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伊璜,浙江人。
清明節這天在野外的寺廟中飲酒。見大殿前扣著一口古鐘,足足有兩石容積的水甕那麼大,鐘身和地面上都有清楚的被人用手新抓過的痕跡。他心裡很奇怪,趴下身子往大鐘裡面看,只見裡面有一個大概能容納八升東西的竹筐,筐裡面不知道放了些什麼東西。
於是叫了好幾個人拽著鍾耳用力往起抬,結果大鐘紋絲不動。心裡更加驚駭,只好坐下繼續喝酒,等著那個往鍾裡放東西的人回來。
等了沒多久,有一個乞丐走了進來,把討來的乾糧堆放在大鐘下,然後一手抬起大鐘,一手將乾糧放進鍾內的竹筐裡。如此反覆好幾次才放完,放完後把鍾再扣上走了。
沒過多久,那乞丐又回來了,把鍾抬起,探手進去拿東西吃。吃完了,再掀起鍾來去取,好像打開匣子一樣輕鬆。滿座的人都驚呆了。查伊璜問他:「大好的男兒為何要去行乞?」乞丐回答說:「我吃的太多,沒人願意僱我幹活。」查伊璜見他身強力壯,勸他去從軍入伍,乞丐擔心說沒有門路。查伊璜於是帶他回家吃飯,看他的飯量,比平常人要大五六倍。然後給他換了新衣新鞋,又送了五十兩銀子給他,讓他投軍去了。
十年後,查伊璜的侄子在福建做官,有一位名叫吳六一的將軍突然前來拜訪。兩人交談中,吳將軍問他:「查伊璜是你什麼人?」查侄回答說:「是我的叔父,不知跟將軍在哪裡有過交往?」將軍說:「他是我的恩師,一別十年,非常想念。麻煩您轉告先生,請他來我家做客。」查侄漫不經心的答應下來,心想:「叔父是有名的賢者,怎麼會有行伍出身的弟子?」
不久後,正好查伊璜來了,侄子就把這事告訴了他。查伊璜也是一臉茫然,想不起來。 又因吳六一問詢的懇切,就命僕人備好車馬,拿著名帖去登門拜訪。
將軍知道先生來訪,急忙快步出來在大門口迎接。查伊璜仔細一看,確實是素昧平生,不曾相識,心裡以為是將軍認錯人了。但是將軍躬身站在那裡,客客氣氣的把查伊璜請了進來。又穿過三四道門,見有女子來來往往,知道是到了將軍內宅,便止步站在那裡。將軍又作揖請他進來,轉眼到了正廳,見捲簾的,移座的,都是年輕女子。
落座後,剛想詢問,將軍一抬下巴示意,馬上有一個侍女捧了官服過來,將軍隨即起身更衣,查伊璜實在不知道他要幹什麼。侍女們幫將軍穿戴整齊之後,將軍先讓幾個人將查伊璜按在座位上不讓他起身,然後下跪向他大禮參拜,好似覲見君王一般。查伊璜非常驚訝,不解他為何要這麼做。將軍拜完之後,換上便服陪坐旁邊,笑著說:「先生難道不記得廟裡舉鐘的乞丐了嗎?」查伊璜這才恍然大悟。
之後,將軍大擺筵席,席間奏樂,盛情款待查伊璜。酒席散後,吩咐眾侍女站在一旁伺候,將軍進屋,親自安排查伊璜就寢之後才離開。
第二天,查伊璜因酒醉起的很晚,吳將軍已經到臥室門口問候多次。查伊璜知道後,於心不安,想告辭離去。將軍便把他馬車上的銷鍵給他拆了,又把大門鎖上,不讓他出去。查伊璜見將軍這幾天也不幹別的,只是在那裡清點奴婢僕童,以及騾馬衣物器具。並且親自監督造冊登記,生怕有什麼遺漏。查伊璜以為這是將軍的家務事,也沒有多問。
有一天,將軍拿著籍冊對查伊璜說:「在下能有今日,都是拜您所賜,家中的奴婢財物,我怎敢獨自享有,所以拿出一半來獻給先生。」查伊璜聽了大吃一驚,堅決推辭不要。將軍不聽,拿出自己所藏的數萬兩銀子,也一分為二。然後按照冊子上所記錄的家產,一一查點,古玩、床幾等東西,屋裡屋外幾乎擺滿了。查伊璜再三阻止,將軍也不理會。點查完奴婢僕人姓名後,就讓男的去整備行裝,女的去收拾器物,並且囑咐他們要好好侍奉先生,眾人齊聲答應。又親眼看著奴婢們上車,馬夫牽出騾馬,在一片喧鬧聲中出發了,才返回去與查伊璜告別。
後來查伊璜因為「明史案」被株連入獄,最終被赦免,都是吳將軍從中出力周旋。
異史氏曰:「查伊璜厚贈他人不問姓名,不圖回報,堪稱古之俠義剛正的大丈夫;而吳將軍的回報,其慷慨豪爽也是千古以來所少見的,如此胸襟自然不該老死於困厄之境。由此可知,兩位賢人的相遇並非偶然!」
怎麼樣各位,看完是不是覺得文中這兩個主人公有點眼熟?沒錯,這倆人都在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鹿鼎記》裡出現過。一個是號稱「鐵丐」的吳六奇;另一個是清初「明史案」中受牽連的查伊璜,也就是查繼佐,據說也是金庸先生的先祖。不過這兩人後來幹的那些事實在是不敢恭維,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上網搜一下。
既然說到這了,就捎帶介紹一下。
1.明史案:是由莊廷鑨編寫《明史》而引發的清初最大的文字獄案。雙目皆盲的浙江湖州富戶莊廷鑨出錢購買明人朱國禎一部未完成的《明史》,然後延攬名士,增潤刪節,補寫崇禎朝和南明史實,其父莊允誠於順治十七年冬將書刻成,即行刊書《明史輯略》。順治十八年,被歸安知縣吳之榮告發,這時莊廷鑨、莊允誠已死,被掘墓刨棺,梟首碎骨,屍體被懸吊在杭州城北關城牆上,示眾三個月,莊廷鑨之弟莊廷鉞被殺。所有列名參校、刻印買賣者均因此獲罪 ,重闢70餘人,凌遲18人。這些情節在《鹿鼎記》開篇也有過記載。
2.吳六一:也就是吳六奇,廣東豐順(今廣東梅州市豐順縣豐良鎮南廂大衙)人。幼讀詩書,廣涉經史。嗜酒好賭,蕩盡家產被充為郵卒。後浪跡粵閩江浙。在浙江海寧,遇名士、孝廉查伊璜贈資遺歸,並薦入伍。糾集鄉勇,稱雄鄉裡,鎮壓義軍後成了地方軍閥,被明朝廷賞識。永曆帝封他為總兵。1650年率部降清,並在潮汕等地區實行「禁海策「、「片帆不得下海」,大肆屠戮潮汕海民,死難者數萬人不止,因此得到順治皇帝的破格賞賜,授掛印總兵官左都督、太子少保、晉少傅兼太子太傅。歿後贈少師兼太子太師,賜諡順恪。為金庸小說《鹿鼎記》中大力將軍吳六奇的原型。
3.查伊璜:浙江名士,康熙二年,因「明史案」事發,株連了查伊璜,吳六奇竭力營救,使查伊璜得以脫身。
附原文:
查伊璜,浙人,清明飲野寺中,見殿前有古鐘,大於兩石甕,而上下土痕手跡,滑然如新。疑之。俯窺其下,有竹筐受八升許,不知所貯何物。使數人摳耳,力掀舉之無少動,益駭。乃坐飲以伺其人;居無何,有乞兒入,攜所得糗糒,堆累鐘下。乃以一手起鍾,一手掬餌置筐內,往返數回始盡。已複合之乃去,移時復來,探取食之。食已復探,輕若啟櫝。一座盡駭。查問:「若個男兒胡行乞?」答以:「啖噉多,無傭者。」查以其健,勸投行伍,乞人愀然慮無階。查遂攜歸餌之,計其食,略倍五六人。為易衣履,又以五十金贈之行。
後十餘年,查猶子令於閩,有吳將軍六一者,忽來通謁。款談間,問:「伊璜是君何人?」答言:「為諸父行。與將軍何處有素?」曰:「是我師也。十年之別,頗復憶念。煩致先生一賜臨也。」漫應之。自念叔名賢,何得武弟子?會伊璜至,因告之,伊璜茫不記憶。因其問訊之殷,即命僕馬,投刺於門。將軍趨出,逆諸大門之外。視之,殊昧生平。竊疑將軍誤,而將軍傴僂益恭。肅客入,深啟三四關,忽見女子往來,知為私廨,屏足立。將軍又揖之。少間登堂,則捲簾者、移座者,並皆少姬。既坐,方擬展問,將軍頤少動,一姬捧朝服至,將軍遽起更衣,查不知其何為。眾姬捉袖整衿訖,先命數人撩查座上不使動,而後朝拜,如覲君父。查大愕,莫解所以。拜已,以便服侍坐。笑曰:「先生不憶舉鍾之乞人耶?」查乃悟。既而華筵高列,家樂作於下。酒闌,群姬列侍。將軍入室,請衽何趾,乃去。
查醉起遲,將軍已於寢門三問矣。查不自安,辭欲返,將軍投轄下鑰,錮閉之。見將軍日無別作,惟點數姬婢養廝卒,及騾馬服用器具,督造記籍,戒無虧漏。查以將軍家政,故未深叩。一日,執籍謂查曰:「不才得有今日,悉出高厚之賜。一婢一物,所不敢私,敢以半奉先生。」查愕然不受,將軍不聽。出藏鏹數萬,亦兩置之。按籍點照,古玩床幾,堂內外羅列幾滿。查固止之,將軍不顧。稽婢僕姓名已,即今男為治裝,女為斂器,且囑敬事先生,百聲悚應。又親視姬婢登輿,廄卒捉馬騾,闐咽並發,乃返別查。 後查以修史一案,株連被收,卒得免,皆將軍力也。異史氏曰:「厚施而不問其名,真俠烈古丈夫哉!而將軍之報,其慷慨豪爽,尤千古所僅見。如此胸襟,自不應老於溝瀆,以是知兩賢之相遇,非偶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