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鳥是不適合關在籠子裡的,他們的羽翼太奪目了,把他們關起來是一種罪惡。
——《肖申克的救贖》
很多人把這次疫情比喻成「籠子」,把人囚禁在家裡不能出門。也有人把這次疫情當成最好的修道場,讓靈魂可以停下來思考。
疫情持續了一個多月,大多數人處在一種無聊,焦慮,甚至渾渾噩噩的狀態中。打遊戲,刷手機,各種暴吃,或者沒日沒夜的追劇成了生活常態。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講的是一批被關在四面高牆,陰冷潮溼監獄裡的人。而男主安迪如何通過一把小錘子打通地道逃出去的故事。
肖申克裡沒有生氣,沒有人性,也沒有希望。所有人如同行屍走肉般,麻木的重複著機械的生活。如典獄長所說:把你們的身體交給我,把你們的精神交給上帝吧!
是的,精神永遠是自由的,靈魂是禁錮不住的。在漫長的監獄生活裡,當身體和精神都被無盡的黑暗吞噬時,很多人選擇了妥協。剛開始的恐懼,怨恨,到最後都被體制化麻木了。
這就是人性的弱點,當對某件事產生了習慣,慢慢就會形成依賴,甚至變得麻木。這種可怕的麻木足以讓人失去鬥志,忘掉初心。
隨著疫情的轉變,所有的生活工作逐步走向正軌。當人們慢慢走出這個「籠子」,很多人驚詫於旁人的改變,後悔自己虛度年華。
就像電影裡的安迪,他並不安心永遠被關在監獄裡,何況他本身就是被冤枉。就算身體被囚禁,而他的心無時無刻不嚮往著外面的自由。儘管身體被摧殘了二十多年,可他的精神永遠在放飛。
靈魂的自由無人可控。
當他在放映室裡播放著捐贈的唱片時,所有人覺得監獄的圍牆消失了,在那一刻,每個在肖申克的人,都感到了自由。」在頭腦中,在心中,「這就是音樂的魅力,他們不能把它從你這邊奪走。」
在肖申克的人,好像一切被剝奪的了,心靈好像被掏空,只剩下軀殼。自己什麼也沒有,但是心中藏有的希望,自由是任何人奪不走的。「在這個世界上,不是用石頭圍成,有些東西,在內心不能到達、不能觸摸的,屬於你,這就是希望。
只要你的內心不禁錮,敞開一切,希望便是你永不移情的砝碼。
有人因為不能出門鍛鍊,就拼命的吃喝,一個月下來長几斤肥肉。而有的人卻在家裡跑步機上跑步,地墊上練瑜伽,一個月下來,身材體重依然保持得很完美,並沒有因為疫情而轉移對運動的熱愛。只要你想動,哪裡都可以。
所有的墮落都源於自己對自己的「放縱」。而放縱這件事足可以毀掉一個人的心智。
疫情剛來時,恰逢春節,有人並沒有因為疫情而焦慮,反倒放鬆下來。趁機會可以讀幾本書,看幾部好電影,生活的節奏似乎並沒有受到很大的影響。
看到群裡很多同學說因為疫情而沒有心思寫文章。寫文章是大腦在思考,與出不出門似乎沒有很大的關係。清代文人張潮在《幽夢影》裡寫到,文章是案頭之山水,山水是地頭之文章。不能出門去探索大自然的奧秘,而讀書正好可以向內求索。
如果所有的動力來自於外界,那就還沒有學會與自己相處。只有學會不受任何環境的影響才能持續不斷的輸出。 《小窗幽記》裡有兩句話,閉門即是深山,讀書隨處淨土。
因為不能出門可以心無旁騖的學習,聽課,寫作業。把之前欠下的課程補上,反覆聽,反覆寫,終究會得到不一樣的結果。
如村上春樹說:有時候一整月寫不出來一行字,有時揮筆連寫三天三夜,到頭來卻又全部寫得驢唇不對馬嘴。儘管這樣,寫文章同時是一種樂趣,因為較之生之維艱,在這上面尋求意味的確是太輕而易舉了。
很多時候我們寫文章可能想好了一個主題,卻寫著寫著改變了內容。等把內容寫好了又沒有合適的名字。反覆讀,反覆修改,到最後可能全部否定。
即使經過這樣一遍遍打磨,也是戰戰兢兢的把文章送到讀者面前,生怕自己言不達意而誤導人家。每一個字經過篩選,每一句話經過推敲,縱是這樣,也難逃讀者的火眼金睛。
恆古不變的堅持與磨礪才是最長久的愛,所有的一切都只是影像,而自己才是那堅硬的核心。
讀到一則小故事,有個人想去學佛,到廟裡後耐不住寂寞,又想還俗。還俗後又受不得俗世的煩惱,又去學佛。如此三番五次,師傅說你做什麼都不適合,乾脆去賣茶吧。
看起來是一則笑話故事,生活中卻大有人在。不能持之以恆的做某件事,嫌麻煩,嫌辛苦,所有的事都草草了結,其實就是內心不得安寧。真正的安靜是可以坐下來不厭其煩的做好一件事,直到有所成就,那才是愛,喜歡。
工作如此,生活愛情亦如此。有人一生經歷很多次愛情,感覺每次都是認真的,其實她愛的是自己愛別人時的樣子。
因為那個別人永遠在變,不變的唯有自己,自己不變則萬事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