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三國演義》中有不少精彩的打鬥戲份,其中「三英戰呂布」無疑是最被人津津樂道的話題,但有細心的朋友發現,關羽和張飛任何一個人和呂布單打都是平手,為何兩個人加起來和呂布也是平手?能看出這個問題的朋友,就證明已經被毛氏父子「毒害」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通行本《三國演義》是毛綸、毛宗崗父子點評、校對、改編後的版本,父子倆首先值得稱讚,因為他倆把原本中的語言更加白話化,並且刪除了許多老羅設定的神話劇情。但不能忍的是,毛氏父子居然比老羅還「蜀吹」,他們修訂後的版本中蜀國武將的實力又提升了好幾個檔次,自然其他實力的武將就得無情被削弱。
目前能看到最接近原本的《三國演義》就是嘉靖壬午本的《三國志通俗演義》,邏輯文史姨在分析小說武將實力也是遵循的這個版本。其實最直接的,關於虎牢關前張飛與呂布的打鬥,毛氏父子就修改的莫名其妙。呂布在虎牢關前肆意的無雙亂舞,眾諸侯基本都想繳械,這時候白馬義從公孫瓚來激鬥呂布,僅僅兩回合就喪膽而逃(通行本寫的是戰不數合)。呂布也知道公孫瓚這顆人頭值錢,就把赤兔大油門踩到底,追向公孫瓚,公孫瓚那小白馬可不是小白龍變的,它的速度能有多快。
眼瞅著公孫瓚就要完蛋,這時候關中一人怒喝一聲: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張飛在此!呂布就撇了公孫瓚來戰怒氣衝衝的張飛。
在兩個版本中相同的一點是張飛都是率先出戰,不同的是兩本書中的張飛,壓根就是兩個水平的選手。先看毛氏父子改編的通行本:
飛抖擻精神,酣戰呂布。連鬥五十餘合,不分勝負。
也就是說通行本中的少年張飛,可是五十回合絕對意義的平手呂布,後面關羽出來作戰,也只是想快速解決戰鬥。
我們再看嘉靖本的張飛:
飛抖搜神威,酣戰呂布。八路諸侯見張飛漸漸槍法散亂,呂布越添精神。
一個是「抖擻精神」,一個是「抖擻神威」,不同的字眼,意義完全不同。而嘉靖本張飛的表現才符合三打一的邏輯,也符合呂布天下無雙的設定,只是老羅沒給出張飛下風的具體回合數,不過張飛沒有像之前的穆順、武安國那樣速敗,也值得稱讚了。而關公此時拍馬舞刀不管公平與否的出戰,也只能說明一個原因,那就是三弟的性命,危在旦夕。
通行本和嘉靖本對於二打一的演繹沒什麼區別,都是打到三十回合無法擊敗呂布劉備才選擇上場。而皇叔助陣在兩本書中也有著不同的記錄,嘉靖本裡皇叔上場前有一段心理臺詞,也就是他看到二弟、三弟戰不倒呂布,心中暗想此時不上更待何時。從讀者的角度來看,劉備更像是上前搶人頭的。而這一不算太爺們的心理描寫在通行本中被刪除,畢竟毛氏父子不允許以仁義著稱的皇叔有如此「不堪」的心理想法。
在三人皆上場後,呂布就漸漸感到吃力了,所以「三英戰呂布」並不是說呂布能一打三,而是說呂布在三人的包夾下還能全身而退,並且三人當時也是無名之輩,這一戰讓三人徹底成名。既然打不過,呂布就要跑,就是在突圍的描寫上,毛氏父子也稍稍的黑了一下我們的大奉先:
呂布架隔遮攔不定,看著玄德面上,虛刺一戟,玄德急閃。
按照慣例,再看嘉靖本中的描寫:
呂布架隔遮攔不定,看玄德面上刺一戟。玄德急閃。
所以,在嘉靖本中,呂布在逃跑前是想殺一個的,所以他的方天畫戟直奔劉備的咽喉,但劉備也不是混子,躲過了呂布的攻擊,呂布趁這個空檔,成功逃脫。可到了通行本中,呂布只是「虛刺一戟」,他並非全力攻擊劉備,只是想找一個好的突破口,這樣的改編,讓呂布的血性少了些許。
有的朋友會說如果不是劉備來起鬨,關、張二人完全能拿下呂布,只是時間問題。其實不然,書中明確表示在劉備參戰後呂布才漸漸感到了壓力,因此不能否認劉備對於團隊的貢獻。而呂布之所以以劉備為突破口,除了劉備的力量本身遜於他的兩位弟弟外,其實更直觀的原因是因為劉備的雙股劍本身長度就不如青龍偃月刀和丈八蛇矛,呂布的長戟能劃出更大的空檔,所以才有更好的逃脫機會。
所以,張飛起初並沒有和呂布戰平的實力,等到後來呂布由於心態和生活作風原因導致實力下滑嚴重,那時候的張飛才將將和呂布戰平。不過還是要注意,無論呂布實力下滑多嚴重,張飛也只是與其打平,並沒有對其壓制的能力。
文/邏輯文史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