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麗塔》:被包裹在美好文字和光影中的罪惡!全社會都應該警醒

2020-08-27 流浪荒島


「洛麗塔是我的生命之光,欲望之火,同時也是我的罪惡,我的靈魂……早晨,她是洛,平凡的洛,穿著一隻短襪,在清晨,挺直了四英尺十寸長的身體。她是穿著寬鬆褲子的洛拉。在學校裡,她是多莉。正式籤名的時候,她是多洛蕾絲。可是在我的懷裡,她永遠是洛麗塔。」

這是小說、電影《洛麗塔》的開場白,字裡行間透著真誠與愛意,仿佛柔情無限,但不管怎樣,我們都應該意識到,這個故事本身是悲劇,是罪惡,是道德敗壞,是人性的扭曲與墮落,而毋論其故事敘述有多麼優美誠懇,電影拍攝得多麼扣人心弦令人動容。

罪惡即是罪惡。

小說《洛麗塔》出自傳奇作家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之手,誕生於1995年,在出版後的幾十年裡,一度被不同國家和地區列為禁書,一個中年男人與一個小女孩之間的事情在保守的時代與文化裡自然是難以啟齒的,更何況還有許多人將這部作品當成是色情小說進行閱讀,而在網際網路時代,搜索框中輸入「洛麗塔」,甚至就能找到一些不良的網站和頁面。

而小說也在1962年和1997年被送上大屏幕,電影中文名分別為《洛麗塔》和《一枝梨花壓海棠》,尤其是97版本,在豆瓣情色片系列依然高居第四名。

如果稍稍了解一些明清小說或者古代典故,便會知道「一枝梨花壓海棠」所含的隱喻,表面看來十分巧妙,但經不住深想,儘管有著諸多色情描寫或者故事橋段,但個人看來,本質上這絕非色情事故。

「洛麗塔」情結

小說《洛麗塔》風靡之後,出現了「洛麗塔」情結,在日本則誕生了「蘿莉」一詞,喜歡蘿莉的人被稱之為蘿莉控。這些詞看起來似乎還挺有趣,但如果換一個詞恐怕就令人十分不悅了——戀童癖。

《洛麗塔》是一個戀童故事,所謂的「洛麗塔」情結就是不折不扣的戀童癖!

一個少年在青春期失去了與自己年紀相仿的戀人,此後的歲月裡,他對女性的審美與偏好則一直停留在了那個年紀。機緣巧合下,他租住進了一位寡婦的家中,後與這位寡婦結了婚,但真正令他想要結婚的原因並非其他,而是這位寡婦的小女兒,十二歲的多洛蕾絲,也就是男主人公亨伯特口中反覆念叨的洛麗塔。

之後寡婦去世,亨伯特將洛麗塔從夏令營接回來,兩人一路旅行,發生關係,亨伯特在這段關係中越陷越深,而少女洛麗塔的情緒也變得反覆無常,在一次旅行中與一位知名劇作家逃離。

亨伯特在長久的找尋後無果,三年後收到了來自洛麗塔的信,信中的洛麗塔表示自己即將生育,但和丈夫面對的著現實的困境,希望父親能接濟一些錢……


利用與控制

在觀看電影的過程中,恐怕很多人都會產生一些困惑,包括我,好像這個女孩對男主人公是有感情的,當男主角租住在她家的時候,她會忍不住走過來挑逗他一下,在去野營前給他一個熱烈的吻,仿佛是一個愛情故事的戲碼,但一開始就已經錯了。

女孩身上表現出了強烈的早熟傾向,以及試圖博取男主角的關注,完全是因為單親家庭與缺乏正確的引導的緣故,她並不真正了解愛與性的意義,僅僅只是遵循不成熟的想法和生理本能。

而男主角亨伯特在覬覦她的同時,也利用了她身上的這些特質。

根據常識與認知,一個人的青春期尤其重要,在這個期間需要學習知識,與同齡人交流,接受外部的引導,從而形成較為完善的、相對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但在多莉身上呢?

她被一個男人喚作洛麗塔,他帶著她四處旅行,好像看到了更廣闊的景象,但事實呢,她只能呆在他身邊,除了在狹小的車裡和汽車旅館裡,她哪也去不了。

男人製造了一個封閉的空間,將女孩困住,如此一來她只能聽他的,遵循他的意願。

而隨著女孩的成長,我們也能發現她身上的變化,她得到的來自外部的信息越多,在情緒上就表現得愈是反覆無常,她正在形成正確的認知,可這份認知與她已經做的事情又相去甚遠,因此她變得煩躁,易怒,抓狂,奔潰……


虛偽與矯飾

文字和光影都是一種表達工具,就像刀,既能切菜,也能殺人,而在《洛麗塔》的小說和電影中,文字和鏡頭語言成為了一種矯飾的工具。

文字自不必說,出自納博科夫之手,六十多年過去,在全世界都是公認的上好讀物,完全經得起歲月檢驗和大眾眼光。電影呢,97版本的《一枝梨花壓海棠》尤其好,略有改動但尊重原著,拍出少女之美與人性之欲,甚至會讓人情不自禁地為之感動。

但正是覺得感動,覺得美的時候,也正是應該有所警惕的時候!

小說和電影是藝術的兩種形式,而藝術都是關於人的,人的欲望、價值、情感、存在……情慾有時也是美的,因為在這種熊熊燃燒的火焰中,我們往往能夠體會到自身的存在感,但欲望也包含了醜陋扭曲之態,特別是當這種欲望發生在兩人年紀、心理與認知完全不對等的人的身上,這不僅不美好,反而是罪惡,是肉體與情感的雙重剝削。

既然本質是罪惡與剝削,那麼任何所謂美好的文字與光影,附著於這段關係之上的,那都是虛偽和矯飾。作者和導演為讀者們,為觀眾們設置了一個巨大的人性陷阱,如果你真的認為亨伯特與洛麗塔之間存在美好感情的話,那麼你便踏入了這個陷阱中去。

因為故事的講述者,第一人稱,在極力掩蓋自己的罪孽,將自己的戀童癖行為歸結為少年時代失去同齡戀人,帶著槍去謀殺了一個比自己更邪惡的男性,好讓我們對他產生好感,認為他良知尚存。

但另一邊呢,洛麗塔,也就是多莉,這個女孩的人生軌跡已經完全變了,如果亨伯特不是一個戀童癖,而是履行自己繼父的責任,那麼她應該繼續上學,接受正常的教育和引導,也許也會做一些其他錯事,但不會這麼離譜,不會這麼早就結婚懷孕,不會在小小年紀就難產而死……

這是一個好故事,讓大眾看到了一種病態,成年人對於未成人的病態迷戀和剝削,具有顯而易見的社會學意義,可以讓人為之反思,令人類社會變得更加文明。

但這也是一個「壞」故事,因為文本中的迷惑性,在那些心術不正的人眼中,成年人與未成年人似乎也能產生情愫,並將這種情愫歸結為欲望之美,甚至更有人對故事中的行為進行模仿。

這不是情色故事,而是悲劇案例典型!

藝術之所以存在也絕對不是為了歌頌此等禽獸之行,藝術的意義在於,令人類更加意識到自己作為人類的高貴,可以更文明更具創造力,而非沉迷於這種病態與原始欲望。


-END-


打開今日頭條,搜索「洛麗塔」或「一枝梨花壓海棠」,獲取更多關於電影和書籍的資訊


相關焦點

  • 別扯愛情,這是犯罪《洛麗塔》別信大叔愛上蘿莉的洗腦謊言
    電影中洛麗塔的出場是趴在草坪上悠閒地看書,全然不在意噴灑的水珠弄溼了自己,宛如陽光下清晨還沾著露珠的花骨朵,帶著清純的美好又有著邪魅的誘惑1962年版的洛麗塔飾演者蘇·萊恩一生五段婚姻以失敗告終。她認為:「我個人的毀滅可以追溯到洛麗塔,扮演一個成年男子的戀童癖幻想中的女學生,毀掉了我的生活。
  • 《洛麗塔》:社會的灰色地帶就是深度文學的舞臺
    《洛麗塔》是一本高口碑的暢銷書,教外國現代文學的大學教授基本都會講到,它是文學史難以繞開的佳作。《洛麗塔》屬於後現代主義文學,後現代主義文學是指吸納了西方現代主義(包括後現代主義)的觀念和技巧,通過新的價值取向與傳統倫理道德觀念發生決裂,反映現代生活中的情感享受、物質追求和底層人們生活的合理性。
  • 我的生命之火,欲望之光,我的罪惡及靈魂
    「洛麗塔,你是我的生命之火,欲望之光,我的罪惡,我的靈魂。」相信每個看過這部電影的人,都會對這句臺詞念念不忘。同時還有男女主角的精湛演技。《洛麗塔》先是一本小說,因為內容不能為當時的人們所接受,甚至開始都不能在美國發行,但後來一經發布,就震驚文壇,並且銷售量驚人。隨後相繼出現兩部改編電影,反響都非常不錯。
  • 禁忌戀經典《洛麗塔》:卑劣執拗的愛——戀童癖的精神世界
    97版《洛麗塔》(一樹梨花壓海棠)改編自美國同名小說,在劇情節奏和配樂上都十分優秀,從男主角的視角講述了一個苦澀的悲劇。洛麗塔,一個少女的名字,一場致命的罪惡,一段絕望的愛。亨伯特在期待中誠惶誠恐,她反而顯得遊刃有餘。
  • 是時候重新認識「洛麗塔」了
    「洛麗塔,我生命之光,我慾念之火。我的罪惡,我的靈魂。」,不僅其後很多版本的《洛麗塔》書封在設計上都違背了納博科夫的初衷。現實中,這樣的加害者視角和男性本位也並不罕見,但是,在一個不完美的世界,苛求「完美受害人」純屬無稽之談,無視一個女性正常的性意識覺醒和在權力關係中所處的劣勢地位,就連亨伯特都意識到了:「她實在沒有別的地方可去。」
  • 《洛麗塔》:影片的主題傷風敗俗,關於性的指涉小心翼翼地表現出來……
    小說中出現最大膽的情節在夏洛特死後。亨伯特把洛麗塔帶到一家旅館,為了達到在洛麗塔睡覺的時候姦污她的目的,他給她服用了催眠藥物巴比妥酸劑,但藥劑師錯將普通的鎮靜劑當作巴比妥酸劑賣給了亨伯特。敘事者這樣描繪:這個12 歲的小女孩全身赤裸地躺在床上,只剩下襪子和手鐲。除了被遊泳衣遮擋的部分,身體的其他部分都被曬黑。在影片中,情節變成亨伯特想要和穿著睡裙的洛麗塔睡在同一張床上。
  • 洛麗塔服裝很漂亮,那你知道洛麗塔一詞是怎麼來的嗎
    洛麗塔服裝來源於:歐洲宮廷。流行於日本。圖片來自網絡洛麗塔一詞來自於俄裔美國作家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創作的長篇小說《洛麗塔》,敘述了一個中年男子與一個未成年少女的戀愛故事。其實lolita代表的是一種文化,雖然lolita源自西方,不過卻沒有被西方的年輕少女保留下來,反而日本少女復興,而lolita代表的是一種小公主純真可愛的年代,任何女孩,都希望自己一是童話中的公主。Lolita不只是一種服飾潮流,也是少女們表達情感需要的一種方式。
  • 小說《洛麗塔》背後隱藏的真實犯罪故事
    小說以一個中年男人(亨伯特)作為第一人稱講述,講述了他對一個12歲女孩洛麗塔的痴迷,並且發生了不正當的關係。在小說中洛麗塔最終逃離了了亨伯特,但是當兩年後他們再次見面時,洛麗塔已經懷孕,最終亨伯特因為腦血栓病死獄中,而洛麗塔也死於難產。這部小說被認為是20世紀最有爭議的作品,在1962年、1997年還分別改編成了電影。
  • 從《平凡的世界》中三位女性的悲苦命運,得到的三點啟示和警醒
    當然,這裡面也穿插有兩人各自的情感糾葛,而他們的伴侶或紅顏知己,結局卻都不太美滿,甚至有些悲苦。今天,我們不想談男主們悲壯的奮鬥故事,只想從劇中的賀秀蓮、田潤葉、田曉霞這三位女主身上,從她們最終的悲苦命運,得到一點生活啟示和警醒。
  • 希望全社會的人都來關心這些年老賣菜的爺爺奶奶
    今天中午下班回家,天空下起了濛濛細雨,走到南臺路,遇見一位大約七八十多歲的老大爺,戴著一頂很古老的黑色帽子,小時候我們都把它叫狗鑽洞帽子,現在各大商場都找不到這種帽子了。挑著菜,蹣跚地行走在路上,一身青灰色的衣服都沾滿了塵土,給人一種髒兮兮的感覺,醬紫色的臉上布滿了皺紋,兩隻手分別扶在扁擔兩頭,弓著腰挑著菜走著,仿佛隨時身體都有被肩上的挑的菜壓倒似的。我叫老人放下菜籃子,告訴他我要買白菜。
  • 一樹梨花壓海棠:大叔偏愛「洛麗塔」,老婦也對女童戀戀不忘
    妻子死後,亨伯特能夠理所當然地接近洛麗塔,為了能成功地猥褻洛麗塔,甚至在她的飲料中下藥。不過,藥物並沒有對洛麗塔發揮作用,因此他的計劃失敗了。但第二天早上,洛麗塔竟然主動地「勾引」了亨伯特,他們發生了不倫關係。這對「父女」走到了一起,他們相伴在美國旅遊。亨伯特以繼父的身份,用金錢和漂亮的衣服控制洛麗塔。
  • 每個男人心中都有一個她,有人把她沉在心底,有人把她推上雲端
    電影《洛麗塔》改編自同名小說,講述了一個年近40歲的法國大叔亨伯特與14歲少女洛麗塔的禁忌之戀。14歲的少女青春陽光靚麗,像春天的花,夏天的風,繚繞著大叔的心房。就像我們看到一朵美麗的花,有的人只是欣賞,然後把她沉在心底,書寫在記憶中;有的人則把花朵緊緊捧在懷裡,生怕花朵離去,奈何捧得越緊,傷得越深。
  • 靈籠:賴大師就是光影之主,同時引導燈塔和地面的「救世主」
    《靈籠》中「光影教會」一直以來都被認為是燈塔上層為了鞏固秩序,保證上民塵民的社會模式而衍生的精神手段,其並非是真實存在的。而查爾斯作為最「接近」光影之主的人,也一直被觀眾認為是「神棍」,以神學統治人心。
  • 《罪惡之城的騎士》:雷蒙德·錢德勒,不懈追夢路上的「硬漢」
    本來劇本裡構思,兇手是一個海軍退伍軍人,可當時二戰正在進行中,美國海軍不同意這個設定。海軍在前線打仗,你們拍電影寫一個軍官殺了個女人,這不合適。所以,劇本的後半段要臨時調整。只剩下最後十天,劇本還寫不出來,導演和製片人都快急死了,錢德勒說,只有最後一個辦法,我要喝大酒,一邊喝酒一邊寫劇本。
  • 《靈籠》12集解析:摩根的真正意圖,光影教可能和地外文明有關
    3、所有人信仰「光影之主」。後兩條法則目的雖然還不清楚,但也應該都不是表面那麼簡單寧殘體膚,不棄光影。,及其信眾的信仰程度來看,光影教很可能在舊世界就存在了,結合12集小時候查爾斯和光影教主的那幅畫,查爾斯顯然也不是一般人,他能當上光影教的會首,絕不是因為他是城主的兒子。
  • 《隱秘的角落》張東升和朱朝陽,他們都生長在渴望與隱忍的角落
    他住的房子,開的車子,都是妻子的,儘管他對妻子百般體貼,對嶽父嶽母恭敬孝順,卻依然被人看不起,因為他不是一個社會定義上成功的男人。在妻子親戚家的宴會上,連給孩子的紅包都需要妻子偷偷塞給他,在家庭聚會中,更是毫無地位可言,妻子的親戚家人誰都可以給他臉色,對他明嘲暗諷,他仍然能笑臉相迎。
  • 書痴莫山山:最美好的愛情應該就是回憶吧;十三先生寧缺:對不起
    因為作為一個愛好文字的小編來說,覺得書中的人物是演員很難刻畫出來的,至少不會演繹的淋漓盡致,反而影響了原本心中的美好。不得不承認袁冰妍的確很美,尤其是她把書痴那種單純美好,面含嬌羞,對書,對情痴狂的表演展現的十分完美。甚至有種感覺,這樣的書痴莫山山應該就是真實存在的修真仙子吧。
  • 伊索寓言狼和羊的故事,讓我們明白什麼叫人性中的罪惡合理化
    我們在真實的生活中也是這樣,因為你跟許多惡人講道理是沒有任何意義和用處的,因為惡人是根本不講道理的。因為在一些惡人的生存法則中,他們做壞事是不需要任何道理的,他們作惡是出於本性,即使他們要講道理,他們很多所謂的道理,也是十分無恥和荒誕的。所以我們就可以從心理的層面來分析一個問題,就是「罪惡合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