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皇明諸司公案之唐縣令判婦盜瓜

2020-08-28 鎮紙

冠氏縣有個種瓜的叫瀋陽和,極為奸詐刁惡,又吝嗇小氣。瓜熟之時,前村有個婦人盛氏抱著三歲的兒子從瓜圃過,順手摘了一個小瓜給她孩子吃。


瀋陽和看到以後把盛氏攔住,說:「你偷我的瓜,要帶你去見甲長,照價賠償。我這裡立有規矩,凡是偷一個瓜罰銀子一兩。」


盛氏把手裡的瓜扔到地上說:「摘你一個小瓜,連一分銀子都不值,怎麼敢騙我一兩銀子?」


瀋陽和拉著盛氏去見甲長。鄉裡人都幫著瀋陽和,說這裡的規矩就是偷一個瓜賠一兩銀子。


盛氏不得已,只得拿出一枝銀簪用來抵瓜錢,瀋陽和卻不答應。甲長叫盛氏拿三枝銀簪來抵瓜錢,並要立一份供狀才能放她走。


盛氏這下就不答應了,「我把三枝銀簪都賠給你,我丈夫知道了會罵我的。況且我是賊嗎,怎麼還要立供狀?」


瀋陽和見訛不了盛氏,便拉著她一起去見官,又擔心一個瓜恐怕治不了她的罪,又摘了二十個瓜想要誣賴盛氏。


狀告為擅盜園瓜事:國有律條,瓜果勿盜;鄉有明約,違禁者罰。瀋陽和現居鄉裡,人多田少,種瓜為業。因此立有約定,不許擅自盜竊。潑婦盛氏,蔑視國法,藐違鄉禁,擅行竊盜。瓜贓在此,又當園捉獲,裡甲可以證明,一同扭送到官。乞法究治,追價賠贓。


呈上狀紙同時,瀋陽和帶著二十多個瓜來到堂上。



盛氏說:「我只是摘了一個小瓜給兒子耍,瀋陽和拉著我賠,在甲長那裡以一枚銀簪賠給他。瀋陽和不肯,必須要我賠他一兩銀子,要麼再拿兩枚銀簪賠他,還要我立供狀,所以我不肯。這一擔瓜是他自己摘了誣賴我的。」


唐縣令問盛氏:「你一個婦人抱著孩子到瓜園裡幹嘛?」


盛氏回答:「我回娘家路過瓜園。」


唐縣令又問瀋陽和:「盛氏身邊肯定有男人同行吧?」


瀋陽和說:「只有婦人一個人,沒有男人同行。」


唐縣令又問:「盛氏偷瓜是帶著袋子還是帶著筐?」


瀋陽和回答:「沒有袋子也沒有筐。」


唐縣令對瀋陽和說:「既無筐又無袋,一個婦人手裡抱著孩子,怎麼能偷這麼多瓜?摘一個瓜是真的,你是要她多賠,她不願意,因此才告她。又擔心一個瓜太少,故意多摘了想要誣賴她。你要是能抱著一個孩子還能把這些瓜都帶走,便把盛氏拿去問罪。」


瀋陽和抱著孩子俯身去拿瓜,根本拿不了幾個。


唐縣令說:「你一個男人尚且拿不了幾個瓜,更何況是一個婦人?為什麼要誣賴盛氏?」隨即將瀋陽和以誣告罪論處。


唐縣令判詞如下:


審得瀋陽和,牙角小智,草莽刁徒。乘機而騙局橫生,因風而貪心萌起。徒知擅盜園林瓜果律有正條,不思婦人誤摘一瓜法亦何罪。昔聞梁縣令瓜畦不禁楚客之份,世羨義瓜亭老圃能為蒙正之贈。汝瓜獨吝於摘與,人替豈易於輕投。以一介而起爭,纖細殊為可鄙;藉滿筐而誣告,刁頑尤可生憎。審原告與被告,較一瓜於一簪。量盜贓與騙髒,問孰多而孰少。汝道鄉盟孔固,犯禁者罰滿一金;我謂國法尤嚴,誣告者罪加三等。」


——END——

相關焦點

  • 故事:皇明諸司公案之唐縣令判盜盤碗盞
    唐縣令接了訴狀,命人提雙方過來審問。京存質說:「二十一日早,大門剛開,繆奪便準備從客廳上逃出門去。肯定是前夜躲在客廳偷了臺盞,因大門落鎖,所以次日早上才能脫身。若是為借米而來,為何要那麼早來?」繆奪說:「京存質奸柳渭之妻,被柳渭捉獲,怪疑是我主使,所以唆使主人告我是賊,以報私仇。如果是在偷了臺盞被他遇見,為何當天不立即搜出來?」
  • 故事:皇明諸司公案之弟弟霸佔兄產(二)
    彭知府判:手受寄金,豈錙殊之可昧;義無苟得,難生死而不移。惟取寄如攜,偉哉曩賢高誼。闞敞受長官之託,過數而還。其孫京郎,領鄉人之資,如期而付。其於少取寄來之、來式,彰庾詵之賢聲,久讓故人之金,自致包公之義判。今趙懌貪婪在念,道義無聞。同氣懿親,時以宦囊明託;機心負侄,視為家用私藏。不以道而得之,輒試攫金之手;因其來而取也,似甘攘雞之衍。六千受寄於兄,原非可隱之物;一介不還於嫂,自誇幸得之歡。似此欺生負死之徒,真是不仁無義之輩。據律應比盜贓而減等,念親姑追給主而從輕。
  • 故事:皇明諸司公案之知縣判陷害主母
    提來一審,真假立判。顏縣令把人提來審問。縣令問。任統又說:「小的聽到一些風聲,說是徐氏去年曾懷過孩子,因此才會再嫁。」「莫非就是和堯燭通·奸生子?用刑!」堯燭立即辯解說:「小的是個外人,根本不知道她家裡的事,怎麼會有奸·情?」
  • 故事:皇明諸司公案之胡縣令偏袒惡少
    胡縣令又問證人,證人回答:「當時確實聽到桂花的喊叫聲,但為什麼進門以及有沒有成奸,我們並不知道。」胡縣令又問桂花:「已成·奸了嗎?」桂花答:「已被杜若佳強行侮辱了。」胡縣令判決認為,若是以一人之力強姦另一人,好像不大容易;一個人能被另一人侮辱奸,恐怕是反抗不算強烈。
  • 故事:皇明諸司公案之縣令查偷雞
    狀告為盜雞事:畜養之利,民生所資。盜賊之風,王法所禁。金在衡家有雄雞,被賊人暗地裡竊去。偷雞之事,已然成風,若不剪除,民難畜養。祈求老爺差皂吏捕快,逐戶搜捕,找到贓物,枷號示眾。懲十儆百,以清盜風。上告。縣令夏老爺看了狀子,吩咐皂隸:「幾次偷雞都是婦人所為,凡是金在衡家左右前後十戶人家,無論官民婦女,全都拘來審問。如有不到者,便是偷雞賊,依律賠償,枷號示眾。」
  • 故事:皇明諸司公案之李縣令分辨假傷痕
    縣令李南明接到兩份狀紙,立即命醫生莊橘泉去驗傷。當天莊橘泉就去給舒瞻、項勝驗傷,看了兩人身上都有傷痕,然後據實寫了驗傷報告:醫生驗傷完畢,兩人身上都有多處傷痕,所說都是實情。李縣令見舒瞻身上傷處已經因為血液凝滯而發硬,而項勝的傷處沒有發硬,因此馬上判斷出舒瞻是真傷,項勝是假傷,醫生的檢驗有誤。
  • 故事:皇明諸司公案之梁知縣判道認婦
    縣令老爺找來親戚鄰居作證,立刻就能分辨真假,正法杜奸。上訴。梁縣令把兩方拘來當堂對質。文孔嘉說紀其功誣告,紀其功指認文孔嘉奸拐,雙方僵持不下。梁縣令見原被告的證人證言都挺紮實,也搞不清誰真誰假了,為難之間便給兩人動了刑。紀其功馬上說:「求老爺輕點,我還有一個證據。我妻子左胸下有一顆豆大的黑痣,請老爺驗看。如果沒有黑痣,那就判我冒認,死了也甘心。」
  • 故事:皇明諸司公案之攛掇丈夫盜獵犬
    縣令裴均接到案子,把步奮拘來審問,步奮對自己盜殺鄧錫家獵犬的事供認不諱裴縣令說:「你盜人家看家的獵犬,想來是要去偷人家的財物,肯定還有同夥,還不趕快招來?」步奮稱自己只是個本分的農民,從來不敢偷盜,鄰裡都知道。只因媳婦得了癆病,醫生說只有獵犬肉能治,鄧錫家的獵犬經常來偷吃,於是聽了媳婦的話把犬宰殺了。一時錯誤,願意照價賠償,求縣令老爺開恩。
  • 故事:皇明諸司公案之石佛顯靈
    周縣令問怎麼才能查清,張主簿說:「縣尊可以發牌讓全寺僧人到縣裡來做法事,然後我趁機入寺勘察,必見分曉。」周縣令依計而行,差遣吏員帶著香油禮物到畫林寺,說是縣裡要做大法會,全寺僧人都要到場,辦完法事會有重賞。
  • 故事:皇明諸司公案之商知府判母親告兒子
    王母說:「只要打他一頓就好,可千萬不能判絞刑。」連萼接著說:「母親可以救兒子的。先找個人去告他,等他判了絞刑,你再去申訴,救他出來,以後他肯定不敢再出來阻攔。」王欽生母親說:「那你去告他,到時我再去替他申訴。」
  • 故事:皇明諸司公案之傭工敲詐主母引禍端
    這連宗是個奸猾刁鑽之徒,得知鮑氏是私下接濟娘家,到後來再讓他送穀米時便故意使壞,鮑氏一連三次要送的穀米都被他私自囤積下來。等到俞厥成有次出遠門,連宗突然闖入鮑氏房中強行摟抱不放,並且威脅道:「我為你運送穀米甚是辛苦,今天你必須跟我歡好一次,以後任憑你差遣,絕對不會有半點猶豫。」
  • 故事:皇明諸司公案之杜知府察誣陷繼母
    商稱對自己的媳婦司氏說:「你丈夫我生在這豪富之家,從小到大就受不了別人的氣,現如今有繼母在家裡,事事處處與我做對,放不開手腳。」司氏知道商稱又想到什麼損招了。商稱接著說:「等來年過年,我給她拜年敬酒,你在旁邊斟酒,等她回賜我酒,你把毒藥放在酒裡。到時候我就說她要毒害我,把她告到官府。
  • 後唐一場蘿蔔冤案,從人間打到了陰曹地府
    01時值後唐,縣尉之職,始設秦漢,為太守佐官,主管分判諸司、禁奸止暴等事宜。「他就偷拔了一隻蘿蔔而已。」程公逸道。「錯。無人曰偷,人在曰搶。」04知罪,那好,搶劫傷害當判死刑;不知罪,刁滑狡辯,罪加一等,死得更慘。總之,結果就一個字:死。而招惹來這場奪命大禍的,只是一棵蘿蔔。
  • 故事:皇明諸司公案之舒道臺計捉鼠賊
    你等身為巡捕,府內盜賊猖獗如此,捉拿盜賊是你等分內之事。限你們五日內揪出盜賊,不然以後就不要再做巡捕了。」三位巡捕甚是驚惶,各自回去召集手下捕頭、快手,命令道:「林鄉官家裡被盜走千餘兩銀子,如今舒老爺吩咐下來,限你們三日內抓到盜賊,不然定要打死你們。都是你等和盜賊通同作弊,所以盜賊才會如此猖獗。讓你們做捕快真是浪費糧食!」
  • 故事:皇明諸司公案之弟弟霸佔兄產(一)
    乞求知府老爺向小叔子趙懌追回亡夫俸祿銀子,以保幼子活命,使孤寡楊氏有安身之處。急迫告訴。」而弟弟趙懌也到知府衙門告狀。楊氏說:「小婦人忝為朝廷命官之妻,若非不得已,怎會願意拋頭露臉,告到公堂,不僅是在羞辱亡夫,更是玷辱朝廷。今日告狀實在是萬萬不得已。亡夫在知縣任上的時候,小叔子趙懌來過三次,每次都會交給他大批銀子帶回老家。雖然不知道有多少,但卻是我親眼所見。
  • 故事:皇明諸司公案之李知府判爭兒子
    想昔孤雛之失道,何弄彀雀之離巢。趙奉伯雖買自棍徒,原非販賣,但認於親父,理合送還勾姓。非趙宗,豈楚方而楚得。人心合天道,自塞馬而塞歸。胡乃執迷,坐生訐訟。及至謬傳詐死,全無悲心;便非屬毛離衷,故不濺淚。爾不予人之子,人安親汝為親。骨肉重完,一郎自歡。有父箕裘可紹,勾老豈恨無兒。思移異姓以承宗,奉伯宜加深罰;姑念辛勤於撫字,計功且示薄懲。
  • 後唐一場蘿蔔冤案,從人間打到了陰曹地府,真是奇哉怪哉
    文/刺蝟/來自公號「老臣」01時值後唐,兵連禍結,老百姓的日子不好過。但說這日,程公逸剛走到府衙門口,便聽幾聲悲戚嗚咽撞入了耳鼓。循聲望去,是個中年男囚。縣尉之職,始設秦漢,為太守佐官,主管分判諸司、禁奸止暴等事宜。「大人,他就偷拔了一隻蘿蔔而已。」程公逸道。「無人曰偷,人在曰搶。」縣尉打斷程公逸,正色反駁道,「光天化日,持刀行搶,殺傷人命,實屬無法無天。」「就破了一點皮,沒那麼嚴重吧?」「當然嚴重。」獄吏也走了來,「對這等姦暴惡徒,必須嚴懲,以儆效尤。」
  • 故事:皇明諸司公案之爭耕牛
  • 故事:皇明諸司公案之呂分守識賊詐喪
    封豕長蛇,廣結眶眺之輩;草狐莽鼠,大張羽翼之徒。期百足之難僵,召飛蛾而爭赴。謀施空舍,已逃廣漢之捕誅;計渡長江,欲效楊公之劫掠。白衣搖擼,潛形蒲渚之間;紅帛蓋喪,藏器柳中之內。使時堪乘,便出沒而掠商賈之舟;倘勢可為,奸往來而奪海陸之貨。郭解翩躚於炎漢,厲由此階;元達橫放于田齊,惡從茲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