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原著,香姨娘不顯山不露水,卻有了一個妾室最好的歸宿

2020-09-05 路千慧

01

香姨娘是盛紘的妾室,她本是王氏的陪嫁丫鬟,與王氏一道長大情同姐妹。因為林姨娘得寵甚多,為免盛紘做出寵妾滅妻的事情,減少盛紘對林姨娘的寵愛,王氏便抬了自己從王家帶來的丫鬟成了姨娘,這便是香姨娘。

香姨娘平時一直在王氏處服侍,勤謹低調,安分守己,也沒有奪人的姿色,是以在林姨娘與王氏的妻妾鬥爭中並沒有發揮多大作用,以致於電視劇裡都沒有這個人。

但就是這個存在感不強的香姨娘,卻在原著所有妾室裡有了一個最好的結局,如果你了解她的所做作為,相信你也會同我一樣,認為她值得擁有得到的一切。

幼時的盛明蘭曾觀察盛老爹的幾個妾室,發覺香姨娘雖不是十分豔麗,姿色動人,但身上有種溫柔的神情,讓人看著很舒服熨帖。香姨娘一直在王氏身邊服侍,她的兒子小長棟便養在王氏跟前。

王氏雖沒有虎狼之心,不曾暗害刻薄她們母子,但也不會用心照顧,只是一概忽略罷了。小長棟長到四五歲,幾乎沒在盛家的院子裡鬧騰玩耍過,一直待在屋子裡,一天也說不了幾句話,見人說話時,都不是很利落流暢。

香姨娘沒有王氏的出身尊貴,也沒有林姨娘的嫵媚算計,但她的隱忍低調還是給自己和兒子換來了一方平安,在這一方寸之間,她和兒子得以生存。因為不起眼,不出色,意味著沒有太多的危險,留著也不會有太多隱患,是以沒有必要去打壓毀滅。

02

等到莊學究來盛家教書,為了充分利用資源,盛紘便讓女兒和兒子都到學堂上課。此時的小長棟不過五六歲,還不認識幾個字,坐在莊學究的課堂上,聽先生講四書五經、孔孟之道和科舉考試,猶如天書一般,很是枯燥難熬。

於是,小長棟便求著明蘭教他認字,小小的孩子,便每天趁著給祖母請安的時刻偷偷溜到明蘭屋子裡。盛老太太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只當不知此事,讓房媽媽每天早上準備小長棟的茶水點心,明蘭也感動於長棟的刻苦和堅持,便一直認真教他描紅寫字。

明蘭長到十來歲時,為了讓她學著打理整治自己的院落,盛老太太讓她從壽安堂搬出單獨住進臨近的那排屋子。為慶祝喬遷之喜,長柏、如蘭送了花囊筆筒,長楓、墨蘭送了書籍門聯,長棟送來的是香姨娘親手秀的整套帳簾,上面繡著四季斑駁的花鳥蟲雨,甚是精緻,看得出是香姨娘用心繡了好久的作品,明蘭十分喜歡。

香姨娘沒有娘家豐厚的陪嫁,也不像林姨娘有盛紘給的田莊鋪子,她雖然錢財比不上王氏和林氏,但感念於明蘭對兒子的啟蒙之恩,她用自己的一針一線表達對明蘭的心意。香姨娘雖不曾跑到明蘭面前表示感謝,但她心裡記得別人對她們母子的好,是個有情有義,知恩圖報的人。

03

如果你以為香姨娘只有柔的一面,那是被她的外表欺騙了。

墨蘭得知永昌候夫人登門單獨見面了明蘭,心裡嫉妒又憤怒來到暮蒼齋,先是掀翻屋子裡的圓桌,汙言穢語辱罵明蘭,更是一巴掌扇腫了明蘭的臉,末了還想用碎瓷片毀了明蘭的容。事後墨蘭還一副受害人的樣子,在盛老爹前說是姊妹之間的爭吵拌嘴。但長棟目睹了事情的整個過程,是真相的唯一見證者。

在長棟開口講述之前,香姨娘低著頭在袖中輕捏了兒子的胳膊一下,長棟明白母親的意思,他把經過巨細靡遺地講述出來。林姨娘指責長棟徇私說謊時,長棟發誓,若有一句假話,叫他一輩子考不上科試。香姨娘跪出來說,長棟是個老實疙瘩,不會作假。

香姨娘母子倆說完話走出正房時,九歲的小長棟說了最後一句話:&34;就是這一句話,把墨蘭與明蘭之間的問題,從教養層面上升到品質層面。

要知道,當時的林姨娘很受寵,得罪她,對香姨娘母子是沒有好果子吃的,但香姨娘還是鼓勵兒子說出真相。香姨娘要還六姑娘一個公平,不能讓幫助自己的人在受到委屈時,讓她處於孤立無助的狀態。

香姨娘柔弱的外表下,還有不怕事,不逃避的剛強一面。

說真的,讀到這一塊我很感動,這對母子在盛府裡,長年累月悄無聲息,就是府裡的管事也比她們多些體面尊貴。但這種生存環境的卑微並沒有讓她們自怨自艾,當矛盾衝突的風波來襲時,她們鐵骨錚錚的一面便顯現出來。

成年後的長棟看似不甚機靈,有些呆呆的,實則是個胸中有大主意的人,焉知不是受來了母親的薰陶和影響。

04

長棟長大後,娶了新貴沈家的嫡女繡巧為妻。兒媳繡巧初嫁到盛家時,曾忐忑怎樣跟庶婆香姨娘相處,輕不得,重不得。但香姨娘從頭至尾只稱呼鏽巧&34;,待之恭敬客氣,從不曾難為過她。香姨娘還是在盛紘身邊照顧他的生活,操持勞累,幹些打掃整理的活計。

要知道,古人以孝治理天下。香姨娘在兒媳面前以長棟的生母自居,拿捏為難兒媳,對方是沒有還手之力的。畢竟古代的婆婆,在兒媳面前是有資本的,大多數婆婆在兒媳面前都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就連被攆到莊子的林姨娘,也經常這事那事找兒媳柳氏的麻煩。

後來,香姨娘因為積年勞累生病,繡巧感念姨娘的體貼,盡心照顧服侍她,在她面前撒嬌,哄她開心,婆媳親如母女。繡巧婚後兩年不曾生育,心裡愧疚難過,想給夫婿抬個姨娘衍續子嗣,香姨娘總是軟語安慰,讓她切莫多思多慮。

當一個人處在周圍人比他強大能幹的環境中,此時的低調隱忍是為了生存;隨著歲月變遷,他有了一定的積累和資本後,從不曾為難別人,可以說,實在是因為善良才如此。

《知否》讀到最後,發現香姨娘性格的底色是善良。是的,就是善良,作為一個妾室,她本分隱忍;在面對明蘭被冤枉時,她讓兒子挺身而出;在成為婆婆後,她處處體諒兒媳。

她的兒子長棟,耳濡目染母親的所做作為,也是一個非常善良的人,就是因為一次偶然的善舉,下雨天把上香的沈老太太背下了山,才成就了一段美好姻緣。

善良是母親刻進骨子裡的底板,也成為長棟的性格特點。

結語:

盛長棟後來是兩榜進士,人仕為官,可謂前途光明,事業有成。兒媳與香姨娘親密融洽,他們一家和睦幸福。

細細品味香姨娘的為人處事,你會感慨,她值得這個圓滿。

相關焦點

  • 《知否》原著盛紘第四個妾室香姨娘:不平等婚姻裡的大智慧:忍
    香姨娘,在原著中可以說是個透明人。她在知否原著的正文章節中,幾乎沒有說過話。而真正和她有關的也是在番外的章節中。香姨娘,是王若弗從娘家帶來的陪嫁丫鬟。後來王若弗眼見林小娘氣焰越來越囂張,自己又失了盛紘寵愛,不得已把香姨娘給盛紘做通房丫頭。不久後,生下長棟才被正氏提拔為姨娘。
  • 原著盛紘妾室:芳姨娘,遭林氏算計,被迫墮胎;香姨娘,安享晚年
    原著《知否》盛紘的妾室們:菊芳姨娘,遭林氏算計,被迫墮胎,終生無子無女,也是可憐人;香姨娘,安分守己,兒子兒媳孝順,苦盡甘來,安享晚年。》中,盛紘有兩位妾室,分別是林姨娘和衛姨娘。其實原著中,有關盛紘的妾室,潑墨較多、結局有頭有尾除了林姨娘和衛姨娘外,還有菊芳姨娘和香姨娘
  • 原著《知否》顧廷燁內宅的妾室姨娘們,都去了哪裡
    自從顧廷燁娶了明蘭之後,連一隻母馬都沒騎過,更別說寵妾了,所以他原來的妾室姨娘們可想而知了,龔姨娘因被小秦氏、餘大太太攛掇著加害明蘭母子,被發還給餘家;鳳仙遠嫁南方富戶;秋娘隨蓉姐養老了。原著《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顧廷燁除了有外室曼娘
  • 《知否》原著:盛紘的5個姨娘,都什麼來歷,最後結局如何
    《知否》原著裡,明蘭的父親盛紘一共有5個姨娘。分別是林姨娘、衛姨娘、香姨娘、萍姨娘和芳姨娘。這幾個姨娘的來歷各個不同。無奈,老太太逼著王氏吃了林噙霜的妾室茶,納了林噙霜做姨娘。這就是林姨娘的來歷。因為林姨娘,王氏心裡怨恨上了老太太。
  • 知否:盤點結局好的姨娘們,她們的成功是有原因的
    在小說《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裡有各種各樣的女人,其中姨娘算是一個比較特殊的身份,因為她們非主非僕,亦主亦僕,混得好了能生兒育女安享晚年,混得不好了便被打發掉了,有的甚至連性命都不保!盛府最受寵的姨娘原來是林姨娘,那時候盛紘為了她寵妾滅妻,差點釀出禍事。林姨娘倒了以後芳姨娘(菊芳)得寵,這個香姨娘似乎一直沒什麼存在感,但不得不說,她的結局是最好的!長棟和香姨娘一直都不受重視,母子兩人的待遇也不咋地,直到海氏進門,這母子倆才算看到點希望。長棟從小懂事,也挺爭氣的,長大後娶了沈家的一位小姐,是沈從興的老婆張氏和明蘭做的媒。
  • 《知否》原著中,為何說墨蘭用婚姻,給林姨娘的「體面」買單?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林姨娘不僅是盛家老爺最喜愛的妾室,還是為兒女幸福,犧牲自己的好母親。可是,她精心為墨蘭策劃,嫁入永昌侯府,卻讓墨蘭用一生婚姻給她的「體面」買單?甚至,原著中不僅一次說:林姨娘作為妾室,有田莊鋪子,有兒女傍身,只差一個正經兒媳婦的名分!林姨娘在盛家後院過的風生水起,以至於正妻王大娘子的一兒兩女對「妾室」這個產物,在心裡產生了畏懼:嫡長女盛華蘭要夫妻一心,最怕夫妻生了嫌隙。
  • 知否:原著中出現的兩個人一個毀了曼娘一個成為盛府結局最好的妾
    知否原著中不止明蘭一個是穿越人,理工女琉璃夫人早她幾十年穿越而來,明蘭雖不曾見過這位琉璃夫人,但她的光輝事跡一直流傳至今,很多女子將她視為偶像,曼娘便是琉璃夫人千萬小迷妹中的一員。其實做妾也不都像曼娘這麼悲慘,也有像林小娘那樣風光二十年的,也有像明蘭生母衛氏那樣知書達理的,當然也有像香姨娘那樣早年卑躬屈膝晚年苦盡甘來的。
  • 原著《知否》盛紘的庶出小兒子——盛長棟
    原著《知否》盛紘的庶出小兒子——盛長棟《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盛紘有兩個兒子:嫡長子盛長柏、庶子盛長楓。盛長棟出身卑微,不受寵的妾室所出。長棟的母親是丫鬟出身的香姨娘,抬為妾室後,生下兒子盛長棟。香姨娘本是王若弗大娘子院裡的貼身丫鬟。當時有林姨娘專寵,獨佔風頭,王大娘子為了分林姨娘的寵愛、為了取得盛紘的歡心,就把身邊的這個丫鬟送給盛紘做妾。
  • 知否:顧廷燁的四個妾中,有父母賞賜,夫人陪嫁,還有一種最討厭
    這也算是紅綃最好的結局了吧。鳳仙與劇版不同,原著中,鳳仙是同僚贈妾。鳳仙是罪臣之女,顧二分府另過之後,甘將軍送來給顧廷燁做妾。顧二出門遠徵之前,告訴明蘭,可以將這位鳳仙姑娘做妥善安排了。對於這件事,明蘭不便插手,就委託車三娘給鳳仙找了個殷實的人家。車三娘辦事妥帖,不出幾日就將人找好了。是一個姓郭的富戶。鳳仙思考了幾日,終於同意了。
  • 《知否》原著:墨蘭婚後過得不好,源於她聽信了林姨娘的兩句話
    》原著中,盛家女兒們成婚後,即使先有波折,最後也大多能過得順遂幸福。>成婚後,墨蘭始終忙於以正妻的身份,用從林姨娘身上學到的「妾室爭寵寶典,費勁心思給了盛紘做了妾,嘴上還一直說著自己對盛紘是真愛不悔,但她內心有很多不甘。
  • 《知否》原著盛明蘭的丫環若眉,委身做妾,結局比林噙霜悽涼
    文/羅小可《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是由趙麗穎、馮紹峰、朱一龍等領銜主演,根據關心則亂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庶女盛明蘭從盛家庶女蛻變為一品誥命夫人的勵志故事。趙麗穎飾演的是盛明蘭這個角色,她是庶女出身,最後卻嫁入侯府,逆襲成為一品誥命夫人,可謂是劇中最好命的女子之一。
  • 《知否》原著「最拎不清的妾室」秋娘:她的貪心,踩了明蘭底線
    她們最好的結局就是抬了姨娘,在正房生育之後,如果男人的恩寵還在,還能生個孩子;若是主人家夫妻和睦,她開始就成了擺設,慢慢熬幹青春;如果女主人容不下去,便遣出去,或放人,或配人。但是又能配到什麼好人呢?不過是府裡的下人,市井的渾蟲,山裡的樵夫,田裡的農夫,但凡有能耐討得起婆姨的有家底的男人,都不會要一個破了身子的女人。
  • 《知否》原著,「最沒存在感」的盛長棟,他的兩個親人都在幫他
    在《知否》原著中,盛紘老爹一共有三個兒子,長柏,長楓和長棟。在電視劇版的《知否》中,根本就沒有盛長棟這個角色,即使是在原著中,長棟出現的次數也很少。即使這樣一個沒有任何存在感的盛府庶子,他的成長過程同樣值得我們關注。長棟的母親是香姨娘,母子倆一直附在正房裡討生活,兒子算是養在王氏跟前,長棟素來膽小畏縮,既不是嫡又不受寵,王氏倒也沒難為他們母子,只不過一概忽略而已。
  • 《知否》丹橘想給顧廷燁當妾室嗎?
    《知否》中明蘭有兩個婢女,一個是小桃,一個是丹橘。小桃善良簡單,丹橘聰明伶俐。這兩個人陪在明蘭身邊,一直很忠心耿耿。但是這兩個人有一點不同。小桃是從小跟著明蘭,且明蘭娘還在世時就跟隨著,可以說是明蘭的娘家人。而丹橘是明蘭跟祖母之後,祖母給明蘭的,是祖母派去照顧明蘭的,自然對明蘭也是很忠心的,但是缺少像小桃那樣的簡單,丹橘的心思會更多一些。
  • 《知否》原著明蘭大丫鬟若眉:通透有文採卻做妾,心比天高害了她
    《知否》原著中,有個叫若眉的丫鬟,是明蘭幾個大丫鬟裡最「神奇」的存在。她既是明蘭身邊模樣最好的丫鬟,又是明蘭身邊命運最悽涼的丫鬟。為什麼這麼說?她完全是一個典型的雙標型性格的人——自私清高還不敢承認。長楓又自詡風流才子,把房裡的丫鬟寵得一個一個心比天高。所以當明蘭從盛老太太處出來「自立門戶」時,林小娘眼睛都不眨的把兩個最會討好長楓的丫鬟可兒和若眉「扔」到了明蘭處。即便如此,長楓還經常到明蘭的院子找他們倆,把明蘭的院子弄得烏煙瘴氣,讓明蘭哭笑不得。終於,好不容易明蘭有機會把她倆送回林小娘處,可兒直接沒了半條命。
  • 《知否》難產而死的衛姨娘:你的善良需要有稜有角
    文|桂花(原創不易,禁止轉載)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衛姨娘是盛紘所有妻妾中容貌最好的,才情最佳的,然而結局卻是最慘的。衛姨娘的悲慘身世衛姨娘出身貧寒,父親生病買不起藥,作為家中長女,衛姨娘甘願被典賣到盛府做妾。
  • 《知否》:盛紘早死的妾室,樣貌不輸林小娘,命運卻悲慘萬分
    看過《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的人都知道,該劇中有一個十分奇葩的男人,也就是盛紘。他是北宋朝廷的一個五品小官,職位雖然不高,但是也算是有權有勢,在文官中有些聲望。當時的王若弗已經是盛紘的正頭娘子,盛紘也有了林噙霜這個妾室,衛小娘不過是王若弗買來,對付林噙霜的棋子。
  • 《知否》原著「不做大娘子要做妾」的林噙霜:她這三個擇偶觀,對
    但是,白蓮花的某些「觀念」,對於我們絕對有借鑑意義。在讀《知否》原著第一遍的時候,我就想寫林噙霜的擇偶觀。因為,她的擇偶觀是在我結婚好幾年後,才慢慢體會到的東西。我深刻地覺得:女兒千萬別富養,因為富養出來的女兒,不知生活艱辛,只盲目地按照自己的感覺去選擇愛情。
  • 《知否》原著:謹慎本分的香姨娘,低開的人生值得結一個老來甜果
    書中雖然沒有直接寫出香姨娘的結局,但順著番外的脈絡下去,香姨娘應該會有一個幸福的晚年。香姨娘是無父無母被賣了來的,在盛府裡無依無靠,她提心弔膽過了十幾年,一直謹守本份。但再卑微再木訥,她也能看到曙光了,長棟考取了功名,又娶妻成家。
  • 《知否》原著深藏不露的人,讓林姨娘膽顫,差點斷了墨蘭的豪門夢
    再讀《知否》原著,發現盛府裡還有一位深藏不露的智慧女子,她便是海氏。就算王大娘子想耍一耍婆婆的威風,再給兒媳一個下馬威,都找不出一點兒錯處。不僅王大娘子,就是墨蘭很想挑刺幾句,尋頭尋腦找不出來,如蘭想擺擺小姑子的架子,被三下兩下哄了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