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年間,徽州府有一個年輕人姓朱,名喚朱興。朱興讀過幾年書,十三四歲時候,父母俱亡。有開店做生意的孫掌柜,看他可憐,就僱他做了店裡的夥計。朱興非常勤快,辦事機敏,品行也非常好,很受孫掌柜喜愛。幾年時間,孫掌柜的生意越做越大,在嘉興府又開了一家更大的店。就把原來的小店交給家人照看,自己帶著朱興,去嘉興做買賣。
孫掌柜生意非常好,也不苛待手下的夥計,幾年時間,朱興就靠著勤勞能幹,積攢了百十兩銀子。這一晃,朱興就一十七歲了,父母去世之前給他訂過一門親事,便想著拿著這些銀子,回家去完婚。朱興向孫掌柜告假,孫掌柜答應的很痛快,怕他百十兩銀子不夠花,又賞了他一百兩,當是自己隨得喜錢。
朱興別了孫掌柜,收拾行李,坐船回徽州老家。那個年頭,交通不便,需要幾日才能到達,這一天船停在了一處碼頭,朱興上了岸,住在了江邊的一家客棧裡。用過了晚飯,要了一壺茶水,準備喝完茶就上床睡覺,第二天還得繼續趕路。夜深人靜之時,就聽得客棧隔壁院子裡有女人哭泣的聲音,聽動靜是兩個婦人,哭的非常的悲傷,從半夜時斷時續,哭到了天明時分。
朱興第二天向客棧裡夥計打聽,晚上這哭聲是怎麼回事。夥計道:「客官,不瞞您說,哭了兩日了,我們這隔壁住著婆媳兩人。婆婆自打年輕就守寡,只一個兒子,好不容易拉扯成人,給他娶了媳婦。這個媳婦人很漂亮,也孝順。結婚不久我們這就遭了災,鬧了饑荒,那兒子就出門做小生意去了,據說好像是去了巴蜀。他時不時往家裡寄些錢,那婆媳勉強度日,不夠的全靠他媳婦做些刺繡補貼。這不從前年開始,說是那邊有番人造反,斷絕了交通,兩年多未通音訊了。這婆媳兩人衣食無靠,實在是過不下去了。婆婆迫不得已,準備把媳婦賣了。有那本地的富家公子哥,貪圖那媳婦的美貌,願意出二百兩銀子納她為妾。那媳婦捨不得這個家,那婆婆也是捨不得這個媳婦,生活所迫實在無奈,所以這幾日經常對頭痛哭。」
朱興聽了心中也深感悲惻,他仔細問了那對婆媳家世,還有兒子的姓名,年齡和容貌。回到房中以那兒子的口吻寫了一封書信,,又拿出了自己回家完婚的二百多兩銀子,帶著書信銀兩去敲隔壁婆媳的家門。敲了一會,一位老婦人開了門,見了朱興問道:「您找誰?」
朱興早已記住了這家兒子的姓名,答:「這是某某家嗎?」老婦人說道:「那是我的兒子。」
朱興忙執子侄禮,言道:「我也在巴蜀間販賣些貨物,和令郎是莫逆之交。現在剛好運一批貨從巴蜀回來,令郎託我帶了家書一封,還有紋銀二百兩,還請伯母驗訖。」
那老婦人聽了大喜,忙把朱興迎進家中,詳細問起兒子的行蹤近況。朱興謊道:「令郎一切安好,而且生意做得很大,現在發財巨萬,不日就會回來,書信之中都有提及。我尚須趕路,就不向伯母細言了。」朱興起身告別而去。
回到了客棧之內,朱興又手書一封,託人致函丈人家中,託稱自己歸途之中遭遇強盜,財物皆被劫去,請暫緩婚期,待自己攢些錢財,再來迎娶。然後收拾行李,又返回嘉興去了。
孫掌柜見他走了幾天就回來了,非常驚訝。朱興謊稱自己半途之中遇到強盜,財物被洗劫一空,空手回去,無法完婚,暫且再等上一年半載,攢些錢財再回去。孫掌柜聽他這麼一說,很是惋惜,又勸慰道:「人平安回來就好,錢財咱們再攢就是。」
兩年多之後,朱興又攢了些錢,孫掌柜資助了些,再次回家準備成親。船到中途,又住進了那家客棧。和夥計聊天,不經意又聊起了那對婆媳。夥計道:「說起來那真是奇事一樁,前次客人走的那天,她家就來了一位遠方的客人,帶來了她兒子的書信和二百兩銀子。那婆婆得了錢,也沒答應那富家公子哥的婚約。沒過了幾天,她兒子就回來了,發了大財,據說身價十幾萬兩銀子,現在成了本地首富。那婆婆說起有人送信捎銀的事情,那兒子竟然不知,疑心是神靈憐憫他母親苦守貞節,媳婦賢惠孝順,所以來顯聖保佑她們。」朱興聽完一笑,也未做聲。
第二天本應繼續啟程,卻起了風浪,無法行船,就偶然去那街上閒逛。好巧不巧,正遇見隔壁婆婆坐轎從外邊回來,一撩轎簾,剛好看見朱興,朱興怕她認出來,趕忙回身返回客棧之中。
不多時,隔壁出來一個衣冠整潔的男子,來到客棧之內邀朱生過戶一敘。朱興推辭道:「我們素昧平生,為何忽然請我去你府上?」
那男子道:「先生不必驚慌,沒有別的事情,只是剛才聽說您識字,我要給遠方親人寫一封書信,恰好家中識字的門客外出了,我又不會書寫,所以特來請先生前去幫忙。」朱興再三推脫,那男子強拉著他去了。
他口述了一段文字,請朱興書寫好,交給了他。那男子去了後宅不久,出來了兩個僕人,在正堂正中擺了一把椅子,地上又鋪了紅毯,好像是晚輩要給長輩賀壽一般。一會兒,那婆婆領著那男子和媳婦,衣裝嚴整,從裡面出來。朱興倉皇之間便要走,兩名僕人卻過來把他挾持在中間,又過來幾個婢女,把他攙扶到椅子上坐下,眾人齊摁住他肩頭手臂,不讓他動。
只見那婆婆在前,男子和媳婦在後,跪倒在朱興面前,叩頭致謝,婆婆言道:「我們這一家子,如果沒有大恩人,怎麼會有今天!」
朱興動身不得,只能說道:「咱們萍水相逢,不知道發生何事,你們這是為何?」
那一家三口拜完,那婆婆道:「當年恩人持書信銀兩上門,面交老身,兩年以來,夢寐不忘大恩大德。雖然恩公施恩不圖報,但我等母子又怎能心安。今日裡幸喜再遇見恩公,才使得我們母子不致抱憾終身。」
婆婆讓兒子拿出兩封書信,字跡一般無二。又把店中夥計叫來,讓他作證。夥計想了好一會,道:「當日裡朱先生聽到哭聲,仔細詢問了你家情況,再後來就離店去了,卻不想原來是做了此等善事。」
到此,朱興才不得不承認道:「我當時不過一時惻隱之心,想是上天憐憫伯母守節之苦,感念嫂夫人的賢孝,假借我手相助而已,我怎麼貪天之功?」
那男子極力挽留朱興住下,道:「大恩大德無以為報,但求恩公小住幾日,讓我母子稍盡敬禮之心。」朱興見他情真意切,也不好推辭,就在他家住下了。
二人賓主相談甚歡,那男子得知朱興年長半歲,遂以兄禮事之,二人結為異姓兄弟,朱興也很高興。得知朱興乃是回家完婚,更是大喜,願意為兄長一力承擔喜事費用。
不日,朱興和義弟同往徽州老家,在義弟操持之下,風光大婚。婚事已畢,義弟想送給朱興幾家店鋪,道:「有此幾家店鋪,足以供溫飽,兄也不用遠去嘉興,背井離鄉。」
朱興卻道:「孫掌柜待我仁厚,我若中途背他而去,非仁義所為。」又辭別了義弟,返回嘉興。
回到嘉興店中,孫掌柜早已從往來客商口中事情始末,非常高興道:「我原來以為朱興只是個老實勤奮的人,沒想到還如此輕財尚義,而且能不傲不誇,以後必有厚福。」此後,更加的信任朱興。
等到孫掌柜去世之時,家中兒子尚幼,就把家中全部店鋪託付給了朱興。以十年為期,期間所有盈利全歸朱興,十年之後,待到幼子長大,只把本錢交還即可。朱興接手了孫家的產業,十年間盈利十幾倍。待到十年之期,結算下來,盈利數十萬兩,朱興心念孫掌柜大恩,把盈利的一半分給了孫掌柜之子,兩家俱成了巨富之家。
後來朱興生了兩個兒子,長子朱嘉,甲戌年會試中了榜眼;次子朱逵,中了丁丑年探花,兄弟二人都入翰林。朱興活了九十七歲高壽,無疾而終。
這真是:行善自有天眷顧,福壽安康澤滿門
想看更多的民間故事,歡迎關注