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記憶中的童謠-扒瞎

2020-09-14 期期艾艾的舌頭


扒瞎


扒瞎

扒瞎

炕頭上種了二畝瓜

長的跟混坨子那麼大

從老鼠洞裡讓人叼走了

瞎子看見了

聾子聽見了

啞巴就喊

瘸子就攆

攆到北邊河沿上

抓住小辮一看

是個禿和尚


這本來是小時候的一首童謠,講得就是一個大謊話。

解釋:

1.扒瞎:北方方言,撒謊,也指吹牛。

2.混坨子:碌碡,石頭或混凝土製的用來滾壓小麥脫粒用的。

碌碡


藤蔓上的西瓜

相關焦點

  • 仰高:遙遠的童謠
    用老家方言說出來的童謠很有韻味,聽得我們忍俊不禁。這些童謠想必是母親教的。小時候,奶奶和母親也教會過我,只不過在歲月的沙漏裡竟將它們遺失,至今遺忘的一乾二淨。我不知道這些童謠起於何時,但卻這樣一代代口口相授傳了下來,也不知道在代際相傳過程中遺失了多少,如今從小女兒的嘴裡聽到這三首童謠,讓我倍感親切。小女兒說的太快,我只能簡單的學幾句。
  • 神奇的童謠
    中國古代一直有人認為,神靈有時會藉助童謠或民謠,來向人間暗示未來的吉兇禍福。這種預言性質的童謠,在歷代史籍中多有記載。在清代古籍《池北偶談》中,就記錄了幾例童謠應驗的事件,現說給大家聽聽。明代萬曆年間,山東鄉試時,當時山東省省會濟南府曾流行一首童謠說:「三人兩小,太陽離島」。後來發榜,那一屆的解元(科舉鄉試第一名)為長山縣的徐海曙。徐海曙,字「日升」。此時人們才明白這首童謠正是在預言此事:「三人兩小」就是一個「徐」字,雙人旁與右半邊「餘」字上的「人」字,合起來為「三人」;「餘」字的下半部為「二」、「小」兩字的重疊。
  • 施衛平|小說連載《溺水的童謠》
    現任上海某私營企業負責市場銷售工作,年近退休。曾與同學等組織一批文學愛好者成立過文學社,寫過專欄。參加過閔行區文化館的故事創作組,參與全國民間文學五套集成的寫稿。2000年以後活躍於部分網上文學論壇,也嘗試寫過一些新詩和散文等。本文經授權後發表,轉載請聯繫本公眾號編輯授權(微信:anxinlu)。
  • 小說:扒的那些更多
    「活該滾出娛樂圈,沒想到她做的壞事比網上扒的那些更多!好想把她掛出去!」「別。」周天晴阻止了她的衝動。周雨萌雖然做到這種份上,但是再怎麼說,她都是自己的妹妹,她現在已經聲名狼藉,如果再打完官司,她搶回了父親的醫院的話,周雨萌母女倆就會徹底無依無靠了。
  • 童謠解讀:石頭裂裂
    這首童謠,我不能完全從字面上解釋它的意思,比如為什么爹爹、奶奶、花娘、孫猴要從裂開的石頭裡出來。這首童謠的大致意思,是一個家境一般的家庭,孩子的父親是家裡的頂梁柱,靠小生意買賣養家。爹爹又娶親,孩子多了一個年輕漂亮的後媽。至於孩子的親媽,並沒有交代清楚,或許已經逝世。
  • 兩廣的朋友們,來康康這些童謠還記得麼
    心中一陣泛酸,那些童謠啊…… 那會兒,大家都還小,和弟弟妹妹們的大多數娛樂便是自娛自樂,狂風暴雨來了,我們六個,不但沒有躲雨,反而跑出院子裡,在風中群魔亂舞,那時候我們覺得我們就是超人,豆子大的雨滴下來,我們六個圍成圈,一邊轉一邊唱「落雨大,水浸街,阿哥擔柴上街買,阿嫂出街著花鞋。
  • 童謠一響《無人生還》
    當然是童謠+殺人案件。而其中最出名的,當屬阿加莎·克裡斯蒂的經典著作《無人生還》。殺人童謠​十個小士兵,外出去吃飯;一個被嗆死,還剩九個人。九個小士兵,熬夜熬得深;一個睡過頭,還剩八個人。暴風雨讓小島與世隔絕,十個小士兵-​-這首古老的童謠成了死亡咒語。如同歌謠中所預言的,客人一個接一個死去……殺人遊戲結束後,竟無一人生還!
  • 一位瞎老頭
    據說是那瞎老頭的爺爺或者太爺吧。在趙家山九垧地種著一塊玉米,快到自白露前後,玉米也要搬了,時常見有人把皮扒下來,把玉米粒啃了,又把皮扒上去,遠一點看好好的,近處才能看是人是啃過又作弄的。如此好幾次,也糟踏了不少玉米。他氣極了,就是抓不住偷啃玉米的人。有一天,他偷著藏在對面的一個酸棘下面,等了好長時間,大約在黃昏時分有一個張家寨的人偷偷摸到他的玉米地裡,繼續幹那勾當。被他抓了個正著。那人實在餓極了,跪下求饒。
  • 記憶中那些難忘的小人書......
    我購買小人書,花費了三四角,在我的記憶中,好像母親大人當時並沒有因此罵我。但是,一種不安的氣氛自始至終籠罩在整個家庭之中中。吃過晚飯以後,二哥悄悄地拿過我剛剛購買的《奇襲白虎團》,在油燈底下翻閱。我小小年紀,心裡非常清楚,二哥儘管也酷愛小人書,要不然,也不會迫不及待的拿過這本我新買的《奇襲白虎團》翻閱。其實,二哥的內心裡定然也在嗔怪我。
  • 今日七夕:扒一扒《琉璃》中禹司鳳超正的戀愛觀
    做人已經很累,生活已經吃力,不如去看看那些只寫愛情的作品,看看少年們的赤誠之心和一往無前。我們追劇,本質上追的就是精神上的滿足和愉悅。沒有什麼值不值得,只有情不情願。讓我們來扒一扒禹司鳳超正的戀愛觀:1、 尊重戀人。他的愛情建立在尊重璇璣的基礎上,就是喜歡她和等著她愛上自己,不強求、不欺騙、不找藉口。
  • 英國黑暗童謠竟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莉齊·鮑登砍了父母八十一刀
    說到英國幾百年間廣為流傳的黑暗童謠集——《鵝媽媽童謠》,相信很多人對它都有些了解。而接下來這首童謠,就取材於我們今天要講的案件。  最後,陪審團判定莉齊無法自圓的那些說法是庭審時被誤導的,認為莉齊購毒藥與謀殺案並沒有什麼關聯。
  • 奪命童謠,殺人者,誰?
    可林星不同,他只殺那些罪大惡極的人。  孩子們還在周而復始地唱著童謠,林星正要回到屋裡,忽然他心頭一動,翩然躍下樓,走了出去。  「小朋友,叔叔給你買糖吃。」林星笑眯眯地看著跑在最後的小男孩。那小孩一邊唱一邊哭,鼻涕和眼淚混在一起,成了大花臉,一聽林星說給他買糖,又破涕為笑。
  • 故事:斬殺父母后無罪釋放,她的故事還被編進了童謠
    在英國民間流傳著這樣一首黑暗童謠:莉齊·鮑登拿起斧頭砍了她爸爸四十下當她意識到自己做了什麼她砍了她媽媽四十一下這個童謠在英國廣為流傳,被寫成了小說,芭蕾,百老匯,歌劇,日本的教科書也曾將她的童謠作為鵝媽媽童話收錄。
  • 這首北方童謠就是
    ——這首童謠就是《殺羊羔》。「殺羊羔」首先是孩子常見的一種遊戲,其他地方叫做「老鷹捉小雞」。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遊戲創設的是一個捉羊羔的情境。在遊戲前,有一段「開場對話」,發生在捉羊人和護羊人之間。
  • 姥姥的童謠伴著我長大
    依稀記的兒時,姥姥常常盤腿坐在炕頭上,我坐在姥姥的對面,姥姥用雙手拉住我的雙手玩「拉大鋸」的遊戲,一邊拉來送去,一邊口中念念有詞地唱著《拉大鋸》的童謠: 拉大鋸扯大鋸 姥姥家門口唱大戲 接閨女 送女婿 沒臉的外孫子也要去 一個饃饃不夠吃 兩個饃饃撐倒了 喝了點兒米湯站起了 每唱到最後一句時
  • 那些記憶裡的暖
    記得我讀書前的那些日子多少年以後,叫我霞的大舅媽不在了,那匹我和媽媽騎過的大紅馬,永遠留在一個叫霞的小姑娘記憶裡媽媽,大舅媽,親切待我的表哥,還有霞姐姐們,還有那匹我和媽媽騎過的,溫順的大紅馬,都是我記憶裡的暖
  • 故事:在民勤,那些年 那些人 那些事
    2014年隨著民勤教育的新調整,薛百中學學生全部到新修建成的民勤實驗中學就讀,意味著經歷了幾十年風風雨雨的薛百中學正式結束了它的歷史使命。我是上世紀末從薛百中學畢業的,十多年過去了,歲月漸沉於歷史的夕煙暮雨中,多少日日夜夜波瀾不驚的飄過,轉眼人已到而立之年。人生的花季,走過的青春,早已在朦朧的歲月裡定格成永恆的素描。
  • 記憶中的煤礦工人
    這個真實的故事讓我很是感動,不由自主的讓我想起我讀小學二年級的時候,記得那時我的爸爸在一個國有企業的煤礦上上班,我們兄妹幾人放學以後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撿煤球,因為我們家住在煤礦上,撿的煤球都燒不完,煤礦上玩的小夥伴真的是很多,讓我記憶中最深的就是一家姓吳的人家。
  • 三兒啊,你扒東頭兒,我扒西頭兒,倆孩子都能保住
    1三十四年了。三十四年前,我可憐的母親犯了一個錯誤——一個她用三十四年的眼淚都洗不掉的錯誤啊。我父親死得早,母親苦巴巴地拉扯著我和我姐姐過日子。三十四年前的7月28日凌晨,唐山發生了大地震。我母親僥倖從坍塌的平房中逃了出來,我和我姐姐卻被壓在了廢墟下面——我在東屋,我姐姐在西屋。我母親瘋狂地喊著我們姐弟倆的名字,用兩隻手扒了東頭兒扒西頭兒,十個指甲蓋都扒飛了。天蒙蒙亮的時候,我三舅扛著一把鍬從劉火新莊趕了過來。我母親一見到我三舅,哇地大哭起來,說:「倆孩子都不見動靜了呀……」我三舅為難地看看東頭兒,又看看西頭兒,問我母親:「快說,先扒哪頭兒?」
  • 記憶中的《地道戰》
    時間雖然過得很快,但是記憶裡深刻的事情還是難以忘懷,骨子裡的熱血依然未冷。剛剛觀看完在優酷上線的《奇襲地道戰》,一下子就勾起了我深處的記憶。在那個帶著紅領巾的年代,一部電影就可以讓我們熱血沸騰,而「地道戰」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在現在被很多人當作鈴聲的「鬼子進村」,還有關於冀中平原的嚮往,但更多的是對那些勤勞而充滿智慧的廣大人民的崇敬之情,還有留在童年記憶中的畫面。然而,隨著文化產業的發達,影視作品類型的豐富,這些戰爭+歷史題材的作品,漸漸被湮沒了,甚至過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