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二年前的今天,82歲的大姑走了。
那天上午,我突然接到紅妹的電話。電話裡她聲音顫抖,帶著哭腔。
姐,大姑走了。我聽後,心裡一沉,但並沒有驚訝,因為大姑都八十多歲了,人都有生老病死,終究會撒手塵世。但紅妹接下來的話卻讓我驚呆了。
姐,大姑是上吊死的。一根鞋帶,吊在她臥室的一顆大釘子上……等她三兒子回家發現時人都硬了……
我驚的差點掉了電話,半天沒反應過來。心裡好像被什麼東西狠狠的扎了一下,胸口痛的感覺喘不上氣,眼淚早已無聲的滑落。
當時,我不敢把這個消息告訴老爸,因為他那時正犯心臟病,若是知道老姐姐走的這麼悲愴,怕是千裡迢迢不顧命也要趕回去。
02.
是什麼原因讓一位82歲的老人結束了生命?這得多大的勇氣呢?
從紅妹的敘述中,我仿佛感覺到了一些因素。
大姑父十年前就去世了,大姑哭壞了眼睛,視力只能模糊看到眼前一尺的距離。大姑一生育有三兒三女,一輩子和老伴兒辛苦拼搏總算孩子們都成家立業,日子過得都還不錯,三個兒子在村裡務農,都蓋了漂亮的大瓦房。三個女兒,老大、老三在市裡做買賣有錢卻離了婚,有錢了和農村的幾個哥嫂也疏遠了。二女兒嫁到縣城,夫妻下崗生活一般,但總算夫妻和睦。
市裡的倆個女兒一年也回不來一次看看大姑,倒是二女兒經常回來看她,無論冬夏,做好吃的就大老遠的騎摩託給她送過來。大姑一直和三兒子住。因為三兒子結婚時就和父母住在一起。之前還聽爸爸說三哥三嫂對大姑也可以,三哥每天都過來摸摸大姑的火炕熱不熱。
但大姑眼瞎之後就不再和兒子媳婦一起吃飯了,是自願的還是其它就不得而知了。聽紅妹說近幾年,三嫂子可能也是更年期了,總是和大姑吵架,臉色也多些。
特別是三嫂子把自己的老媽接回來住之後,問題就多起來。兩個老人住前後屋,中間隔著玻璃窗。一開始兩個老太太在一起吃飯,大姑眼睛不好,手又抖,經常會把菜落到桌上或者炕上,經常因此被三媳婦數落,親家母也時常奚落她。
有一次,媳婦給兩個老太太端過來一盤魚。大姑也摸索著去挾魚,可是挾了幾次也沒挾起來。對面給她自己老媽挑魚刺的三嫂子就用筷子打大姑的手說:別吃了別吃了,瞎胡的魚刺扎到咋辦,我還得送醫院。大姑默默的收回了筷子。低頭幹扒著碗裡的飯。再後來大姑就自己一個人吃飯了。
這事後來被鄰村住著的大伯家的大兒子來看大姑時被三嫂子的媽媽說漏嘴,當時大伯的兒子就氣憤的說:你們要不願意養我大姑,我背回去連同我爸一起養。但大姑馬上說沒事沒事,別聽那個老太太瞎說,兒子媳婦對我都挺好的。但到底和各兒女之間的事情如何,大姑從不與自己的弟弟說。(兩個住在鄰村,我爸在千裡之外。)
03.
2018年,爸爸的心臟病反覆發作,人更是骨瘦如柴,全家人心裡都高度緊張。我就問老爸有沒有啥心願要實現。老爸說想回故鄉看看,看看大姑和兩個哥哥。老爸離開老家十五年了,思念家鄉思念手足啊。雖然平時經常打電話,但終究是有一份鄉情和親情在內心割捨不下!
當時,我真是犯愁,怎麼幫老爸實現心願?老爸這一生很少出門,因為他坐車就會吐得昏天黑地,要了半條命似的。而我們現在離老家只有一段火車可以座,然後還得倒兩趟長途客車。
後來和弟弟商定選擇國慶假期,我們利用放假親自開車護送爸爸回一趟老家。給爸爸吃上暈車藥,肚臍上貼上薑片,把汽車後座放下,鋪上毯子讓老爸臥鋪回家,可就是這樣,一路上老爸也是吐得稀裡譁啦。我們就是這樣帶著老爸驅車千裡回的東北老家。
04.
去看望大姑那天下著瀝瀝細雨,我們的車七拐八彎拐進了大姑家的村子。把車停在院門外,滿院子金燦燦的玉米堆成小山。紅瓦房是村裡最早一批蓋起來的,樣式有些老,色彩有些許的陳舊斑駁。
我們一行人搬著大包小包的禮品進院。爸爸推開虛掩著的屋門。顫聲問:大姐在家嗎?誰呀?屋裡傳來細弱的詢問。話音未落我們一行幾人進到屋裡。
火炕上一個乾枯瘦小的老太太坐在那裡。眼睛迷茫而空洞的望向屋門口。老爸一步上前抓住大姑的手。大姐,我是三弟啊!大姑愣了一下,渾濁的眼睛尋找著,又側耳仔細辨別著聲音……突然興奮的紅了臉龐。「三伢崽三伢崽」,大姑激動的叫著爸爸的乳名。兩個七十多歲的老人擁抱在一起,眼淚奪眶而出……我們也都默默流下淚水。
是啊,姐弟倆十五年未見了。兩個老人一會哭一會笑,手就一直沒放開過。聊了好多好多。爸爸問了大姑這幾年生活怎樣,孩子們對她如何?大家都說挺好挺好。還叮囑老爸:老三,你從小身體就不好,現在也七十多了,可要保重自己啊!我這都挺好,沒想到今年又見了你一面,這更沒啥惦念了。我們幾個晚輩也和大姑一一擁抱,聊了各家的大致情況。一直到走也沒見到三哥三嫂,另一個老人就是大姑的親家母吧,也沒看到。
由於我們的行程安排,還要去其他村看望大伯二伯,就放下禮物與大姑依依惜別了。那場景回憶起來就想哭。腿腳已經不太方便的大姑非得摸索著送我們到院門口,看我們上車離開。直到即將轉彎,我回頭看見,大姑瘦小的身影還依偎在門口……
05.
聽紅妹說,大姑走時沒留下任何遺言,是自己穿好了早就準備好的壽衣,梳洗的乾乾淨淨的走的。三兒子回來發現時,人已經僵硬了。他也沒有聲張,悄悄通知了大姑在外地的兒女們及鄰近的大伯二伯,對村裡人只說大姑是突發疾病走的,也許他們也沒臉說出大姑真實的走法吧。
外地回來的兩個已經身價百萬的女兒,開始還指責在身邊的哥哥沒有照顧好大姑,可被一句:「你們又回來看過幾次的問話懟的啞火。」是啊,都說女兒是媽媽的小棉襖,可這兩件「棉襖」大富貴後,一個離婚不離家各自瀟灑。一個氣死老公,58歲了找了個三十的小白臉養著......她們吃香喝辣的玩瀟灑時,何曾想過山溝溝裡的瞎媽。
兩個姑娘平時很少回來看大姑,還不給拿錢,說大姑在農村,沒地方花錢。可是她們是否想過?不養老又不拿錢,養老的哥嫂心裡會不會心生不滿呢?當然,這是我心裡暗自的想法。
最後,大姑被兩個有錢的姑娘出資風光大葬。
我可憐的大姑到底經歷了怎樣的心理鬥爭,痛苦掙扎才下的決心呢?她有多失望?多無望?多無助?多悲悽?她有後悔嗎?她真的心無掛礙了嗎?她有什麼未了的心願嗎?
然而一切都隨著大姑的離去而被淹沒。也許大姑用「上吊」的方式了卻餘生的原因都在每個兒女的心裡吧。但又會有誰認真的會反思呢?
06.
大姑去世的消息我是三個月後才告訴老爸的,老爸大哭一場。喃喃自語:虧得之前去看了老姐姐一眼,不曾想竟是最後一面。
我知道爸爸對大姑的感念。常聽爸爸說,他小時候家裡窮,經常吃不飽飯,有時放學就先跑到大姑家,大姑婆家相對富裕些,大姑就偷偷給爸爸盛碗大碴粥吃,臨走有時還能塞個大鵝蛋 ,吃完趕緊打發爸爸走,怕被婆家發現。
大姑去世後的好長一段時間,我都不願意回憶當年回去看她時的場景。
一根繩索結束一生,心好痛。直到現在我寫這段文字時依然會淚溼眼眶。因為我有高堂在,因為我也是母親,因為我也會老......
07.
數據顯示:2019年年末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數為2.1242億人,佔總人口比重為15.5%, 65周歲及以上人口數為1.3755億人,佔比10.1%,首次突破10%。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養老問題也日趨嚴峻,老年人自殺事件頻見報端。
那麼,豐衣足食的基礎上,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是否更需要關照呢?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在其所著的《人的動機理論》一書中首次提出了人類需求層次理論。共五個層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情感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
有問卷調查顯示,「情感需求」是老年人心中普遍強烈的精神需求。相較於金錢和物質,老人們更願意得到兒女們精神上的關注和生活細節上的關懷。如果長期得不到關懷照顧,精神缺少慰藉,就會感到被遺忘,孤獨寂寞,心理素質會逐步弱化,精神支柱坍塌,產生消極抑鬱情緒,心灰意冷,失去生存的信念,甚至走上自殺的絕路。
另外,「尊重需求」對老年人也尤為重要。老人辛苦付出一生,到老了逐步喪失勞動能力,行動能力。內心開始自卑,怕兒女嫌棄,活的小心翼翼,所以兒女們日常要多回家看看,有條件的把老人接到自己身邊,和顏悅色的對待。這就是孝道裡的最高境界「色養」。
何為「色養」?
《子夏問孝》中,孔子回答了他的學生子夏提出的這個問題。大意是:孝,做起來最難的是你臉上不要露出不愉快的神情,不要露出嫌惡的神情,不要露出不耐煩的神情。因為此時的老人會比較敏感。而我們終日侍奉父母總會有些磕磕絆絆,但是要總是能做到心平氣和,這樣才是真正的大孝。
所以說父母老時,你供養衣食住用容易,難在「色養」的最高境界。這也是每一個為人子女應該追求的目標。
願天下父母,到老時都能被兒女關注,溫柔以待,活的不悲不懼,開心快樂。願世間的兒女都能對老人:精神上多一份關注,行動上多一份付出,內心中多一份無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