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於網絡,致謝~
小說最後的一個故事是《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相對於其他的故事來說比較簡單,有點像中學生寫的作文,也許正因如此,才會給人以更加真實的感覺,讓人不由和小主人公英子一樣為童年的飛速流逝而悵然若失,為英子失去了親愛的爸爸而深感遺憾。
(一)長大了的童年。英子小學要畢業了,她實現了六年前上學時爸爸對她的期許,她將作為畢業生代表上臺領取畢業證書和致謝詞,可是她的爸爸卻因病躺在醫院裡。雖然英子非常希望爸爸能夠和媽媽一起去學校參加自己的畢業典禮,但爸爸已經病得沒有辦法起床,無法見證女兒人生中這一美好的時刻。
當英子說如果沒有爸爸在身邊,上臺致詞會感到害怕時,爸爸對她說,「英子,不要怕,無論什麼困難的事,只要硬著頭皮去做,就闖過去了。」也許,這是一個父親臨終前所能給予女兒最好的教誨。
故事中英子還回憶起當初剛上學時,有一天下大雨,英子賴床晚了,不想去上學,被爸爸從床上拖起來,用雞毛撣子狠狠地揍了一頓的情景,當她坐車趕到學校後,爸爸也緊隨著去了學校,不但給她拿來了花夾襖,幫她穿在身上,還給了她兩個銅子兒買零食……從此之後,她再也沒有遲到過。
(二)英子的爸爸。在最後的故事中,英子和爸爸是這個故事的主角,小說也是第一次正面描寫英子的爸爸,雖然前面的故事中斷斷續續地有一些敘述,但都是間接描寫。那麼,英子的爸爸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在《惠安館》的故事中,我們從英子的眼中看到的英子的爸爸是一個對孩子十分關心關愛的慈父形象。英子上學前,他給英子買來新的筆和墨,教英子描紅模字,而且還教英子唱歌(雖然歌詞並不適合孩子唱),英子不開心時就哭著要找爸爸,六七歲了還要爸爸抱著睡。
在《蘭姨娘》的故事中,作者對英子的爸爸這個形象著墨稍多。他對於在北京大學讀書的進步青年德先老鄉的關照和庇護,說明了他的思想是開放的;他在日本流連於煙花巷不思歸,是對男人見識了外面「精彩世界」後人性的揭示,也從另一個側面展現了他的家庭觀念;他對於被趕出家門的鄰居蘭姨娘的收留,說明他對弱者是富有同情心的,雖然他對蘭姨娘有非分之想,但這也是一個中年油膩大叔正常的心理和生理反映。
《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故事中則多方位正面描寫了英子的爸爸,他是慈父,手把手教學齡前的女兒寫字;他也是嚴父,不允許女兒逃學;並且他對於孩子的教育也自有一套方法,如他讓英子一個人去給日本讀書的陳叔叔寄錢,從小培養她的獨立意識和辦事能力;他喜歡花兒,家裡種滿了石榴、夾竹桃,以及各色的菊花等等……從英子的成長軌跡來看,他的教育是成功的,英子身上有著爸爸鮮明的特徵,從她對蘭姨娘和德先叔叔兩人的撮和上就可見一斑。
圖片來自於網絡,致謝~
(三)關於婚姻,關於家庭。有人說,「幸福的婚姻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婚姻各有各的不幸。」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很難對一個婚姻、一個家庭來下定論,說它是幸福的或是不幸的,因為幸與不幸只是相對而言。即使是不幸的家庭,它也曾有過非常幸福的時光;即使是幸福的家庭,也難以保證會天長地久。這正如俗話說的那樣,「婚姻是一雙鞋,合不合腳,只有穿的人才知道」。
我們無法簡單地評判英子父母的婚姻是否幸福,因為只有當事人才能體味到其中的酸甜苦辣。通過閱讀,讀者如果能夠有所感悟和啟迪,這便是已領略到讀書的意義了。
婚姻如此,家庭亦然。英子十二歲,有四個妹妹、兩個弟弟,所以爸爸臨終前叮囑英子,「沒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並且要管弟弟和妹妹。」可見英子的家庭有著很好的傳統教育觀念,大孩子要照顧小孩子,這在英子的思想中已根深蒂固。英子的家庭中孩子雖然眾多,她卻從不缺少來自於親人的關愛,加上英子天資聰穎,是個愛思考的孩子,傳統的家庭教育方式、富裕的生存環境和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培養了她極強的自我管理能力,促成了她的順利成長。
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至關重要,這在心理學界是早有定論的,毋容置疑。英子的父母對她的教育屬於放養型,小事不太管,但該管的必須管,而且要求嚴格,比如上學這件事,絲毫不向孩子讓步,因為這是原則性問題。所以,給予孩子什麼樣的家庭環境,是每一個父母所要思考和面對的問題。
簡言簡語原創於2020.8.22
圖片來自於網絡,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