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著的不同標準

2020-10-10 用戶陳魯民

重讀餘華的《活著》,感慨萬千,唏噓不已,從福貴一家的悲慘遭遇,我又一次想起活著的標準或生存質量。

人活著的最低標準,就是身體其他部件都不靈了,但還有口氣,心臟還在跳動——按歐美老外的標準,腦死亡就算人沒了。咱們這裡似乎不行,即便是躺在病床,身上插滿管子,早都成植物人了,還不放棄治療,其實已毫無意義。

人這一輩子,活著的標準如果畫條曲線,一般都會呈現個倒U字型。一開始標準很低,只會吃奶、哭叫、睡覺。慢慢會翻身滾爬了,會說話走路了,會上學認字了。再後來上班、結婚、生孩子,建功立業,功成名就,就到了活著標準的最高峰。然後再慢慢下降,致仕退休,體弱衰老,到最後,一身是病,臥床不起,生活無法自理,又到了最低谷。

當然,活著的標準,既受不可抗拒的客觀規律決定,也與個人的主觀選擇有關。因而,即便同時代、同年齡、同階層的人,活著的標準也大相逕庭。孔子選擇的是高標準,「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出有車,食有魚;他的學生顏回選擇的則是低標準,「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北宋的宋庠與弟弟宋祁,都是大學士,均才華橫溢,但一個追求窮奢極欲,花天酒地,一個生活儉樸,節衣縮食。宋庠教育宋祁說,你忘了咱們貧賤時拼命讀書的情景嗎?宋祁反唇相譏說,讀書做官追求享受難道不是天經地義嗎?雞同鴨講,人各有志,實在講不通。不過,歷史評價也不含糊,《宋史·宋癢》曾有鮮明褒貶:「癢明諫故實,文藻不逮祁,孤風雅操,過祁遠矣。」

有的人是刻意自降活著的標準。希臘哲學家第歐根尼是銀行家的兒子,卻放棄萬貫家產,整天棲身於羅馬街頭一隻大木桶中生活,平時靠乞討為生。亞歷山大皇帝來看他,說:「你可以向我請求任何恩賜。」回答是:「那就請讓開,不要擋住我的陽光。」還有印度的苦行僧,中國的終南山隱士,都是自發降低活著的標準,過著極其儉樸的生活,據說是為了追求靈魂的高潔,減少物慾的羈絆。這些做法,我們可能學不來,也不願學,但你得佩服其自律精神和堅韌態度。

人都是為追求幸福而來的,因而要努力爭取儘可能長時間高標準地活著。通過我們的努力奮鬥拼搏,不斷積累財富,創造條件,以求活得健康美滿,安逸舒服,把幸福指數整的高高的。趁著年輕力壯,固然要好好工作,更要及時享樂,品嘗生活的甘美,「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就說旅遊這事,「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年輕力壯的,說走就走,想去哪兒去哪兒,想吃啥就吃啥,葷腥羶冷,百無禁忌。這就是年輕的好處。

但是,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人一進入老年,眼花耳聾,腰彎背駝,步履蹣跚,甚至要坐輪椅,臥床不起,那怎麼辦呢?現實就是這樣,你不認也不行,那就要忍受活著的低標準。年輕時那牙口能嚼動生肉,就像鴻門宴裡生猛無比的樊噲,年老了卻連口硬饃都啃不動。貴為封疆大吏的李鴻章,就不無悽涼地給英國勳爵回信說,所贈尊犬肉味鮮美無比,惜乎老夫牙不好,不得盡興——人家贈的名貴犬,他卻下了湯鍋。被英國《泰晤士報》諷刺說,這是大清朝歷史上對英國的唯一一次勝利。

老話說,好死不如賴活著。意思就是寧可要低標準地活著,也不願漂亮地去死,估計這是大多數人的選項。當然,這也是見仁見智的事,也有人不願意低標準地活著,在進入老年之際,主動結束自己的性命。1911年11月25日,馬克思的女兒女婿拉法格夫婦自殺,還不到70歲,因為他們不願忍受老年的病痛和無能為力。奧地利作家茨威格夫婦也走了這條路。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尤其體現在老年以後。生存質量或活著的標準的下降是大勢所趨,我們能做到的就是儘量減緩標準下降的速度,並積極適應越來越低的生活標準。

450052 鄭州市嵩山路73號院長城小區1—13—A陳魯民(筆名:齊夫) 電話13733820685 clumin@126.com

相關焦點

  • 《活著》:生活是屬於每個人自己的感受,幸福的標準沒有答案
    餘華的《活著》一直聽很多人推薦過,列入待讀書單已久,直到五一放假才把它捧起來。下單之前也沒去看簡介,就這樣這本書保持著高調的神秘感,降落我手。活著,這個動詞是多麼的有韌性,有生命力。 賈平凹先生在《遊戲人間》中有一句話,「為什麼活著,怎樣去活,大多數人並不知道,也不會去理會,但日子就是這樣有秩或無秩地過著,如草一樣,逢春生綠,冬來變黃」。日子循環往復,白天黑夜,春秋四季。生活裹挾著我們不得不前行,有時更多是一種責任和擔當。
  • 好物分享|《活著》:生活是屬於每個人自己的感受,幸福的標準沒有答案
    餘華的《活著》一直聽很多人推薦過,列入待讀書單已久,直到五一放假才把它捧起來。下單之前也沒去看簡介,就這樣這本書保持著高調的神秘感,降落我手。活著,這個動詞是多麼的有韌性,有生命力。 賈平凹先生在《遊戲人間》中有一句話,「為什麼活著,怎樣去活,大多數人並不知道,也不會去理會,但日子就是這樣有秩或無秩地過著,如草一樣,逢春生綠,冬來變黃」。日子循環往復,白天黑夜,春秋四季。生活裹挾著我們不得不前行,有時更多是一種責任和擔當。
  • 福貴與春生的三次交集,折射出活著的不同態度
    在《活著》中,這些都集中到福貴身上,或者與福貴產生了各種關聯。歷史是真實存在的,而福貴是一個時代百姓生活的縮影。 對於很多人來說,生下來,就活下去,沒有時間思考生命的意義。但是不同的人在不同的階段,活著的表現卻不盡相同。
  • 心活著,人就活著
    &34;——餘華《活著》是餘華的一本長篇小說,十幾萬字寫透了&34;的一生,幾筆勾勒了七個人的生死,他的筆觸總是冷冷的、平平的,讓人像看著周圍發生的普通事一樣看待生死,可生活中出生與離世好像就是這般平常,是人的情感和情緒賦予了生死特別的意義吧。
  • 五個故事,十種不同的結局
    五個故事,十種不同的結局 第一個故事:合格率的檢查制度二戰期間,美國空軍降落傘的合格率為99.9%,這就意味著從概率上來說,每一千個跳傘的士兵中會有一個因為降落傘不合格而喪命。船東只有將人活著送達澳洲,才能賺到運送費用。新政策一出爐,罪犯死亡率立竿見影地降到了百分之一左右。後來船東為了提高生存率還在船上配備了醫生。第三個故事:抽水馬桶的清潔標準某日本高級酒店,檢測客房抽水馬桶是否清潔的標準是:由清潔工自己從馬桶中舀一杯水喝一口。
  • 《平凡的世界》:田曉霞還活著
    路遙《平凡的世界》中田曉霞的父親田福軍官至省委常委、市委書記,母親是醫院的領導,從小家庭條件優渥,是標準的富家女。孫少平則是標準的窮小子,用孫少安的話說:「這個家已經窮到骨頭裡了」,為什麼田曉霞會愛上孫少平呢?
  • 《活著》:人在低谷的時候,不要忘了生活的真諦,要知道為何而活
    活著,是一個永恆的話題。俗話說「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餘華老師塑造了富貴這一經典形象,用福貴少爺的一生,向人們闡述了「活著」這一真諦。福貴少爺出生於地主之家,含著金鑰匙長大的,標準的富二代。這種出身,讓我好生羨慕,可他卻沾染了陋習,嗜賭成性。父母老了,富貴大了,當他要獨擋一面的時候,他扛不起這個家庭。
  • 陳光:也談「活著」
    人之所以誕生,目的就是活著。只有活著,才能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才會看到世上美好的景色,才可以喜歡自己最愛的人,才能品嘗人間的酸甜苦辣,感受快樂,享受人生。只要活著,就有希望。只有活著,才能創造奇蹟。如果生命沒了,什麼希望和可能也就無從談起了。
  • 小說《活著》的精神內涵是活著
    近日讀了餘華的小說《活著》。小說用主人公敘述的方式,展示了一個來自中國農村的叫福貴的男人的一生。他的一生是動蕩和苦難的,也是平靜和快樂。福貴的講述跨越了中國從國民黨時期到後毛澤東時期。那個年代中國所發生的一切災難,都一一發生在福貴和他的家庭身上。
  • 《活著》:在兵荒馬亂年代裡,活著就是給自己最好的禮物
    倘若心裡不夠強大的人,早就以死謝罪了,可是福貴沒有,他還是好端端活著,儘管家裡已經揭不開鍋,福貴拿自己的本領來賺錢,雖然一無是處,可皮影戲還是自己的拿手戲,福貴拿著皮影箱子到處賣唱賺錢,又遇上了國民黨,被抓去充軍。
  • 我們為什麼活著
    我卻以為這個故事解決了我們活著是為了什麼的問題。 《搜神記》說:「郭巨,家貧。有子三歲,母嘗減食與之。巨謂妻曰:「貧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兒可再有,母不可復得。」妻不敢違。巨遂掘坑三尺餘,忽見黃金一釜,上雲:「天賜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
  • 《活著》|心理學: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在死亡恐懼中艱難生存
    即使社會有劇烈變革,身邊的人如春生、隊長等人,都未能倖免,只有他憑藉巨嬰的心理角色,逃過各種劫難。雖然最後陪伴身邊的,只有一頭老黃牛,貌似悽慘,但卻能頑強生存。由此看來,小說並非是個悲劇,而是體現了「活著」的意義,為了活著而活著,反而是個圓滿的結局。福貴的巨嬰角色,有賴於妻子家珍的護佑。
  • 《活著》:沒有比活著更美好的事,也沒有比活著更艱難的事
    《活著》是那麼的殘忍,而又是那麼的堅韌。富貴一個人經歷了人世間一次次的生離死別,眼睜睜的一個個送走了所有的親人,活著是多麼的不易。這世間沒有比活著更美好的事,也沒有比活著更艱難的事。富貴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我願他只是一個故事人物,可是人世間卻真的有活生生的富貴。
  • 《活著》:讓福貴的悲慘命運告訴你,人為什麼要活著
    總結:人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活著讓人一邊看一邊發自肺腑的驚呼——太慘了!太苦了!如果福貴在任何一次苦難中選擇放棄生命,我們都不難理解。畢竟有人會因為承受不住生活的痛苦而消極度日、結束生命。但是福貴卻「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著。」
  • 《活著》︱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著
    「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導演對鳳霞的死的改編是非常大膽的,小說和電影中鳳霞都死於難產,而不同的是,電影中導演將鳳霞的死置於整個時代大環境中,由於文革中下放知識分子,導致醫院中沒有專業醫生而造成的醫療事故導致鳳霞大出血死亡。
  • 一本書 一部電影 道出人為什麼而活著的真諦 值得每一代青年閱讀
    ,看的人又哭又笑,也是由此拜讀了餘華的很多作品,時至今日,他還是筆者最喜歡的當代作家。二者在主題上的不同餘華在這本書裡試著去回答一個問題:「我們為什麼而活著?在命運的裹挾和時代環境的影響下,身邊的人相繼離去,只留下富貴倔強且充滿韌性的活著。
  • 活著就已經盡全力了
    最近在追一本書《活著》當時會選擇這部作品主要是推薦人跟我講這部作品很慘,忍俊不禁幾次悄然淚下。我當時還半開玩笑說:希望我不要給男生丟臉。後來更有人幾次提出這部作品如何悲慘,導致我一段時間其實很有壓力,擔心看完後整個人心態崩了。所幸我沒有落淚,相反覺得其實蠻歡樂的,而且我在這部作品看到了不同於他人眼光的「雜草精神」。我想這就是文學的魅力,好壞是非並非完全區分開。
  • 《活著》:福貴縱使人生跌宕,但起碼活著就有希望
    掙扎在動蕩的年代,一次又一次白髮人送走黑髮人,在不斷地迎接死亡中,活著顯得無比美好但艱難。福貴的一生如一場大戲,從富貴到落魄,從燈紅酒綠到黃土蕭瑟,一波三折的生活裡,活著就是希望。賭場的人知道他的家底,從來都是給他賒帳的,這樣,福貴每一次輸,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輸了多少,到底還剩多少,在一次次超前消費中透支了自己。
  •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我在你夢中清醒如常「我們的世界住的是熟睡的人,他們死了,卻夢見自己活著。不斷有熟睡的死人移居這個世界,他們的數量越來越多,而真正的人,即那種第一次活著的人卻顯得寥寥無幾。在整個混亂的世界上,我們中誰也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自己究竟只是夢見自己活著,還是真正活著。」
  • 你的雙重標準,不但害人更害己
    這樣的雙重標準要求別人,不但達不到自己的目的,反而將事情弄的更糟。小姨原想求助外婆,一家人站在一起勸解女兒,一不小心卻把外婆得罪到對立面,使自己更加孤立無援,真是傷人又害己!生活中雙重標準的人往往不自知,於自己有利的坦然受之,於自己無利的安然避之,認為一切理所當然,而這種理所當然的認知往往對別人不利,對自己也是沒有半點好處的,像我之前的一個領導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