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麗塔》:社會的灰色地帶就是深度文學的舞臺
。
前言:
簡介:
《洛麗塔》是一本非常有名的長篇小說,幾度被改成電影,由俄裔美國作家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創作。《洛麗塔》是一本高口碑的暢銷書,教外國現代文學的大學教授基本都會講到,它是文學史難以繞開的佳作。
《洛麗塔》屬於後現代主義文學,後現代主義文學是指吸納了西方現代主義(包括後現代主義)的觀念和技巧,通過新的價值取向與傳統倫理道德觀念發生決裂,反映現代生活中的情感享受、物質追求和底層人們生活的合理性。
。
故事梗概:
《洛麗塔》講述了一個亂倫的愛情故事。中年男子亨伯特年少的時候有過一段初戀,但是他十四歲的女友因病夭折了,這件事讓他有了心靈創傷,他便成了戀童癖。從法國移民美國的他,愛上了房東的女兒,美麗的十二歲少女——洛麗塔,為了與洛麗塔接近,他娶了洛麗塔的母親,成了洛麗塔的繼父。後面,洛麗塔的母親在亨伯特的日記中發現了丈夫對女兒的沉迷,在寄信途中不幸遭遇車禍死亡。
。
妻子死後,亨伯特與年幼的洛麗塔開始了一段亂倫之戀,後面隨著洛麗塔的長大,她意識到這種狀況的不堪,她找機會脫離了亨伯特,去追逐自己的生活,後面懷孕的洛麗塔與丈夫鬧翻,不得已找亨伯特要錢,故事的結局,亨伯特殺了洛麗塔的丈夫奎迪,自己入獄,而洛麗塔難產而死。
。
這是一個很有深度的故事,它不是批判戀童癖那麼簡單,事實上作者是站在亨伯特這一邊的,他對亨伯特的情感表示贊同,所以他們亂倫之戀的愛情,不是以亨伯特的猥褻為開始,而是以洛麗塔的挑逗為開始。事實上大家也是對亨伯特與洛麗塔褒貶不一,他們的情感值得尊重,方式卻值得商榷,悲劇性的結局又令人唏噓不已。
。
1,畸形的愛戀終究得不到美好的結局
。
故事的最後,亨伯特沒有與洛麗塔修成正果,他們愛過,但是下場都很慘,亨伯特要求洛麗塔離開丈夫,但是洛麗塔拒絕了,一怒之下他殺了洛麗塔的丈夫,自己鋃鐺入獄。洛麗塔難產而死,在我來看是對她的懲罰,如果她接受了亨伯特的請求,也許就是好的結局了。不管是哪個結局,這個故事都值得令人深思。作者安排這個結局就已經表明了,畸形的愛戀終究得不到美好的結局。
都說婚姻要門當戶對,愛情要情投意合,亨伯特與洛麗塔的愛情,到底算不算愛情,年幼的洛麗塔只是一名無知少女,她在這段感情中,只是出於好玩,以及亨伯特的各種誘惑與現實的無奈,而亨伯特的愛,很明顯是不正常的,他的確愛洛麗塔,但是靠威逼利誘吸引洛麗塔愛上他,明顯是不現實的。
愛情可以超越年齡,這個不是問題,但是中年人與未成年少女之間的愛情,很明顯就違背了道德,如果亨伯特等到洛麗塔成名,有了成熟的意識,兩人相互喜歡,這樣才是值得尊重的。
2,病態的戀童癖應該從社會消失
。
不得不承認,現在很多人都有戀童癖,不僅是男人,女人也有,這是特別令人反感的,喜歡沒有錯,但是不能與愛情混為一談,更不能將自己的欲望付諸行動。孩子應該在一個純淨的環境健康地成長,不應該受到這種傷害。如果這種病態的戀童癖不從社會消失,孩子們永遠不能得到真正的安全。韓國知名電影《素媛》就深刻地揭露這種病態心理,作為父母,我們一定要對孩子加強安全教育。
3,對子女的性教育不能缺少
。
性教育,在中國一直是一個沉重的話題。沒有性教育,孩子可能就不能保護好自己,或者去傷害別人,家長與學校都應該承擔起這個責任,不能讓孩子迷迷糊糊地度過青春期。這是每個人都得面對的話題,科學的教育與合理的引導比逃避更有用。就像早戀一樣,一味地阻止只會適得其反。
。
4,提倡真愛,但是真愛不能違背道德
。
愛情可以跨越時間、地域、種族,但是不能跨越道德,社會的和諧離不開道德的約束,我們支持兩情相悅的戀愛,不等於支持成年人與未成年人戀愛,如果是真愛,請等他們長大,等他們成熟,而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而不顧道德。真愛的基礎就是,兩個思想健全的人,相互愛慕,失去這個前提,就不能稱為愛情。任何有強制性的愛情,都不會有好的結局。
。
5,文學要有勇氣觸及社會的灰色地帶
。
文學的最重要任務,就是社會批判,魯迅之所以地位那麼高,就是因為其高舉反封建的大旗,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不管是哪個時代,文學都要有勇氣觸及社會的黑暗地帶,關注底層人民的苦痛。就像《我不是藥神》一樣,有勇氣為人民吶喊,就會贏得人們的喜歡與讚揚。文學不是高唱讚歌,文學應該揭露社會上的陰暗面,以推動時代的進步。文學的深度之一就在於,是否能觸及社會的灰色地帶。
結語:
。
《洛麗塔》是一部非常成功的作品,它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也具有很高的思想價值。它深刻的展現了一個邊緣化的群體——戀童癖人群,它引導我們思考愛情到底是什麼,愛情與道德的界限在哪裡。這部廣受好評的作品,值得細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