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行善無需人見,積德自有天知

2020-09-05 琅琊一胖

正德年間,徽州府有一個年輕人姓朱,名喚朱興。朱興讀過幾年書,十三四歲時候,父母俱亡。有開店做生意的孫掌柜,看他可憐,就僱他做了店裡的夥計。朱興非常勤快,辦事機敏,品行也非常好,很受孫掌柜喜愛。幾年時間,孫掌柜的生意越做越大,在嘉興府又開了一家更大的店。就把原來的小店交給家人照看,自己帶著朱興,去嘉興做買賣。

孫掌柜生意非常好,也不苛待手下的夥計,幾年時間,朱興就靠著勤勞能幹,積攢了百十兩銀子。這一晃,朱興就一十七歲了,父母去世之前給他訂過一門親事,便想著拿著這些銀子,回家去完婚。朱興向孫掌柜告假,孫掌柜答應的很痛快,怕他百十兩銀子不夠花,又賞了他一百兩,當是自己隨得喜錢。

朱興別了孫掌柜,收拾行李,坐船回徽州老家。那個年頭,交通不便,需要幾日才能到達,這一天船停在了一處碼頭,朱興上了岸,住在了江邊的一家客棧裡。用過了晚飯,要了一壺茶水,準備喝完茶就上床睡覺,第二天還得繼續趕路。夜深人靜之時,就聽得客棧隔壁院子裡有女人哭泣的聲音,聽動靜是兩個婦人,哭的非常的悲傷,從半夜時斷時續,哭到了天明時分。

朱興第二天向客棧裡夥計打聽,晚上這哭聲是怎麼回事。夥計道:「客官,不瞞您說,哭了兩日了,我們這隔壁住著婆媳兩人。婆婆自打年輕就守寡,只一個兒子,好不容易拉扯成人,給他娶了媳婦。這個媳婦人很漂亮,也孝順。結婚不久我們這就遭了災,鬧了饑荒,那兒子就出門做小生意去了,據說好像是去了巴蜀。他時不時往家裡寄些錢,那婆媳勉強度日,不夠的全靠他媳婦做些刺繡補貼。這不從前年開始,說是那邊有番人造反,斷絕了交通,兩年多未通音訊了。這婆媳兩人衣食無靠,實在是過不下去了。婆婆迫不得已,準備把媳婦賣了。有那本地的富家公子哥,貪圖那媳婦的美貌,願意出二百兩銀子納她為妾。那媳婦捨不得這個家,那婆婆也是捨不得這個媳婦,生活所迫實在無奈,所以這幾日經常對頭痛哭。」

朱興聽了心中也深感悲惻,他仔細問了那對婆媳家世,還有兒子的姓名,年齡和容貌。回到房中以那兒子的口吻寫了一封書信,,又拿出了自己回家完婚的二百多兩銀子,帶著書信銀兩去敲隔壁婆媳的家門。敲了一會,一位老婦人開了門,見了朱興問道:「您找誰?」

朱興早已記住了這家兒子的姓名,答:「這是某某家嗎?」老婦人說道:「那是我的兒子。」

朱興忙執子侄禮,言道:「我也在巴蜀間販賣些貨物,和令郎是莫逆之交。現在剛好運一批貨從巴蜀回來,令郎託我帶了家書一封,還有紋銀二百兩,還請伯母驗訖。」

那老婦人聽了大喜,忙把朱興迎進家中,詳細問起兒子的行蹤近況。朱興謊道:「令郎一切安好,而且生意做得很大,現在發財巨萬,不日就會回來,書信之中都有提及。我尚須趕路,就不向伯母細言了。」朱興起身告別而去。

回到了客棧之內,朱興又手書一封,託人致函丈人家中,託稱自己歸途之中遭遇強盜,財物皆被劫去,請暫緩婚期,待自己攢些錢財,再來迎娶。然後收拾行李,又返回嘉興去了。

孫掌柜見他走了幾天就回來了,非常驚訝。朱興謊稱自己半途之中遇到強盜,財物被洗劫一空,空手回去,無法完婚,暫且再等上一年半載,攢些錢財再回去。孫掌柜聽他這麼一說,很是惋惜,又勸慰道:「人平安回來就好,錢財咱們再攢就是。」

兩年多之後,朱興又攢了些錢,孫掌柜資助了些,再次回家準備成親。船到中途,又住進了那家客棧。和夥計聊天,不經意又聊起了那對婆媳。夥計道:「說起來那真是奇事一樁,前次客人走的那天,她家就來了一位遠方的客人,帶來了她兒子的書信和二百兩銀子。那婆婆得了錢,也沒答應那富家公子哥的婚約。沒過了幾天,她兒子就回來了,發了大財,據說身價十幾萬兩銀子,現在成了本地首富。那婆婆說起有人送信捎銀的事情,那兒子竟然不知,疑心是神靈憐憫他母親苦守貞節,媳婦賢惠孝順,所以來顯聖保佑她們。」朱興聽完一笑,也未做聲。

第二天本應繼續啟程,卻起了風浪,無法行船,就偶然去那街上閒逛。好巧不巧,正遇見隔壁婆婆坐轎從外邊回來,一撩轎簾,剛好看見朱興,朱興怕她認出來,趕忙回身返回客棧之中。

不多時,隔壁出來一個衣冠整潔的男子,來到客棧之內邀朱生過戶一敘。朱興推辭道:「我們素昧平生,為何忽然請我去你府上?」

那男子道:「先生不必驚慌,沒有別的事情,只是剛才聽說您識字,我要給遠方親人寫一封書信,恰好家中識字的門客外出了,我又不會書寫,所以特來請先生前去幫忙。」朱興再三推脫,那男子強拉著他去了。

他口述了一段文字,請朱興書寫好,交給了他。那男子去了後宅不久,出來了兩個僕人,在正堂正中擺了一把椅子,地上又鋪了紅毯,好像是晚輩要給長輩賀壽一般。一會兒,那婆婆領著那男子和媳婦,衣裝嚴整,從裡面出來。朱興倉皇之間便要走,兩名僕人卻過來把他挾持在中間,又過來幾個婢女,把他攙扶到椅子上坐下,眾人齊摁住他肩頭手臂,不讓他動。

只見那婆婆在前,男子和媳婦在後,跪倒在朱興面前,叩頭致謝,婆婆言道:「我們這一家子,如果沒有大恩人,怎麼會有今天!」

朱興動身不得,只能說道:「咱們萍水相逢,不知道發生何事,你們這是為何?」

那一家三口拜完,那婆婆道:「當年恩人持書信銀兩上門,面交老身,兩年以來,夢寐不忘大恩大德。雖然恩公施恩不圖報,但我等母子又怎能心安。今日裡幸喜再遇見恩公,才使得我們母子不致抱憾終身。」

婆婆讓兒子拿出兩封書信,字跡一般無二。又把店中夥計叫來,讓他作證。夥計想了好一會,道:「當日裡朱先生聽到哭聲,仔細詢問了你家情況,再後來就離店去了,卻不想原來是做了此等善事。」

到此,朱興才不得不承認道:「我當時不過一時惻隱之心,想是上天憐憫伯母守節之苦,感念嫂夫人的賢孝,假借我手相助而已,我怎麼貪天之功?」

那男子極力挽留朱興住下,道:「大恩大德無以為報,但求恩公小住幾日,讓我母子稍盡敬禮之心。」朱興見他情真意切,也不好推辭,就在他家住下了。

二人賓主相談甚歡,那男子得知朱興年長半歲,遂以兄禮事之,二人結為異姓兄弟,朱興也很高興。得知朱興乃是回家完婚,更是大喜,願意為兄長一力承擔喜事費用。

不日,朱興和義弟同往徽州老家,在義弟操持之下,風光大婚。婚事已畢,義弟想送給朱興幾家店鋪,道:「有此幾家店鋪,足以供溫飽,兄也不用遠去嘉興,背井離鄉。」

朱興卻道:「孫掌柜待我仁厚,我若中途背他而去,非仁義所為。」又辭別了義弟,返回嘉興。

回到嘉興店中,孫掌柜早已從往來客商口中事情始末,非常高興道:「我原來以為朱興只是個老實勤奮的人,沒想到還如此輕財尚義,而且能不傲不誇,以後必有厚福。」此後,更加的信任朱興。

等到孫掌柜去世之時,家中兒子尚幼,就把家中全部店鋪託付給了朱興。以十年為期,期間所有盈利全歸朱興,十年之後,待到幼子長大,只把本錢交還即可。朱興接手了孫家的產業,十年間盈利十幾倍。待到十年之期,結算下來,盈利數十萬兩,朱興心念孫掌柜大恩,把盈利的一半分給了孫掌柜之子,兩家俱成了巨富之家。

後來朱興生了兩個兒子,長子朱嘉,甲戌年會試中了榜眼;次子朱逵,中了丁丑年探花,兄弟二人都入翰林。朱興活了九十七歲高壽,無疾而終。

這真是:行善自有天眷顧,福壽安康澤滿門



想看更多的民間故事,歡迎關注

相關焦點

  • 民間故事:做好人行善積德,卻被閻王打入第十三層血池地獄
    每當見村裡有人殺雞宰牛的,他寧願被人揍得鼻青臉腫,也要挽救那些生命。另外,平時他除了念經,解救蒼生,其他啥事都不幹。如果不是村裡人看他心地善良,他早可能餓死了。有一天,村裡的二毛子家正在殺魚,把魚往地上一摔,「啪」的一聲引起了正在化緣的無能大師。他走過去,蹲在二毛子的面前,雙手合十後,說了一句:「阿彌陀佛…」二毛子眼睛直直地看著他,手裡緊緊地抓著那條魚不放,大聲問道:「陀什麼佛,你走開行不行!
  • 故事:馬善人一生積德行善卻沒有兒子,得知原因後,他悔不當初
    夫妻二人正在大街上逛得盡興,無意間看見了一位道人在路邊擺攤算卦,看他一副清風道骨的模樣,夫人不禁上前問道人:三天後,這位道人果真登門了,富豪說到:「 我這一生行善,為何成婚多年卻沒有個兒子呢?」 道人捋了捋鬍子說道:「 我所認識的各路神明都問過了,他們誰也說不出個原因來,為了不食言,我今天特意上門拜訪……」 夫妻二人一聽這話,都很傷心,道人又說道:「 別急,我這幾日在幫你問問。」
  • 故事:行善得福報的李公
    世人常說一句老話,叫「積德行善,必有福報。」好事做得多了,自己或者後世終將會得到善報,這便是福澤綿長的道理呀!就像今天我們要講的這則民間故事一樣,故事中的行腳商人李公,在一次外出做買賣時,半路上救了一位老嫗。不想多年後,在他危難之時,老嫗的兒子挺身而出,救了他一命。
  • 《關於行善》
    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則故事:有個善人,每天都會給自家門外的一個乞丐十塊錢。乞丐非常高興,所以每天都會去善人門外,接受對方的十塊錢,但從來沒說過一句「謝謝」。儘管這樣,善人還是默默地堅持了兩年。後來,善人結婚成家了,一大家子人生活,開銷變大了,就毎天只給乞丐五塊錢。這一次,乞丐說話了:「以前給我十塊,怎麼現在只給五塊?」
  • 地府見聞 積德延壽 損德減壽
    (示意圖/圖片來源:Adobe Stock)積德可延壽家子弟,曾被多人算過命,都說恐怕活不過三十歲。無奈之下,他慷慨地將家財施捨窮人,亦不娶妻。有一年,他在家附近的一個渡口等船之際,見一女子淚盈滿面,佇於江邊,突然間投入江中。
  • 故事:「行善不如作惡好」
    從此李桂行善積德的事愈傳愈遠。小河沒路,人行困難,夏天還好,秋冬水涼,人到渡口,望而生畏,常舍此渡口多轉十幾裡路。多希望能在小河上建一座小橋,以方便來往行人啊!富豪之家雖家大業大,但錢越多越主貴,不肯出錢行善,正應了為富不仁的俗話。李桂想了很久,找到東家,願拿10年的工錢修橋補路。李員外想想,橋修好後,自己對岸的地也好耕種,雖說預支十年工錢,也合算。於是請人寫了字據,雙方畫了押。
  • 小氣又不積德的李紈
    陰騭,就是「陰功」,指暗中有德於人,為兒孫積德。說明曹雪芹是用批判的眼光來看李紈的,認為李紈積德不夠,沒有為兒孫留下什么正面的善事。為什麼呢?李紈的善,很少有主動的行善,只是不得罪人,也不管大家的事,賈府後來破敗,她也沒有接濟過誰。
  • 故事:善丐修木橋
    本故事為《民間故事》系列之第518期,如果您喜歡,不妨給個關注!文/小田古時候的汴京,有一個善良的乞丐。乞丐姓李,因膝下無兒無女,人至暮年,衣食已不能自給。乞丐不得不流落街頭,過乞討為生的日子。鄉民皆仰天長嘆:「如此善良之人,老天你為何不擦亮雙眼啊!以後世人如何再敢行善?」人群中有人小聲哭泣起來。就在此時,從遠處行來一隊人馬。人群中間有一個華麗、氣派的大轎子。
  • 故事:白須老叟救善女
    文/小田本文為原創民間故事,抄襲必究!今天筆者給大家講一篇發生在古代的民間小故事。民間故事得以流傳至今,應該與故事背後的深刻寓意有關。就像今天筆者要講的這則民間小故事一樣,故事雖然有些離奇、神話,但寓意也是在勸世人行善積德。書歸正傳,小故事這就開講了:說在古時候,邳縣有一個叫張翠如的婦人。
  • 聊齋故事:慈母勸誡多行善事,善因結善果,被接上天庭做了神仙
    張秀梅是個苦命的人,她怎麼也沒想到,半年後,自己的兒子牛浩,竟然因為誤食了山中的一種毒草,被毒死了。有一天,小鳳正走在路上,前方突然出現一個婦人,婦人將小鳳攔下,對她說:「我有一種藥水,喝了它可以見到家中去世的人。」。小鳳聽後欣喜若狂,便討了藥水喝下。小鳳哪裡知道,這藥水便是水莽草所做,小鳳喝後便被毒死了。
  • 故事:老漢一次善舉,讓他渡過劫難,行善終有福報
    本故事為《民間故事系列》之566期,喜歡看故事的朋友不妨給個關注。作者/小田今天給大家講一篇「行善得福報」的民間小故事,故事大體講的是:一個退休老漢清掃完衛生準備回家,在半路上遇到一個怪姑娘。老漢見姑娘可憐,好心把自己所帶飯菜送給她,沒想到老漢竟因此渡過劫難。通過這則民間小故事,小編覺得:人活一世,還是多行善事才好,傷天害理之事可千萬不要做呀!
  • 故事:雷劈廟中人
    本故事為《民間故事》系列之第517期,如果您喜歡,不妨給個關注!文/小田抄襲必究!見無人受傷,那三人便轉身又坐在地上烤火取暖。魏生繼續小憩。又一聲驚雷響起,這一次雷電擊中廟外的一棵老槐樹。枝幹被雷電狠劈下來。
  • 故事:閻王殿評理
    傳說古時候有個姓鐘的老頭,五十多歲,一輩子行善積德,臨了卻膝下無子窮困潦倒,他心裡甚是感到不公平,臨危之際他告訴妻子:「 我死後啊,切莫將我入土,我有不平之事要問一問閻王,或許那邊開開恩我還能活過來。」
  • 行善積德增福免災
    少婦回答:「我丈夫出去幫人做工,家裡養了一頭豬,想要償還租金,昨天把豬賣了,沒想到得到假的銀子。我怕丈夫責備,又覺得貧苦不堪,所以不想活了!」 王善聽了很同情她,問那頭豬值多少錢,並且加倍救濟她。 那位少婦回家時,在半路遇到她的丈夫,一邊哭泣,一邊把事情經過告訴她的丈夫。她的丈夫感到懷疑。 太陽下山後,夫婦倆人就到王善住的地方對質。
  • 故事:善心改命
    本故事為《民間故事》系列之第040期,如果喜歡我的民間故事還請動動您的小手給個關注,謝謝!今天給大家講一篇發生在古代的民間故事。故事傳播行善積德的正能量。希望諸位看官讀過這則故事後,都能明白故事背後的寓意。
  • 小區老保安與流浪狗小的故事後
    但始終讓我無法理解的是,那些指責我的人,他們的同理心究竟是缺失了,還是投放在錯誤的事物上?他們竟然可以完全了解,它為何會怕人?為何會怕再受傷害?什麼時候會攻擊人?甚至認同它對我的攻擊和傷害!反而,對同是人類的我,自我保護的還擊,給於的只是一個虐殺的評價?更讓我費解的是,他們那套因果報應的高深理論,語重深長的告誡著我,還有更惡的報在等待著我。
  • 故事:丁十三改命
    本故事為《民間故事系列》之600期,喜歡看故事的朋友不妨給個關注。作者/小田今天給大家講一篇發生在古代的民間故事。故事傳播行善積德的正能量。希望諸位看官讀過這則故事後,都能明白故事背後的寓意。閒言少敘,民間故事這就開講了:曹縣的丁十三,乃是一個蠻橫之人。他性情暴躁,總是打罵自己的妻子。妻子乃是老實巴交之人,忍氣吞聲從不與他爭執。
  • 故事:道士在山洞修行,一老鼠偷學成人形,師徒行善雙雙飛升成仙
    本故事原創 作者:潘悔昔 未經同意請勿轉載!神話小說,古往今來一直都受世人的喜愛,其來源於生活,創作高於生活。最初的神話由人類對自然現象的不懂而尋得一種合理的解釋,由人類口頭創作,再由人類口口相傳而流傳下來,具有寶貴的歷史文化價值。神話素材,成了千百年來文學創作者不可或缺的創作源泉,一個個神話小說故事百年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