的疏離感。即使弗朗西絲與尼克做愛很多次,也沒有特別的親密之感。弗朗西絲與博比閨蜜般的關係,也沒有那種推心置腹的感受。
小說中很多弗朗西絲獨自一人時的狀態描寫,獨立狀態突出,且野心與欲求,並沒有特別強烈。這與大部分獨立年輕人狀態相仿,他們會孤獨,會厭倦,會自私,會不知所措,會不舍朋友,會與人與物保持距離,但又陷在人與物組成的環境裡。他們會習慣並熟悉周圍的人,記住喜好,但面對愛誰,容易矛盾、猶豫。而有時,又總是想那幾個人。
聊天的狀態是不計較結果,享受過程,享受交流時的氣氛與狀態。
所以這本書也沒有結果和答案。它是一批現代青年的畫像,是一段大部分千禧一代人都會在其中找到自己熟悉感覺的小說。社交時代作家所寫的社交時代的人和生活,符合我們這一代城市人所能體驗和所見。
看完書,去翻一翻自己保留的聊天記錄,或許能從中發現我們這代人共通的許多情緒、心理與表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