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石前盟一開始就是個無解的死局:黛玉前身是西方靈河岸絳珠仙草,只為還淚而來,註定寶黛兩人有緣無份。賈敏不死,賈母就沒有接黛玉到賈府撫養的理由。林如海不死,被賈敏批評:生怕頑劣,愛在內褘廝混的賈寶玉也未必攀得上林黛玉。
林家的人都死了,黛玉相當於沒有娘家,很難嫁進賈府。看看娘家無勢的邢夫人尤氏,雖然嫁進了賈府,可都是做的填房,即使做了誥命夫人,都毫無存在感,幫著操持賈母八十大壽,晚飯都沒有著落餓得受不了,一個看園子的婆子都敢藐視。
無數的讀者對林黛玉的早逝以及無法和賈寶玉修成正果的結局心生怨念,進而產生了無數種異想天開的想法和假設:假設林如海沒有死,林黛玉會是怎麼樣的結局呢?
賈敏去世,賈母要接黛玉進京撫養,黛玉是不太樂意的,經林如海勸解一番才同意。原因只有兩個:黛玉只有六七歲,身體又差,離不開人悉心照料,林如海沒有打算再娶,自己又在任上,工作又忙,又是男人,身體還不好,老話說,女大避父,女孩子必得女性長輩教育,多方面考慮還是送到賈母處更合適。
紫鵑試玉,雖然說的是玩話,但是道理是對的:林家的姑娘不可能就這樣在賈府過一輩子,小時候身體不好,送外祖母家住幾年,大了自然要回去的。只是林家的親支近派確實死絕了,才留在了賈府。正因為道理上確實如此,才會讓寶玉信以為真。
史湘雲父母雙亡,也只是小的時候在賈府呆過幾年,大了就回史家去了。雖然她喜歡賈母和寶玉,時時想著來賈府,也只能賈母想起接來住幾天,史家來接就必須回去。
黛玉與寶玉,不是才子佳人式的見了個清俊男人就想起終身大事的一見鍾情,而是從懵懂到相知到相愛,慢慢成熟的。黛玉因為父母雙亡,寄人籬下,對寶玉依賴依靠依戀,寶玉從小在女孩子堆裡長大,只覺得黛玉是個神仙妹妹,這種驚豔的感覺,四把水蔥齊降賈府,他也有過。
在挑逗金釧造成金釧跳井,齡官畫薔一系列風波後,寶玉才明白感情專一的重要性,知道人只能各得各的眼淚,在紫鵑試玉知道,他才知道,他的心裡只有黛玉,要活我們一起活,不活著一起變灰,寶姐姐雖好,可惜沒福。
黛玉一開始也與湘雲一樣,是懵懂的,湘雲說,林姐姐二哥哥,你們天天在一起,我來了,也不陪陪我,寶玉與寶釵在一起,黛玉生氣,寶玉辯解,黛玉就說:好沒意思,誰不許你找別人玩了。到了黛玉葬花,寶黛共看西廂,黛玉感嘆良辰美景奈何天,才萌動了少女情思。
如果林如海還在世,黛玉只是作客賈府,心境心情都不一樣,年紀稍大,林如海把黛玉接回家,兩人都失去了進一步接觸表白的機會,各自訂親,就象寶玉與湘雲一樣,青梅竹馬成了小時候的美好記憶。
黛玉的病大部分是心病,孩童時期連失兩位親人,是她性格敏感、患得患失的根源。寄人籬下的處境讓她的性格悽美,敏感而善良。寶釵一來,人稱她品格端方,容貌豐美,人多謂黛玉所不及,黛玉雖處處小心卻仍然難逃眾人非議,偏偏寶玉處於孩童時期對所有姐妹一樣,並不了解黛玉內心的孤獨無助,所以黛玉才會變得敏感。
如果父親在世,黛玉不會因為寶釵偎在母親懷裡就流眼淚:氣我這沒娘的孩子,不會因為看到一點土特產就傷心,不會羨慕寶釵有母有兄有產業,好不好不沾賈府的一文可以回自己家去。
而她只能什麼都藏在心裡不敢說,什麼都不能說,晴雯不開門,鬧開了自己無趣,只能回瀟湘館流淚,湘雲比戲子,襲人議論她,她都沒有衝她們發脾氣,未必不是鬧開了無趣,她只會也只能衝寶玉發脾氣,她只在意寶玉是真,她無法左右別人的看法也是真的。
黛玉是絳珠仙草,為還淚而來,所以大概率還是會愛上寶玉,那麼結局自然是有情人終成眷屬。但是悲劇性的結局不可避免
黛玉如果愛上寶玉,林如海只此一女,自然樂意成全。林如海是前科探花,升至蘭臺寺大夫,又被欽點為揚州巡鹽御史;母親賈敏是賈母的女兒,賈政的妹妹。賈政極其尊重讀書人,與林如海關係親存厚,林如海一封書信,立刻奔走為賈雨村之事出力幫忙。
「詩禮名族之裔」其實是賈政為兒女擇親時所強調的,林黛玉的出身可謂既有「鐘鼎之家」的尊貴,又不乏「書香之族」的高雅。賈府本是戰功起家,和平年代被靠邊站,所以從賈政一代,就積極從科舉出身,試圖轉型,寶玉娶黛玉,是賈府求之不得的好事。
過去的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有決定權的是賈政,薛家只敢造勢金玉良緣,元春只是賜雙試探,都不敢挑明,原因就在此。薛家只是商人,又有薛蟠這樣的禍根拖後腿,薛寶釵的出身實在差得太遠,根本與黛玉不在級別。
可是黛玉嫁給寶玉,就能過上幸福生活了嗎?顯然不是,賈府抄家後,薛家雖有百萬之富,寶釵寶玉照樣得襲人夫妻供養,生活貧困,同樣林如海無法挽救賈府和黛玉的悲劇。紅樓夢不僅僅是才子佳人式的悲劇,它是整個家族,乃至整個制度的悲劇,黛玉即使如願嫁給寶玉,也擺脫不了悲劇性結局,甚至可以說,從某種意義上說,黛玉早早去世,質本潔來還潔去,也好過在貧困中接受生活的滄桑和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