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宮的妃子們閒來無聊聚在一起看戲,臺上正演的是《薛丁山徵西》,臺下的皇后和華妃也沒閒著,你一言我一語地唇槍舌劍激戰正酣,比臺上的戲可精彩多了。
皇后和華妃上演了一出「好戲」
華妃借著樊梨花的故事率先向皇后開炮:「你說這樊梨花,千方百計地討夫君喜歡,可是她夫君只真心喜歡別人,休了樊梨花三次,本宮若是樊梨花,寧可下堂求去,總比眼睜睜看著夫君人在心不在的強。」
這是華妃暗諷皇帝不愛皇后,「人在心不在」,皇后人老珠黃,留不住皇帝的心。
華妃借題發揮諷刺皇后
皇后也不甘示弱,回敬華妃道:「做得正妻就要有容人的雅量,夫君再寵愛妾室也好,正妻就是正妻,即便是薛丁山休了樊梨花三次,還不是要三請樊梨花嗎?」
皇后的言下之意是:「小樣你別得意,再得寵你也只是個小妾,我照樣可以壓你一頭。」
華妃的小腦袋倒也轉得快,立刻接話道:「到底是那樊梨花有身家,出身西涼將門的嫡出女兒,若是換作庶出女兒,再沒有這移山倒海的本事,那可真是死路一條了。」
華妃揭皇后的「老底」
不得不說華妃這小嘴確實歹毒,既借樊梨花的出身標榜了自己出身將門的嫡出身份,同時又翻出了皇后是庶出女兒的卑微出身,可謂是「蛇打七寸」,又準又狠!
末了,她還不忘皮笑肉不笑地問皇后:「您說是不是啊,娘娘?」
皇后被華妃當眾翻了老底,氣得臉色鐵青,卻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皇后被華妃當眾翻了老底,氣得臉色鐵青
那是因為,庶出的身份,是皇后宜修平生最不願提起的事情。
因為庶出的身份,宜修被當成一枚棋子送進了當時還是四皇子的胤禛身邊;待到胤禛繼位的形勢明朗,她們家又火急火燎地將精心培養的嫡出女兒純元送進了王府。
純元與胤禛「一見鍾情」,迅速得到胤禛的寵愛並有了身孕,同時也嚴重威脅到了妹妹宜修的地位。
恰在此時,宜修的兒子又因病夭折,絕望之下的宜修下手暗中害死了純元和她腹中的孩子,並成功坐穩了皇后的位置。
庶女宜修的皇后之路
但,「庶出」這兩個字,成了皇后一生中最忌諱的字眼,也是她內心深處深藏著的一根難以撥除的刺。
如今華妃偏用「庶出的女兒」來諷刺她,皇后顧及形象,自然不能當眾發作,但她的內心必定是氣炸了!
在《紅樓夢》書中,有一個人同樣也被「庶出」二字所困擾。
她就是探春。
庶女探春
在《紅樓夢》書中,曹公給探春的判詞是「才自清明志自高」,是一位品味高雅、志向高遠、精明能幹的女子。
家僕興兒評價探春「也是一位神道,可惜不是太太養的,『老鴰窩裡出鳳凰』 」;連王熙鳳都說「好,好,好,好個三姑娘!我說她不錯。只可惜她命薄,沒託生在太太肚裡。」私下對她的才能稱讚不已,卻也對她的出身憐惜不已。
探春
正如王熙鳳所說,探春雖然出類拔萃,但在那個嫡庶分明的封建社會裡,「沒託生在太太肚裡」便是她的原罪,亦是她此生需要拼盡全力去掙脫的一副枷鎖。
沒錯,探春從不因自己是庶出的女兒而自怨自艾,更不會悲觀消極;相反,她一直都自尊、自愛、自強,她的努力,所有人都看得見;她的努力,讓我讀來心疼。
探春
比如說,她努力地與親生母親趙姨娘撇清關係。
令人印象最深的是,趙姨娘的兄弟去世了,趙姨娘認為撫恤銀子太少而找到正在管家的探春吵鬧,希望探春看在趙國基是她舅舅的份上多賞些銀兩,豈料卻遭到了探春的斷然拒絕。而探春所說的話,卻恰好暴露了她內心最深處的隱秘。
在這一段話中,探春不但否認了趙姨娘的兄弟趙國基是她舅舅的事實,還捎帶上埋怨親媽趙姨娘,總是想方設法地鬧騰,「變相」地讓所有人都知道她探春是「姨娘養的」,她只不過是一個低微的庶出女兒。
那麼,可不可以反過來想,探春希望她的母親趙姨娘像周姨娘一樣活得默默無聞,最好是被人遺忘在某個角落裡,讓人再也想不起來她探春的卑微出身!
那麼,可不可以也這麼認為:在探春的潛意識裡,身為趙姨娘的女兒本就是一種恥辱?
探春的親媽趙姨娘
比如說,她一直努力地向尊貴的王夫人靠攏。
為了取得王夫人的信任,探春一直在尋找合適的機會。
終於,機會來了!
東府的大老爺賈赦盤算著想要賈母的貼身丫鬟鴛鴦,卻不料惹得賈母大怒,當眾斥責了前來討要鴛鴦的邢夫人,連帶著把正陪侍在旁的王夫人也教訓了一頓。
王夫人身為兒媳,自然不能和婆婆頂嘴;其他在座的各位也都有種種原因沒法為王夫人辯解。正當尷尬之際,探春站了出來,說出一番話,為賈母和王夫人解了圍。
正是探春的這一表現贏得了王夫人的信任,因此在王熙鳳病倒後,王夫人才能把管家的權力交給了探春,讓她得到了一個難得的展現和歷練的機會。
探春一直都在努力地證明自己雖然是「庶出」,卻並不比「嫡出」的差。只是在這過程中,她的內心真的能夠坦然嗎?
探春遠嫁
有恨之人也有可憐之處
而這簡單的「庶出」兩個字,又是古代多少人心中揮之不去的噩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