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牛(小小說)

2020-08-19 放牛冰寒

牛老了,老邁的它已經站起身吃草的精力都沒了。

阿瓜的父親每天都讓他去割幾捆稗子草回來,放到老牛的嘴邊,好讓它不用起身便能吃到。

阿瓜是個三年級小學生,趁著落日的餘暉他一邊揮舞著鐮刀,一邊在心裡責怪父親:為什麼別人家的牛都是老了,或者幹不動活就賣了。自己家的這頭老牛明明都已經爬不起來了,父親卻怎麼都不賣,還天天讓自己來割草餵它。

實在想不明白的阿瓜索性氣鼓鼓地將鐮刀一扔,四仰八叉地躺到了田埂上。

老牛很是奇怪,每次阿瓜將草放到它嘴邊,它總會做出些奇怪舉動。它一定要掙扎幾次,確信自己的確起不來後,才無奈地噴幾次響鼻開始不情不願地吃草。

在阿瓜從無奈被迫照顧老牛到心甘情願這段日子裡,他對老牛的態度變了。他漸漸地習慣每天趁著餘暉去割草,割草的數量也從一捆變到了兩捆,直到重得他背不動才罷手。他還習慣邊撫摸著老牛的額頭,邊將散落的草料拾到牛嘴邊。

暑假就這樣一天天快結束了,距離阿瓜上四年級只有幾天時間了。

四年級後,阿瓜就要去鄉中心小學住校了,可他卻有點不願意去。他心裡總想著,他去了,那誰來割草,沒人割草老牛怎麼辦?

開學的頭天晚上,阿瓜早早地就割了一趟草送回家,又忙著去割了一趟。直累的滿頭是汗的阿瓜這才回到家中,在母親慈愛的目光中,坐到飯桌旁捧起飯碗狼吞虎咽起來。

「爹,明天我就要去鄉裡讀書了嗎?」

「嗯,明天你就開學了,我會送你到學校去的。」

正在收拾碗筷的阿瓜母親也插話道:「阿瓜,去讀四年級後,你就是個高小學生了,就有了新老師新同學,記得要聽老師的話,跟同學要處好關係,不要像在村裡整天調皮搗蛋的……聽到了嗎?」

阿瓜長長地噢了一聲後,望著一閃一閃的香油燈沉默不語。

阿瓜父親出奇地沒說話,一直靜靜地在火塘旁抽著水煙,只時不時咳兩聲。

「爹,我去鄉裡讀書了,那個來割草餵老牯子(閹割後得雄牛)?」 沉默了許久的阿瓜終於沒忍住,問出了心中的疑惑。

阿瓜父親望了望阿瓜,又低下頭才道:「我跟你媽那個忙得,就那個割草餵它!」

阿瓜望了望雙親,開心的笑著道:「我還以為它會挨餓了呢!

第二天,阿瓜又興衝衝地去割了好幾捆草,這才跟著背著被子的父親去鄉中心小學報名了。

阿瓜怎麼也不明白,那頭老牛怎麼就不見了。他跑遍了家裡所有的地方,都沒找到老牛的影子。

正當阿瓜滿是狐疑時,阿瓜母親的聲音從大門外傳來:「阿瓜,你回來啦!」

阿瓜聽到母親的聲音,忙轉頭焦急地問:「媽,老牯子呢?我家的老牯子呢?」

阿瓜母親笑著道:「你這小娃,兩個星期才回來一次,不忙著找媽,反倒一回來就忙找牛。賣了,就在昨天被你爹賣給買牛的人了。對了,餓了吧,難得我兒子放假,我去煮點你愛吃的去!」

阿瓜怎麼也想不明白,明明說好會割草的,可父親怎麼能沒過幾天就把老牛賣了,那可是要被拿去剮了的。阿瓜覺得父親真下得了狠心,他覺得父親厭惡極了。

阿瓜沒去找正在解小牯子韁繩的父親問個明白。

他將兩捆草搬到牛圈裡,用力地摔在地上恨恨嘀咕道:「吃吧,吃吧,讓你一個吃獨食,撐死你。」

哪天晚上,阿瓜借著香油燈,專心地寫作業。他覺得自己一定要好好讀書,等將來長大再不養牛,再不學父親。

春來秋去,寒來暑往,轉眼間阿瓜就考上大學了。

阿瓜父親老了,連同他一起老去的還有當年被阿瓜咕噥吃獨食撐死的小牯子,如今它也成了老牯子。家裡又有了新的小牯子,老牯子已經不再拉車,只犁田時搭個邊。家裡不再點煤油燈,都換成了電燈。

在燈下,阿瓜父親眯著滿是皺紋的雙眼,捧著兒子的大學錄取通知書端詳了很久才道:「不錯,不錯,老天保佑,祖墳頭上總算長了根蔥。」

阿瓜母親嗤怪著老伴: 「你個老不正經的,什麼叫祖墳頭上長了根蔥,真是為老不尊,沒個正形。」

「啥叫為老不尊,啥叫沒個正形,我要沒個正形能養出個考上大學的兒子嗎?」

「我呸,都是你的功勞!」

「哈哈,不是我的功勞是誰的?」

「爹,媽,你們能別爭了嗎?你二老都有功勞,都有功勞!」阿瓜忙笑著打斷了很快就要爭執起來的父母。

阿瓜考取大學的消息的確讓全家都高興了很久,但隨之而來的是一座大山般的壓力—大學的學費。

阿瓜父親最終狠狠心,把陪伴了他二十多年的老牯子也賣了。

阿瓜親眼看著父親如同撫摸了自己兒時一樣,撫摸了老牯子很久,這才將韁繩遞到了買牛人手中。爾後好幾天,父親一直沉默不語,誰也不搭理,只要一有空就埋頭抽水煙。

在去讀大學的路上,阿瓜一直靜靜地望著車窗外,他覺得他曾經好像錯怪了父親。

阿瓜在大學裡已度過了兩年,兩年中阿瓜覺得自己似乎還是沒學到點啥本領,他不禁有些迷茫了。阿瓜不止一次地思考過,該如何去面對社會。他覺得自己並沒有學到任何能讓自己在社會上立足的知識,記憶依然停留在山裡的牛背上,河道裡。

難道自己畢業後,真要回家接過父親的挽手棍?

迷茫與仿徨的阿瓜終於在室友的勸說下,加入了幾個社團。社團對於阿瓜來說,還真是個好地方。他不僅讓阿瓜學到了很多除了書本上的新東西,還認識了一個女性朋友阿怡。

許是阿瓜來自山村,他口中的故事總能勾起阿怡的瞎想,瞎想那藍天與白雲,溪聲與鳥鳴。

阿怡覺得自己有些可能喜歡上了這個愛笑,說話總讓人感覺有些羞澀的傻小子小子阿瓜。阿瓜也覺得,這個開朗且教授了自己好多東西的女孩,值得自己在城裡拼搏。

阿瓜漸漸地對城市有了了解,也有了信心,他還做起了兼職。

臨近期末前的某天晚上,阿怡跟阿瓜一起從自習室裡走出來。借著夏日的微風,她又讓阿瓜在校園中陪自己走了好一會。

「阿瓜,你有喜歡的女生嗎?」

「沒有。」

「真沒有?」

「真沒有。」

「那你難道就沒有考慮過,自己是否該喜歡或者思念個人或者什麼東西嗎?」阿怡鼓起勇氣說完後,迅速把頭低到了胸前,掩藏在夜色中。

阿瓜被問住了,他不知道該如何回答阿怡。他有思念的東西,就是父親賣了的兩頭老牯子。尤其是第二頭,它可是他從小放到大,騎到大的牛。他可曾不止一次的夢到過那頭老牯子。

「思念過,思念過家裡養的那頭牛。」

阿怡的心隨著阿瓜的回答起起伏伏,她終於忍不住在心裡抱怨了句:真是頭令人又愛又恨的蠢牛。

在同阿怡確認了戀愛關係後,阿瓜受邀去過阿怡家做過好幾次客。阿瓜每次都很奇怪阿怡家的狗為什麼要穿一件衣服,後來才得知阿怡的母親不僅愛狗,還是個動物愛好者。

阿瓜一點不理解這種行為。

其實阿瓜早知道在阿怡的父母得知自己的家庭條件後,就有意讓他倆人分手的決定。

阿瓜覺得,戀愛是他與阿怡的事,所以就百般容忍阿怡母親的冷嘲熱諷。但當他再次聽到阿怡說父母讓他去家裡做客時,他知道該分手了!

這一次,阿瓜極其彆扭的在阿怡家中熬到了晚飯時間。他覺得只要吃完飯就可以開溜,以後再也不來阿怡家了。

飯菜極其豐盛,有牛肉,有海鮮,但阿瓜卻有些不知其味,木訥的嚼著嘴巴裡的米飯。

「小夥子,來,嘗嘗這牛乾巴,挺香的。」阿怡的父親依然客氣地招呼著阿瓜。

阿瓜也客氣道:「謝謝叔叔,我不怎麼喜歡吃牛肉。」

「喲,不喜歡吃牛肉?不喜歡吃牛肉那你們農村的牛都怎麼處理了?餵狗了嗎?還不是殘忍地賣給生意人剮乾巴了……」阿怡的母親搶在她父親前嚷了出來。

「媽!」

阿怡的父親橫了妻子一眼道:「真是沒文化,當著孩子的面,你怎麼說話的!」

阿瓜再沒忍住,他挪開椅子站起來道:「叔叔,阿姨,有些話本來是不該說的,但都到這份上了,那就把話說明了。我是農村的窮小子,沒錢沒勢,我知道你們不同意我跟阿怡在一起,也做好了分手的決定,但我絕對不會像某些人那麼虛偽。一面說著自己如何喜歡小動物,一面在餐桌上擺滿了雞鴨魚肉,各類海鮮!我們農村人是賣耕地牛,這是事實,但誰也沒有權利來指責他們!包括你們在內。」

阿瓜不知道是怎麼回到宿舍的,他只記得阿怡追著喊了他好一段路,但他總覺得阿怡的聲音聽起來是那麼不真實,就好像隔著幾座大山一樣。

阿瓜靠在窗臺旁,又想起了賣完牛蹲著抽菸的父親,他覺得他似乎有些理解父親了。

相關焦點

  • 高五幸:回門(小小說)原創
    高五幸:回門(小小說)原創高五幸:回門(小小說)原創按白鹿原下農村的鄉俗,姑娘出嫁三天後要回門冬梅引著莾牛回門,高興極了。是身邊這個莾莽牛犢,讓她完成了姑娘到少婦的蛻變,靈肉上的契合,一次次地將她送上雲雨的巔峰,讓她品享到了生活的妙好。婆婆的賢慧更讓冬梅感動,瞌睡少,起來早的婆婆,等到日上三桿她(他)們醒來了,就從灶房裡端出兩碗「荷包蛋」……。「有家的感覺真好」!
  • 名家有約:楊西京《 牛冢嶺》(小小說)
    牛冢嶺(小小說) 文/楊西京麥根爺參加春暉公司建廠二十周年大慶回來的第四天先後在《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等中央媒體及《奔流》、《海外文摘》、美國《僑報》、泰國《聯合日報》等報刊發表各類作品500餘篇(部)。中篇《那座軍營,那群士兵》曾獲第二屆奔流文學獎。名家有約:楊西京《 牛冢嶺》(小小說)
  • 王書祥小小說選(第二集)
    監利作協龔場分會王書祥小小說選濫竽改鶴德摘編 新時代正步 今天 ( 第二集) ) 「哥!」延續閱讀小邑超市飛出災星(小小說) ​文/王書祥 何霞與老公前些年在村頭開一小賣部,與時俱進改叫士多,賺了兩桶金,建起村中最高的樓房,請老者取名稱《小邑超市》。邑,都市或縣之說。這裡是村,詞不達意或用詞不當?啊,好在有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孔子的用語,邑亦村也。看來,邑用在這裡,有如杏花村之酒,增點文化韻味!
  • 張守金:絕不服輸|小小說
    大柱說,李虎兄弟,你的樹長得不小了,能賣錢了,你看看啥時候把它賣了吧。李虎老實,好說,這一兩天就賣。大柱走後,李虎老婆說,你咋那麼老實,真是三腳踢不出個屁來,這樹正長著,一年得長一二百元呢,賣了多可惜,咱種到咱地盤裡了,又沒種到他家地裡,憑啥他說賣就賣。再說大柱,回家等著,一連等了十多天也沒見李虎賣樹。
  • 舅舅短暫的賣貨郎生涯(小小說)
    其中一個鄰村在集市上賣文具的,解放以前,和我外祖父跑生意認識,我外祖父和他聊了起來。他告訴我外祖父,他的貨,大多在榮絳縣城進的,價格方圓最低。榮絳縣是我們鄰縣。縣城離舅家村45公裡,在舅舅家以北。第二天,舅舅和我外祖父,一人騎一輛自行車,到榮絳縣城進文具,一問價錢,比我們當地批發部都便宜(好多批發部也從他們那裡拉貨),舅舅和外祖父一人進了一自行車文具。
  • 王老五賣瓜記(小小說)
    王老五賣瓜記 (小小說)// 一江春水--- 》》》 · 《《《 ----也有的瓜農曾嘗試著自家到城裡賣,但大都失敗了。主要是城裡搞文明城市、衛生城市創建,不允許隨便在路邊擺攤設點,不允許農用車在城裡亂停亂放。進城賣瓜的農民進了城往往像當年遊擊隊打遊擊一樣,被城管和交警攆的滿城亂轉。尤其是一些城管,白拿強要不說,有時還拳打腳踢。多賣不了幾個錢還受一肚子氣。
  • 沈宏:謝恩(外一篇)|小小說
    李立綱:暗戀|小小說陳旭升:牛爺|散文陳國凡:賊|小小說陳國凡:飯局|小小說謝沁宏:馬來熊嫂美容記(外一篇)|小小說
  • 民間故事——小寡婦賣牛
    老經紀見小寡婦手裡牽著一頭毛色好看的小黃牛,便生了逗逗她的念頭,他轉身對身後的小徒弟說:「你去問問那小娘們的牲口賣什麼價錢。」牲口集市有個規矩,牲口的價錢不能明說,要用暗語。什麼暗語呢?一至五,伸五個手指頭,六伸大拇指和小拇指,拐七張八勾拉子九。買的人張開手捂著,賣的人在對方手心裡比畫,外人是看不到的。
  • 李利君 ‖ 熱鬧(小小說)
    作品散見《百花園》《小小說選刊》等報刊,併入選各類年度選本。出版《等到天亮》(小小說)、《小小說的九十年代後》(小小說評論)、《湛江:中國的飄帶》(歷史散文)。代表作小小說《熱鬧》,2005年曾被《百花園》雜誌社評為小小說年度人物。
  • 《繭》(小小說)
    《繭》(小小說) (歡迎讀者朋友們點評!)《繭》(小小說)《繭》(小小說)
  • 牛事(小小說)
    可憐我做牛一樣忙活了一早上,現在要吃飯不對麼?」老通漢理直氣壯地說。「做牛做馬也是你自找的,早就跟你說了,那幾塊地找頭牛耕了,不是省很多事嗎?」「嘖嘖!說的倒輕鬆。找人借牛不得花錢嗎?再說了,我也不好開口向人提借牛的事呀!」老通漢為難地說。「早知如此,何必當初?人家海元當初向你借漁網,你捨不得,現在向人家借牛,開不了口了?」華大媽不無譏誚地說。
  • 警犬(小小說)
    警犬(小小說)----2020年8月20日前幾天的一個早晨,老王正在公園晨練。一位英國婦女,年齡肯定是六十以上了。她在遛狗,那是一條狼狗。
  • 陳玉光(教授/作家):《退休》(小小說)
    《位置》(小小說)作者:陳玉光(教授/作家)猛然從局長的位置上退下來,鄭局長很不適應。《位置》(小小說)作於2020年10月29日《位置》(小小說(歡迎讀者朋友們點評!)
  • 割麥(小小說)
    割 麥 (小小說)――季語秦不算晾曬,事後一算帳,收穫的九袋麥子按市場價全賣完,尚欠僱傭的兩個老鄉二百多元勞務費。唉!也難怪四叔的兒子,在電話裡嗔怒四叔:「誰讓你種莊稼,機械又耕作不了,連成本都保不住。」四叔和四嬸,則滿臉慈祥的說:「瓜娃下,這點糧食就夠我們吃一年的,不種地,我們吃啥?」2020.06.05
  • 口罩三題(小小說)/方向明
    口罩三題(小小說)再看看萊場周邊,門店均是賣調料的,沒有一家有賣口罩的。
  • 再說小小說(文學課)
    勿庸置言,自有分鑑,因而「書香中國」的推介文章最後說:「當下以及可預想的未來,這類人物(孔子、屈原、司馬遷、蘇東坡、曹雪芹等)不大可能出現了。所以回望古代有了緊迫感。 由此我們重提小小說,就是想要在茶壺與夜壺的對照對應中,小掉小說的虛無主義與急功近利,從而繼承民族文學的優秀傳統,重構「以文化人、人文化成」的價值體系。小說作為一種文學體裁,自然可以承載各樣的價值觀,呈現萬類霜天的千姿百態,但文學的聖經始終應該是「天不變,道亦不變」,是這樣的吧? 曹丕在他的《典論·論文》裡說:「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
  • 短篇小說:跛子牛二(文/許忠賢)
    》(短篇小說)文/許忠賢(青年作家網籤約作家)跛子牛二死了,還不到六十呢。等我上完大學,參加了工作,那年回村的時候,牛二已經三十多了,還是光棍。同齡的幾個夥伴,孩子都打醬油了。他媽見了我,哭著拉住我的衣襟,說,有人給牛二說了個媳婦,人家要8塊錢的彩禮呢,她家就是連骨頭砸碎賣了,也湊不夠8塊錢啊!你是吃皇糧拿工資的,求你行行好,借給我八塊錢,給牛二娶個媳婦,不然牛家就斷根了啊!我當時也不知道咋想的,就從兜裡掏出了僅有的10塊錢,給了牛二他媽。
  • 小小說:搶牛
    桂子家的牛是六家合買的,這幾家和桂子或多或少有點至親,到桂子這一輩,還沒有出五伏呢。今年用牛,按田畝多少進行了分配,而後抓鬮來確定使用順序的先後。按理抓鬮了,就得按鬮來,但是上回,在桂子家就出現了狀況。那天,也就是五天前,大清早,桂子去放牛,卻發現牛圈空空的,沒有牛。
  • 東莞(橋頭)小小說創作基地再添新成果
    近日,橋頭小小說領軍人物莫樹材的小小說集《驟雨中的陽光》由時代文藝出版社出版,這是東莞(橋頭)小小說創作基地、東莞市小小說學會、橋頭作協取得的又一重要文學成果。東莞小小說創作基地落戶橋頭7年以來,一大批作者從這裡起步,成為東莞小小說的生力軍,不斷有新成果新精品問世。莫樹材是土生土長的實力型本土作家,從1960年開始寫作。
  • 牛屋裡流傳的故事(原創散文)
    牛屋裡流傳的故事 (原創散文)也許是上了年紀,或許是善於懷舊的緣故吧,在城市喧囂的氛圍裡,最喜歡獨處一隅,泡一杯香茗,燃一支香菸,鋪幾葉稿紙,讓曾經的記憶化作點點滴滴,以此來填補那些即將逝去的往事。我知道那兩口石槽,是堂叔年輕體壯時,從嘉祥大山頭拉回來的,當時只花了30塊錢,四十幾年過去了,能賣2000塊錢,的確讓他興奮不少。說起石槽,今天又勾起我對集體牛屋的記憶來,不妨說幾件有關牛屋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